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302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充气轮胎,已知有一种在侧壁部的帘布层的内侧具有侧壁增强橡胶层的零压轮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该零压轮胎通过使轮胎外面的曲率半径为规定的曲率半径,来抑制轮胎重量的增加和乘坐舒适性的降低,并且确保零压行驶时的驾驶稳定性,改善零压耐久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69890号公报发明概要发明拟解决的问题然而,作为在车辆上安装的零压轮胎,有些是零压衬层(侧壁增强橡胶层)的厚度减少了的轮胎。此时,即使将轮胎外表面的曲率半径设为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曲率半径,也不一定能获得上述效果。因此,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即使零压衬层的厚度(薄度)为规定的厚度(薄度),也能够同时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小、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的改善、以及乘坐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的改善的充气轮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包括胎面部、设置在胎面部两侧的一对胎肩部、与一对胎肩部分别连接的一对侧壁部、以及与一对侧壁部分别连接的一对胎圈部,所述充气轮胎用于组装在轮辋上,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帘布层,其从胎面部经一对胎肩部及一对侧壁部一直设到一对胎圈部;带束层,其设在胎面部上的帘布层的外侧;橡胶层,其设在帘布层和带束层的外侧;一对零压衬层,其设在各侧壁部上的帘布层的内侧,以及内衬层,其设在帘布层和零压衬层的内侧,第I连接线连接通过轮胎剖面宽度的中心点的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与接地端上的轮胎外周面,第I直线从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将第I连接线与第1直线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 1,第2连接线连接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与通过第1连接线的中间点并向轮胎直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轮胎外周面,将第2连接线与第I直线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2,角度Θ1和角度Θ 2满足“3.0≤Θ 1/Θ 2 ≤ 6.0”,将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总宽度设为带束剖面宽度BW,将在轮胎赤道线的一侧,从零压衬层的胎面部侧的端部到带束层的端部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距离Wl,带束剖面宽度BW和距离Wl满足“0.25 ≤ Wl/ (BW/2) ≤ 0.45”,将在各侧壁部上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零压衬层的厚度设为厚度Wr,将在各侧壁部上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橡胶层的厚度设为厚度Ws,厚度Wr和厚度Ws满足“1.2彡Wr/Ws ( 1.9”。此时,将轮胎剖面高度设为高度SH,将从胎圈部的内径侧端部到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轮胎直径方向上的高度设为高度SDH,轮胎剖面高度SH和高度SDH优选满足“0.53 ( SDH/SH ( 0.68”,将轮胎剖面宽度设为宽度SW,将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设为接地宽度SWa,轮胎剖面宽度SW和接地宽度SWa优选满足“0.65 ( Sffa/Sff ( 0.73”。此时,各胎圈部具有构成芯部的胎圈芯、以及配置在胎圈芯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的胎边芯,将轮胎剖面高度设为高度SH,将从胎圈部的内径侧端部到胎边芯的外径侧端部之间的轮胎直径方向上的高度设为高度FLH,轮胎剖面高度SH和高度FLH优选满足“0.12 ( FLH/SH ( 0.27”,将各侧壁部上与轮胎内周面正交的法线上的轮胎总厚度最厚的位置设为最厚位置,将零压衬层的最厚位置的厚度设为厚度Rr,将橡胶层的最厚位置上的厚度设为厚度Rs,厚度Rr和厚度Rs优选满足“1.5 ( Rs/Rr ( 3.0”。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即使零压衬层的厚度(薄度)为规定的厚度(薄度),也能够同时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小、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的改善、以及乘坐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的改善。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图2是对本实施方式 所述的充气轮胎进行比较的图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含有该行业人士能够且容易置换的物件、或者实质上相同的物件。