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安全带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文档序号:3847863阅读:5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安全带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安全带装置和其装配方法,所述车用安全带装置具有一个滑动轨(slide rail),可以使约束乘车人员的安全带(seat belt)的锚栓(anchor)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该滑动轨的前后两端都安装在车身上。
背景技术
目前的安全带装置,例如实开昭59-131346号公报所公开的,该安全带装置所具备的滑动轨,可以使缚束乘车人员的安全带的锚栓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
即,安全带装置的滑动轨的轨道(rail)本身,其前侧有一体成形的略呈「C」状弯曲的前侧弯曲部,其后侧有一体成形的呈反「C」状弯曲的后侧弯曲部,并且上述滑动轨,通过螺栓等安装部件被安装在内侧栏(side sill inner)上,使安全带的锚栓从滑动轨开始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以满足乘坐后部座椅的上下方便和前部座椅安全带的约束性能。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上述滑动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短,所以无需采用装配性能经过特殊考虑的结构,但是,左右对开双门结构的车门上所设置的车用安全带装置,其采用前后细长的滑动轨,该滑动轨的前端位于前部座椅的后侧附近,后端被安装在后部座椅下方的后部底板(rear floor)上。使用该车用安全带装置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如果在装配后车门(rear door)和座椅(seat)之前,先将上述滑动轨的前后两端安装在车身上,那么,由于前部座椅的乘车人员所用的安全带被内置于后车门,如果没有后车门,就无法将安全带的锚栓穿过滑动轨,假设在安装后部座椅之前先将后车门安装在车身上,则后车门就会阻碍后部座椅的安装,使后部座椅无法插入车厢。
另一方面,虽然可以考虑先装配后部座椅、前部座椅,然后将前后车门装配到车身上,最后再将上述滑动轨安装到车身上,但由于此滑动轨的前侧被安装在内侧栏或者座椅支架(seat bracket)上,滑动轨的后侧被安装在后部座椅下方的后部底板上,尤其是滑动轨的后侧安装一侧的装配空间过于狭窄,所以操作性能极其恶劣,由此会阻碍装配操作的顺利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安全带装置,通过此安全带装置可以扩大滑动轨的安装自由度,还可以防止装配后的摇晃。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车用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使用该装配方法,可以顺利地装配所需的各个部件,尤其是可以将滑动轨装配在受空间限制的安装座椅的位置。
本发明的车用安全带装置,具备使安全带的锚栓移动的滑动轨,上述滑动轨的前后两端被安装在车身上,而且上述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通过摇晃吸收装置被安装在位于后部座椅下方的后部底板的距车身侧壁指定距离的位置上,以使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在非固定的状态下,可以在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上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被安装在后部底板上,且其前侧安装部处于未加固定的非固定状态,所以该滑动轨可以后侧安装部为支点,在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水平方向)上转动,从而扩大滑动轨的安装自由度。
而且,由于上述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可以通过摇晃吸收装置被安装在后部座椅下方的后部底板上,所以能切实地防止装配后所产生的摇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被安装在侧栏(sidesill)的位于座椅支架上方附近的位置上,其中座椅支架被设置在内侧栏上用于安装前部座椅的外侧后部。
根据上述结构,不会导致装配性的恶化,而且可以提高滑动轨前侧的安装刚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被安装在前部座椅下方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的上侧。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探知乘车人员重量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的上侧安装了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因而不会导致装配性能的恶化,整个安装也不会影响负载探知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阶梯螺栓将上述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安装在后部底板上,而上述摇晃吸收装置包括设置在螺栓头和阶梯部之间的弹簧垫片(spring washer)。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采用了阶梯螺栓作为将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安装到后部底板上的安装手段,且摇晃吸收装置中采用了弹簧垫片,所以尽管结构简单,仍可以确保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在上下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转动功能、以及吸收安装后所产生的摇晃的功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阶梯螺栓包括固定在阶梯部下侧的螺纹部上的垫圈(washer),以及设置在该垫圈上侧且直径小于该垫圈的间隔调整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设置了上述间隔调整装置,就不会导致弹簧垫片的大型化,由此可有效地利用成品的弹簧垫片,以它的推斥力来切实地吸收装配后所产生的晃荡。
