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路面行驶用的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7905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不规则路面行驶用的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扩大行驶路面适用范围的块形图案的不规则路面行驶用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例如,在行驶于砂地、泥地构成的软路,轮胎不会陷入的软土地等路中,以及由岩石、碎石、板结的红土等硬路面构成的硬路等等不规则路面路面上的摩托车越野赛中,通常采用不规则路面行驶用充气轮胎。这种充气轮胎采用由凸块形成的块形图案构成的胎面接地面。图3中举例示出了这种轮胎的块形图案展开图。
如图3A所示,中央块b1中间块b2及端部块b3交错配置(例如特开平6-171311号公报)。并且,前述各块b1、b2、b3以一定的配置间隔A沿轮胎的圆周方向间隔配置,同时,相对于轮胎的赤道线C大致成线对称配置。这种块形图案在路面比较硬的前述中等路乃至硬路上可发挥良好的拖曳性能(牵引性能),但在前述软路上却很难。
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中央块b1和中间块b2在轮胎的轴向方向上位相一致地横向并列配置,端部块b3与前述中央块b1、中间块b2之间交错配置(例如特开平5-104911号公报)。并且,该图案也是前述各块b1、b2、b3以一定间隔A沿轮胎的圆周方向间隔配置,同时,相对于轮胎的赤道线C大致成线对称配置。这种块形图案,由于在胎面接地面的中央部分横向并列配置中央块b1和中间块b2,所以有在前述软路上拖曳性能优异,但在前述硬路上拖曳性能不足的倾向。
因而,对于现有的图案,由于行驶分别受到所适合的路面的限定,所以,例如在软路和中等路混合的行驶道路中难以充分发挥托曳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以改善块形图案为基础,提供一种具有扩大行驶路面适用范围的块形图案的不规则路面行驶用充气轮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在胎面接地面上设置沿一周向延伸的多条纵槽和沿着与纵槽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槽形成由多个凸块构成的块形图案的不规则路面行驶用充气轮胎,其特征为,在前述胎面接地面展开成平面的展开状态下,前述凸块由在以轮胎赤道为中心的胎面展开宽度的25%的中央区域中的、接地部表面积高于50%的中央凸块;分别从两侧的胎面端部到前述胎面的展开宽度的12.5%的端部区域中的、接地部表面积高于50%的端部凸块;在位于前述中央区域和前述端部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中的、接地部表面积高于50%的中间凸块所组成,并且在前述各区域中,沿轮胎的周向间隔一定间距配置前述各凸块,同时,前述中央凸块的间距p1比前述中间凸块的间距p2大,但是,和在轮胎周向上相隔前述中央凸块的间距p1的n倍(但是,n为2以上的整数)于轮胎周面上出现多个前述中央凸块和前述中间凸块在轮胎轴向上位相一致的横向并列配置部,同时,前述端部凸块在轮胎轴向内侧配置于排列在轮胎周向上的前述中间块之间。
本发明可在上述不规则路面行驶用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具有前述中间凸块的间距p2为前述中央凸块的间距p1的n/(n+1)倍的特征。
本发明还可在上述两种不规则路面行驶用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具有作为前述凸块的接地部表面积的总和陆地面积(L)与作为槽底面全部面积的海洋面积(s)的比,即,陆海比(L/S)为18~25%的特征。
由于本发明具有规定的凸块图案,扩大了从硬路到软路的行驶路面的适用范围,发挥了较高的拖曳性能、转弯性能。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轮胎剖视图。
图2是表示该轮胎的胎面图案的一个例子的展开图。
图3A、B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胎面的图案的展开图。
2胎面部2a胎面接地面3轮胎侧部4胎圈部
5胎芯6胎体6A帘布体7缓冲层9纵槽10横槽11并列配置部B凸块B1中央凸块B2中间凸块B3端部凸块C赤道线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在图1中,表示本实施例的包含充气轮胎1的轮胎轴的子午线剖视图,实施例表示在摩托车越野赛等中使用的不规则路面行驶用两轮摩托车用充气轮胎。前述充气轮胎1具有从胎面部2经轮胎侧部3至胎圈部4的胎芯5的胎体6,和配置在该胎体6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及前述胎面部2的内部的缓冲层7,作为前述胎面边缘E、E之间轮胎轴向距离的胎面宽度TW形成轮胎的最大宽度。
