篷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9634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篷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篷顶装置。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如下篷顶装置,该篷顶装置构造成用以打开和关闭设置在车辆的篷顶板的开口部分处的可动板并且包括作为打开及关闭操作模式的倾斜向上模式和滑动模式。
背景技术
在EP2078630A1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篷顶装置的示例。总体上,在EP2078630A1 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具有敞开篷顶构造的篷顶装置包括导轨和驱动滑块,导轨固定在车辆的篷顶板上并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驱动滑块设置在导轨上并同时允许驱动滑块能够沿前后方向在导轨上运动。在驱动滑块经由通过马达驱动的皮带在前后方向上运动的情况下,经由联接机构操作可动板来打开和关闭篷顶板的开口。根据EP2078630A1,密封条设置于篷顶板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开口边缘处,以便密封形成在板的边缘部分与篷顶板的开口边缘部分之间的间隙。此外,根据EP2078630A1, 引导滑动件在板的边缘部分下方的位置处设置在导轨上。杠杆(前杠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引导滑动件的外侧。该杠杆连接至板支架一一其支承着板——的前部分,并且与引导滑动件接合。因此,在引导滑动件在前后方向上运动的情况下,杠杆根据引导滑动件的运动而移位,由此经由板支架操作板来打开和关闭。杠杆的引导构件(支承部分)和导轨的支承引导构件的支承壁部分位于密封条下方。此外,在EP2078630A1中公开的篷顶装置构造成使得当杠杆的引导构件和导轨的支承壁部分在竖向方向上向上定位时杠杆向上移位以便使板向上移位。换言之,引导构件和支承壁部分限制杠杆在竖向向上的方向上的移位。根据在EP2078630A1中公开的篷顶装置,篷顶板包括板主体和凸缘部分,板主体限定车体的上表面,凸缘部分从板主体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部分弯曲并向下延伸。此外,密封条包括附连部分和中空形状的密封部分,密封条借助于双面胶条在附连部分处附连到凸缘部分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的侧表面上,中空形状的密封部分形成为从附连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根据在EP2078630A1中公开的篷顶装置,密封条位于杠杆的引导构件的上方。此夕卜,因为密封条借助于双面胶条附连到篷顶板的凸缘部分上,所以密封条形成为具有较小的附连截面表面,以便避免密封条与杠杆之间的干涉。然而,在EP2078630A1中公开的篷顶装置可能会使密封条的附连过程变得复杂。因此,存在对于如下篷顶装置的需要,即该篷顶装置形成为在不受到密封条相对于篷顶板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开口边缘部分的附连状态的影响的情况下避免前联接构件与密封条之间的过度干涉。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篷顶装置,其构造成用以打开和关闭设置在车辆的篷顶板的开口部分处的可动板并且包括作为打开及关闭操作模式的倾斜向上模式和滑动模式,该篷顶装置包括导轨,该导轨固定在篷顶板处并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驱动滑块,驱动该驱动滑块使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沿导轨运动;功能性支架,该功能性支架支承可动板;前联接构件,该前联接构件连接在功能性支架的前部分处以使其能够相对于功能性支架转动,其包括通过导轨的支承壁部分转动地支承的支承部分并且以前联接构件响应于驱动滑块的运动进行移位的方式操作功能性支架的前部分;提升机构,该提升机构连接至功能性支架的后部分并且响应于驱动滑块的运动来提升功能性支架的后部分;以及密封条,该密封条附连到篷顶板的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开口边缘部分处并且密封形成在开口边缘部分与可动板的边缘部分之间的间隙,其中导轨的支承壁部分和前联接构件的支承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可动板的外端部表面的内侧,驱动滑块在竖向方向上位于密封条的下侧,并且前联接构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导轨的支承壁部分与驱动滑块之间。因此,在驱动滑块从当可动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该驱动滑块所位于的位置向后移位的情况下,通过提升机构的操作将功能性支架的后端部部分向上提升,同时前联接构件响应于驱动滑块的运动而转动。因此,功能性支架的前端部部分转动并同时保持在当可动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该功能性支架所位于的位置(即,倾斜向上模式)。然后,在驱动滑块从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进一步向后移位的情况下,前联接构件通过驱动滑块引导而使其移位,从而使得功能性支架的前端部部分向上提升。因此,可动板变为如下状态,即该可动板在前后方向上沿篷顶板延伸,由此完成所谓的弹出操作。在驱动滑块从完成弹出操作的状态进一步向后移位的情况下,可动板向后滑动 (即,滑动模式)。根据本公开,控制前联接构件在竖向方向上移位的支承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可动板的外端部表面的内侧。因此,支承部分不可能与密封条发生干涉。换言之,避免了密封条的形状受到前联接构件的限制。因此,即使在密封条相对于篷顶板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开口边缘部分的附连状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前联接构件与密封条之间的过度干涉。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支承部分设置成使其从前联接构件的主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因此,适当地避免了支承部分与驱动滑块发生干涉。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驱动滑块包括接合突出部分,该接合突出部分从驱动滑块的主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引导部分——其与接合突出部分接合以便引导驱动滑块——形成在导轨处,使其正好位于密封条下方。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形成在密封条下方的空间。因此,可以适当并完全地避免导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支承皮带——其驱动驱动滑块——的皮带支承部分形成在导轨处,使其正好位于密封条下方并且使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引导部分的外侧。因此,可以有效地使用形成在密封条下方的空间。因此,可以进一步适当地避免导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前联接构件包括限制突出部分,该限制突出部分从前联接构件的主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导轨包括限制表面和引导表面,该限制表面位于限制突出部分的后侧并且当可动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限制前联接构件的向后运动,该引导表面引导限制突出部分以使其响应于可动板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进行移位。引导部分连接至引导表面的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部分。因此,当可动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通过限制表面可以限制突出部分的在向后方向上的移位。此外,在可动板打开和关闭的情况下,通过限制表面和引导部分引导限制突出部分的移位。换言之,限制和引导前联接构件的运动的限制表面与引导驱动滑块的运动的引导部分设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同水平(以便彼此对应)。因此,可以进一步适当地避免导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前联接构件包括连接部分,连接部分连接在功能性支架的前部分处,同时允许前联接构件能够相对于功能性支架转动;以及接合部分,接合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连接部分的后侧,接合部分与驱动滑块接合以使其能够相对于驱动滑块转动并且将接合部分引导成响应于驱动滑块的运动而移位。支承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接合部分的前侧。前联接构件包括前引导构件,前引导构件设置在导轨处并且将支承部分引导成响应于可动板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进行移位。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导轨包括保持部分,该保持部分在竖向方向上正好位于篷顶板的开口边缘部分下方并且保持密封条。因此,因为保持部分正好设置在篷顶板的开口边缘部分下方,所以即使在形成于保持部分下方的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可以确定在密封条与保持部分和前联接构件中的每一个之间的准确且适当的位置关系。