而且,可以将滑动轨后端的位置从底板提高一个间隔调整装置的高度,使滑动轨处于一种前斜状态,而间隔调整装置的直径较小,就可将滑动轨的后端作为起点,使滑动轨的前端在侧栏上方做较大幅度的转动。
本发明的车用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是具备使安全带的锚栓移动的滑动轨的车用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包括通过摇晃吸收装置将上述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安装在位于后部座椅下方的后部底板的距车身侧壁指定距离的位置上,使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可在上下方向上转动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转动,且可从车门开口部向车外侧被拉出的后侧装配工序,将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从车门开口部移向车外侧的向外移动工序,将后部座椅和前部座椅安装在车厢内的座椅安装工序,将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移至车内的向内移动工序,将内置有安全带的回收装置的车门安装到车身上的车门安装工序,将安全带的锚栓从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穿过该滑动轨之后,将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装配在车身侧指定位置的前侧装配工序。
根据上述装配方法,后侧装配工序是通过摇晃吸收装置将上述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装配在后部座椅下方的后部底板上,使该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在未加固定的状态下,可在上下方向上转动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车外方向转动,且可以从车门开口部向车外侧被拉出。
而下一步的向外移动工序使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从车门开口部移向车外。
座椅安装工序将后部座椅和前部座椅安装在车身上。
向内移动工序将暂时移至车外的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移回车内。
车门装配工序将内置有安全带回收装置的车门安装到车身上。
前部装配工序将安全带的锚栓从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此时的前侧安装部处于非固定状态)穿过该滑动轨之后、将该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装配到车身侧的指定位置。
由此,将滑动轨的前后安装部、后部座椅、前部座椅、车门以及安全带的锚栓按上述特别的装配顺序进行安装,就可依次顺利地装配上述部件,尤其是可以将滑动轨装配在受空间限制的安装座椅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前部座椅的外侧后部被安装在设置于侧栏上的座椅支架上,而上述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被装配在上述座椅支架上方附近的侧栏上。
根据上述方法,由于是将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装配在上述侧栏上,所以可提高其装配刚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车身侧指定位置被设定在座椅下方设置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的上侧。
根据上述方法,由于在探知乘车人员重量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的上侧安装了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所以该装配方法不会影响负载探知性能。


图1是设置有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车辆的侧面示意图;图2是车门关闭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3是车门开启状态下的移动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4是后车门开启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主要部分的扩大示意图;图6是图5的右侧面示意图;图7是图6的平面示意图;图8是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的结构扩大示意图;图9是阶梯螺栓的剖面图;图10是阶梯螺栓的其他实施例的剖面图;图11是本发明的车用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的工序图;图12是后侧装配工序的说明图;图13是向外移动工序的说明图;图14是座椅安装工序的说明图;图15是向内移动工序的说明图;图16是车门装配工序的说明图;图17是前侧装配工序的说明图;
图18是装配完毕时的说明图;图19是滑动轨前侧安装部结构的其他实施例的局部侧面示意图;图20是图19的平面示意图;图21是图19的背面示意图;图22是乘车人员探知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附图所表示的是车用安全带装置及其装配方法,首先参照图1~图4对车身结构和车门结构加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在车辆1的车身侧面,设置了由前车门2和后车门3构成的侧门,在前车门2的前端和后车门3的后端,分别设置了作为铰链单元(hinge)的前门铰链4和后门铰链5,由此构成了一种自由式结构(即左右对开双门结构)的侧门。
