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性豆粉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04812阅读:9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木板粘合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改性豆粉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豆粉胶粘剂是利用脱脂豆粉加工而成的一种无甲醛释放环保型胶粘剂,可有效利用大豆加工剩余物,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与现有的“醛类”胶粘剂相比,用它粘结的人造板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无甲醛释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对人体无害。豆胶在20世纪初曾被大量应用,后来由于合成树脂的出现而逐渐衰退。最近几年,石油危机加剧,促使人们重新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石油产品的依赖性,因而对天然胶粘剂的研究与应用又受到重视。现有豆胶强度低、耐水性差、易发霉、pH值高、沾染、腐蚀性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豆粉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中胶粘剂的pH值低,减小了对被粘接材料和生产工人的刺激腐蚀性,降低生产成本,且胶合强度提高。本发明制造出的豆粉胶粘剂可用于胶合板生产及其他包装材料,无甲醛释放,腐蚀性小,耐水性好,属环保型胶粘剂,而且胶合强度高,使用安全,生产工艺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性豆粉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催干剂1-2份、单宁酸6-8份、豆粉25-35份、树脂材料5-7份、聚乙烯亚胺9-11份、氢氧化钠6-8份、氧化钙7-9份、硅酸钠10-12份、聚酮胺11-13份、阻燃剂6-8份、丙烯酸丁酯5-7份、水50-70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催干剂1份、单宁酸6份、豆粉25份、树脂材料5份、聚乙烯亚胺9份、氢氧化钠6份、氧化钙7份、硅酸钠10份、聚酮胺11份、阻燃剂6份、丙烯酸丁酯5份、水50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催干剂1.5份、单宁酸7份、豆粉30份、树脂材料6份、聚乙烯亚胺10份、氢氧化钠7份、氧化钙8份、硅酸钠11份、聚酮胺12份、阻燃剂7份、丙烯酸丁酯6份、水60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催干剂2份、单宁酸8份、豆粉35份、树脂材料7份、聚乙烯亚胺11份、氢氧化钠8份、氧化钙9份、硅酸钠12份、聚酮胺13份、阻燃剂8份、丙烯酸丁酯7份、水70份。

进一步:本发明制备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步骤一、用温度为30~35℃的水溶解豆粉搅拌至均匀;

步骤二、然后以300~600r/min速度搅拌条件下,在30~35℃水浴锅中保温3~8min,最后加入单宁酸溶液搅拌至均匀后再在30~35℃条件下反应10~20min;

步骤三、将剩余原料与步骤二融合后加热温度80~100℃,10~15min,混合后冷却既得成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胶粘剂的pH值低,减小了对被粘接材料和生产工人的刺激腐蚀性,降低生产成本,且胶合强度提高;

2、本发明制造出的豆粉胶粘剂可用于胶合板生产及其他包装材料,无甲醛释放,腐蚀性小,耐水性好,属环保型胶粘剂,而且胶合强度高,使用安全,生产工艺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改性豆粉胶粘剂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催干剂1-2份、单宁酸6-8份、豆粉25-35份、树脂材料5-7份、聚乙烯亚胺9-11份、氢氧化钠6-8份、氧化钙7-9份、硅酸钠10-12份、聚酮胺11-13份、阻燃剂6-8份、丙烯酸丁酯5-7份、水50-70份。

实施例二:

一种改性豆粉胶粘剂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催干剂1份、单宁酸6份、豆粉25份、树脂材料5份、聚乙烯亚胺9份、氢氧化钠6份、氧化钙7份、硅酸钠10份、聚酮胺11份、阻燃剂6份、丙烯酸丁酯5份、水50份。

实施例三:

一种改性豆粉胶粘剂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催干剂1.5份、单宁酸7份、豆粉30份、树脂材料6份、聚乙烯亚胺10份、氢氧化钠7份、氧化钙8份、硅酸钠11份、聚酮胺12份、阻燃剂7份、丙烯酸丁酯6份、水60份。

实施例四:

一种改性豆粉胶粘剂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催干剂2份、单宁酸8份、豆粉35份、树脂材料7份、聚乙烯亚胺11份、氢氧化钠8份、氧化钙9份、硅酸钠12份、聚酮胺13份、阻燃剂8份、丙烯酸丁酯7份、水70份。

实施例五:

一种改性豆粉胶粘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用温度为30~35℃的水溶解豆粉搅拌至均匀;

步骤二、然后以300~600r/min速度搅拌条件下,在30~35℃水浴锅中保温3~8min,最后加入单宁酸溶液搅拌至均匀后再在30~35℃条件下反应10~20min;

步骤三、将剩余原料与步骤二融合后加热温度80~100℃,10~15min,混合后冷却既得成品。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