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多个实例能在对本行业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不言自明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以下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I的旋转轴(未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靠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靠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充气轮胎I的旋转轴正交,并且通过充气轮胎I的轮胎剖面宽度(下述SW)的中心的平面。轮胎剖面宽度是指,充气轮胎I的总宽度减去形成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表面上的图案的高度后的宽度。轮胎剖面高度(下述SH)是指,充气轮胎I的外径减去轮辋直径后的差值的1/2高度。轮胎赤道线是指,在轮胎赤道面CL上,沿着充气轮胎I的轮胎周向的线。本实施方式中,轮胎赤道线与轮胎赤道面一样,都标以符号“CL”。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为零压轮胎,适用于乘用车用零压轮胎。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I,如图1所示,包括胎面部2、位于其两侧的一对胎肩部
3、从各胎肩部3依次连续的一对侧壁部4以及一对胎圈部5。此外,该充气轮胎I具有帘布层6、带束层7、带束增强层8、橡胶层9、零压衬层10、以及内衬层11。胎面部2由橡胶材料(胎面胶)构成,露出于充气轮胎I的轮胎径向最外侧,其表面成为充气轮胎I的轮廓。在胎面部2的外周表面,即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踏面上,形成着胎面21。胎面21的形状为与充气轮胎I的用途和安装充气轮胎I的车辆等相适应的形状。虽然图中未明示,但例如在胎面21上设有多个主槽、多个环岸部、以及多个横纹槽。各主槽沿轮胎周向延伸,形成与轮胎赤道线CL平行的直线主槽。各环岸部由多个主槽形成在主槽间,并且沿轮胎周向延伸,形成与轮胎赤道线CL平行的条状花纹状。此外,横纹槽在各环岸部上与主槽交叉而设,并在轮胎周向上将环岸部分割为多个。此外,横纹槽在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形成为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开口。另外,横纹槽的形态可以是与主槽连通的形态和与主槽不连通的形态中的任意一种。一对胎肩部3为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部位。此外,一对侧壁部4是在充气轮胎I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露出的部位。此外,一对胎圈部5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胎圈芯51和胎边芯52。胎圈芯51通过将钢丝即胎圈钢丝卷成环状而形成。胎边芯52是帘布层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胎圈芯51位置折回所形成的空间中配置的橡胶材料。帘布层6的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一对胎圈芯51处,自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返,并在轮胎周向上绕成环状,构成轮胎的架构。该帘布层6是多个并列设置的帘布层帘线(未图示)经覆层橡胶覆盖而成的,所述帘布层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沿着轮胎子午线方向在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帘布层帘线由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组成。该帘布层6至少设置I层。带束层7是至少层·叠2层带束71、72的多层构造,在胎面部2上配置于帘布层6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并在轮胎周向上覆盖帘布层6。带束71、72是多个并列设置的帘线(未图示)经覆层橡胶覆盖而成的,所述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成规定角度(例如20度 30度)。帘线由钢铁或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组成。此外,重合的带束71、72中,彼此的带束层帘线交叉配置。带束增强层8配置于带束层7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在轮胎周向上覆盖带束层
