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防撞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6023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防撞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防撞缓冲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严重落后,车辆数量又急剧上升,每年我国因车祸死亡的人数可达上千万,车祸类型主要可分为以下二种一、车撞人事件;二、车撞车事件,往往第二种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由于车辆在撞击过程中因为惯性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车祸的伤亡人数越来越多,现场也残不忍睹,这些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汽车防撞缓冲器,能有效减小车辆碰撞过程中的冲击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该汽车防撞缓冲器包括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驱动缓冲装置的动力机构,缓冲装置位于安装座的前部且缓冲装置的前端设置感应车距的红外金属测距启动器。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红外金属测距启动器能够自动检测到两车的安全距离,同时控制动力机构的动作,从而驱动缓冲装置减小两车撞击的冲击力,提高车辆的保护度,减小交通事故带来的次生伤害。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汽车防撞缓冲器,包括安装座10,安装座10上设有驱动缓冲装置20的动力机构30,缓冲装置20位于安装座10的前部且缓冲装置20的前端设置感应车距的红外金属测距启动器40。由于汽车相撞绝大多数都是追尾、侧撞或者相向撞击,所以安装座10用于将该汽车防撞缓冲器安装到汽车的后部、两侧以及前部。当两车超过安全间距即将发生撞击的瞬间,安装座10前段的红外金属测距启动器40会及时的发现危险的发生,从而控制动力机构30迅速的动作,驱动缓冲装置20在两车相撞的瞬间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能,从而提高车辆的保护度,减小交通事故带来的次生伤害。具体的说,所述的安装座10包括座体11,座体11是安装在汽车车身上的,座体11向外延伸有若干段支管12,各支管12之间互不相连。由于所述的动力机构30由液压缸或者气缸构成,动力机构30的缸体可设于支管12的管腔内。这样,在汽车高速的行驶过程中,动力机构30就不会发生松动、滑脱等现象,保证发生撞击时能够迅速的发挥作用。采用液压或者气压的传动方式可保证动力机构30在发生撞击的瞬间迅速启动。进一步的,所述的缓冲装置20包括弹簧21,弹簧21的一端与动力机构30的推杆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橡胶块22。当发生撞击的瞬间,动力机构30的推杆迅速向外运动,并将缓冲装置20推出,橡胶块22可吸收一部 分撞击的能量,弹簧21可进一步的吸收撞击的能量,从而减小撞击对车辆以及人员的伤害。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各橡胶块22前端平齐设置,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使各橡胶块22同步地、均匀地吸收撞击的能量,延长缓冲装置20的使用寿命。为了能及时的发现危险,所述的红外金属测距启动器40设于橡胶块22的前端。安装座10的座体11上设有液压或者气压阀门13,保证动力机构30的液压或者气压的稳定。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防撞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10),安装座(10)上设有驱动缓冲装置(20)的动力机构(30),缓冲装置(20)位于安装座(10)的前部且缓冲装置(20)的前端设置感应车距的红外金属测距启动器(40)。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防撞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座(10)包括座体(11),座体(11)延伸有若干段支管(12),各支管(12)之间互不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撞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机构(30)由液压缸或者气缸构成,动力机构(30)的缸体分别设于支管(12)的管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撞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装置(20)包括弹簧(21),弹簧(21)的一端与动力机构(30)的推杆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橡胶块(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撞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红外金属测距启动器(40)设于橡胶块(22)的前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或4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撞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橡胶块(22)前端平齐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撞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座(10)的座体(11)上设有液压或者气压阀门(13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汽车防撞缓冲器。本方案中,该汽车防撞缓冲器包括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驱动缓冲装置的动力机构,缓冲装置的前端设置感应车距的红外金属测距启动器。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红外金属测距启动器能够自动检测到两车的安全距离,同时控制动力机构的动作,从而驱动缓冲装置减小两车撞击的冲击力,提高车辆的保护度,减小交通事故带来的次生伤害。
文档编号B60R19/24GK202481021SQ201120543060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7日
发明者刘建忠, 吕炜, 张博洋, 裴瑞龙 申请人:张博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