注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9700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注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汽车的组装过程中,许多零件要通过注油处理,从而避免组装完成后的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各个元件之间相互磨损以及因受空气氧化而导致的零部件生锈,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以及出现安全隐患。现有的注油装置,大多是针对具有规则形状的零部件进行注油,对不规则形状的零部件一般是采用浸泡的方式,这种方式使不需要注油的地方也被浸到油溃,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给操作者带来了麻烦,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设备的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油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注油装置,其包括:设置于工作台上的注油本体,设置于注油本体前端中部并契合第二零部件不规则边缘的圆弧前表面;起始端设置于圆弧前表面,尾端设置于注油本体内部的若干条注油孔;穿透所述注油本体且起始端设置于注油本体侧壁上的导油孔,及穿透所述注油本体底壁且尾端设置于注油本体内部的进油孔;其中,所述导油孔的两端被塞子密封。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条所述注油孔平行设置。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油孔与所述导油孔连通。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油孔与所述进油孔连通。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油孔的个数为2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注油装置,通过多个平行设置的出油孔,可以均匀的对不规则形状的零部件进行注油,本发明提供的注油装置结构简单,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易于操作。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手刹组装仪器的结构示意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契合度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注油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4为图1中所示的防漏装装置与工作台的位置结构示意 图5为图4中所示的防漏装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汽车手刹组装仪器,100;工作台,10 ;第一零部件,11 ;第二零部件12 ;第三零部件,13 ;定位装置,15 ;契合度测试装置,30 ;按压部,31 ;枢转轴,311 ;支撑杆,313 ;按压块,315 ;电机,317 ;支撑部,33 ;顶起部,35 ;固定块,351 ;气缸,353 ;注油装置,50 ;注油本体,51 ;圆弧前表面,53 ;注油孔,55 ;导油孔,56 ;进油孔,57 ;防漏装装置,
70;固定部,71 ;凹槽,711 ;盖板,713 ;检测部,73 ;弹性装置,731 ;输出部,75 ;输出固定部,751 ;第一输出部,753 ;第二输出部,755。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说明的是,所述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所述实施例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内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是以操作者的使用方向为参考方向。请参见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手刹组装仪器的结构示意 本发明中所描述的中,所述汽车手刹组装仪器100包括:用于检测第一零部件11和第
二零部件12之间的契合度并置于工作台10上的契合度测试装置30 ;用于对第二零部件12的不规则边缘进行注油并置于 工作台10上方的注油装置50 ;及置于工作台10下方,用于检测在所述第一零部件11与第三零部件13 (图5中示出)组装的过程中,是否漏装第三零部件13的防漏装装置70 (图4中示出)。参见图2所示,图2为图1中所示的契合度测试装置3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契合度测试装置30包括穿透工作台10设置的按压部31,活动设置于工作台10中的支撑部33,及置于工作台10下方并与所述按压部31配合的顶起部35。优选的,所述按压部31包括可在水平面上以任意角度旋转和在竖直平面内上下移动的枢转轴311,与所述枢转轴311固定连接的支撑杆313,设置与所述支撑杆313前端的按压块315,及设置于工作台10下方用以驱动所述枢转轴311上下移动的电机317 ;