构成此侧门的前车门2和后车门3分别包括车门板(door panel)6、7、车门窗框(door sash)8、9以及窗玻璃(window glass)10、11,在上述各车门板6、7的内部(具体位置是车门内侧板和车门外侧板之间),设置了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安全防撞梁(side impact bar)(未图示)。
在前车门2上还设置了可从车外开关前门2的外侧车门把手(door outerhandle)(未图示)、以及确认车辆后方情况的后视镜(door mirror)12。
本实施例的左右对开双门结构的车门,在构成上为优先开启前车门2,而后车门3必须在前车门被打开之后才能被开启。
在上述车门的车内一侧形成了作为车门开口(车辆的侧面开口)的前座进出口13a和后座进出口13b,前座进出口13a通过前车门2来开关、后座进出口13b通过后车门3来开关,同时,上述两个进出口13a、13b形成一个连续的开口13(车门开口部),该开口13通过车门2、3可自由自在地开启关闭,即构成了一种无中央立柱(center pillar less)的车身。
如图1所示,在上述后车门3的前侧上下设置了将后车门3锁定于车身一侧的撞击部(striker)的锁定装置14、15,而在后车门3的前端中央位置设置了锁定装置17,用来锁定前车门2的撞击部16。
另外,如图2、图3所示,前部座椅21通过座椅支架(seat bracket)19和座椅滑动(seat slide)装置20被安装在底板(floor panel)18上。
此前部座椅21包括坐垫(seat cushion)22、靠背(seat back)23、以及头枕(head rest)24,在前部座椅21的坐垫22的隧道部(tunnel)18a一侧,设置了带扣(buckle)25,此带扣25通过辅助杆(stoke)26被固定在坐垫22一侧的坐垫支架(seat cushion bracket)上,或者通过未图示的带扣支架(bucklebracket)被固定在底板18上。
在上述底板18的后部,设有与底板整体形成或形成一体的抬升部(kick up)27,该抬升部27的顶层表面(top deck surface)27a安装了后部座椅28的坐垫29。即如图3所示,在车辆1的车厢30内,前后设置了多排座椅21和28。
图2是上述前部座椅21和后部车门3关闭时的局部主视图,图4是后车门3开启状态的局部主视图,并表示了用来约束就坐于前部座椅21的乘车人员的安全带31。
上述安全带31被回收装置(retractor)32所卷收复位,该回收装置32被设置在与后车门3的中央立柱(center pillar)具有相同刚性的车门前侧结构体3a的内部。
在上述后车门3靠车厢一侧的下侧的大半部分设置了一体成形的具有扶手(arm rest)33的车门内部装饰物(door trim)34,同时在车门前侧结构体3a靠车厢一侧的上侧,与前部座椅21的头枕24的高度大致对应的位置设置了肩部锚栓(shoulder anchor)35。
而且,从后车门3内部的回收装置32拉出的安全带31,从车门内部装饰物34的上端被拉向车门前侧结构体3a的车厢内部位置后,其中间部位受肩部锚栓35的支持可向车厢30内侧延伸。
上述安全带31的延伸中间位置,设置了可移动的突起物(tang)36,且如图3所示,该安全带31的延伸端部即安全带的下端部,可以顺着车门开口部13的边缘下侧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滑动。
下面,就上述安全带31的下端部的前后方向滑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图3所示,在底板18的左右两侧(附图只表示了一侧)设置了作为车身刚性部件的侧栏(side sill)40,该侧栏40包括内侧栏37和外侧栏38,以及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栏封闭截面39,而且大致沿着该侧栏40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通过螺栓42和安装部件43(参照图5~图7)来固定由金属管或金属圆棒制成的滑动轨41。
设置于上述安全带31的延伸端部的锚栓44可以沿着滑动轨4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即上述滑动轨41是引导安全带31的锚栓44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轨道部件。
图5是图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5的右侧面示意图,图7是图6的平面示意图,上述滑动轨41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引导部41a、通过略呈「C」状弯曲的弯曲部41b与上述滑动引导部41a的前侧整体形成的或形成一体的扁平状前侧安装部41f、以及通过略呈「L 」状弯折的弯折部41c与上述滑动引导部41a的后侧整体形成的或形成一体的扁平状后侧安装部41r。
如图5、图6、图7所示,安装前部座椅21靠车外一侧后部的座椅支架45被固定接合在内侧栏37和底板18之间,而上述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被安装在位于座椅支架45的上方附近的内侧栏37上。
即如图5所示,在内侧栏37的封闭截面39一侧预先焊接固定了螺母46,在侧栏37靠车厢一侧的侧面和前侧安装部41f之间设置了垫圈(washer)47和间隔调整装置(spacer)48,在此状态下使用上述螺栓42可将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安装在内侧栏37上。
上述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通过安装部件43,被安装在距车身侧壁指定距离内侧的后部座椅28的坐垫29下面的作为后部底板的抬升部(kick up)的顶层表面27a上。
