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4112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囊,特别涉及其内部有内部供气管的气囊,该供气管与气体发生器连接,供气管的壁上有把气体引入气囊中不连续的可充气区或可充气室的孔。
一种公知的气囊中有多个可充气区或可充气室,气体从气体发生器供应给这些可充气区或可充气室。这种气囊的一个例子是所谓的可装在车门开口上方车顶中的“可充气帘幕”,发生事故时,该“可充气帘幕”在形成在门中的车窗开口旁展开,从而在车辆乘员与车辆一侧之间形成保护帘幕。这种可充气帘幕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或翻滚时保护乘员免遭伤害。
US-6,199,898B公开了这样一种安全装置,在该装置中,该可充气帘幕由分成多个待充气的区或室的可充气件构成。设有内部织物供气管。该供气管的壁上沿其长度有供气体从供气管流入该充气件的待充气的这些区或室中的圆孔。
通常可用一大张或一大卷织物剪出该气囊的主要织物部分和该内部织物供气管,此时,使得该织物的利用率最高、浪费最少。为此,通常对准用来形成织物供气管的该织物,使得织物的经纱或纬纱与待形成的供气管的轴线平行。为了简单地形成内部织物供气管,只须剪出一细长条织物并加以折叠,使得相对的两边合在一起,然后把相对的两边插入在构成该可充气帘幕的主要部分的织物层的相邻边之间。然后把这些相叠的边缝在一起。
当把气体供给该供气管时,供气管中会生成对该接缝形成有效张力的很大气压。


图1为由垂直经纱和纬纱构成的织物1的示意图。其中有一行与纱线组之一对齐的接缝2。图1示出接缝2受到箭头3所示张力前的情况。当张力作用在接缝2上时,可看到“拉纱”或“梳理”现象,作用在接缝2上的张力把一些纱线压缩在一起,形成其中只有一组纱线的空间4。在要求织物保持气密的场合,这显然不利。
应该看到,把上述供气管保持在其位置上的接缝受到的很大张力,这会造成上述“拉纱”或“梳理”现象。
随着气体供应给供气管,供气管中的气压迅速上升,供气管充气成圆柱形。由于供气管中有很高气压,因此织物的经纱或纬纱会受到很大的力的作用。图3示出一织物元件5,其中,如箭头7所示,经纱6受到很大张力。如张力足够大,如图4所示,经纱6会发生断裂,织物被撕开。这也是不希望发生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气囊。
按照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该气囊由两层相叠的织物层构成,两层织物之间限定至少一个可充气区,有一供气管伸入气囊中,该供气管设有至少一个供气体流入该气囊的所述至少一个可充气区的孔,该供气管呈细长形,由包括相交经纱和纬纱的织物制成,所述织物的经纱和纬纱与该供气管的轴线斜交成30°-60°的角。
最好是,经纱和纬纱与供气管的轴线斜交成40°-50°的角。
更好是,经纱和纬纱与供气管的轴线斜交成45°的角。
最好是经纱之间的间距与纬纱之间的间距相同。从而这些纱线形成一对称图案,单位(例如1平方厘米)面积中的经纱数与纬纱数相等。
最好是,供气管上有圆孔。
供气管上也可有形状不规则的孔。
最好是,供气管用单个细长形织物元件制成,该织物元件折叠以使相对的两边重叠,然后把重叠的两边牢固地缝合在一起。
最好是把该气囊做成一可充气帘幕,该气囊限定多个可充气区,其中,供气管沿气囊的一边伸展,供气管设有向各所述充气区供气的孔。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发明及其特征,下面结合附图举例说明本发明,附图中图1为其中有一行接缝的一织物元件的示意图;图2同图1,示出张力作用在该行接缝之后的织物;图3示出在张力作用下的织物元件;图4同图3,示出被撕开后的织物;图5为本发明气囊示意侧视图;图6为沿图5中VI-VI线剖取的剖面图;图7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示出充气前的气囊;图9同图8,示出充气后的气囊;图10同图8,示出充气前的本发明气囊一修正实施例;图11同图10,示出充气后的图10气囊;图12示出织物元件,其上的一行接缝受到张力作用;图13同图12,示出受到张力作用后的该织物;图14示出受到张力作用的织物;以及图15示出受到张力作用后的图14的织物。
图1-4已作说明,因此不再详细说明。
下面参见图5-7,示出做成所谓的可充气帘幕10的本发明的气囊。可充气帘幕10由外形相同的两层织物11、12相叠而成。这两层织物11、12由限定可充气区14、15、16的线缝13互相连接。这些可充气区之一14由在所述可充气区14中连接织物层11、12的线缝17再分成可充气室。
如图5所示,可充气帘幕10底边一端上有一突条18,该突条18与车辆中的锚固点连接。可充气帘幕10底边另一端上有一可与车辆中一锚固点连接的一般呈三角形的延长部19。可充气帘幕10的顶边20上有多个带孔的安装凸耳21用来把可充气帘幕10固定在车辆中。
细长形内部供气管22伸展在可充气帘幕10的顶边20旁。把一细长形单个织物元件围绕其轴线折叠使其相对的两边相叠,从而形成该供气管22。把供气管织物的两侧边插入可充气帘幕10的织物层11和12的相叠顶边之间后用接缝23(图6)互相连接4个相叠的边。供气管22最下部有孔24,这些孔24设置在跨过可充气帘幕10的可充气区14、15、16延伸的供气管的部位上。
