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内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475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内饰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饰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314786号中所记载的设置有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饰结构。帘式气囊装置是用于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保护就座在前座椅及后座椅上的乘员的装置。帘式气囊装置以覆盖车辆侧窗的方式膨胀展开。为了在上述那样的车辆的内饰结构中更切实地保护乘员,较为理想的是将帘式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得更长。为使帘式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得更长,有必要将帘式气囊的车辆后侧端部进一步设置到车辆更后侧,或者将帘式气囊的车辆后侧端部设置在质地比较硬的后柱内部。但是,当帘式气囊的车辆后侧端部进一步设置到车辆更后侧时,气囊的后端部会与头部碰撞防护件等冲击吸收部件发生干涉。所述冲击吸收部件设置在后柱装饰件的上方,用于在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的头部。另一方面,当帘式气囊的车辆后侧端部设置在后柱内部时,帘式气囊需要在使硬质的后柱变形的同时膨胀展开,这将会导致膨胀展开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确保帘式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又可使帘式气囊顺利地膨胀展开的车辆的内饰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如下结构为特征。本发明的车辆的内饰结构包括车顶装饰件,覆盖车室的顶部;柱装饰件,由比所述车顶装饰件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以设置在所述车顶装饰件下方的状态覆盖车辆的柱;冲击吸收部件,以设置在所述车顶装饰件中位于所述柱装饰件上方的部分的内侧的状态安装在车身上;帘式气囊装置,具有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收纳在所述车顶装饰件的上方的帘式气囊以及对该帘式气囊供应使该帘式气囊膨胀展开的气体的充气机;其中,所述帘式气囊在收纳状态下具有基于该帘式气囊的车辆后侧端部被折弯向车辆前侧而形成的折弯部,并且具有导入来自所述充气机的气体的气体导入部,所述气体导入部位于比所述折弯部更靠车辆前侧的位置,所述冲击吸收部件被所述帘式气囊的所述折弯部从车辆前侧插入内部,并且具备在该插入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帘式气囊的所述折弯部的保持结构。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帘式气囊的车辆后侧端部折弯向车辆前侧而形成折弯部, 因此,膨胀展开状态的帘式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可长于收纳状态下的长度,即,可以增长帘式气囊的长度。此外,帘式气囊的折弯部由设置在柱装饰件上方的冲击吸收部件稳定地保持。尤其,保持结构稳定地保持从车辆前侧插入到冲击吸收部件内侧的折弯部。此外,本发明中,在通过所述保持结构保持帘式气囊的状态下,气体从比折弯部更处于车辆前侧的气体导入部供应到帘式气囊内。因此,帘式气囊从气体导入部附近开始膨胀展开。于是,基于气体导入口附近的帘式气囊的膨胀展开,该帘式气囊的车辆后侧端部近傍从冲击吸收部件的保持结构内被拉向车辆前侧。因此,帘式气囊可不受冲击吸收部件阻碍地容易地膨胀展开。此外,由于包含所述车辆后侧端部的帘式气囊整体收容在质地较软的车顶装饰件的上方,因此,帘式气囊可容易地膨胀展开。即,帘式气囊的展开性能得以确保。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帘式气囊的所述折弯部以该帘式气囊的所述车辆后侧端部折弯在上方的状态来形成。通过采用该结构,冲击吸收部件能够将帘式气囊的折弯部与该帘式气囊中处于该折弯部车辆前侧的一部分以相互重叠的状态予以保持。因此,可防止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的厚度变大。此外,由于折弯部与位于帘式气囊的车辆后侧端部的车辆前侧的帘式气囊的一部分为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因此可防止在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该帘式气囊的车辆后侧端部钩挂在冲击吸收部件上。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连结部件,连结所述帘式气囊与车身;其中,所述连结部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帘式气囊上的所述折弯部或该折弯部近傍,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柱上,所述连结部件在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拉住该帘
式 ~1 : O通过采用该结构,连结部件可连结帘式气囊与车身并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拉住帘式气囊。因此,在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可恰当地维持帘式气囊的位置及形状。本发明中,较为理想实施的是,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包括在所述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限制所述连结部件向车室内侧移动的限制部件。通过采用该结构,在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连结部件向车室侧的移动受到限制部的限制,因此,在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可恰当地维持帘式气囊的位置及形状。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饰结构的车室的侧视图。