从下面的详细描述并参照附图,本公开的前述及其它的特性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其中图IA是示意性地图示出当处于关闭状态时的车辆篷顶的构造示例的立体图,该车辆篷顶适于作为天窗装置并且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篷顶装置适于该车辆篷顶;图IB是示意性地图示出当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示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可动板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3是图示出以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天窗装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前端部部分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平面图;图4是图示出沿图2中的线IV-IV截取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5是图示出沿图2中的线V-V截取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6是图示出沿图2中的线VI-VI截取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7是图示出沿图2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8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密封条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9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10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在弹出操作过程中的可动板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11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滑动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12是图示出沿图11中的线XII-XII截取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13是图示出沿图11中的线XIII-XIII截取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14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可动板为中心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15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16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弹出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17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滑动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18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可动板为中心的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19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图20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弹出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以及图21是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滑动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为中心的天窗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示。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13描述适于作为安装在车辆上的天窗装置10的篷顶装置的
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公开中,车辆的前后方向也简称作“前后方向”。在竖向方向上的上方向(上) 也简称为“上(向上)”。在竖向方向上的下方向(下)也简称为“下(向下)”。此外,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更靠近天窗装置10的中心定位的一侧(方位)也称为“向内(内)”。另一方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定位成远离天窗装置10的中心的一侧(方位)也称为“向外(外)”。图IA中图示出其上安装有天窗装置10的车辆篷顶的示意性立体图,同时天窗装置10处于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图IB中图示出其上安装有天窗装置10的车辆篷顶的示意性立体图,同时天窗装置10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如图IA和图IB中图示,在限定车辆篷顶的篷顶板1上形成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开口部分2。可动板12和固定板13在前后方向上以上述顺序设置在开口部分2处,从而使得可动板12设置在固定板13前面(从而使得可动板12相对于固定板13设置在更靠近车辆的前部分的位置)。可动板12和固定板13中的每一个均由透光玻璃制成。当天窗装置10 处于关闭状态时,可动板12和固定板13从上方关闭开口部分2。可动板12设置在篷顶板1的开口部分2处,使其能够倾斜向上并且能够在前后方
7向上滑动。根据该实施方式中的天窗装置10,适于使可动板12在倾斜向上的同时进行滑动的所谓的外滑动系统。固定板13固定在篷顶板1上,以便维持如下状态,即开口部分2的对应于固定板 13的设置位置的部分关闭。下面将参照图2至13描述用于打开和关闭可动板12的机构。图2中图示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固定板13为中心的天窗装置10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不同部件使用不同类型的线。此外,因为天窗装置10基本上形成为是对称的,所以下面将以天窗装置10的左侧部分作为示例描述天窗装置10的构造。如图2中图示,篷顶板1包括板主体Ia和凸缘部分lb。板主体Ia限定车辆篷顶的上表面。凸缘部分Ib从板主体Ia的后端部部分向下延伸,使其形成篷顶板1的开口边缘部分。密封条90设置在凸缘部分Ib处,以便密封形成在凸缘部分Ib的后侧表面(即, 在图2中凸缘部分Ib面向右侧的侧表面)与可动板12的前边缘部分1 之间的间隙。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导轨20固定在可动板12上,使其位于可动板12下方。前引导构件30附连在导轨20的底部部分21的前部分。此外,驱动滑块40设置在导轨20处,使其位于前引导构件30后面,同时允许驱动滑块40能够沿导轨20在前后方向上运动。另外,前联接构件50和后联接构件60通过导轨20支承,同时允许前联接构件50和后联接构件60能够沿导轨20滑动。支承可动板12的功能性支架70连接至前联接构件50 和后连接构件60,同时位于前连接构件50和后连接构件60上方。前引导构件30包括前槽部分32、倾斜槽部分34和后槽部分36。前槽部分3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倾斜槽部分34从前槽部分32的后端部部分延续地延伸,并且在倾斜地向后且向上的方向上延伸。后槽部分36从倾斜槽部分34的后端部部分延续地延伸, 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包括前槽部分32、倾斜槽部分34和后槽部分36的连续槽由上支承表面30a、位于上支承表面30a下方的下支承表面30b以及连接上支承表面30a的前端部部分和下支承表面30b的前端部部分的连接表面30c限定。前槽部分32位于底部部分21 的下侧,底部部分21位于导轨20最靠下的位置。此外,前槽部分32的前端部部分由连接表面30c封闭。后槽部分36位于底部部分21的上侧。此外,后槽部分36的后端部部分敞开(不封闭)。驱动滑块40包括滑块主体42 (即,驱动滑块40的主体)和两个槽(第一槽部分 44和第二槽部分46)。滑块主体42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形成。第一槽部分44 和第二槽部分46形成在滑块主体42的内侧表面上,使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此外,由电动马达驱动以使其在前后方向上运动的皮带100连接至滑块主体42。第一槽部分44包括后槽4 和前槽44b。后槽4 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槽44b从后槽44a的前端部部分延续地延伸,并且在倾斜地向前且向上的方向上延伸。后槽44a的后端部部分和前槽44b的前端部部分均封闭。第二槽部分46形成在滑块主体42上,使其位于第一槽部分44的后侧,并且使其独立于第一槽部分44并与第一槽部分44分离开。第二槽部分46包括后纵向槽46a、倾斜后槽46b、中间纵向槽46c、倾斜前槽46d和前纵向槽46e。后纵向槽46a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倾斜后槽46b从后纵向槽46a的前端部部分延续地延伸,并且在倾斜地向前且向上的方向上延伸。