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8753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将多个电池单体沿水平方向层叠的第I电池模块以及第2电池模块,且所述第2电池模块重合在所述第I电池模块的上部的车辆用电池单元。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公知如下技术:当使在长方体状的外装壳体的内部收纳有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模块重合为上下两层时,为了防止因上层的电池模块的重量而导致下层的电池模块的外装壳体压塌,在下层的电池模块的外装壳体的侧面设有多个柱状的强度部件(垫片)。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601号公报但是,上述专利文献I所述的发明为了提高下层的电池模块的强度,需要在外装壳体的侧面设置多个柱状的强度部件,因此,下层的电池模块的外装壳体的尺寸变得大于上层的电池模块的外装壳体的尺寸,从而不仅变成电池模块向车身上搭载的阻碍,而且在外装壳体的侧面形成冷却风的通路的情况下,有可能由于柱状的强度部件阻碍冷却风的流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当在第I电池模块的上部重合第2电池模块时,以紧凑的构造避免第2电池模块的重量施加于第I电池模块的电池单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其具备在水平方向上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的第I电池模块以及第2电池模块,所述第2电池模块重合在所述第I电池模块的上部,其第I特征在于,所述第I电池模块具备: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中间部配置的第I支柱板、以及分别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两端部配置的第I端板,所述第2电池模块具备: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中间部配置的第2支柱板、分别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两端部配置的第2端板,所述第2支柱板载置在所述第I支柱板的上部,所述第2端板载置在所述第I端板的上部。另外,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除了第I特征的构成以外,在所述第I支柱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之间,或者在所述第I端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之间配置有隔热部件。另外,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除了第I特征的构成以外,在所述第2支柱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之间,或者在所述第2端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之间配置有隔热部件。另外,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除了第I特征的构成以外,将在水平方向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的第3电池模块相对于所述第I电池模块并置在垂直于所述层叠方向的方向上,所述第3电池模块具备: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中间部配置的第3支柱板以及分别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两端部配置的第3端板,所述第3支柱板与所述第I支柱板形成为一体,所述第3端板与所述第I端板形成为分体,所述第I支柱板和第3支柱板被固定于载置所述第I电池模块和第3电池模块的底板。另外,本发明的第5特征在于,除了第4特征的构成以外,在所述底板形成有在所述第I电池模块和第3电池模块之间沿着所述层叠方向延伸的定位凸缘,并且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间配置有将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相互定位的支架,在所述支架上形成有卡合于所述定位凸缘的卡合部。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的第I中心板30A、第2中心板30B对应于本发明的第I 第3支柱板,实施方式的支架46对应于本发明的隔热部件,实施方式的卡合槽46e对应于本发明的卡合部。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第I特征,在水平方向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的第I电池模块具备在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中间部配置的第I支柱板和分别在层叠方向两端部配置的第I端板,在水平方向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的第2电池模块具备在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中间部配置的第2支柱板和分别在层叠方向两端部配置的第2端板。