前述胎体6是由通过用薄顶层橡胶覆盖平行配置多条胎体帘线的帘线配置体的两侧而成的一个以上的帘布体6A形成的。在前述胎体帘线中,例如可以采用如聚酯、尼龙、人造丝、芳族聚酰胺构成的有机纤维帘线,但如果有必要也可以采用金属帘线。举例而言,本例的前述胎体6是交差层状结构,该结构是由以前述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倾斜例如30~65°角且前述帘线相互交差取向的方式重叠的两层以上的帘布层构成的。然而,并不限于这种方式,例如,可以采用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倾斜85~90°左右配置的辐射结构的胎体。
并且,配置在前述胎体6外侧及胎面部2内部的缓冲层7起保护胎面部2提高耐外部损伤性能的作用。但是,该缓冲层7根据需要也可以省略。并且,作为胎面部2的表面的胎面接地面2a,通过设有沿周向形成的比较深的多条纵槽9和沿与纵槽9相交的方向的多条横槽10,形成由多个凸块构成的凸块图案。
图2表示将前述胎面接地面2a展开成平面的展开状态。在图2中,前述凸块B的构成包括在以轮胎赤道C为中心的胎面展开宽度LW的25%的中央区域A1中,作为凸块B的上表面的接地部Ba的表面积,即接地部表面积大于50%的中央凸块B1;在从两侧的各胎面边缘E起分别占前述胎面展开宽度LW的12.5%的区域即端部区域A3中,凸块B的接地部表面积大于50%的端部凸块B3;和在前述中央区域A1和前述端部区域A3之间的中间区域A2中,凸块接地部表面积大于50%的中间凸块B2。
在前述中央区域A1中,本例举例表示为在轮胎周向上排列一对在轮胎轴向上位相一致的中央凸块B1、B1。这一对中央凸块B1、B1在前述中央区域A1内沿轮胎的轴向靠近。反复间隔地配置。具体的说,当一对中央凸块B1、B1在轴向上最远离时的间距KM和当最靠近时的间距KS之比(KM/KS)优选为2.0~5.0、但并不限于此,中央区域A1中也可沿轮胎周向排列一个中央凸块B1。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各凸块B1、B2和B3都大致呈矩形,并且分布较为稀疏。更具体地说,作为形成前述各凸块B的上表面的接地部Ba的接地部表面面积的总和的陆地面积(L)和作为槽底面总面积的海洋面积(S)之比,即陆海比(L/S)例如被设定在18~28%的范围内。通过这样规定陆海比(L/S),在包含从硬路到软路的不规则路面行驶时可确保特别理想的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并且,当前述陆海比(L/S)不足18%时,由于陆地面积少,在软路上易于获得有效地拖曳性能,但在硬路或中等路上轮胎的刚性不足,存在拖曳性能或转弯性能下降的倾向,相反,当超过28%时,在硬路上直行的安全性能提高而在软路上的拖曳性能下降。并且,前述海陆比在限定行驶中等路面的情况下,特别优选地为,硬路设定为22~28%,中等路面设定为20~24%,软路面设定为18~22%。
并且,在各前述区域A1、A2、A3中,前述各凸块B1、B2、B3分别沿轮胎周向隔开一定间距P1、P2、P3配置。例如,在前述中央区域A1中,以一定间距P1沿轮胎周向配置中央凸块B1。因此,当以一定间距沿轮胎周向配置凸块B时,例如,对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凸块B、B,不言而喻自然包含凸块B的周向中心位置之间的长度为一定距离(间距)的情况,同时也包含凸块B的周向中心位置间的各长度不是一定距离(间距)而是使凸块B的接地部Ba位于间隔一定距离(间距)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的假想等间隔线L1、L2、L3…上的情况。同样,在中间区域A2中,以一定间距P2沿轮胎周向配置中间凸块B2,进而在端部区域A3中以一定间距P3沿轮胎周向配置凸块B3。
前述中央凸块B1的间距P1比前述中间凸块B2的间距P2大。这样,通过使中央凸块B1的间距P1比前述中间凸块B2的间距P2大,特别是在中等路~软路上直行时可有效地发挥拖曳作用。并且,由于前述间距P1比前述间距P2大,在接地形状中,可使在接地中心部中较高的接地压被分散,在提高着地感的同时可大大提高直行的稳定性。并且,中央凸块B1的间距P1例如优选为30~70mm。
并且,本实施例的凸块图案中,中央凸块B1和前述中间凸块B2在轮胎轴向上位相一致地横向并列的横向并列配置部11沿轮胎周向相隔前述中央凸块B1的间距P1的n倍(但n为2以上的整数)的等间距地多次出现于轮胎周部。在本例中前述n举例为4。在本例中,中央凸块B1、中间凸块B2各自的轮胎周向中心位置在轮胎轴向上对齐配置,但前述各凸块B1、B2的中心不必严格对齐,只要基本上对齐即可。
通过上述使横向并列配置部11相隔等间距地在轮胎周部上多次出现,利用该横向并列配置部11可提高中等路或硬路上的拖曳、转弯等行驶性能,另一方面,其以外的部分,即中央凸块B1和中间凸块B2不横向并列的部分可在软路等上发挥良好的拖曳性能。因此,前述中间凸块B2的间距P2设定为前述中央凸块B1的间距P1的n/(n+1)倍。并且,前述以一对中央凸块B1以其间距P1的n倍为一个周期增减轮胎轴向的间隔距离。