中间纵向槽46c从倾斜后槽46b的前端部部分延续地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倾斜前槽46d从中间纵向槽46c的前端部部分延续地延伸,并且在倾斜地向前且向上的方向上延伸。前纵向槽46e从倾斜前槽46d的前端部部分延续地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后纵向槽46a的后端部部分和前纵向槽46e的前端部部分均封闭。前联接构件50以大致平板形状形成。更具体地,当从其侧面观察时,前联接构件 50形成为具有三角形形状。当天窗装置10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前连接构件50变为如下状态,即前连接构件50的对应于其纵向侧面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联接构件50包括联接构件前部分5la、联接构件主体51b (即,前联接构件50的主体)和联接构件连接部分51c,前连接销52设置在联接构件前部分51a处,前接合销M、 前支承销56和限制销58设置在联接构件主体51b处,联接构件连接部分51c连接联接构件前部分51a和联接构件主体51b。前连接销52用作连接部分。前接合销M用作接合部分。此外,前支承销56用作支承部分。以前连接销52从联接构件前部分51a的侧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突出的方式,前连接销52设置在前联接构件50的三个顶点中位于最靠前处的顶点附近。此外,前连接销 52连接至前转动部分72,前转动部分72形成在功能性支架70的前端部部分,同时允许前连接销52能够相对转动。前接合销M设置在前联接构件50,使其定位在前联接构件50的三个顶点中位于最靠后位置的顶点附近,并且使其从联接构件主体51b的侧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突出。 前接合销M插到驱动滑块40的第一槽部分44中,同时允许前接合销M能够在第一槽部分44内滑动运动,从而使得前联接构件50能够相对于驱动滑块40转动。当天窗装置10 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时,前接合销M位于后槽4 内,更具体地,位于后槽4 的后端部部分处。前支承销56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前连接销52与前接合销M之间。此外,前支承销56设置在前联接构件50的位于前连接销52和前接合销M下侧的顶点附近,使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联接构件主体51b的侧表面突出。前支承销56插到前引导构件30中。换言之,前支承销56由前引导构件30可转动地支承。当天窗装置10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 前支承销56位于前槽部分32内,更具体地,位于前槽部分32的前端部部分处。限制销58形成在前联接构件50上,使其定位在前接合销M的稍下方并且使其定位在前接合销M的稍前侧。当天窗装置10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限制销58位于固定在导轨20的底部部分21上的限制块80前面,使其与限制表面80a——其是限制块80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表面——接触。限制表面80a正好位于前接合销M下方。此外,限制块 80包括引导表面80b,该引导表面80b从限制表面80a的上端部部分在倾斜地向后且向上的方向上延伸。后联接构件60包括联接构件主体61和三个销(即,后连接销62、后接合销64和后支承销66),当从联接构件主体61的侧面观察时其以平板形状并且以三角形形状形成, 三个销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联接构件主体61的侧表面突出。当天窗装置10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联接构件主体61变为如下状态,S卩联接构件主体61的对应于其纵向侧面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后连接销62设置在联接构件主体61的三个顶点中位于最靠后的顶点附近的部分处。此外,后连接销62连接至后转动部分74——其形成在功能性支架70的后部分处,使其能够相对于功能性支架70的后转动部分74转动。此外,后连接销62用作后连接部分。后支承销66设置在联接构件主体61的三个顶点中位于最靠前的顶点附近的部分处。后支承销66转动地支承在导轨20处。后接合销64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后连接销62 与后接合销64之间。更具体地,后接合销64设置在后联接构件60的位于后连接销62和后接合销64下侧的顶点处。此外,后接合销64插到驱动滑块40的第二槽部分46中。当天窗装置10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后接合销64位于后纵向槽46a内,更具体地,位于后纵向槽46a的后部分处。此外,后接合销64用作后接合部分。如图3中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包括前壳体110,前壳体110连接相应的一对导轨20的前端部部分,所述一对导轨20设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保持两者之间的距离。前壳体110包括横向部分111、纵向部分112和弯曲部分113,该横向部分11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该纵向部分11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前联接构件50和前引导构件30的下侧,该弯曲部分113连接横向部分111和纵向部分112并且在两者之间延伸,同时以预定曲率半径弯曲。联接构件主体51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前弓I导构件30的外侧。联接构件前部分51a限定前联接构件50的前端部部分。此外,联接构件前部分51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前引导构件30的内侧。联接构件前部分51a的后端部部分和联接构件主体51b的前端部部分借助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联接构件连接部分51c彼此连接。因此,位于前联接构件50的前端部部分处的前连接销52设置在从联接构件主体51b向内移位的位置处。弯曲部分113形成为从在前后方向上对应于联接构件主体51b的前端部部分的位置弯曲,延伸过联接构件主体51b的前端部部分并且使其连接至横向部分111。下面将参照图4至图7描述导轨20的内部结构以及在导轨20与每个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4至图7中图示,除了导轨20的设有前引导构件30的部分之外,导轨20形成为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处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更具体地,导轨20包括位于导轨 20最靠下部分的底部部分21、向外倾斜壁部分22a、外壁部分22b和内壁部分23。向外倾斜壁部分2 连接至底部部分21的外端部部分,并且在倾斜地向上且向外的方向上延伸。 外壁部分22b从向外倾斜壁部分22a的上端部部分向上延伸。内壁部分23连接至底部部分21的内端部部分,并且从该内端部部分向上延伸。底部部分21的内端部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可动板12的右边缘部分12b的内侧。另一方面,底部部分21的外端部部分位于篷顶板1的凸缘部分Ib的外侧。如图4中图示,密封条90设置在篷顶板1的凸缘部分Ib与可动板12的右边缘部分12b之间,以便密封形成在两者之间的间隙。驱动滑块40设置成位于密封条90的下侧。用于保持密封条90的保持部分25连接在外壁部分22b的上端部部分处。保持部分25包括横向壁部分25a、外竖向壁部分25b、内竖向壁部分25c和向内延伸部分25d。横向壁部分2 从外壁部分22b的上端部部分向内延伸。外竖向壁部分2 从外壁部分22b 的上端部部分向上延伸。内竖向壁部分25c从横向壁部分25a的内端部部分向上和向下延伸。向内延伸部分25d从内竖向壁部分25c的侧表面向内延伸。凸缘部分Ib位于形成在外竖向壁部分2 与内竖向壁部分25c之间的间隙中。
第一分隔壁部分2 形成在外壁部分22b的下端部部分处,使其从该处向内延伸。 第二分隔壁部分24b形成在第一分隔壁部分2 的内端部部分处,使其从该处向上延伸。第三分隔壁部分2 形成在第二分隔壁部分Mb的侧表面上,使其从该处向内延伸。第四分隔壁部分24d形成在横向壁部分25a的下表面上,使其从该处向下延伸。第三分隔壁部分 24c的内端部部分正好位于保持部分25的内竖向壁部分25c下方。此外,第二分隔壁部分 24b正好位于第四分隔壁部分24d下方。横向壁部分25a、第二分隔壁部分Mb、内竖向壁部分25c、第三分隔壁部分2 和第四分隔壁部分24d构成引导部分27,该引导部分27形成为与驱动滑块40的接合突出部分48接合并且引导驱动滑块40。此外,第一分隔壁部分Ma、第二分隔壁部分Mb、第四分隔壁部分Md、外壁部分22b和横向壁部分2 构造成用于支承皮带100的皮带支承部分 28。如图4和图5中图示,第一支承壁部分26a形成在内壁部分23的上端部部分处, 使其从该处向内延伸。第二支承壁部分26b形成在第一支承壁部分^a的内端部部分上, 使其从该处向上延伸。第三支承壁部分26c形成在第二支承壁部分^b的上端部部分处, 使其从该处向外延伸。第三支承壁部分26c的外端部部分位于内壁部分23的内侧。第一支承壁部分^a、第二支承壁部分26b和第三支承壁部分26c构造成用于支承前联接构件50的前支承销56和后联接构件60的后支承销66的支承壁部分沈。如图4 至图7中图示,支承壁部分沈设置在可动板12的外端部表面的内侧的位置。前联接构件 5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导轨20的支承壁部分沈与驱动滑块40之间。此外,后支承销 66用作后支承部分。如图4中图示,限制块80在前接合销M附近的位置处固定在导轨20上,使其在上下方向上定位在底部部分21与第三分隔壁部分2 之间。此外,前联接构件50和驱动滑块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定位在一方面的内壁部分23与内竖向壁部分25c和第三分隔壁部分2 之间。如图5中图示,后联接构件60的联接构件主体61定位在后支承销66附近,使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内壁部分23与驱动滑块40之间。从联接构件主体61的侧表面向内突出的后支承销66插到形成在支承壁部分沈处的间隙(S卩,由第一支承壁部分^a、第二支承壁部分26b和第三支承壁部分^c限定的间隙)中。如图6中图示,接合突出部分48——其设置在滑块主体42的侧表面处使其从该处向外突出——通过位于设置后接合销64的位置处的引导部分27支承。更具体地,当与接合部分48的基部端部部分相比时,接合部分48的端部部分形成为在向上方向上增大,从而使得该端部部分与内竖向壁部分25c接合。因此,可以避免驱动滑块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及在上下方向上的移位。后联接构件60的后接合销64插到驱动滑块40的后纵向槽46a中。如图7中图示,功能性支架70在设置连接销62的位置处位于后联接构件60的内侧,并且经由后连接销62连接至后联接构件60。下面将参照图8描述密封条90的构造。图8中以双点划线表示密封条90在附连之前的状态。密封条90具有与图2中图示的密封条90大致相同的形状。如图8中图示,由橡胶材料制成的密封条90包括基部部分91,基部部分91包围篷