第2支柱板载置在第I支柱板的上部,第2端板载置在第I端板的上部,因此可以防止第2电池模块的重量施加于第I电池模块的电池单体。而且由于不需要将支承第2电池模块的重量的部件设置在第I电池模块的外部,因此可以使第I电池模块小型化。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由于在第I支柱板和与其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或者在第I端板和与其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配置有隔热部件,因此,可以防止电池单体的热量被第I支柱板或者第I端板剥夺而变成过冷却。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由于在第2支柱板和与其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或者在第2端板和与其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配置有隔热部件,因此,可以防止电池单体的热量被第2支柱板或者第2端板剥夺而变成过冷却。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水平方向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的第3电池模块相对于第I电池模块被并置在垂直于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的方向上。第3电池模块具备在层叠方向的中间部配置的第3支柱板以及分别在层叠方向两端部配置的第3端板,第3支柱板与第I支柱板形成为一体,第3端板与第I端板形成为分体,第I支柱板、第3支柱板被固定于载置第I电池模块和第3电池模块的底板上,因此,即便在第I电池模块和第3电池模块的多个电池单体的厚度上存在偏差,不仅可以将底板上的第I电池模块和第3电池模块的层叠方向的错位抑制在最小限,而且也可以通过将作为另外部件的第I端板、第3端板的位置在层叠方向上错开,从而可以防止在相邻的电池单体间空出间隙。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由于在多个电池单体间配置有将它们相互定位的支架,因此,不仅可以防止多个电池单体间的错位,而且在底板上形成在第1、第3电池模块间沿着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延伸的定位凸缘,并且在支架上形成卡合于定位凸缘的卡合部,因此,可以允许电池单体向层叠方向的移动而吸收该电池单体厚度的误差,同时将电池单体可靠地定位而不让其在垂直于层叠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图1是电池单元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图2是从电池单元卸下外壳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图3是下部单元以及上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图4是第1、第3电池模块(第2、第4电池模块)的俯视图。(第I实施方式)图5是图4的5-5线剖面图。(第I实施方式)图6是图4的6-6线剖面图。(第I实施方式)图7是图4的7-7线剖面图。(第I实施方式)图8是图4的8-8线剖面图。(第I实施方式)图9是电池单体以及支架的分解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图10是形状不同的支架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图11是电池单体的尺寸误差吸收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符号说明21 电池单体22A 第I电池模块22B 第2电池模块22C 第3电池模块25 底板25c 定位凸缘29A 第 I 端板29B 第 2 端板29C 第 3 端板30A 第I中心板(第I支柱板,第3支柱板)30B 第2中心板(第2支柱板)46 支架(隔热部件)46e 卡合槽(卡合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图1 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向混合动力车辆的马达.发电机供给电力的电池单元搭载于由座椅垫Ila以及座椅靠背Ilb构成的后排座椅11的后部的行李室,其主要部分被收纳于长方体状的外壳12。从外壳12的前表面左侧向前方延伸的第I吸气管道13在后排座椅11的座椅靠背Ilb的左侧面具备向车室开口的第I吸气口 13a,从外壳12的前表面右侧向前方延伸的第2吸气管道14在后排座椅11的座椅靠背Ilb的右侧面具备向车室开口的第2吸气口 14a。第2吸气管道14的下游侧分支为下部管道14b以及上部管道14c。从外壳12的右侧面向后方延伸有第I排气管道15,在其中间部设有第I冷却风扇16,在其下游端形成有第I排气口 15a。从外壳12的左侧面向后方延伸有第2排气管道17以及第3排气管道18,在其中间部分别设有第2冷却风扇19以及第3冷却风扇20,在其下游端形成有共用的第2排气口 17a (18a)。如图1 图4所示,电池单元具备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21…的第I 第4电池模块22A 22D。