即如图6、图8、图9所示,在相对于顶层表面27a的下表面上预先焊接固定螺母50,相对于由螺栓头51、阶梯部52、螺纹部53一体成形的阶梯螺栓54,依次设置作为摇晃吸收装置的弹簧垫片55、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具体位置是其安装孔)、间隔调整装置56、固定垫圈57、以及确定该固定垫圈位置并予以固定的止动金属件58,在此状态下,将上述阶梯螺栓54的螺纹部从上拧入螺母50后,可以将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固定在后部底板上。
在此,上述弹簧垫片55被设置在阶梯部52外周的后侧安装部41r与螺栓头51之间的位置,在装配滑动轨41之后,通过上述弹簧垫片55的推斥力可以吸收摇晃。
另外,与通过止动金属件58被固定在阶梯部52下侧的螺纹部53的垫圈57相比,设置在此垫圈57上部的间隔调整装置56具有较小的直径,使用该间隔调整装置56,可以避免上述弹簧垫片55过大,而且弹簧垫片55、间隔调整装置56、固定垫圈57、以及止动金属件58可全部使用成品以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图9所示的阶梯部52还可以如图10所示,使用在螺栓头51和间隔调整装置56之间设置金属环状部件59所构成的阶梯部,来取代一体成形的阶梯螺栓54,这样各个结构要素51、53、54、55、56、57、58、59可全部使用成品,使制造成本更趋于低廉。
而且,还可以将滑动轨后端的位置从底板提高一个间隔调整装置的高度,使滑动轨处于一种前倾状态,由于间隔调整装置直径较小,滑动轨的前侧就可以滑动轨后端为起点,在侧栏的上方作较大幅度地转动。
使用图9或者图10所示的阶梯螺栓54,将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被安装在顶层表面27a上,在该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未被固定的非固定状态下,滑动轨41可以阶梯螺栓54为支点,在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上转动。
在图5、图6、图7中,实线A是滑动轨41原来的安装位置,虚线B是表示滑动轨41被向上抬起之后的位置,虚线C是表示滑动轨41从车门开口部13沿车辆宽度方向被向外拉出之后,可移动到外侧栏38的阶梯部38a的位置。
在图1~图4中,60是由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的嵌接板(scarf plate),61是车顶(roof panel),62是车顶横栏(roof rail),63是车顶外侧横栏(roof siderail outer),64是车顶内侧横栏(roof side rail inner),在图7中,F表示车辆的前方,R表示车辆的后方,OUT表示车辆的外面。
此外,在附图中仅说明了车辆右侧的结构,但车辆的左侧结构与右侧结构基本上左右对称。
以下,参照图11的工序图以及图12~图18的说明图(平面图),来说明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在这些图中,65是划分引擎室和车厢的下侧仪表板(dash lowerpanel),66是作为车身刚性部件的铰链柱(hinge pillar),67是作为沿隧道部18a上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强度构件的隧道增强件(tunnelreinforcement),68是仪表盘横梁(dash cross member),69是后车身。
在图11的工序图的后侧装配工序S1中,首先,如图12所示,使用安装部件43(参照图8)将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安装到顶层表面27a上。此时,保持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处于未加安装的非固定状态,在此状态下,为了使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可在上下方向上转动或者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转动,且可从车门开口部13向车外侧被拉出,所以在距车身侧壁指定距离的内侧,于后面工序中安装后部座椅28的位置下方的顶层表面27a上,通过摇晃吸收装置(参照图8)来安装上述后侧安装部41r。
在图11的工序图的向外移动工序S2中,如图5的虚线B至虚线C所示,可以将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从车门开口部13移向车外侧(参照图13)。此时,已拉至车外的滑动轨41的滑动引导部41a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而不会妨碍往车厢内搬入后部座椅28。
在图11的工序图的座椅安装工序S3中,从车门开口部13将后部座椅28和前部座椅21搬入车厢内,再将各座椅28、21安装到车身上(参照图14)。此时,由于滑动轨41处在图5所示的虚线C的位置,所以可以顺利地将后部座椅28搬入车内。
在图11的工序图的向内移动工序S4中,将临时拉至车外的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移至车内(参照图15)。
在图11的工序图的车门安装工序S5中,如图16所示,将内置有安全带31的回收装置32的后车门安装到车身上。
在图11的工序图的锚栓穿插工序S6中,将安全带31的锚栓44从前侧安装部41f经弯曲部41b穿过滑动引导部41a,且该锚栓44在设置上可相对于滑动轨4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参照图17)。
在图11的工序图的前侧组装工序S7中,使用作为安装部件的螺栓42将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装配在内侧栏37上(参照图17),该内侧栏37位于作为车身侧指定位置的座椅支架45的上方附近。
接着如图18所示,将前车门2安装到车身上。
完成上述装配工序后,如图1的虚线、或者图3的虚线α所示,当关闭后车门3时,安全带31、肩部锚栓35、以及突起物36的位置大致和前部座椅21的头枕24相对应,系安全带31时,由于该安全带31被前座乘车人拉引,固定在锚栓44(可动锚栓,即滑动件(slider))上的安全带下端部,就沿着滑动轨41的滑动引导部41a向尽可能接近前部座椅21的前方位置移动。
因此,如图2所示,将突起物36顶端的固定金属件插入带扣25中,此时通过形成的3点式安全带结构就可约束位于前部座椅21的前座乘车人员。