图2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饰结构的车辆中卸下车顶装饰件及柱装饰件后的状态下的车室内部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吸收部件的侧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吸收部件的从车辆前侧观察时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吸收部件的从下方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所涉及的车辆的内饰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内饰结构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车室内部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车辆1包括在车室内分别设置的前座椅3与后座椅5。车辆1包括形成车室顶部的车顶7和用于支撑该车顶7的前柱9、中柱11及后柱 13。上述的车顶7与前柱9、中柱11及后柱13形成车室。前柱9设置在前座椅3的车辆前侧。中柱11设置在前座椅3与后座椅5之间。后柱13设置在后座椅5的车辆后侧。车顶 7由车顶装饰件15覆盖。前柱9、中柱11及后柱13分别由柱装饰件17、19、21覆盖。
柱装饰件17、19、21由质地比较硬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其理由在于,即便在乘员取放行李时行李碰到柱装饰件17、19、21,柱装饰件17、19、21也不会受损等。另一方面,车顶装饰件15由与柱装饰件17、19、21相比质地较软的材料制成。其理由在于,车顶装饰件 15与柱装饰件17、19、21相比被行李碰到的频度较低等。车辆1配备设置在车顶装饰件15内侧的帘式气囊装置23。图2是卸下车顶装饰件及柱装饰件后的状态下的车室内部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 帘式气囊装置23安装在车顶纵梁25上。车顶纵梁25从前柱9延伸至后柱13附近。在车顶装饰件15中位于后柱13上方的部分的内侧,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冲击吸收部件27。冲击吸收部件27在发生车辆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的头部。帘式气囊装置23包括帘式气囊四及充气机31。充气机31对帘式气囊四供应气体。帘式气囊四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与从前柱9到后柱13的长度大致相同。帘式气囊四的高度与从车顶7到侧窗下端的长度大致相同。帘式气囊四以蛇形折曲状折叠的状态沿车顶纵梁25被收纳。帘式气囊四由设置在数个部位的带部件33保持。帘式气囊四通过数个安装支架35固定在车身上。在帘式气囊四中的中柱11附近的部分设置有导入部37, 来自充气机31的气体导入该导入部37。充气机31设置在帘式气囊四的上方。在发生车辆碰撞时,从控制装置(未图示) 向充气机31输送起爆信号。充气机31在收到起爆信号时,对帘式气囊四供应气体。帘式气囊四膨胀展开后成图2的点划线所示的覆盖侧窗的形状来保护乘员。帘式气囊四包括前系绳39及后系绳41。前系绳39沿前柱9的延伸方向延伸。 后系绳41沿后柱13的延伸方向延伸。前系绳39的一端经由安装支架35固定在前柱9上。 前系绳39的另一端固定在帘式气囊四的车辆前侧端部近傍。后系绳41的一端经由安装支架35固定在后柱13上。后系绳41的另一端固定在帘式气囊四上。前系绳39及后系绳41在帘式气囊四膨胀展开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拉住帘式气囊四来维持帘式气囊四的展开形状。这样,后系绳41发挥作为连接帘式气囊四与车身且在帘式气囊四膨胀展开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拉住帘式气囊四的连结部件的功能。帘式气囊四的车辆后侧端部43被折弯向车辆前方。即,在帘式气囊四的车辆后侧端部43近傍形成有折弯部45。帘式气囊四的车辆后侧端部43折叠成蛇形折曲状。折弯部45基于帘式气囊四的车辆后侧端部43折弯在上侧而叠载在该帘式气囊四中比该车辆后侧端部43更处于车辆前方的部分上而形成。即,帘式气囊四中车辆后侧端部43及其附近的部分、与该帘式气囊中比车辆后侧端部43更处于车辆前方的部分在上下方向重叠而形成折弯部。在折弯部45的周围卷绕有用于保持该折弯部45的形状的带部件33。折弯部45收纳在冲击吸收部件27内。冲击吸收部件27如上所述在后柱13的上方固定在车身上。图3是冲击吸收部件27的侧视图。图4是冲击吸收部件27的从车辆前侧观察时的立体图。图5是冲击吸收部件27的从下侧观察时的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冲击吸收部件27的结构的说明中,冲击吸收部件27的方向为该冲击吸收部件27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下所确定的方向。如图3及图4所示,冲击吸收部件27包括上壁49、下壁51及形成该冲击吸收部件27的车辆后方部分的后端部分53。在由冲击吸收部件27的上壁49、下壁51及后端部
5分53所包围的部分中确保有空间。在该空间中收纳帘式气囊四的折弯部45,该空间发挥作为收纳部47的功能。上壁49的车辆前方端部与下壁51的车辆前方端部通过上下连结部件55连结。上下连结部件55设置在冲击吸收部件27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近傍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上壁49、下壁51及后端部分53在车宽方向上具有指定的厚度。上壁49、 下壁51及后端部分53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而乘员的头部碰到冲击吸收部件27时吸收该冲击。冲击吸收部件27基于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固定爪57插入到形成在车顶7的内件部分的安装面上的固定孔(未图示)中而被固定在车身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车辆前侧形成有用于接受帘式气囊四的折弯部45的开口 59。 帘式气囊四的折弯部45经该开口 59插入收纳部47中。在规定收纳部47的下壁51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保持爪61。保持爪61是用于将收纳在收纳部47内的帘式气囊四的折弯部45保持在收纳部47内的部件。该保持爪61从下壁51沿垂直方向延伸。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27中,所述开口 59、所述保持爪61及所述收纳部47发挥作为保持帘式气囊四的折弯部45的保持结构的功能。如图3至5所示,冲击吸收部件27包括限制部件63。限制部件63设置在比下壁 51的车辆前侧端部更处于车辆前侧。