各电池模块22A 22D由合计24个电池单体21…构成,但24个电池单体21…以六个一组被分割成四个组,因此,各电池模块22A 22D由4个子模块的集合体构成。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配置在下部,在其上部堆积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更具体地说,在第I电池模块22A的上部堆积第2电池模块22B,在第3电池模块22C的上部堆积第4电池模块22D。此时,下层的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构成下部单元U1,上层的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构成上部单元U2。在上部单元U2的上部支承左右两端部开口的中空板状的冷却管道23。冷却管道23的左端与所述第I吸气管道13的下游端连接,冷却管道23的右端与所述第I排气管道15的上游端连接。在冷却管道23的上表面搭载第I 第4电池模块22A 22D的充电器、DC-DC转换器、E⑶等发热的电子机器24。下面,说明由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构成的下部单元Ul以及由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构成的上部单元U2的构造。下部单元Ul以及上部单元U2实质上是相同的构造,因此主要以下部单元Ul的构造为代表进行说明。下部单元Ul具备:大致平板状的底板25以及上板26 ;剖面槽状的前管道罩27以及后管道罩28 ;第I端板29A、第3端板29C ;第I中心板30A ;以及第1、第3后侧板(quarterplate) 31A、31C。底板25、上板26、前管道罩27以及后管道罩28是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加工而构成的,第I端板29A、第3端板29C、第I中心板30A以及第I后侧板31A、第3后侧板31C是铝的压铸件制成的,且具有规定的壁厚。在位于前侧的第I电池模块22k的前表面配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入口管道33,其前表面被所述前管道罩27覆盖,并且在其右端连接所述第2吸气管道14的下部管道14b的下游端。在位于后侧的第3电池模块22C的后表面配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出口管道34,其后表面被所述后管道罩28覆盖,并且在其左端连接所述第2排气管道17的上游端。从图3以及图8明确可知,底板25具备:将其前后缘向上方折曲的前部凸缘25a以及后部凸缘25b ;从其前后方向中央朝上突出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定位凸缘25c。在底板25的前部凸缘25a以及定位凸缘25c间固定有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板簧支承部件35。由一片金属板构成的板簧36具备在板簧支承部件35的上表面固定的直线状的安装部36a以及从安装部36a向前后方向分别呈梳齿状各突出24个的腕部36b...,各2个腕部36b,36b弹性抵接于载置在板簧36上部的24个电池单体21…的下表面。在底板25的后部凸缘25b以及定位凸缘25c间也设有与上述相同的板簧支承部件35以及板簧36。在底板25的前部凸缘25a,用螺栓37…对将前管道罩27的下缘向后方折曲的下部凸缘27a进行固定,在底板25的后部凸缘25b,用螺栓37…对将后管道罩28的下缘向前方折曲的下部凸缘28a进行固定。另外,在将上板26的前缘朝下折曲的前部凸缘26a,用螺栓37…对将前管道罩27的上缘向后方折曲的上部凸缘27b进行固定,在将上板26的后缘朝下折曲的后部凸缘26b, 用螺栓37…对将后管道罩28的上缘向前方折曲的上部凸缘28b进行固定。
由此,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的下表面、上表面、前表面以及后表面被构成四方筒的底板25、上板26、前管道罩27以及后管道罩28覆盖。而且所述四方筒的左右的开口部由在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的左右两端配置的合计4块的端板即第I端板29A、29A和第3端板29C、29C闭塞。具有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的上部单元U2的构造实质上与具有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的上述下部单元Ul的构造相同。下面,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下部单元Ul以及上部单元U2的结合构造。如图3 图5所示,在电池单元的左右方向一方侧,四根长螺栓38…将上部单元U2的上板26、第2端板29B、第4端板29D以及底板25、垫片环39…、下部单元Ul的上板26贯通而拧合于下部单元Ul的第I端板29A、第3端板29C,并且与所述四根长螺栓38…同轴配置的四根短螺栓38'…将下部单元Ul的底板25贯通而拧合于下部单元Ul的第I端板29A、第3端板29C,由此,下部单元Ul以及上部单元U2被结合为一体。进而,下部单元Ul以及上部单元U2的上板26、26以及底板25、25被合计16根螺栓 40…结合于第 I 第 4 端板 29A、29A ;29B、29B ;29C、29C ;29D、29D。