另一方面,前座乘车人将安全带31松开,并打开前车门2之后,如图3所示,一旦再打开后车门3,由于此后车门3开门所产生的拉力将安全带31拉向车辆后方,固定在锚栓44上的安全带31的下端,如图3的实线所示,沿滑动轨41的滑动引导部41a向后移动,所以后座乘车人下车时,其脚下不会因为安全带31而感觉到障碍。关于这一点,上车的时侯也是同样,这样,安全带31就不会妨碍后座乘车人的上下车。
图1~图18所示的实施例的车用安全带装置,具备使安全带31的锚栓44移动的滑动轨41,该滑动轨41的前后两端被安装在车身上,上述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通过摇晃吸收装置(参照弹簧垫片55)被安装在位于后部座椅28下方的后部底板(参照顶层表面27a)的距车身侧壁指定距离的位置上,使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在非固定状态下,可以在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上转动。
通过此结构,由于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被安装在后部底板上,且其前侧安装部41f处于未固定的非固定状态,所以该滑动轨41可以后侧安装部41r为支点,在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水平方向)上转动,从而扩大此滑动轨41的安装自由度。
而且,由于上述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可以通过摇晃吸收装置(参照弹簧垫片55)被安装在后部座椅28下方的后部底板上,由此,如图6所示,能切实地防止滑动轨41在前低后高的状态下被略微倾斜装配而产生摇晃。
另外,上述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被安装在位于座椅支架45上方附近的侧栏40上,其中上述座椅支架45被设置在内侧栏上用于安装前部座椅21的外侧后部。
根据此结构,不会导致装配性恶化,而且还可以提高滑动轨41前侧的安装刚性。
并且,上述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通过阶梯螺栓54可以安装在后部底板(参照顶层表面27a)上,而上述摇晃吸收装置在螺栓头51和阶梯部52之间设置了弹簧垫片55。
根据此结构,由于采用了作为将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安装到后部底板上的安装手段的阶梯螺栓54,且摇晃吸收装置中采用了弹簧垫片55,所以尽管结构简单,仍可以确保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在上下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转动功能、以及吸收安装后所产生的摇晃的功能。
上述阶梯螺栓54还包括,固定在阶梯部52下侧的螺纹部53上的固定垫圈57,以及设置在固定垫圈57上侧且直径小于固定垫圈57的间隔调整装置56。
根据此结构,由于设置了上述间隔调整装置56,就不会导致弹簧垫片55的大型化,由此可有效地利用成品的弹簧垫片55,以它的推斥力来切实地吸收装配后所产生的摇晃。
并且,可以将滑动轨41后端的位置从底板提高一个间隔调整装置56的高度,使滑动轨41处于一种前倾状态,而间隔调整装置56的直径较小,就可将滑动轨41的后端作为起点,使滑动轨41的前端在侧栏的上方做较大幅度的转动。
图11~图18所示的实施例的车用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是具备使安全带31的锚栓44移动的滑动轨41的车用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包括通过摇晃吸收装置(参照弹簧垫片55),将上述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安装在位于后部座椅28下方的后部底板(参照顶层表面27a)的距车身侧壁指定距离位置的上,使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可在上下方向上转动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转动,且可从车门开口部13向车外侧被拉出的后侧装配工序S1,将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从车门开口部13移向车外侧的向外移动工序S2,将后部座椅28和前部座椅21安装在车厢内的座椅安装工序S3,将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移至车内的向内移动工序S4,将内置有安全带31的回收装置32的车门(参照后车门3)安装到车身上的车门安装工序S5,将安全带31的锚栓44从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穿过该滑动轨41之后,将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装配在车身侧指定位置的前侧装配工序S6、S7。
根据上述方法,在后侧装配工序S1中,通过摇晃吸收装置(参照弹簧垫片55)将上述滑动轨41的后侧安装部41r装配在后部座椅28下方的后部底板上,使该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在未加固定的状态下,可在上下方向上转动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车外转动,且可从车门开口部13向车外侧被拉出。
向外移动工序S2使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从车门开口部13移向车外。
座椅安装工序S3将后部座椅28和前部座椅21安装在车厢内。
向内移动工序S4将暂时移至车外的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移回车内。
车门装配工序S5将内置有安全带31的回收装置32的车门(参照后车门3)安装到车身上。
前部装配工序S6、S7将安全带31的锚栓44从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此时的前侧安装部41f处于非固定状态)穿过该滑动轨41之后,将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装配在车身侧指定位置。