11顶板1的凸缘部分lb。基部部分91借助于保持部分25从其底部部分进行支承。更具体地,基部部分91形成为具有U形截面,并且具有基部部分主体92和芯部 93,基部部分主体92的内端部部分(即,图8中基部部分91的左上端部部分)与密封部分 97连接,芯部93嵌入基部部分主体92中并且具有U形截面。内竖向壁部分25c定位在凸缘部分Ib的内侧。另一方面,外竖向壁部分2 定位在凸缘部分Ib的外侧。此外,在基部部分91上形成有从基部部分主体92的内周表面在倾斜向下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突起部分 (第一内突起9 和第二内突起94b以及外突起卯)。此外,上突起96形成在基部部分主体92的外端部部分处(即,在图8中基部部分主体92的右上端部部分处)。密封部分97形成为具有大致C形截面,并且包括密封部分主体98和突出部分99, 基部部分主体98的两个端部部分均连接至基部部分主体92,突出部分99连接至密封部分主体98。通过密封部分主体98的内周表面和基部部分主体92的外周表面限定内空间。密封部分97形成为接触密封部分主体98的外周表面,具体地,当可动板1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密封部分97的侧表面接触可动板12的右边缘部分12b。此外,当密封部分 97由于被可动板12推动而变形时,密封部分主体98的下表面接触向内延伸部分25d的上表面。下面将参照图9描述可动板12的倾斜向上操作。图9中图示出以处于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12为中心的天窗装置10的竖向截面图。如图2中的情况,不同的部件由不同类型的线表示。如图9中图示,在当天窗装置10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驱动滑块40向后运动的情况下,前接合销讨响应于驱动滑块40的运动沿向前方向在第一槽部分44的后槽44a内相对地移位。然而,在该阶段,即使驱动滑块40向后运动,前联接构件50实际上也并不在向后方向上移位。另一方面,在该情况下,后接合销64在第二槽部分46的后纵向槽46a、倾斜后槽 46b和中间纵向槽46c内以上述顺序相对地且向前地运动。第二槽部分46形成为朝向其前端部部分倾斜向上延伸。因此,后接合销64响应于驱动滑块40的在向后方向上的移位而向上移位。此外,后联接构件60在图9中沿逆时针方向绕后支承销66转动,而不在向后方向上移位。换言之,以后支承销66通过导轨20的支承壁部分沈引导并且后接合销64 通过第二槽部分46引导而移位的方式,后联接构件60向上提升功能性支架70的后端部部分。因此,功能性支架70沿逆时针方向绕前转动部分72转动,使其提升功能型支架70 的后端部部分而不在向后方向上移位。换言之,功能性支架70以上述方式执行倾斜向上操作。从完全关闭状态直至完成倾斜向上操作,前槽部分32的上支承表面30a和下支承表面30b分别靠近地位于前支承销56的上侧和下侧。因此,前支承销56在竖向方向上通过前引导构件30向上和向下支承。可动板12响应于倾斜向上操作而绕前连接销52转动。因此,在转动可动板12的过程中,可动板12的前边缘部分12a向前且向下按压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前边缘部分12a 前面的密封条90。总体上,在密封条90受到施加于其上的大力反复推压的情况下,密封条 90劣化。为了避免密封条90的劣化,篷顶板1的凸缘部分Ib可能需要向前移位。
然而,根据该实施方式,天窗装置10构造成使得当可动板1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前连接销5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边缘部分1 与前支承销56之间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前边缘部分12a与前支承销56之间,从而减少了密封条90的劣化。下面将参照图10描述可动板12的弹出操作。此外,下面将参照图11描述可动板 12的滑动操作。弹出操作在可动板12的滑动操作之前执行。此外,在弹出操作中,当可动板12从其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向后运动时,可动板12的前边缘部分1 进一步升起。图10中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在弹出操作过程中的可动板12为中心的天窗装置10的截面图示。图11中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滑动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12为中心的天窗装置10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如图2中的情况,针对天窗装置10的不同部件使用不同类型的线。如图10中图示,在驱动滑块40从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向后移位的情况下,前接合销讨响应于驱动滑块40的向后移位而从第一槽部分44的后槽4 相对地移位至前槽44b,并且最终移位至前槽44b的前端部部分。在该情况下,限制销58沿限制块80的引导表面80b在倾斜地向后且向上的方向上移位。此外,在该情况下,前支承销56在前槽部分32内向后移位,使其移位直至前槽部分32的后端部部分。因此,前联接构件50在向后移位的同时沿逆时针方向绕前支承销56转动。换言之,以前接合销M通过驱动滑块40的第一槽部分44引导并且前支承销56通过前引导构件30引导而使前联接构件50移位的方式,前联接构件50提升功能性构件70的前端部部分。另一方面,在该情况下,后接合销64在倾斜前槽46d和前纵向槽46e内以上述顺序相对地且向前地运动,从而使得后接合销64最终运动直至前纵向槽46e的前端部部分。 如上所述,第二槽部分46形成为朝向其前部分倾斜向上延伸。因此,在驱动滑块40向后移位的情况下,后接合销64响应于驱动滑块40的向后移位而向上移位。因此,后联接构件60 在向后移位的同时沿逆时针方向绕后支承销66转动。因此,功能性支架70沿逆时针方向绕前转动部分72转动,从而使得功能性支架70 在向后移位的同时其后端部部分提升。根据该实施方式,因为前接合销M与前槽44b的前端部部分接合,所以在驱动滑块40从图10中表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移位的情况下,前联接构件50响应于驱动滑块40的向后移位也进一步向后移位。此外,在该情况下,前支承销56 在前引导构件30的倾斜槽部分34和后槽部分36内以上述顺序向后移位,从而使得前支承销56移位直至后槽部分36的后端部部分。因此,在前联接构件50向后移位的同时,前联接构件50在图10中沿顺时针方向绕前接合销M转动。另一方面,在该情况下,后联接构件60响应于驱动滑块40的向后移位而向后移位。因此,功能性支架70沿顺时针方向绕后转动部分74转动,从而使得功能性支架70的前端部部分在向后移位的同时向上提升。因此,可动板12变为如下状态,S卩可动板12在前后方向上沿篷顶板1延伸,因此完成弹出操作。如图11中图示,在驱动滑块40从完成弹出操作的状态进一步向后移位的情况下, 可动板12响应于驱动滑块40的向后移位而向后滑动。下面将参照图12和图13描述在引导轨道与每个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12中图示,前支承销56插到形成在支承壁部分沈处的凹部中。支承壁部分 26连接至前引导构件30的后槽部分36的后端部部分。因此,允许前支承销56从后槽部分36运动至支承壁部分26。如图12中图示,前联接构件50的前支承销56位于可动板12的外端部表面的内侧。如图13中图示,从前联接构件50的下部分向外突出的限制销58通过引导部分27 支承。在该情况下,滑块主体42的下表面接触限制销58的上表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限制销58用作限制突出部分。后联接构件60用作提升机构。如上所述,可以获得如下优点和益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导轨20的支承壁部分 26和前联接构件50的前支承销56均位于可动板12的外端部表面的内侧。此外,驱动滑块40设置在密封条90的下侧。而且,前联接构件5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定位在导轨20的支承壁部分26与驱动滑块40之间。因此,因为前支承销56——其控制前联接构件50在竖向方向上的移位——位于可动板12的外端部表面的内侧,所以前支承销56不可能与密封条90发生干涉。换言之,避免密封条90的形状受到前联接构件50的限制。因此,即使在密封条90相对于在篷顶板1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凸缘部分Ib的附连状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在前联接构件50与密封条90之间的过度干涉。在该实施方式中,前支承销56设置成从联接构件主体51b向内突出。因此,前支承销56得到准确且适当的控制,使其不与驱动滑块40发生干涉。