7。带束增强层8是多个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帘线(未图示)经覆层橡胶覆盖而成的,所述帘线与轮胎周向大致平行(例如±5度)。帘线由钢铁或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组成。图1所示带束增强层8是配置为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带束增强层8的构造不仅限于上述形式,图中虽未显示,但也可配置为覆盖带束层7整体;或者,例如含有2层增强层,轮胎径向内侧的增强层形成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较带束层7更大,且配置为覆盖带束层7整体,而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的增强层配置为只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又或者,例如含有2层增强层,各增强层都配置为只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即,带束增强层8至少和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重叠。此外,带束增强层8设为将带状(例如宽度10[mm])的条状型材缠绕在轮胎周向上。橡胶层9形成在帘布层6、带束层7以及带束增强层8的外侧,从胎面部2经各胎肩部3和侧壁部4 一直设到胎圈部5。因此,橡胶层9的一部分形成胎面部2。
零压衬层10配置在侧壁部4上的帘布层6的内侧即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沿整个轮胎周向设置。零压衬层10为新月形状,一端部的形状为从侧壁部4经胎肩部3向胎面部2逐渐变细的形状,另一端部的形状为从侧壁部4向胎圈部5逐渐变细的形状。内衬层11形成在帘布层6和零压衬层10的内侧,从胎面部2经各胎肩部3和侧壁部4 一直设到胎圈部5。如此构成的充气轮胎I具有满足以下各种参数的剖面形状(特性)。以下说明各种参数。作为各种参数,包括“ Θ 1/0 2”、“W1/ (BW/2)”、“Wr/Ws”、“SDH/SH”、“SWa/SW”、“FLH/SH” 以及 “Rs/Rr”。首先说明参数“ Θ I/ Θ 2”。“ Θ I/ Θ 2”是规定从胎面部2朝胎肩部3向轮胎直径方向内侧延伸(下降)的轮胎周面的角度的参数。首先,将通过轮胎剖面宽度SW的中心的轮胎赤道线CL上的轮胎外周面设为点P1。此外,将接地端T的一侧上的轮胎外周面设为点P2。然后,将连接点Pl和点P2的线设为第I连接线LI。另外,接地端T是指将充气轮胎I组装到正规轮辋,且充填正规内压,施加正规负载70%时,该充气轮胎I的胎面部2的胎面21与路面的接地区域中,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个最外端,其在轮胎周向上连续。此处,正规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标准轮辋”、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或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此外,正规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空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LOAD LIMITS AT VAR 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 中记载的最大值、或 ETRTO 所规定的“ INFLATION PRESSURES”。此外,正规负载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负载能力”、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LOAD CAPACITY”。除了接地端T的规定以外,充气轮胎I的各种参数是组装到正规轮辋,且填充规定内压(50kPa)时的剖面形状(轮廓)的状态下的参数。此外,将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上的轮胎外周面,向充气轮胎I的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设为第I直线L3。轮胎宽度方向(轮胎的旋转轴的轴方向)为水平时,该第I直线L3是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线。然后,将第ILl与第I直线L3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1。接着,将通过第I连接线LI的中间点并向轮胎直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轮胎外周面设为点P3。然后,将连接点Pl与点P3的线设为第2连接线L2,将第2连接线L2与第I直线L3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2。而且,该角度Θ1和角度Θ 2的关系满足“3.0彡Θ1/Θ2<6.0”。此时,“Θ1/Θ 2”的最佳值为“ Θ I/ Θ 2=4.5”。接着,说明参数“Wl/ (BW/2)”。“Wl/ (BW/2)”是规定插入带束层7和内衬层11之间的零压衬层10的插入量的参数。首先,将带束层7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总宽度设为带束剖面宽度BW。也就是说,带束层7由带束71、72构成时,带束剖面宽度BW是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上位于最外侧的带束71、72的端部与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上位于最外侧的带束71、72的端部之间的宽度。此外,将隔着轮胎赤道线CL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图中为右侧),从零压衬层10的胎面部2侧的端部到带束层7的一端部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距离Wl。然后,该带束剖面宽度BW和距离Wl的关系满足“0.25彡Wl/ (BW/2) ( 0.45”。此时,“Wl/ (BW/2)” 的最佳值为 “Wl/ (BW/2)=0.35”。接着,说明参数“Wr/Ws”。“Wr/Ws”是规定零压衬层10的厚度的参数。