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7516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急救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各种生活用汽车都不能在被水淹没时给驾驶员和乘坐者很好的急救,其原因在于现有生活用汽车里都没有相应的急救装置,当汽车行驶时突然掉进河里,或者是突然驶入洪水中被淹没车顶时,往往因无法打开车门,使得驾驶员、乘坐者最终丧失生命。如日本海嘯、印尼海嘯、北京暴雨、水库溃坝等事件中,有很多汽车在正常行驶时突然被洪水淹没车顶,当洪水淹没车顶时车门无法打开逃生,救援队伍也无法找到他们被困的准确位置,最终驾驶员、乘坐者因汽车内缺氧被闷死或被淹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在汽车被淹没时给驾驶员和乘坐者急救,且能使援救人员快速准确的找到被困位置,保证驾驶员和乘坐者的人身安全,同时使用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通气管、呼吸面罩、弹性进气软管、漂浮球和扣盒,以及用于将所述扣盒开启的开启机构;所述呼吸面罩安装在主通气管上且与主通气管相通,所述漂浮球上开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上贴有薄膜;所述弹性进气软管的一端与主通气管连接,所述弹性进气软管的另一端与漂浮球连通,所述弹性进气软管缠绕在一起形成弹性进气管线盘,所述弹性进气管线盘和漂浮球均设置在所述扣盒的内部。上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盒由底壳和与底壳配合使用的扣压盖板组成,所述扣压盖板与漂浮球紧密接触。上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机构包括拉线、扭簧、卡杆、支撑杆和限位板,所述拉线的一端穿入底壳的内部且连接有用于扳动卡杆使得卡杆旋转的扳扣,所述扭簧通过轴转动安装在底壳的内部,所述扭簧的一端与底壳的内壁接触,所述扭簧的另一端设置在卡杆上;所述卡杆的一端与轴连接,所述卡杆的另一端与支撑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穿过开在限位板上的限位槽后与扣压盖板的内壁连接,所述限位板安装在底壳的内部。上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面罩的数量为五个,其中两个呼吸面罩安装在主通气管的一端且供汽车前排主副司机使用,另外三个呼吸面罩安装在主通气管的中部且供后排乘坐者使用。上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气孔均匀设置。上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进气软管为弹性塑料软管。上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为塑料薄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I、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2、本实用新型能在汽车被淹没时给驾驶员和乘坐者急救,保证驾驶员和乘坐者的人身安全。3、本实用新型的漂浮球还有易被援救人员快速准确找到被困位置的作用。4、本实用新型使用操作方便,当汽车行驶时突然掉进河里,或者是突然驶入洪水中被淹没车顶时,只需拉动拉线,待漂浮球漂浮在水面上时通过呼吸面罩向主通气管内吹气,使得贴在进气孔上的薄膜吹掉即可。·5、本实用新型制作方便,制作成本低,便于安装。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I为本实用新型去掉薄膜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A处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去掉扣压盖板和开启机构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一主通气管;2—呼吸面罩; 3—弹性进气软管;4-1 一底壳; 4-2—扣压盖板;5—漂浮球;6一进气孔; 7—薄膜;8—拉线;9—扭簧;10—卡杆;11 一支撑杆;12—限位板;13—扳扣;14一限位槽;15—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主通气管I、呼吸面罩2、弹性进气软管3、漂浮球5和扣盒,以及用于将所述扣盒开启的开启机构;所述呼吸面罩2安装在主通气管I上且与主通气管I相通,所述漂浮球5上开有进气孔6,所述进气孔6上贴有薄膜7 ;所述弹性进气软管3的一端与主通气管I连接,所述弹性进气软管3的另一端与漂浮球5连通,所述弹性进气软管3缠绕在一起形成弹性进气管线盘,所述弹性进气管线盘和漂浮球5均设置在所述扣盒的内部。如图I所示,所述扣盒由底壳4-1和与底壳4-1配合使用的扣压盖板4-2组成,所述扣压盖板4-2与漂浮球5紧密接触,这样当扣压盖板4-2打开时,利于漂浮球5带动弹性进气软管3迅速漂浮至水面。如图I和图2所示,所述开启机构包括拉线8、扭簧9、卡杆10、支撑杆11和限位板12,所述拉线8的一端穿入底壳4-1的内部且连接有用于扳动卡杆10使得卡杆10旋转的扳扣13,所述扭簧9通过轴15转动安装在底壳4-1的内部,所述扭簧9的一端与底壳4-1的内壁接触,所述扭簧9的另一端设置在卡杆10上;所述卡杆10的一端与轴15连接,所述卡杆10的另一端与支撑杆11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杆11的另一端穿过开在限位板12上的限位槽14后与扣压盖板4-2的内壁连接,所述限位板12安装在底壳4-1的内部。