根据第一实施方式,驱动滑块40包括从滑块主体42向外突出的接合突出部分48。 在导轨20处形成引导部分27,引导部分27构造成正好设置在密封条90下方,更具体地,就在保持部分25下方,并且使其与接合突出部分48接合,以便引导驱动滑块40。因此,可以更有效地使用限定在保持部分25下方的空间,从而适当地调节导轨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皮带支承部分观正好在密封条90下方的位置、更具体地正好在保持部分25下方的位置形成在导轨20处,皮带支承部分观构造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引导部分27在外侧方向上支承驱动滑块40的皮带100。因此,可以有效地使用形成在保持部分25下方的空间,从而适当地调节导轨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增加。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前联接构件50包括在前接合销M的向前且向下的位置处的限制销58,限制销58从联接构件主体51b向外突出。在导轨20处形成有限制表面80a和引导表面80b,限制表面80a构造成定位在限制销58的后侧以便当可动板1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控制(限制)前联接构件50的向后运动,引导表面80b构造成引导限制销58响应于可动板12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进行移位。此外,引导部分27连接在引导表面80b的后端部部分处。根据上述构造,当可动板1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通过限制表面80a调节限制销58在向后方向上的移位。此外,当可动板12打开和关闭时通过引导表面80b和引导部分27引导限制销58以使其移位。因此,限制前联接构件50的移位的限制表面80a、引导前联接构件50的引导表面80b以及引导被移位的驱动滑块40的引导部分27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设置在的相同位置处。因此,可以适当地限制导轨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保持密封条90的保持部分25设置在导轨20处,使其正好位于篷顶板1的凸缘部分Ib下方。因此,因为保持部分25正好设置在凸缘部分Ib下方,所以即使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应用于如下天窗装置的情况下,即该天窗装置构造成使得限定在保持部分25下方的空间受到限制,也可以实现在密封条90 —方面与保持部分25并且另一方面与前联接构件50之间的适当的位置布置。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联接构件主体51b包括前接合销M和前支承销56。此外,联接构件主体51b定位在前引导构件30的外侧。前连接销52限定前联接构件50的前端部部分,并且定位在前引导构件30的内侧。因此,前连接销52——其定位在前联接构件50的前端部部分处——相对于具有前接合销M和前支承销56的联接构件主体51b向内移位。 因此,当与如下的天窗装置相比时,即该天窗装置构造成使得定位在前联接构件的前端部部分处的前连接销相对于具有前接合销和前支承销的联接构件主体并不向内移位,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的前端部部分、特别是连接相应的导轨20——其设置成使其保持两个导轨之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的前端部部分的前壳体110的形状形成为使得弯曲部分113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因此,可以减小前壳体110的重量。因此,可以增加前壳体110的设计灵活性。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导轨20构造成使得前联接构件50的前支承销56以及后支承销66均通过单个支承壁部分沈支承。更具体地,前联接构件50的前支承销56通过在导轨20处形成的支承壁部分沈的前部分支承,而后联接构件60的后支承销66通过支承壁部分沈的后部分支承。因此,当与支承前支承销的部分和支承后支承销的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构造相比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可以构造成使得可以适当地控制导轨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使其不增加。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图14至图17描述天窗装置210的第二实施方式。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210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的不同之处在于前引导构件230的槽形状、驱动滑块240的槽形状和前联接构件250的形状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的相应部件不同。换言之,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210 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的不同之处在于天窗装置210包括前转动销259。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仅主要描述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210之间的差别。此外,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的部件相同或相应的天窗装置210的部件将以加上200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更具体地,天窗装置10的相同或相应的部件以相应的附图标记增加200来指定,并且将省略天窗装置210的与天窗装置10 的部件相同或相应的部件的详细描述。图14中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可动板12为中心的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天窗装置210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在图14中,使用不同类型的线表示不同的部件。此夕卜,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4中未图出示功能性支架。如图14中图示,弯曲槽232形成在引导构件230处,使其在向后且向上弯曲的同时进行延伸。前支承销256插到弯曲槽232的下端部部分中。槽部分244形成在滑块主体M2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上,使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槽部分244包括第一纵向槽、第一倾斜槽M4b、第二纵向槽对如和第二倾斜槽244d,第一纵向槽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一倾斜槽M4b延续地连接至第一纵向槽的前端部部分并且在倾斜地向前且向上的方向上延伸,第二纵向槽M4c延续地连接至第一倾斜槽M4b的前端部部分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二倾斜槽M4d延续地连接至第二纵向槽M4c的前端部部分并且在倾斜地向前且向上的方向上延伸。此外,槽部分244包括第三纵向槽对如、第三倾斜槽M4f和竖向槽M4g,第三纵向槽对如延续地连接至第二倾斜槽M4d的前端部部分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三倾斜槽M4f延续地连接至第三纵向槽对如的前端部部分并且在倾斜地向前且向下的方向上延伸,竖向槽M4g延续地连接至第三倾斜槽M4f的前端部部分并且从该处在向下方向上延伸。第一纵向槽对如的后端部部分和竖向槽M4g的下端部部分均封闭。前转动销259设置在前联接构件250的联接构件主体251b处,使其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在前连接销252与前接合销邪4之间。前接合销邪4插到第三纵向槽对如中。后接合销264插到第一纵向槽中。前转动销259和后支承销266通过每个导轨220的支承壁部分2 支承。下面将参照图15描述可动板212的倾斜向上操作。图15中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212为中心的天窗装置210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如图2的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线表示不同的部件。如图15中图示,在驱动滑块240从其在完全关闭期间的位置向后移位的情况下, 前接合销2M沿向后方向在第三纵向槽对如内相对地移位。然而,在该情况下,即使在驱动滑块MO向后运动的情况下,前联接构件250实际上也并不在向后方向上移位。另一方面,后接合销264沿向后方向在第一纵向槽244a、第一倾斜槽M4b和第二纵向槽对如中以上述顺序相对地移位。连续的槽部分M4的第一纵向槽、第一倾斜槽M4b和第二纵向槽Mk形成为朝向其前部分向上延伸。因此,后接合销沈4响应于驱动滑块240的向后运动而向上移位。此外,后联接构件260在图15中沿逆时针方向绕后支承销266转动,而不在向后方向上移位。换言之,以后支承销266通过导轨220的支承壁部分226引导并且后接合销264通过槽M4引导而移位的方式,后联接构件沈0向上提升可动板212的后端部部分。因此,可动板212沿逆时针方向绕其前端部部分转动,从而使得可动板212的后端部部分在向上方向上移位而不向后移位。换言之,执行可动板212的倾斜向上操作。下面将参照图16描述可动板212的弹出操作。图16中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弹出操作的状态中的可动板212为中心的天窗装置210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如图14中的情况,针对图16中不同的部件使用不同类型的线。