首先,将在各侧壁部4上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Dl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零压衬层10的厚度设为厚度Wr。也就是说,厚度Wr是从内衬层11的外侧到帘布层6的内侧之间的厚度。另夕卜,最大宽度位置Dl上的轮胎宽度是轮胎剖面宽度SW。此外,将各侧壁部4上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Dl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橡胶层9的厚度设为厚度Ws。也就是说,厚度Ws是从帘布层6的外侧到轮胎外周面之间的厚度。然后,该厚度Wr和厚度Ws的关系满足“ 1.2彡Wr/Ws ( 1.9”。此时,“Wr/Ws”的最佳值为“Wr/Ws=L 4”。接着,说明参数“SDH/SH”。“SDH/SH”是规定轮胎直径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位置Dl的参数。首先,将轮胎剖面高度设为高度SH。此外,将胎圈部5的轮胎直径方向内侧的端部上的位置设为下端位置D2,将从下端位置D2到最大宽度位置Dl之间的轮胎直径方向上的高度设为高度SDH。另外,由于下端位置D2是组装到轮辋上时充气轮胎I的轮胎直径方向内侧的位置,所以在图1中虚线部分的位置表示与正规轮辋抵接的充气轮胎I的下端位置D2。然后,该轮胎剖面高度SH和高度SDH的关系满足“0.53 ( SDH/SH ( 0.68”。此时,“SDH/SH” 的最佳值为 “SDH/SH=0.57”。接着,说明参数“SWa/SW”。“SWa/SW”是规定接地宽度与轮胎剖面宽度SW的比例即接地宽度比例的参 数。首先,将轮胎剖面宽度设为宽度SW。此外,将轮胎宽度方向上接地端T的宽度设为接地宽度SWa。然后,该轮胎剖面宽度SW和接地宽度SWa的关系满足“0.65 ( Sffa/SW ( 0.73”。此时,“SWa/SW” 的最佳值为 “SWa/SW=0.7”。接着,说明参数“FLH/SH”。“FLH/SH”是规定轮胎直径方向上的胎边芯52的高度的参数。如上所述,将轮胎剖面高度设为高度SH。此外,将从上述下端位置D2到胎边芯52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的端部之间的轮胎直径方向上的高度设为高度FLH。然后,该轮胎剖面高度SH和高度FLH的关系满足“0.12 ( FLH/SH ( 0.27”。此时,“FLH/SH” 的最佳值为 “FLH/SH=0.20”。接着,说明参数“Rs/Rr”。“Rs/Rr”是规定零压衬层10的厚度的参数。将在各侧壁部4上与轮胎内周面正交的法线上的轮胎总厚度最厚的位置设为最厚位置D3。将该最厚位置D3的法线上的零压衬层10的厚度设为厚度Rr。也就是说,厚度Rr是从内衬层11的外侧到帘布层6的内侧之间的厚度。此外,将该最厚位置D3的法线上的橡胶层9的厚度设为厚度Rs。也就是说,厚度Rs是从帘布层6的外侧到轮胎外周面之间的厚度。然后,该厚度Rr和厚度Rs的关系满足“1.5 ( Rs/Rr ( 3.0”。此时,“Rs/Rr”的最佳值为“Rs/Rr=2.0”。如上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充气轮胎I的剖面形状能够满足“3.0^9 1/Θ 2 彡 6.0”、“0.25 彡 Wl/ (BW/2)彡 0.45”、以及 “1.2 彡 Wr/Ws 彡 1.9”。由此,充气轮胎I通过满足“3.0彡Θ I/ Θ 2彡6.0”,能够维持驾驶稳定性,并且抑制零压行驶时的变形,改善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此外,充气轮胎I通过满足“0.25彡Wl/ (BW/2)彡0.45”,能够维持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并且改善乘坐舒适性。并且,充气轮胎I通过满足“1.2 ( Wr/Ws ( 1.9”,能够维持零压衬层10的耐久性,并且减小厚度,因此能够改善乘坐舒适性,此夕卜,通过降低零压衬层10的重量等,能够减少滚动阻力。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充气轮胎I的剖面形状能够满足“0.53 ( SDH/SH ( 0.68”、以及“0.65 ( Sffa/SW ( 0.73”。由此,充气轮胎I能够减少弹簧特性,因此能够实现乘坐舒适性的改善,此外,还能够减少滚动阻力。此外,由于能够缩小接地宽度SWa,所以能够减小接地宽度SWa内的胎面部2的橡胶材料(橡胶层9)的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滚动阻力。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充气轮胎I的剖面形状能够满足“0.12 ( FLH/SH ( 0.27”、以及“ 1.5彡Rs/Rr ( 3.0”。由此,充气轮胎I能够抑制胎边芯52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的端部的发热,并且改善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此外,由于能够在侧壁部4与胎圈部5之间的部分,使橡胶层9的厚度达到足够厚,所以能够维持乘坐舒适性和滚动阻力,并且改善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实例接着,参照图2,说明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实例I至实例6,同时比较实例I至实例6中的各项性能,例如滚动阻力的减少、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RF耐久性)、乘坐舒适性、以及驾驶稳定性等。图2是比较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实例的图表。另外,作为比较对象的常规例是各种参数不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范围内的充气轮胎I。