在该状态下,上部单元U2的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的重量经上部单元U2的第2端板29B、第4端板29D、垫片环39…以及下部单元Ul的第I端板29A、第3端板29C而传递给车身的地板,因此,上部单元U2的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的重量不会直接加在下部单元Ul的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的电池单体2L...上。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单元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的构造也与上述的电池单元的左右方向一方侧的构造相同。如图3、图4以及图6所示,在电池单元的左右方向中央,四根长螺栓41…贯穿上部单元U2的上板26、第2中心板30B以及底板25、下部单元Ul的上板26而拧合于下部单元Ul的第I中心板30A,并且与所述四根长螺栓41…同轴配置的四根短螺栓41'…贯穿下部单元Ul的底板25而拧 合于下部单元Ul的第I中心板30A,由此,将下部单元Ul以及上部单元U2结合为一体。进而,下部单元Ul以及上部单元U2的上板26、26以及底板25、25被合计16根螺栓42…结合于第I中心板30A、第2中心板30B。在该状态下,上部单元U2的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的重量由于经上部单元U2的第2中心板30B以及下部单元Ul的第I中心板30A传递给车身的地板,因此,上部单元U2的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的重量不会直接施加在下部单元Ul的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的电池单体21…上。此时,为使上部单元U2的重量可靠地传给下部单元Ul,在第I中心板30A、第2中心板30B的上缘以及下缘突出设有供所述螺栓41...、41'…贯通的突起30a…。如图3、图5以及图7所示,在相对于第I中心板30A、第2中心板30B的左右方向一方侧,两根长螺栓43、43贯穿上部单元U2的上板26、第2后侧板31B、第4后侧板31D以及底板25、下部单元Ul的上板26,而拧合于下部单元Ul的第I后侧板31A、第3后侧板31C,并且与所述两根长螺栓43、43同轴配置的两根短螺栓43'、43'贯穿下部单元Ul的底板25而拧合于下部单元Ul的第I后侧板31A、第3后侧板31C,由此,将下部单元Ul以及上部单元U2结合为一体。
在该状态下,上部单元U2的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的重量由于经上部单元U2的第2后侧板31B、第4后侧板31D以及下部单元Ul的第I后侧板31A、第3后侧板31C而传递给车身的地板,因此,上部单元U2的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的重量不会直接施加于下部单元Ul的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的电池单体21…。此时,为使上部单元U2的重量可靠地传给下部单元U1,在第I 第4后侧板31A 31D的上缘以及下缘突出设有供所述螺栓43…、43'…贯通的突起31a...。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第I中心板30A、第2中心板30B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的构造也与上述的相对于第I中心板30A、第2中心板30B的左右方向一方侧的构造相同。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构成第I 第4电池模块22A 22D的各电池单体21上,以嵌合于其一侧面的方式安装合成树脂制的支架46。支架46具有凸部46a...以及凹部46b...,相邻的电池单体21、21的支架46、46彼此通过所述凸部46a...以及所述凹部46b...而相互嵌合,由此,将相邻的电池单体21、21彼此相互定位。当相邻的电池单体21、21彼此夹着支架46而定位时,在这些电池单体21、21间形成供冷却用空气通过的空气通路47…,在该空气通路47…的两端形成有支架46的开口46c、46d。而且第I电池模块22A的支架46的前侧的开口 46c经入口管道33的开口 33a而与该入口管道33的内部连通,第I电池模块22A的支架46的后侧的开口 46d与第3电池模块22C的支架46的前侧的开口 46c连通,第3电池模块22C的支架46的后侧的开口46d经出口管道34的开口 34a而与该出口管道34的内部连通。另外,在第I电池模块22A的支架46的第3电池模块22C侧的端面形成有朝下开口且可卡合于底板25的定位凸缘25c的卡合槽46e,并且在第3电池模块22C的支架46的第I电池模块22A侧的端面形成有朝下开口且可卡合于底板25的定位凸缘25c的卡合槽46e。如图10所示,与第I 第4端板29A 29D、第I中心板30A、第2中心板30B以及第I 第4后侧板31A 31D对置的支架46…的形状,与在图9中说明的2个电池单体21、21间夹着的其他的一般的支架46的形状有稍许不同,但其功能实质相同。下面,说明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伴随于混合动力车辆的行驶,电池单元的第I 第4电池模块22A 22D以及电子机器24发热,但通过第I冷却风扇16的动作,从向车室内开口的第I吸气口 13a吸入的空气经第I吸气管道13流入冷却管道23,在此通过期间,在与电子机器24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对该电子机器24进行冷却后,经装有第I冷却风扇16的第I排气管道15从第I排气口15a排出。另外,通过第2冷却风扇19的动作,从向车室内开口的第2吸气口 14a吸入的空气经第2吸气管道14的下部管道14b流入下侧的入口管道33,并从其开口 33a…向后方喷出。从各开口 33a喷出的空气按照第I电池模块22A的支架46的前侧的开口 46c —支架46内的空气通路47 —所述支架46的后侧的开口 46d —第3电池模块22C的支架46的前侧的开口 46c—支架46内的空气通路47 —所述支架46的后侧的开口 46d—下侧的出口管道34的开口 34a的路径,流入该出口管道34,在此合流的空气经装有第2冷却风扇19的第2排气管道17从第2排气口 17a排出。