由此,将滑动轨41的前后安装部41f、41r、后部座椅28、前部座椅21、车门3以及安全带31的锚栓44按上述特别的装配顺序进行安装,就可依次顺利地装配上述部件,尤其是可以将滑动轨41很好地装配在受空间限制的安装座椅21、28的位置。
并且,上述前部座椅2 1的外侧后部被安装在设置于侧栏40上的座椅支架45上,而上述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则被装配在上述座椅支架45上方附近的侧栏40上。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是将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装配在上述侧栏40上,所以可提高其装配刚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被安装在上述侧栏40上,也可以采用图11所示的工序S7,将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安装在如图19~图21所示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的上侧,来取代侧栏40,下面就此结构予以说明。
在前部座椅21的座椅滑动装置20和底板18上的座椅支架19之间,如图19、图21所示,设置了用来检测添加在前部座椅21上的重量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
在此,如图21所示,上述座椅滑动装置20,包括下侧轨道(lower rail)71、上侧轨道(upper rail)72、以及上下侧轨道71、72之间设置的多个球73,该装置20分别在驾驶员座席的下侧和乘客座席下侧各设置2个,并且对应该座椅滑动装置20共设置4组上述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
图22是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斜视图,此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具备,包括凹形截面手臂(arm)80及负载传感器81,可检测出乘车人员重量的负载检测装置82、支撑该负载检测装置82的凹形截面底座83、以及将添加在前部座椅21上的负载传递给上述负载检测装置82的负载传递装置74。
上述的底座83的长度与座椅滑动装置20的下侧轨道71的前后方向长度大致相同,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19所示,通过座椅支架19、19被固定在底板18上。
而且,对于一个底座83,在其前后共设置了2组的上述负载检测装置82和负载传递装置74。
图22是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后侧的分解斜视图,上述的手臂80和负载传递装置74通过螺栓84、85、螺母86、87被安装在底座83的内侧。
并且,上述负载传递装置74使用图20所示的螺栓88、88被安装在座椅滑动装置20的下侧轨道71上,且如图20所示,该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的后侧一直延伸至前部座椅21的后端。
然后,一旦将负载施加在上述负载传递装置74上,手臂80在最大仅为5度的范围内转动,该手臂80的作用部80a、80a将负载传输给负载传感器81,该负载传感器81输出相对于作用部80a的机械性弯曲变形的电信号,以检测乘车人员的重量。
另外,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的详细结构和日本专利公开说明书2000-258233号所记载的内容相同。
上述负载传递装置74上有一体成形的略呈圆筒状的延伸部74a,该延伸部74a从负载传递装置74的后端向后方前高后低地倾斜延伸,上述把前述的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如图19、图20、图21所示,通过螺栓42被安装在该延伸部74a上,由此可以将滑动轨41的前端(参照前侧安装部41f)安装在位于前部座椅21下方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的上侧。
由于滑动轨41的前端被安装在位于前部座椅21下方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的上侧,所以,在使用安全带31时,对乘车人员的探知不会受到安全带张力的影响,从而确保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对负载的准确检测。
换言之,如果上述移动轨被安装在底板上,当位于前部座椅的乘车人员使用安全带时,上述锚拴以及安全带(lap belt)受到安全带张力的作用,再加上位于前部座椅的乘车人员的体重,使安全带张力作用于底板方向,由此可能引起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的错误探知,若采用图19~图22所示的结构,就可以防止上述错误探知的发生。
所以,图19~图22所示的实施例的车用安全带装置,是将上述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安装在位于前部座椅21下方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的上侧。
根据此结构,由于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被安装在探知乘车人员重量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的上侧,因而不会导致装配性能的恶化,整个安装也不会影响负载探知性能。
另外,图19~图22所示的实施例的车用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中,图11的工序图的前侧装配工序S7中的车身侧指定位置被设定在座椅21下方设置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的上侧。
根据此结构,由于滑动轨41的前侧安装部41f被安装在探知乘车人员重量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70的上侧,因而该装配方法不会影响负载探知性能。