此处,按照以下评估条件,对常规例、实例I至实例6的充气轮胎I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估。作为评估条件,使用尺寸为“215/50RF17”的充气轮胎1,并将该充气轮胎I安装到前轮驱动车上。然后,依据ISO的标准,对滚动阻力实施评估。此外,依据ECE30的标准,对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实施评估。并且,对乘坐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实施感官评估。常规例所述的充气轮胎I的结构为,其剖面形状满足“ Θ I/ Θ 2=2.0”、“Wl/(BW/2)=0.24”、“Wr/Ws=2.9”、“SDH/SH=0.50”、“SWa/SW=0.75”、“FLH/SH=0.38” 以及“Rs/Rr=0.8”。实例I所述的充气轮胎I的结构为,其剖面形状满足“ Θ I/ Θ 2=3.0”、“Wl/(BW/2)=0.35”、“Wr/Ws=l.2”、“SDH/SH=0.53”、“SWa/SW=0.65”、“FLH/SH=0.30” 以及“Rs/Rr=l.0”。实例2所述的充气轮胎I的结`构为,其剖面形状满足“ Θ I/ Θ 2=4.5”、“W1/(BW/2)=0.45”、“Wr/Ws=l.5”、“SDH/SH=0.60”、“SWa/SW=0.69”、“FLH/SH=0.30” 以及“Rs/Rr=l.0”。实例3所述的充气轮胎I的结构为,其剖面形状满足“ Θ I/ Θ 2=6.0”、“W1/(BW/2)=0.35”、“Wr/Ws=l.9”、“SDH/SH=0.68”、“SWa/SW=0.73”、“FLH/SH=0.30” 以及“Rs/Rr=l.0”。实例4所述的充气轮胎I的结构为,其剖面形状满足“ Θ I/ Θ 2=4.5”、“W1/(BW/2)=0.35”、“Wr/Ws=l.4”、“SDH/SH=0.57”、“SWa/SW=0.70”、“FLH/SH=0.12” 以及“Rs/Rr=l.5”。实例5所述的充气轮胎I的结构为,其剖面形状满足“ Θ I/ Θ 2=4.5”、“W1/(BW/2)=0.35”、“Wr/Ws=l.4”、“SDH/SH=0.57”、“SWa/SW=0.70”、“FLH/SH=0.20” 以及“Rs/Rr=2.0”。实例6所述的充气轮胎I的结构为,其剖面形状满足“ Θ I/ Θ 2=4.5”、“W1/(BW/2)=0.35”、“Wr/Ws=l.4”、“SDH/SH=0.57”、“SWa/SW=0.70”、“FLH/SH=0.27” 以及“Rs/Rr=3.0”。以常规例的充气轮胎I的各项性能作为“100”,对实例I至实例6的充气轮胎I的各项性能进行比较。另外,各项性能的评估值越高,则表示各项性能越好。也就是说,滚动阻力的评估值越高,则越能够减少滚动阻力。此外,零压时的耐久性的评估值越高,则耐久性越好。此外,乘坐舒适性的评估值越高,则乘坐舒适性越好。此外,驾驶稳定性的评估值越高,则驾驶稳定性越好。如图2所示,实例I的充气轮胎I中,滚动阻力的评估值为“110”,RF耐久性的评估值为“ 100”,乘坐舒适性的评估值为“110”,驾驶稳定性的评估值为“ 100”。由此可看出,与常规例相比,其可减少滚动阻力并改善乘坐舒适性。此外,实例2的充气轮胎I中,滚动阻力的评估值为“110”,RF耐久性的评估值为“110”,乘坐舒适性的评估值为“ 105”,驾驶稳定性的评估值为“ 105”。由此可看出,与常规例相比,其可减少滚动阻力,改善RF耐久性,改善乘坐舒适性,并且改善驾驶稳定性。此外,实例3的充气轮胎I中,滚动阻力的评估值为“100”,RF耐久性的评估值为“110”,乘坐舒适性的评估值为“ 100”,驾驶稳定性的评估值为“ 105”。由此可看出,与常规例相比,其可改善RF耐久性,并且改善驾驶稳定性。此外,实例4的充气轮胎I中,滚动阻力的评估值为“105”,RF耐久性的评估值为“110”,乘坐舒适性的评估值为“ 105”,驾驶稳定性的评估值为“ 100”。由此可看出,与常规例相比,其可减少滚动阻力,改善RF耐久性,并且改善乘坐舒适性。此外,实例5的充气轮胎I中,滚动阻力的评估值为“110”,RF耐久性的评估值为“ 120”,乘坐舒适性的评估值为“110”,驾驶稳定性的评估值为“110”。由此可看出,与常规例相比,其可减少滚动阻力,改善RF耐久性,改善乘坐舒适性,并且改善驾驶稳定性。此外,实例6的充气轮胎I中,滚动阻力的评估值为“105”,RF耐久性的评估值为“ 120”,乘坐舒适性的评估值为“ 100”,驾驶稳定性的评估值为“110”。由此可看出,与常规例相比,其可减少滚动阻力,改善RF耐久性,并且改善驾驶稳定性。由此可看 出,实例5的充气轮胎I的各项性能可得到最大改善,并且能够同时改善各项性能。此外,从常规例与实例2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如果能够满足数值间差异较大的参数“3.0 ≤ Θ I/ Θ 2 ≤ 6.0,,、“0.25 ≤ Wl/ (Bff/2)≤ 0.45”、以及“1.2 ≤ Wr/Ws ≤ 1.9”,则能够同时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少、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的改善、乘坐舒适性的改善、以及驾驶稳定性的改善。符号说明I充气轮胎2胎面部3胎肩部4侧壁部5胎圈部6帘布层7带束层8带束增强层9橡胶层10零压衬层11内衬层21 胎面51胎圈芯52胎边芯CL轮胎赤道线T接地端Pl轮胎外周面上的规定点