特别的,在契合度测试装置30工作过程中,所述按压部31在所述枢转轴311的带动下转到所述第一零部件11的正上方,之后在所述电机317的作用下,使所述枢转轴311向下移动,当所述第一零部件11被固定在工作台10上后,电机317停止运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按压部31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内容所描述的结构,也可以将所述按压部31包含的各部分结构一体连接,或将整个按压部31都置于工作台10的上方,只要最终的目的是将所述第一零部件11固定在工作台10上即可。优选的,所述支撑部33的顶面与所述第二零部件12相抵接,其底面与所述顶起部35相抵接;所述支撑部33内部还设置有弹性装置(未示出),所述支撑部33相对于所述工作台10向上运动后,会施加给所述支撑部33 —个自动回复力,保持所述契合度测试装置30在不工作状态下,所述支撑部33的顶面与所述工作台10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优选的,所述顶起部35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顶起部的固定块351,及活动与所述固定块351连接且在竖直平面内上下移动的气缸353 ;
特别的,所述顶起部35配合所述按压部31运动,在所述按压部31将所述第一零部件11固定在所述工作台10上后,施加给所述气缸353 —个向上的200牛的力,因为所述顶起部35与所述支撑部33的底面相抵接,所述支撑部33的顶面与所述第二零部件12的底面相抵接,在联动作用下,会把向上的200牛的力间接施加在第二零部件12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按压部31 —直保持将所述第一零部件11固定在工作台上的状态,所述顶起部35间接给所述第二零部件12 —个向上的力。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顶起部35配合所述按压部31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所述第一零部件11和所述第二零部件12保持紧固状态,测试结束;另一种是,所述第一零部件11和所述第二零部件12相互分开,说明所述第一零部件11和所述第二零部件12之间没有完全契合,需要重新组装。当然,以上内容所描述的按压部31和顶起部35也可以互换位置,即以所述按压部31按压所述第二零部件12,所述顶起部35给所述第一零部件11 一个向上的力;或是在所述工作台10上设置两个元件,所述两个元件同时给所述第一零部件11和所述第二零部件
12—个向左向右的力;只要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给所述第一零部件11和所述第二零部件12之间施加一个瞬间的力后,其是否能够分开,判断其是否已经组装在一起的装置,均包含在本设计的发明范围之内。与现有技术相比,以上内容所描述的契合度测试装置30,通过设置相互配合使用的按压部31和顶起部35,可以通过机械准确的测试零部件之间的契合度,本发明所述的契合度测试装置30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参见图3所示,图3为图1中所示的注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注油装置50包括,注油本体51,注油本体51前端中部设置成契合所述第二零部件12不规则边缘的圆弧前表面53,起始端设于圆弧前表面53,尾端设置于注油本体51内部的若干条平行于注油本体51侧壁的注油孔55,穿 透所述注油本体51且起始端设置于注油本体51侧壁上的导油孔56,及穿透所述注油本体51底壁且尾端设置于注油本体51内部的进油孔57 ;所述导油孔56的两端被塞子(未示出)密封。优选的,所述注油孔55与所述导油孔56连通;
优选的,所述导油孔56与所述进油孔57连通。优选的,进油孔57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制,本发明中设置进油孔57的个数为2个,除了油可以从所述进油孔57进入到注油本体51内部外,还起到支撑注油本体51的作用。结合图1,图3所示,在经过所述契合度测试装置30的测试后,开始对所述第二零部件12注油,通过操作者控制,油自进油孔57双向进入到所述注油本体51内部;所述进油孔57与所述导油孔56为连通设置,油可以自进油孔56被注入到导油孔56内;所述导油孔56穿透注油本体51,且其两端被塞子密封,所述导油孔56最边缘位置的气压相同,使油可以在导油孔56内顺畅流动,并保证油不外漏;所述导油孔56与所述注油口 55连通,而所述注油口 55又平行设置,可以使油均匀的流通到圆弧前表面53,进而对所述第二零部件12的不规则形状边缘均匀注油;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相同的所述第二零部件12,需要注油量提前已经计算好,通过注油口 57进入到注油本体51内部的油量是固定的,所以不会存在因进入注油本体51内部的油量过多而产生油倒灌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注油装置50,通过多个平行设置的出油孔55,可以均匀的对不规则形状的零部件进行注油,本发明提供的注油装置50结构简单,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易于操作。参见图4,图5所示,图4为图1中所示的防漏装装置与工作台10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所示的防漏装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防漏装装置整体采用传感器原理,第三零部件13是否漏装会有两个状态反馈给用户。其中,所述防漏装装置70整体设置在工作台10下方,其包括:与所述工作台10下表面固定连接,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三零部件13的固定部71,与所述固定部71活动连接并穿透所述固定部71的检测部73,及与所述检测部73配合使用并用于显示检测结果的输出部75 ;