并且,在图19~图22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其它的结构、作用、效果基本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以在图19~图22中的和前图相同的部分标注了同样的符号,其详细说明予以省略。
有关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对应方面,本发明的摇晃吸收装置与实施例的弹簧垫片55相对应,同样,后部底板(rear floor)与顶层表面27a对应,但发明并不只局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
使用本发明的车用安全带装置,由于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通过摇晃吸收装置被安装在车身内侧的后部座椅下方的后部底板上,使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在非固定状态下,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转动或者在车辆宽度方向(水平方向)上向外转动,从而达到扩大滑动轨的安装自由度,及防止装配后的摇晃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由于是按照特别的顺序来安装滑动轨的前后安装部、后部座椅、前部座椅、车门以及安全带的锚栓,所以各个要素在安装上就非常顺利,尤其是可以将滑动轨很好地装配在受空间限制的安装座椅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安全带装置,包括使安全带的锚栓移动的滑动轨,上述滑动轨的前后两端被安装在车身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部底板,位于车辆后部座椅的下方;摇晃吸收装置,设置于上述后部底板上;其中,上述滑动轨包括前侧安装部,该前侧安装部在非固定状态下,可以在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上转动;后侧安装部,通过上述摇晃吸收装置被安装在上述后部底板的距车身侧壁指定距离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栏,位于车身侧面;座椅支架,设置在上述侧栏上,用于安装车辆前部座椅的外侧后部;其中,上述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被安装在上述侧栏的位于上述座椅支架上方附近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乘车人员探知装置,设置在车辆前部座椅的下方;其中,上述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被安装上述乘车人员探知装置的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其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阶梯螺栓,具备螺栓头、阶梯部、以及螺纹部,该阶梯螺栓将上述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安装在上述后部底板上;其中,上述摇晃吸收装置包括设置在上述螺栓头和上述阶梯部之间的弹簧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阶梯螺栓还包括垫圈,固定在上述阶梯部下侧的上述螺纹部上;间隔调整装置,设置在上述垫圈上部且直径小于该垫圈。
6.一种装配具备使安全带的锚栓移动的滑动轨的车用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装配工序,通过摇晃吸收装置将上述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安装在后部座椅下方的后部底板的距车身侧壁指定距离的位置上,使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可在上下方向上转动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转动,且可从车门开口部向车外侧被拉出;向外移动工序,使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从车门开口部移向车外;座椅安装工序,将后部座椅和前部座椅安装在车身上;向内移动工序,将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移回车内;车门装配工序,将内置有安全带回收装置的车门装配到车身上;前部装配工序,将安全带的锚栓从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穿过该滑动轨之后,将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装配在车身侧的指定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前部座椅外侧的后部安装在设置于侧栏上的座椅支架上,将上述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装配在上述座椅支架上方附近的侧栏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安全带装置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车身侧指定位置设定在座椅下方设置的乘车人员探知装置的上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用安全带装置,具备使安全带的锚栓移动的滑动轨,上述滑动轨的前后两端被安装在车身上,而且上述滑动轨的后侧安装部通过摇晃吸收装置被安装在位于后部座椅下方的后部底板的距车身侧壁指定距离的位置上,以使滑动轨的前侧安装部在非固定的状态下,可以在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水平方向)上转动,由此扩大滑动轨的安装自由度,并切实地防止装配后所产生的摇晃。
文档编号B60R22/00GK1453162SQ0312403
公开日2003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25日
发明者中尾宏明, 山地一平, 通山広光, 山室利尚, 森脇幹文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