并且前述n可为3~8,优选地为4~6。当前述n不到3时,横向并列配置部11在轮胎周部上出现的次数增加,存在虽然大幅度提高在硬路上的行驶性能但在软路上行驶性能下降的倾向,相反,当在9以上时,横向并列配置部11的出现次数减少,虽然提高了在软路上的拖曳性能,但在硬路或中等路上的行驶性能下降。
并且,前述端部凸块B3的交错配置在轮胎轴向内侧于沿轮胎周向并列的前述中间凸块B2之间。换而言之,端部凸块B3的接地部Ba的周向中心位于在轮胎中心内侧沿周向相邻的中间凸块的接地部Ba的周向中心之间。通过这样配置端部凸块B3,可防止在胎面接地面的端部侧形成大的非接地区域,提高在硬路或中等路上转弯时的拖曳性能。并且,端部凸块B3的间距P3在本例中与前述中间凸块B2的间距P2相同,但也可以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中间凸块B2的间距P2和端部凸块B3的间距P3之比(P2/P3)优选地为1~1.5。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不仅用于两轮摩托车,也可适用于不规则路面行驶用的三轮或四轮车辆用的充气轮胎。
试制具有图1、图2所示基本结构或胎面图案的轮胎(实施例),同时,将其安装在排气量250cc的越野赛用两轮摩托车的前后轮上(前轮尺寸90/100-20,后轮尺寸110/90-19),实际驾车行驶于硬路、中等路、软路上,由司机对其感觉进行评价。评价的数值越大表示效果越好。
并且,测试用轮胎,胎面接地面的展开宽度,前轮轮胎为100mm,后轮轮胎为130mm,凸块的高度,前轮轮胎为11.5mm,后轮轮胎为17.0mm,陆海比均设定为20%。并且,间距(展开状态)如下(前轮轮胎)中央凸块间距P149.7mm中间凸块间距P239.8mm端部凸块间距P339.8mm(后轮轮胎)中央凸块间距P159.6mm中间凸块间距P247.7mm端部凸块间距P347.7mm并且,横向并列配置部设定为,前轮轮胎在轮胎周部上有11个,后轮轮胎有9个。
为了比较,对具有图3A、B所示的胎面图案的轮胎进行同样的测试。陆海比和凸块高度设定为与实施例基本一致。测试结果表示在表1中,比较实施例和比较例,在从硬路到软路的较宽范围内确定行驶性能的优劣。
表1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不规则路面行驶用充气轮胎,由于具有规定的凸块图案,扩大了从硬路到软路的行驶路面的适用范围。发挥了较高的拖曳性能、转弯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不规则路面行驶用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接地面上设置沿一周向延伸的多条纵槽和沿着与纵槽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槽形成由多个凸块构成的块形图案,其特征是在前述胎面接地面展开成平面的展开状态下,前述凸块由在以轮胎赤道为中心的胎面展开宽度的25%的中央区域中的、接地部表面积高于50%的中央凸块;分别从两侧的胎面端部到前述胎面的展开宽度的12.5%的端部区域中的、接地部表面积高于50%的端部凸块;在位于前述中央区域和前述端部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中的、接地部表面积高于50%的中间凸块所组成,并且在前述各区域中,沿轮胎的周向间隔一定间距配置前述各凸块,同时,前述中央凸块的间距p1比前述中间凸块的间距p2大,但是,和在轮胎周向上相隔前述中央凸块的间距p1的n倍(但是,n为2以上的整数),在轮胎周面上出现多个前述中央凸块和前述中间凸块在轮胎轴向上位相一致的横向并列配置部,同时,前述端部凸块在轮胎轴向内侧配置于排列在轮胎周向上的前述中间凸块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规则路面行驶用充气轮胎,其特征是前述中间凸块的间距p2为前述中央凸块的间距p1的n/(n+1)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不规则路面行驶用充气轮胎,其特征是前述凸块的接地部表面积的总和陆地面积(L)与作为槽底面全部面积的海洋面积(s)的比,即陆海比(L/S)为18~25%。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不规则路面行驶用充气轮胎,该轮胎具有凸块图案,在胎面接地面的展开状态下,凸块由配置与中央区域中的中央凸块、配置在端部区域的端部凸块、配置在前述中央区域和前述端部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中的中间凸块构成。在前述各区域中,各凸块在轮胎周向上分别相隔一定的间距配置。中央凸块的间距比中间凸块的间距大,并且,中央凸块和中间凸块在轮胎轴向上位相一致地横向排列的横向并列配置部,间隔中央凸块的间距的n倍沿轮胎周向多次出现在轮胎周部上,n为大于2的整数。端部凸块配置于在轴向内侧沿周向并列的中间凸块之间。
文档编号B60C11/03GK1334208SQ0112062
公开日2002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21日
发明者松村贞彦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