其中,所述固定部71的后端与所述工作台10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71前端为凸字结构,并在凸字结构的凸起部上开设有凹槽711 ;与所述凹槽711配合使用的盖板713 ;
优选的,所述第三零部件13置于所述凹槽711内,并通过盖板713固定于所述固定部71上;
所述检测部73的上端部处于所述凹槽711上方,且所述检测部73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三零部件13感应连接;所述检测部73的中部穿透所述固定部71,并套设有弹性装置(图中未示出),使所述检测部73可以在所述固定部71内上下移动;所述检测部73的下端部与所述输出部75感应连接;
所述输出部75包括与所述固定部71·固定连接的输出过固定部751,置于所述固定部
71下方并穿透设置于所述输出固定部751上的第一输出部753,及与所述第一输出部753无线连接并固定设置于所述工作台10上的第二输出部755 ;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出部753与所述检测部73的下端部感应连接,用于传递测试信
号;
优选的,所述第二输出部755上设有红色指示灯(图中未示出)和绿色指示灯(图中未示出),用于输出测试结果。在所述防漏装装置70的工作状态中,初始状态下,当所述第三零部件13卡接于所述固定部71内时,由于所述第三零部件13与所述检测部73的上端部感应连接,所述检测部73在检测到所述第三零部件13存在的信号后,会向下挤压套设在所述检测部73中部的弹性装置731,此时,所述检测部73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一输出部753感应连接,所述第一输出部753将所述第三零部件13存在的信号通过无线连接传递给第二输出部755,所述第二输出部755收到信号后,其上的绿色指示灯亮起,代表所述第三零部件13已卡接在所述固定部71上,之后通过弹性装置731的弹性作用恢复初始状态。当所述第三零部件13未卡接于所述固定部71内时,判断过程与上述过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区别仅在于,所述第三零部件13未卡接在固定部71上时,所述弹性装置731处于静止状态,所述检测部73的下端部未能与所述第一输出部753感应连接,进而没有信号传递到第二输出部755,此时,所述第二输出部755上的红色指示灯亮起,代表所述第三零部件13未卡接在所述固定部71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防漏装装置70,通过其所包含的检测部73和输出部75的配合,采用传感器原理,判定零部件是否漏装,本发明提供的防漏装装置70结构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易于操作。结合图1至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一台汽车手刹组装仪器100可同时实现测试,注油及组装三种功能,在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的同时,也给操作者带来了方便,节约设备成本。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注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工作台上的注油本体,设置于注油本体前端中部并契合第二零部件不规则边缘的圆弧前表面;起始端设置于圆弧前表面,尾端设置于注油本体内部的若干条注油孔;穿透所述注油本体且起始端设置于注油本体侧壁上的导油孔,及穿透所述注油本体底壁且尾端设置于注油本体内部的进油孔;其中,所述导油孔的两端被塞子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条所述注油孔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孔与所述导油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孔与所述进油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的注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孔的个数为2个。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注油装置,包括设置于工作台上的注油本体,设置于注油本体前端中部并契合第二零部件不规则边缘的圆弧前表面;起始端设置于圆弧前表面,尾端设置于注油本体内部的若干条注油孔;穿透所述注油本体且起始端设置于注油本体侧壁上的导油孔,及穿透所述注油本体底壁且尾端设置于注油本体内部的进油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注油装置,通过多个平行设置的出油孔,可以均匀的对不规则形状的零部件进行注油,本发明提供的注油装置结构简单,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易于操作。
文档编号B05C5/02GK103212518SQ20131015556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8日
发明者沈皓然 申请人:苏州工业园区高登威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