如图16中图示,在驱动滑块240从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向后运动的情况下, 前接合销2M响应于驱动滑块240的向后运动而在第三纵向槽对如、第三倾斜槽M4f内移位至竖向槽244g,并且最终运动至竖向槽M4g的下端部部分。在该情况下,前支承销256 在弯曲槽232内在向后且向上的方向上移位,从而使得前支承销256移位直至弯曲槽232 的后端部部分。因此,前联接构件250在向后移位的同时沿顺时针方向绕前转动销259转动。换言之,以前接合销2M通过驱动滑块240引导并且前支承销256通过前引导构件230引导而使可动板212移位的方式,前联接构件250向上提升可动板212的前端部部分。另一方面,后接合销264沿向前方向在第二纵向槽Mk和第二倾斜槽M4d内以上述顺序相对地移位,从而使得后接合销264最终移位至第三纵向槽对如的后端部部分。连续的槽部分M4的第二纵向槽Mk、第二倾斜槽M4d和第三纵向槽对如形成为在向前方向上向上延伸。因此,在驱动滑块240向后运动的情况下,后接合销264响应于驱动滑块 240的向后运动而向上移位。因此,后联接构件260在向后移位的同时沿逆时针方向绕后支承销266转动。因此,可动板212变为如下状态,S卩可动板212能够在向后移位的同时在前后方向上沿固定板213延伸。因此,完成弹出操作。在驱动滑块240从图16中图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移位的情况下,可动板212如图17中图示向后滑动。如上所述,可以获得如下的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和益处。第三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图18至图21描述天窗装置310的第三实施方式。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310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在前引导构件330上的槽的形状和前联接构件35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应部件不同。更具体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310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的不同之处在于天窗装置310包括前转动销359。此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310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210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在驱动滑块340处的槽的形状和前联接构件350的构造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应部件不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仅描述在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310与另一方面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别。此外,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的部件相同或相应的天窗装置310的部件将以加上300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更具体地,天窗装置10的相同或相应的部件以相应的附图标记增加300来指定,并且将省略天窗装置310与天窗装置10的部件相同或相应的部件的详细描述。图18中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可动板312为中心的天窗装置310的纵向截面图示。在图18中,为了便于说明,通过不同类型的线表示不同的部件。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18中未图示出功能性支架。如图18中图示,前引导构件330基本上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前引导构件230相同的构造。驱动滑块240构造成使第一槽部分344和第二槽部分346形成在滑块主体342 的内侧表面上,第一槽部分344和第二槽部分346形成为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应的第一槽部分44和第二槽部分46相同的形状。前联接构件350以在平面图中具有三角形形状的大致平板形状形成。当天窗装置 310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前联接构件350变为如下状态,S卩前联接构件350的沿其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前联接构件350包括联接构件前部分351a、联接构件主体351b和联接构件连接部分,前连接销352设置在联接构件前部分351a处,前接合销354、前支承销356和前转动销359设置在联接构件主体351b处,联接构件连接部分连接联接构件前部分351a和联接构件主体351b。前连接销352设置在前联接构件350的三个顶点中位于最靠前位置处的顶点附近,使其从联接构件前部分351a的侧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前转动销359设置在前联接构件350的三个顶点中位于最靠后位置处的另一顶点附近,使其从联接构件主体 351b的内侧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此外,前转动销359通过每个导轨320的支承壁部分3 支承。前支承销356设置在如下顶点附近,S卩该顶点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连接销352与前转动销359之间并且位于前连接销352和前转动销359的下侧,使前支承销356从联接构件主体351b的内侧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此外,前支承销356插到前引导构件330中。当天窗装置310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前支承销356位于弯曲槽332内,更具体地,位于弯曲槽332的下端部部分处。前接合销邪4设置在连接构件主体351b的侧表面处,使其在前后方向上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定位在前支承销356与前转动销359之间,并且使其从联接构件主体351b的侧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前接合销3M插到驱动滑块340的第一槽部分344中,使其能够相对于驱动滑块340转动。当天窗装置310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前接合销3M位于后槽34 内,更具体地,位于后槽34 的后端部部分处。后支承销366通过导轨320的支承壁部分3 支承。下面将参照图19描述可动板312的倾斜向上操作。图19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312为中心的天窗装置310。如图18的情况,图19中不同类型的线表示不同的部件。如图19中图示,在驱动滑块340从完全打开的状态向后移位的情况下,前接合销 354响应于驱动滑块340的向后运动而沿向前方向在后槽34 内相对地移位。另一方面, 后接合销364沿向前方向在后纵向槽346a、后倾斜槽346b和中间纵向槽346c内以上述顺序相对地移位以使其向上移位。此外,后联接构件360在图19中沿逆时针方向绕后支承销 366转动,而不向后移位。因此,可动板312的后端部部分向上提升。因此,可动板312沿逆时针方向绕其前端部部分转动,而不向后移位,从而使得可动板312的后端部部分向上移位。换言之,执行倾斜向上操作。下面将参照图20描述可动板312的弹出操作。图20图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处于完成弹出操作的状态的可动板 312为中心的天窗装置310的截面图示。如图18的情况,通过不同类型的线表示不同的部件。如图20中图示,在驱动滑块340从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向后移位的情况下, 前接合销3M从后槽34 移位至前槽344b,从而使得前接合销3M响应于驱动滑块340的向后运动而最终移位至前槽344b的上端部部分。在该情况下,前支承销356在弯曲槽332 内在倾斜地向后且向上的方向上移位,从而使得前支承销356最终移位至弯曲槽332的后端部部分。因此,前连接构件350在向后移位的同时在图20中沿顺时针方向绕前转动销359 转动。因此,可动板312的前端部部分响应于前联接构件350的转动而向上提升。另一方面,在该情况下,后接合销364沿向前方向在中间纵向槽346c和前倾斜槽 346d内以上述顺序相对地移位,从而使得后接合销364最终运动至前纵向槽346e的后端部部分。此外,后联接构件360在响应于后接合销364的向上方向的移位而向后移位的同时沿逆时针方向绕后支承销366转动。因此,可动板312变为如下状态,S卩可动板312在向后移位的同时在前后方向上沿固定板313延伸。因此,完成弹出操作。在驱动滑块340从图20中图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移位的情况下,可动板312如图21中图示向后滑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310,可以获得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和益处。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可以进行如下变化和改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导轨20构造成使得支承壁部分沈既支承前支承销56又支承后支承销66,这样导致避免导轨 3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同样也适用于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然而,天窗装置(10,210,310)可以改型成使得前支承销(56、256、356)和后支承销(66,266,366)由不同的部分支承。