同样,通过第3冷却风扇20的动作,从向车室内开口的第2吸气口 14a吸入的空气经第2吸气管道14的上部管道14c流入上侧的入口管道33,从其开口 33a…向后方喷出。从各开口 33a喷出的空气按照第2电池模块22B的支架46的前侧的开口 46c —支架46内的空气通路47 —所述支架46的后侧的开口 46d —第4电池模块22D的支架46的前侧的开口 46c—支架46内的空气通路47 —所述支架46的后侧的开口 46d—上侧的出口管道34的开口 34a的路径,流入该出口管道34,在此合流的空气经装有第3冷却风扇20的第3排气管道18从第2排气口 18a排出。其结果是,在支架46…内的空气通路47…流通的空气与电池单体21…之间进行热交换,冷却第I 第4电池模块22A 22D。此时,将冷却电子机器24的第I冷却风扇16与冷却第I 第4电池模块22A 22D的第2冷却风扇19和第3冷却风扇20分开配置在电池单元的左右,因此,不仅可以使这些第I 第3冷却风扇16、19、20紧凑地布局,而且将向第I冷却风扇16供给空气的第I吸气口 13a与向第2冷却风扇19和第3冷却风扇20供给空气的第2吸气口 14a另行分开设置,因此,可使这些第1、第2吸气口 13a、14a的各自的尺寸小型化。当电池单体21…与金属制的第I 第4端板29A 29D、第I中心板30A、第2中心板30B以及第I 第4后侧板31A 31D直接接触时,存在仅该电池单体21…变成过冷却而有损耐久性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在第I 第4端板29A 29D、第I中心板30A、第2中心板30B以及第I 第4后侧板31A 31D与和其相对的电池单体21…之间配置有作为隔热部件起作用的合成树脂制的支架46...,因此,未然地防止上述的特定的电池单体2L...的过冷却。但是,当在下部单元Ul的上部重合上部单元U2时,存在着因上部单元U2的重量导致下部单元Ul的电池单体21…损伤的可能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上述问题。S卩,在下部单元Ul的上部重合了上部单元U2的状态下,在下部单元Ul的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的第I端板29A、第3端板29C、第I中心板30A以及第I后侧板31A、第3后侧板31C的上方,分别载置上部单元U2的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的第2端板29B、第4端板2·9D、第2中心板30B以及第2后侧板31B、第4后侧板31D,因此,上部单元U2的重量不会·施加于下部单元Ul的电池单体21...,防止给下部单元Ul的电池单体21…带来不良影响。第I 第4电池模块22A 22D是层叠多个电池单体21…而构成的,但由于在各电池单体21的厚度上存在稍许的公差,因此,无法避免在第I 第4电池模块22A 22D的层叠方向的长度上产生差。图11是从上方观察下部单元Ul的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的模式图,第I中心板30A是一个部件,第I后侧板31A、第3后侧板31C被分割为两个部件,第I端板29A、第3端板29C也被分割为两个部件。因此,即便各电池单体21…的厚度上有稍许的公差,通过第I后侧板31A、第3后侧板31C的位置以及第I端板29A、第3端板29C的位置在电池单体21…的层叠方向上错开,由此,可以吸收所述公差而防止在相邻的电池单体21…间产生间隙。在上部单元U2中也同样发挥该作用效果。此时,如果相对于下部单元Ul的第I后侧板31A、第3后侧板3IC而言,上部单元U2的第2后侧板31B、第4后侧板31D的位置完全错开,另外相对于下部单元Ul的第I端板29A、第3端板29C而言,上部单元U2的第2端板29B、第4端板29D的位置完全错开,则由于上部单元U2的重量传递给下部单元Ul的电池单体21...,因此,第I 第4后侧板31A 31D的厚度以及第I 第4端板29A 29D的厚度被设定得足够厚以使得在至少一部分重
合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允许上述的第I 第4后侧板31A 31D以及第I 第4端板29A 29D的电池单体21…的层叠方向的错位,需要将对它们进行紧固的螺栓43…、43'…;38...、38'…所贯穿的底板25、25以及上板26、26的螺栓孔、和上部单元U2的第2后侧板31Β、第4后侧板31D以及第2端板29Β、第4端板29D的螺栓孔形成为在所述层叠方向上长的长孔。另外,在车辆急制动时或急起动时,在电池单体21…上作用有车身前后方向的惯性力,但由于在保持各电池单体21的支架46上设置的卡合槽46e卡合于底板25的定位凸缘25c,因此,可将电池单体21在前后方向上定位而防止所述惯性力引起的前后错位。此时,支架46的卡合槽46e由于沿着定位凸缘25c而可在层叠方向上移动,因此,无阻碍地允许上述的电池单体21的厚度的公差引起的层叠方向的错位。