P2轮胎外周面上的规定点P3轮胎外周面上的规定点LI第I连接线L2第2连接线L3第I直线Θ I第I连接线与第I直线之间的夹角Θ 2第2连接线与第I直线之间的夹角Bff带束剖面宽度Wl 距离Dl最大宽度位置D2下端位置 D3最厚位置Wr最大宽度位置上的零压衬层的厚度Ws最大宽度位置上的橡胶层的厚度SH轮胎剖面高度SDH从下端位置到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高度Sff轮胎剖面宽度Sffa接地宽度FLH从下端位置到胎边芯的端部之间的高度Rr最厚位置上的零压衬层的厚度Rs最厚位置上的橡胶层的厚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胎面部、设置在所述胎面部两侧的一对胎肩部、与所述一对胎肩部分别连接的一对侧壁部、以及与所述一对侧壁部分别连接的一对胎圈部,所述充气轮胎用来组装到轮辋上,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帘布层,其从所述胎面部经所述一对胎肩部和所述一对侧壁部一直设到所述一对胎圈部; 带束层,其设在所述胎面部上的所述帘布层的外侧; 橡胶层,其设在所述帘布层和所述带束层的外侧; 一对零压衬层,其设在所述各侧壁部上的所述帘布层的内侧,以及 内衬层,其设在所述帘布层和所述零压衬层的内侧, 第I连接线连接通过轮胎剖面宽度的中心点的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与接地端上的轮胎外周面,第I直线从所述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将所述第I连接线与所述第I直线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1, 第2连接线连接所述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与通过所述第I连接线的中间点并向轮胎直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轮胎外周面,将所述第2连接线与所述第I直线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 2,所述角度Θ I和所述角度Θ 2满足“3.0彡Θ I/ Θ 2彡6.0”, 将所述带束层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总宽度设为带束剖面宽度BW, 将在所述轮胎赤道线的一侧,从所述零压衬层的所述胎面部侧的端部到所述带束层的端部之间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距离W1, 所述带束剖面宽度Bff和所述距离Wl满足“0.25 ( Wl/ (BW/2) ( 0.45”, 将在所述各侧壁部上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零压衬层的厚度设为厚度Wr, 将在所述各侧壁部上所述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橡胶层的厚度设为厚度Ws, 所述厚度Wr和所述厚度Ws满足“ 1.2≤Wr/Ws ( 1.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轮胎剖面高度设为高度SH, 将从所述胎圈部的内径侧端部到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所述轮胎直径方向上的高度设为高度SDH, 所述轮胎剖面高度SH和所述高度SDH优选满足“0.53 ( SDH/SH ( 0.68”, 将所述轮胎剖面宽度设为宽度SW, 将所述接地端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设为接地宽度SWa, 所述轮胎剖面宽度SW和所述接地宽度SWa优选满足“0.65 ( Sffa/SW ( 0.7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胎圈部具有构成芯部的胎圈芯、以及配置在所述胎圈芯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的胎边芯, 将轮胎剖面高度设为高度SH, 将从所述胎圈部的内径侧端部到所述胎边芯的外径侧端部之间的所述轮胎直径方向上的高度设为高度FLH, 所述轮胎剖面高度SH和所述高度FLH满足“0.12≤FLH/SH ( 0.27”, 将所述各侧壁部上与轮胎内周面正交的法线上的轮胎总厚度最厚的位置设为最厚位置, 将所述零压衬层的所述最厚位置上的厚度设为厚度Rr, 将所述橡胶层的所述最厚位置上的厚度设为厚度Rs, 所述厚度Rr和 所述厚度Rs满足“ 1.5 < Rs/Rr ( 3.0”。
全文摘要
将第1连接线(L1)与第1直线(L3)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1),将第2连接线(L2)与第1直线(L3)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2),角度(θ1)和角度(θ2)满足“3.0≤θ1/θ2≤6.0”,将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总宽度设为带束剖面宽度(BW),将从零压衬层(10)的胎面部两侧的端部到带束层(7)的端部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距离(Wl),带束剖面宽度(BW)和距离(Wl)满足“0.25≤Wl/(BW/2)≤0.45”,将各侧壁部(4)的最大宽度位置(D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零压衬层(10)的厚度设为厚度(Wr),将最大宽度位置(D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橡胶层(9)的厚度设为厚度(Ws),厚度(Wr)和厚度(Ws)满足“1.2≤Wr/Ws≤1.9”。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滚动阻力,改善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改善乘坐舒适性并且改善驾驶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文档编号B60C9/02GK103241068SQ20131004907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8日
发明者中崎敬介 申请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