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联接构件主体(51a、251a、351a)构造成包括前接合销(54、 254,354)和前支承销(56、256、356)并且构造成设置在前引导构件(30、230、330)的外侧。 此外,前连接销(52、252、352)限定前连接构件(50、250、350)的前端部部分,并且位于前引导构件(30、230、330)的内侧。因此,允许前壳体110的弯曲部分113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 这样导致减小前壳体10的重量。然而,上述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210、310)可以改型成使得前连接销(52、252、35幻连同连接构件主体(51b、251b、351b) —起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前引导构件(30、230、330)的外侧的位置处。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密封条90的基部部分91通过外竖向壁部分25b、内竖向壁部分25c和凸缘部分Ib保持。然而,用于保持密封条90的保持部分25可以进行改型。例如,可将内竖向壁25c从保持部分25去除。在该情况下,密封条90的基部部分91可以通过外竖向壁部分2 和凸缘部分Ib保持。可替代地,可将外竖向壁部分2 从保持部分25 去除。在该情况下,密封条90的基部部分91可以通过内竖向壁部分25c和凸缘部分Ib保持。密封条90的基部部分91的构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形成在基部部分主体92的内周表面处的突起的数量或者形成突起的位置可以变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天窗装置构造成使得引导部分27接触限制块80的引导表面 80b的后部分,从而使得引导表面80b和引导部分27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处(彼此对应)。因此,可以避免导轨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然而,天窗装置(10、210、310)可以改型成使得引导部分27不接触限制表面80a的后部分。换言之, 限制表面80a和引导部分27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可以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处(使其不彼此对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皮带支承部分观设置成正好位于导轨20的保持部分25下方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引导部分27的外侧,以便有效地使用形成在保持部分25下方的空间。因此,可以限制导轨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然而,容纳皮带 100—其构造成驱动驱动滑块G0、M0、340)——的位置并不限于上述位置。例如,皮带 100可以容纳在驱动滑块G0、M0、340)下方。此外,皮带100可以设置成与驱动滑块00、 240,340)在前后方向上不重叠。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造成与接合突出部分48接合以便引导驱动滑块40的引导部分27正好设置在导轨20的保持部分25下方。因此,有效地利用了形成在保持部分25 下方的空间,这样导致避免导轨O0、220、3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然而, 天窗装置(10、210、310)可以改型成使得在接合突出部分48形成为从滑块主体42向上延伸的情况下,用于支承向上延伸的接合部分的支承部分可以形成在导轨O0、220、320)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滑块主体02、对2、43幻设置在联接构件主体(51b、251b、 351b)的外侧,从而避免减小可动板(12、212、312)在车辆内部处的开口宽度。然而,天窗装置(10、210、310)可以改型成使得滑块主体02、对2、34幻定位在联接构件主体(51b、251b、 351b)的内侧。在该情况下,前支承销(56、256、356)设置成从联接构件主体(51b、251b、 351b)向外突出。因此,前支承销(56、256、356)可以适当地并且恰当地避免与驱动滑块 (40,240,340)发生干涉。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保持部分25设置在导轨20处,该保持部分25构造成使其正好位于凸缘部分Ib下方并且使其保持密封条90。然而,天窗装置(10、210、310)的附连密封条90的构造可以改型。只要密封条90构造成密封形成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篷顶板1的开口边缘部分与能够附连在该开口边缘部分(即,凸缘部分lb)处的可动板(12、212、312) 的边缘部分之间的间隙,就可以采用任意期望的附连构造。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提升机构不限于后联接机构(60、沈0、360)。例如,天窗装置 (10,210,310)可以改型成借助于另外的驱动滑块提升,该另外的驱动滑块以与驱动滑块 (40,240,340)分离开并独立于驱动滑块G0、M0、340)的方式设置在导轨Q0、220、320) 处,驱动滑块G0、M0、340)驱动前联接构件(50、250、350)。在该情况下,后联接机构(60、 260,360)以与前联接构件(50、250、350)的驱动滑块00、对0、340)的运动联锁的方式进行驱动。下面将描述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和改型示例能够想到的技术思想。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从板主体1在竖向向下方向上延伸的凸缘部分Ib限定篷顶板1的开口边缘部分。密封条90包括基部部分91,基部部分91包围凸缘部分lb。保持部分25包括内竖向壁部分 25c和外竖向壁部分25b中的至少一个,内竖向壁部分25c用作在竖向方向上延伸的竖向壁部分并且设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定位在凸缘部分Ib的内侧,外竖向壁2 用作在竖向方向上延伸的竖向壁部分并且设置成定位在凸缘部分Ib的外侧。密封条90的基部部分91 通过内竖向壁部分25c和外竖向壁部分25b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凸缘部分Ib保持。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前联接构件(50、250、350)包括前连接销(52、252、352)、前接合销(54、254、354)和前支承销(56、256、356),前连接构件(50,250,350)通过前连接销 (52,252,352)连接至功能性支架70的前部分以使其能够相对于功能性支架70转动,前接合销(54、254、354)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在前连接销(52、252、352)的后侧并且与驱动滑块 (40,240,340)接合以使其能够相对于驱动滑块G0、M0、340)转动并且使其响应于驱动滑块G0、M0、340)的运动而移位,前支承销(56、256、356)位于前接合销(54、254、354)的前侧并且通过导轨O0、220、320)可转动地支承。前联接构件(50、250、350)包括前引导构件 (30、230、330),前引导构件(30,230,330)构造成设置在导轨(20,220,320)处,并且引导前支承销(56、256、356)响应于可动板(12、212、312)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而移位。前联接构件 (50,250,350)的联接构件主体(51b、251b、351b)包括前接合销(54、254、354)和前支承销 (56、256、356)。此外,前联接构件(50,250,350)的联接构件主体(51b、251b、351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前引导构件(30、230、330)的外侧。前连接销(52、252、35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限定前联接构件(50、250、350)的前端部部分,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前引导构件(30、230、330)的内侧。因此,位于前联接构件(50、250、350)的前端部部分处的前连接销(52、252、352)