如图I和图3所示,所述呼吸面罩2的数量为五个,其中两个呼吸面罩2安装在主通气管I的一端且供汽车前排主副司机使用,另外三个呼吸面罩2安装在主通气管I的中部且供后排乘坐者使用。另外,还可在汽车内设置备用进气管和与备用进气管连接且表面开有进气孔的备用漂浮球,这样当驾驶员、乘坐者打开车门时,可拔掉呼吸面罩2与备用进气管连接,则与备用进气管连接的备用漂浮球迅速漂浮至水面,空气经进气孔进入备用进气管供驾驶员、乘坐者呼吸,使得驾驶员、乘坐者在不缺氧的情况下逃生。如图I和图3所示,所述进气孔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气孔6均匀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进气软管3为弹性塑料软管。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7为塑料薄膜。·[0035]使用时,在汽车尾部开设扣压盖板打开孔,然后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位于扣压盖板打开孔位置处的汽车内部,即可使用。当汽车行驶时突然掉进河里,或者是突然驶入洪水中被淹没车顶时,拉动拉线8,则拉线8带动扳扣13旋转,使得卡杆10脱离扳扣13的扣压作用,这时卡杆10和支撑杆11均旋转,支撑杆11的旋转使得与其相接的扣压盖板4-2打开;这时洪水迅速进入底壳4-1,则漂浮球5和弹性进气软管3在水的浮力作用下迅速浮于水面,驾驶员或乘坐者通过呼吸面罩2向主通气管I内吹气,使得贴在进气孔6上的薄膜7吹掉,则空气经进气孔6、弹性进气软管3和主通气管I后进入呼吸面罩2供汽车内的驾驶员、乘坐者呼吸,等待救援。本实用新型中的漂浮球5还有易被救援人员发现被困位置的作用。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通气管(I)、呼吸面罩(2)、弹性进气软管(3)、漂浮球(5)和扣盒,以及用于将所述扣盒开启的开启机构;所述呼吸面罩(2)安装在主通气管(I)上且与主通气管(I)相通,所述漂浮球(5)上开有进气孔(6),所述进气孔(6)上贴有薄膜(7);所述弹性进气软管(3)的一端与主通气管(I)连接,所述弹性进气软管(3)的另一端与漂浮球(5)连通,所述弹性进气软管(3)缠绕在一起形成弹性进气管线盘,所述弹性进气管线盘和漂浮球(5)均设置在所述扣盒的内部。
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盒由底壳(4-1)和与底壳(4-1)配合使用的扣压盖板(4-2)组成,所述扣压盖板(4-2)与漂浮球(5)紧密接触。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机构包括拉线(8)、扭簧(9)、卡杆(10)、支撑杆(11)和限位板(12),所述拉线(8)的一端穿入底壳(4-1)的内部且连接有用于扳动卡杆(10)使得卡杆(10)旋转的扳扣(13),所述扭簧(9)通过轴(15 )转动安装在底壳(4-1)的内部,所述扭簧(9 )的一端与底壳(4-1)的内壁接触,所述扭簧(9)的另一端设置在卡杆(10)上;所述卡杆(10)的一端与轴(15)连接,所述卡杆(10)的另一端与支撑杆(11)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杆(11)的另一端穿过开在限位板(12)上的限位槽(14)后与扣压盖板(4-2)的内壁连接,所述限位板(12)安装在底壳(4-1)的内部。
4.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面罩(2)的数量为五个,其中两个呼吸面罩(2)安装在主通气管(I)的一端且供汽车前排主副司机使用,另外三个呼吸面罩(2)安装在主通气管(I)的中部且供后排乘坐者使用。
5.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气孔(6)均匀设置。
6.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进气软管(3)为弹性塑料软管。
7.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7)为塑料薄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淹没用急救装置,包括主通气管、呼吸面罩、弹性进气软管、漂浮球和扣盒,以及用于将所述扣盒开启的开启机构;所述呼吸面罩安装在主通气管上且与主通气管相通,所述漂浮球上开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上贴有薄膜;所述弹性进气软管的一端与主通气管连接,所述弹性进气软管的另一端与漂浮球连通,所述弹性进气软管缠绕在一起形成弹性进气管线盘,所述弹性进气管线盘和漂浮球均设置在所述扣盒的内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在汽车被淹没时给驾驶员和乘坐者急救,且能使援救人员快速准确的找到被困位置,保证驾驶员和乘坐者的人身安全,同时使用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
文档编号B60S5/00GK202686315SQ20122038859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7日
发明者卫光临 申请人:卫光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