在使用可充气帘幕10时,经已被充气的供气管22供应的气体经供气管22中的孔24流入可充气区14、15、16,使可充气帘幕10的这些区充气。以上说明的只是可充气帘幕10的公知特征。
但是,在本发明可充气帘幕10中,用来制成供气管22的织物中的经纱和纬纱不与供气管的轴线对齐。而是,制作供气管22的织物的经纱和纬纱分别与供气管的轴线成一角度。该角度可为30°-60°或40°-50°,但最好为45°。当然,在这一优选结构中,经纱和纬纱都与供气管22的轴线成45°角。当该织物的单位面积(如1平方厘米)中的经纱数等于纬纱数时,这些纱线形成对称图案。因此经纱之间的间距与纬纱之间的间距相同。
图8为本发明供气管22的局部放大图,示出形成在其中的一孔24,和各与供气管22的轴线成一角度的相交的经纱和纬纱。
可充气帘幕10充气时,孔24倾向于改变形状,孔24在可充气帘幕10充气时会变成图9所示方形。我们发现,变成方形的孔124的面积大于原来圆孔24的面积。在该区域中面积的增加可为20%-30%,在许多情况下可为27%。由图8所示圆孔衍生成的图9方孔的最大面积只受圆孔周围不能被切割以形成该孔的经纱和纬纱的限制。
为了确保最大气体流量和确保可充气帘幕10迅速充气,要求从供气管22引导流入待充气的可充气帘幕10的各可充气区14、15、16的孔较大。
图10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供气管上有一孔25,孔25呈不规则形状。应该看到,如使用这种形状的孔25,该孔在充气时仍有效变形成其大小和形状(图11)只由伸展在孔25附近的完整经纱和纬纱的限定。
供气管的孔可呈任何形状,事实上需要时,可使用其边与经纱和纬纱方向对齐的方形或“菱形”孔。
应该看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把供气管固定在该可充气帘幕的的织物层11和12上的接缝23与制成供气管22的织物的经纱和纬纱成45°角。
图12示出其中有一行接缝27的织物26的一部分。接缝27与织物26的经纱和纬纱成45°角。所示接缝27受到一向下作用力(箭头28),从而图12与上述图1对应。
当接缝27受到箭头28所示向下力的作用时,接缝27不会显示任何“拉纱”或“梳理”现象,因此在力作用于接缝27时,织物26的情况如图13所示,织物的纱线的变形不大。因此可以看出,如形成供气管的织物的经纱和纬纱与固定供气管的接缝不对齐,则供气管具有很大优点。
图14示出由相交经纱和纬纱构成的织物元件29,该织物受到箭头30所示力的作用,从而使得织物受到张力。该张力线不与经纱或纬纱对齐。经纱或纬纱与张力方向成约45°角。
在该力的作用下,经纱与纬纱之间的斜角改变,但纱线不断裂。编织管充气时可看到这些纱线有效显示的一种效应。编织管最初会显示一种构型,其中纱线具有一预定的交角。供气管充气时纱线的交角改变,使得供气管的直径增加的同时长度减小。
无论如何可以看出,当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供气管充气、从而织物受到张力时,由于经纱和纬纱与供气管的轴线斜交,因此织物被撕开的可能性最小。
在本说明书中“包括”指“包括或由…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该气囊由两相叠的织物层构成,两织物层之间限定至少一个可充气区,一供气管伸入气囊中,该供气管上有至少一个供气体流入该气囊的所述至少一个可充气区的孔,该供气管呈细长形,由包括相交的经纱和纬纱的织物制成,所述织物的经纱和纬纱与该供气管的轴线斜交成30°-60°的角。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经纱和纬纱与供气管的轴线斜交成40°-50°的角。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经纱和纬纱与供气管的轴线斜交成45°的角。
4.按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经纱之间的间距与纬纱之间的间距相同。
5.按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供气管中设有圆孔。
6.按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供气管中设有形状不规则的孔。
7.按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供气管用单个细长形织物元件制成,该织物折叠以使相对的两边重叠,然后把重叠的两边牢固地缝在一起。
8.按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做成一可充气帘幕,该气囊限定多个可充气区,其中,供气管沿气囊的一边伸展,供气管中设有向各所述充气区供气的孔。
全文摘要
一种由两层相叠的织物(11、12)构成的气囊(10),两层织物之间限定至少一个可充气区。一供气管(22)伸入气囊中。该供气管上有孔(24)。该供气管(22)呈细长形、由包括相交经纱和纬纱的织物制成,经纱和纬纱与该供气管的轴线斜交成30°-60°(最好为45°)的角。
文档编号B60R21/2346GK1604861SQ02825287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18日
发明者F·沙尔庞捷 申请人:奥托里夫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