相对于具有前接合销(54、254、354)和前支承销(56、256、356)的联接构件主体(51b、251b、 351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移位。因此,当与不具有上述构造的天窗装置相比时,天窗装置(10、210、310)的前端部部分的形状形成为在前壳体110的弯曲部分113处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前壳体110连接相应的导轨O0、220、320)的前端部部分,导轨Q0、220、320)设置成保持两个导轨之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因此,可以减小前壳体110的重量。因此,可以增加壳体110的设计灵活性。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提升机构包括后联接构件(60、沈0、360)。后联接构件(60、 260,360)包括后连接销(62、沈2、362)、后接合销(64J64、364)和后支承销(66、沈6、366), 后连接销(62J62、362)连接至功能性支架70的后部分,同时允许后联接构件(60J60、 360)能够相对于功能性支架70转动,后接合销(64J64、364)位于后连接销(62J62、362) 的前侧,并且与驱动滑块^)、M0、340)接合使其能够相对于驱动滑块G0、M0、340)转动并且响应于驱动滑块^)、M0、340)的运动而被引导(移位),后支承销(66J66、366) 位于后接合销(64J64、364)的前侧并且通过导轨Q0、220、320)转动地支承。导轨00、 220、320)通过单个支承壁部分06、226、326)支承前联接构件(50、250、350)的前支承部分 (56、256、356)和后联接构件(60,260,360)的后支承销(66、266、366)。相应地,在驱动滑块G0、M0、340)从当可动板(12、212、31幻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驱动滑块G0、M0、340)所位于的位置向后移位的情况下,后接合销(64J64、364)通过驱动滑块(40,240,340)引导,从而在通过导轨(20,220,320)支承后联接构件(60,260, 360)的同时响应于驱动滑块00、对0、340)的向后运动向上提升功能性支架70的后端部部分(即,倾斜向上模式)。然后,在驱动滑块G0、M0、340)从完成倾斜向上操作的状态进一步向后移位的情况下,后接合销(64J64、364)通过驱动滑块^)、M0、340)引导,从而在后支承销(66、 266,366)通过导轨Q0、220、320)支承的同时响应于驱动滑块00、对0、340)的进一步向后运动而进一步向上提升功能性支架70的后端部部分(即,完成弹出操作)。相应地,前联接构件(50、250、350)的前支承销(56、256、356)通过形成在导轨 (20,220,320)处的支承壁部分06、226、326)的前部分支承。另一方面,后联接构件(60、 260,360)的后支承销(66、沈6、366)通过支承壁部分Q6、226、326)的后部分支承。因此, 当与构造成使得支承前支承销的部分与支承后支承销的部分定位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移位的天窗装置相比时,可以避免导轨O0、220、3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
2权利要求
1.一种篷顶装置(10、210、310),所述篷顶装置(10、210、310)构造成用以打开和关闭设置在车辆的篷顶板(1)的开口部分( 处的可动板(12、212、31幻并且所述篷顶装置 (10,210,310)包括作为打开及关闭操作模式的倾斜向上模式和滑动模式,所述篷顶装置 (10,210,310)包括导轨(20、220、320),所述导轨O0、220、320)固定在所述篷顶板(1)处并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驱动滑块(40、240、340),所述驱动滑块G0、M0、340)被驱动而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沿所述导轨00、220、320)运动;功能性支架(70),所述功能性支架(70)支承所述可动板(12、212、312);前联接构件(50、250、350),所述前联接构件(50、250、350)连接在所述功能性支架 (70)的前部分处且连接成使所述前联接构件(50、250、350)能够相对于所述功能性支架 (70)转动,所述前联接构件(50、250、350)包括通过所述导轨^)、220、320)的支承壁部分06、226、326)以可转动方式支承的支承部分(56、256、356),并且所述前联接构件(50、 250、350)以该前联接构件(50、250、350)响应于所述驱动滑块00、MO、340)的运动进行移位的方式操作所述功能性支架(70)的前部分;提升机构(60、260、360),所述提升机构(60J60、360)连接至所述功能性支架(70)的后部分并且响应于所述驱动滑块G0、M0、340)的运动来提升所述功能性支架(70)的后部分;以及密封条(90),所述密封条(90)附连到所述篷顶板(1)的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开口边缘部分(Ib)处并且密封形成在所述开口边缘部分(Ib)与所述可动板(12、212、 312)的边缘部分之间的间隙,其中,所述导轨00、220、320)的所述支承壁部分06、226、326)和所述前联接构件(50、250、 350)的所述支承部分(56、256、35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可动板(12、212、31幻的外端部表面的内侧;所述驱动滑块G0、M0、340)在竖向方向上位于所述密封条(90)的下侧;并且所述前联接构件(50、250、350)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导轨O0、220、320)的所述支承壁部分06、226、326)与所述驱动滑块00、MO、340)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篷顶装置(10、210、310),其中,所述支承部分(56、256、356)设置成从所述前联接构件(50、250、350)的主体(51b、251b、351b)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篷顶装置(10),其中,所述驱动滑块00)包括接合突出部分(48),所述接合突出部分08)从所述驱动滑块GO)的主体0 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并且与所述接合突出部分G8)接合以便引导所述驱动滑块GO)的引导部分 (27)形成在所述导轨O0)处并形成为使所述引导部分、2Τ)正好位于所述密封条(90)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篷顶装置(10),其中,支承皮带(100)的皮带支承部分08)形成在所述导轨Ο0)处并且形成为使所述皮带支承部分08)正好位于所述密封条(90)下方且使所述皮带支承部分08)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引导部分(XT)的外侧,所述皮带(100)驱动所述驱动滑块00)。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篷顶装置(10),其中,所述前联接构件(50)包括限制突出部分(58),所述限制突出部分(58)从所述联接构件(50)的所述主体(51b)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所述导轨00)包括限制表面(80a)和引导表面(80b),所述限制表面 (80a)位于所述限制突出部分(58)的后侧并且当所述可动板(1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所述限制表面(80a)限制所述前联接构件(50)的向后运动,所述引导表面(80b)将所述限制突出部分(58)引导成响应于所述可动板(12)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而进行移位,并且所述引导部分(XT)连接至所述引导表面(80b)的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部分。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篷顶装置(10、210、310),其中,所述前联接构件 (50,250,350)包括连接部分(52,252,352)和接合部分(54、254、354),所述连接部分(52、 252,352)连接在所述功能性支架(70)的前部分处并同时允许所述前联接构件(50、250、 350)能够相对于所述功能性支架(70)转动,所述接合部分(54、254、354)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连接部分(52、252、35幻的后侧,所述接合部分(54、254、354)与所述驱动滑块 (40,240,340)接合并接合成使所述接合部分(54、254、354)能够相对于所述驱动滑块00、 240,340)转动,并且所述接合部分(54、254、354)被引导成响应于所述驱动滑块00、对0、 340)的运动而进行移位,所述支承部分(56、256、356)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接合部分(54、254、354)的前侧,并且所述前联接构件(50,250,350)包括前引导构件(30,230, 330),所述前引导构件(30、230、330)设置在所述导轨Q0、220、320)处并且将所述支承部分(56、256、356)引导成响应于所述可动板(12、212、312)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而进行移位。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篷顶装置(10),其中,所述导轨00)包括保持部分(25),所述保持部分0 在所述竖向方向上正好位于所述篷顶板(1)的所述开口边缘部分(Ib)下方并且所述保持部分保持所述密封条(90)。
全文摘要
一种篷顶装置,其包括导轨,该导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驱动滑块,该驱动滑块能够沿导轨滑动;功能性支架,该功能性支架支承可动板;前联接构件,该前联接构件在功能性支架的前部分处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并且包括支承部分,该支承部分通过导轨的支承壁部分支承;提升机构,该提升机构连接至功能性支架的后部分;以及密封条,该密封条附连到篷顶板的开口边缘部分处,导轨的支承壁部分和前联接构件的支承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可动板的外端部表面的内侧,驱动滑块位于密封条的下方,并且前联接构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支承壁部分与驱动滑块之间。
文档编号B60J7/04GK102463879SQ20111030220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5日
发明者沢田和希, 菊池光俊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