具体而言,限制部件63从下壁51的车辆前侧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限制部件63是与车顶7的内件部分中安装冲击吸收部件27的安装面平行的壁。限制部件63沿后系绳41的延伸方向延伸。在限制部件63与车顶的内件部分的安装面之间,形成有后系绳41所通过的通路65。后系绳41以穿过该通路65的状态固定于帘式气囊四上的折弯部45或其近傍。限制部件63在帘式气囊四膨胀展开时限制后系绳 41向车室方向移动。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冲击吸收部件27在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头部,并且在后柱13的上方稳定地保持帘式气囊四的车辆后侧端部的折弯部45。此处,由于帘式气囊四为布制,因此,收纳在冲击吸收部件27的收纳部47内的帘式气囊四的折弯部45对在帘式气囊四不发生膨胀展开的轻度的侧面碰撞时冲击吸收部件27承接乘员的头部等冲击的性能、即冲击吸收部件27的冲击吸收性能不会带来不良影响。接下来,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内饰结构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详述。上述实施方式中,冲击吸收部件27的车辆前侧设置有开口 59。帘式气囊四的折弯部45经该开口 59插入冲击吸收部件27的收纳部47中。因此,在帘式气囊四膨胀展开时,冲击吸收部件27不会阻碍帘式气囊四的膨胀展开。具体而言,当车辆1发生侧面碰撞时,控制装置检测到该侧面碰撞后向充气机31输送起爆信号。由此,充气机31起爆而开始对帘式气囊四供应气体。导入来自充气机31的气体的导入部37形成在中柱11附近。因此,帘式气囊四从最靠近导入部37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开始膨胀展开。当帘式气囊四的中央部开始膨胀展开后,首先,帘式气囊四的中央部使位于其下方的车顶装饰件15变形,同时向下膨胀展开。由此,帘式气囊四的包含车辆后侧端部43在内的折弯部45被拉向车辆前侧。由此,帘式气囊四的折弯部45不与冲击吸收部件27发生干涉而向车辆前侧移动并经所述开口 59出来到冲击吸收部件27的外侧。当所述气体到达帘式气囊四的车辆后侧端部43近傍时,包绕折弯部45的带部件 33因气压而断裂。由此,帘式气囊四的车辆后侧端部43近傍膨胀展开。这里,折弯部45 设置在比柱装饰件21质地软的车顶装饰件15内。因此,帘式气囊四中车辆后侧端部43近傍的部分可容易地使软质的车顶装饰件15变形且容易地膨胀展开。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内饰结构中,由于在帘式气囊四的车辆后侧端部43 近傍形成帘式气囊四的折弯部45,因此,膨胀展开的状态的帘式气囊四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处于收纳状态的帘式气囊四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此外,由于帘式气囊四的折弯部45由冲击吸收部件27保持,因此,可将帘式气囊四整体设置在软质的车顶装饰件 15内。此情况下,可实现帘式气囊四的顺利膨胀展开。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内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顶装饰件,覆盖车室的顶部;柱装饰件,由比所述车顶装饰件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以设置在所述车顶装饰件下方的状态覆盖车辆的柱;冲击吸收部件,以设置在所述车顶装饰件中位于所述柱装饰件上方的部分的内侧的状态安装在车身上;帘式气囊装置,具有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收纳在所述车顶装饰件的上方的帘式气囊以及对该帘式气囊供应使该帘式气囊膨胀展开的气体的充气机;其中,所述帘式气囊在收纳状态下具有基于该帘式气囊的车辆后侧端部被折弯向车辆前侧而形成的折弯部,并且具有导入来自所述充气机的气体的气体导入部,所述气体导入部位于比所述折弯部更靠车辆前侧的位置,所述冲击吸收部件被所述帘式气囊的所述折弯部从车辆前侧插入内部,并且具备在该插入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帘式气囊的所述折弯部的保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内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帘式气囊的所述折弯部以该帘式气囊的所述车辆后侧端部折弯在上方的状态来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内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结部件,连结所述帘式气囊与车身;其中,所述连结部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帘式气囊上的所述折弯部或该折弯部近傍,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柱上,所述连结部件在所述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拉住该帘式气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内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包括在所述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限制所述连结部件向车室内侧移动的限制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的内饰结构包括帘式气囊装置(23),具有收纳在车顶装饰件(15)上方的帘式气囊(29)及对该帘式气囊供应气体的充气机(31);冲击吸收部件(27),以设置在车顶装饰件(15)中位于柱装饰件(21)上方的部分的内侧的状态安装在车身上;其中,所述帘式气囊在收纳状态下具有基于其车辆后侧端部被折弯向车辆前侧而形成的折弯部(45),所述充气机的导入部(37)形成于所述折弯部的车辆前侧,所述冲击吸收部件被所述帘式气囊的所述折弯部从车辆前侧插入内部,并且具备在该插入的状态下保持该折弯部的保持结构。由此,既可确保帘式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又可使帘式气囊顺利地膨胀展开。
文档编号B60R21/214GK102205827SQ20111007162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1日
发明者山西光敏, 松田博之, 松田诗织, 西村圭史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