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强型内衬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285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补强型内衬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补强型内衬层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胎的内衬层结构,尤其是一种补强型内衬层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轮式车辆奔驰于高速公路上,既要快速又要安全而且还要节能,这其中轮胎内衬层起着重要的作用。轮胎的内衬层主要包括两个:一、气密层,此层胶料胎里起着气密性和与内胎接触的作用;二、过渡层,此层胶料起着连接气密层与胎体的关系。设计合理的内衬层能提高轮胎气密性与安全性,起到多拉快跑的高效率运输作业。[0003]目前各轮胎企业中轮胎过渡层2a与气密层Ia的粘合一般采用叠加形式(如图1、图2所示),此形式的内衬层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局部地方拉伸偏大,易造成成品轮胎出现胎里显线问题,破坏轮胎的气密性以及易磨损内胎造成安全隐患。发明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补强型内衬层结构,解决了内衬层由于高度拉伸出现局部材料不足的现象,提高了轮胎检验合格率。[0005]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补强型内衬层结构,包括叠加在一起的气密层和过渡层,过渡层的内侧与气密层的外侧贴合,气密层的内侧与轮胎内胎接触,其特征是:在所述过渡层的外侧贴合补强条,气密层、过渡层和补强条的厚度分别从中心线的方向向两端收缩。[0006]所述过渡层的长度大于气密层的长度,气密层的长度大于补强条的长度。[0007]所述内衬层结构为中心对称结构。[000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胎补强型内衬层结构可以解决内衬层由于高度拉伸出现局部材料不足的现象,提闻轮胎检验合格率。


[0009]图1为现有技术中内衬层的结构示意图。[0010]图2为现有技术中内衬层的使用状态图。[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0014]如图3 图4所示:所述补强型内衬层结构包括气密层1、过渡层2、补强条3等。[0015]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叠加在一起的气密层I和过渡层2,过渡层2的内侧与气密层I的外侧贴合,气密层I的内侧与轮胎内胎接触,过渡层2的外侧贴合补强条3 ;所述内衬层结构为中心对称结构,内衬层结构沿长度方向贴合在胎体内侧;所述气密层1、过渡层2和补强条3的厚度分别从中心线的方向向两端收缩,从而使气密层1、过渡层2和补强条3的厚度沿中心线向两端依次减小;所述过渡层2的长度大于气密层2的长度,气密层2的长度大于补强条3的长度。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衬层结构沿长度方向贴合在轮胎胎体的内侧,在过渡层2上设置补强条3,有力地保障了内衬层结构在高伸张区域的材料充足,大大降低了成品轮胎出现胎里显线的问题,提高了轮胎合格率。
权利要求1.一种补强型内衬层结构,包括叠加在一起的气密层(I)和过渡层(2),过渡层(2)的内侧与气密层(I)的外侧贴合,气密层(I)的内侧与轮胎内胎接触,其特征是:在所述过渡层(2)的外侧贴合补强条(3),气密层(I)、过渡层(2)和补强条(3)的厚度分别从中心线的方向向两端收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强型内衬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过渡层(2)的长度大于气密层(2)的长度,气密层(2)的长度大于补强条(3)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强型内衬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内衬层结构为中心对称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补强型内衬层结构,包括叠加在一起的气密层和过渡层,过渡层的内侧与气密层的外侧贴合,气密层的内侧与轮胎内胎接触,其特征是在所述过渡层的外侧贴合补强条,气密层、过渡层和补强条的厚度分别从中心线的方向向两端收缩。所述过渡层的长度大于气密层的长度,气密层的长度大于补强条的长度。所述内衬层结构为中心对称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胎补强型内衬层结构可以解决内衬层由于高度拉伸出现局部材料不足的现象,提高轮胎检验合格率。
文档编号B60C9/04GK203004981SQ20122059696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3日
发明者张爱林 申请人: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