另外,第I 第4端板29A 29D是电池单元已有的部件,而且第I中心板30A、第2中心板30B以及第I 第4后侧板3IA 3ID配置在电池单元的内部而不向外部突出,因此,可将因设置第I中心板30A、第2中心板30B以及第I 第4后侧板31A 31D而引起的电池单元的尺寸的大型化抑制在最小限,并且,防止变成入口管道33、33或出口管道34、34等的布局的障碍。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下部单元Ul具备第I电池模块22A、第3电池模块22C,上部单元U2具备第2电池模块22B、第4电池模块22D,但下部单元Ul以及上部单元U2的电池模块的数量可以是各I个,也可以是各3个以上。另外,实施方式的第I 第4电池模块22A 22D具备第I 第4后侧板31A 31D,但第I 第4后侧板31A 31D也可以省略。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第I端板29A、第3端板29C以及第2端板29B、第4端板29D间配置有作为另外部件的垫片环39…,但该垫片环39…可以与第1、第3端板29A、29C及/或第2、第4端板29B、29D —体形成。总之,只要将上部单元U2的重量从上侧的第2端板29B、第4端板29D可靠地传递给下侧的第I端板29A、第3端板29C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其具备在水平方向上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的第I电池模块以及第2电池模块,所述第2电池模块重合在所述第I电池模块的上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电池模块具备: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中间部配置的第I支柱板、以及分别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两端部配置的第I端板, 所述第2电池模块具备: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中间部配置的第2支柱板、分别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两端部配置的第2端板, 所述第2支柱板载置在所述第I支柱板的上部,所述第2端板载置在所述第I端板的上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I支柱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之间,或者在所述第I端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之间配置有隔热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支柱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之间,或者在所述第2端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之间配置有隔热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在水平方向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的第3电池模块相对于所述第I电池模块并置在垂直于所述层叠方向的方向上,所述第3电池模块具备: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中间部配置的第3支柱板以及分别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两端部配置的第3端板,所述第3支柱板与所述第I支柱板形成为一体,所述第3端板与所述第I端板形成为分体,所述第I支柱板和第3支柱板被固定于载置所述第I电池模块和第3电池模块的底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形成有在所述第I电池模块和第3电池模块之间沿着所述层叠方向延伸的定位凸缘,并且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间配置有将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相互定位的支架,在所述支架上形成有卡合于所述定位凸缘的卡合部。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通过将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21)的第2电池模块(22B)的第2支柱板(30B)以及第2端板(29B)载置在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21)的第1电池模块(22A)的第1支柱板(30A)以及第1端板(29A)的上部,由此,可以防止第2电池模块(22B)的重量施加于第1电池模块(22A)的电池单体(21)。而且由于不需要将支承第2电池模块(22B)的重量的部件设置在第1电池模块(22A)的外部,因此可使第1电池模块(22A)小型化。
文档编号B60K1/04GK103201876SQ201180053440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7日
发明者高桥广一, 小池荣治, 新井大辅, 镰田太久郎, 涩谷健太郎, 武富春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