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天窗装置的电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3131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天窗装置的电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安装到可滑动天窗板的电装置和安装到车辆主体的另一电装置之间建立电连接的电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一些机动车辆装配有包括例如玻璃板的透明天窗板的天窗,以允许光进入乘员隔间。天窗板可固定到车辆的车顶或者可以是能够运动的以被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天窗使车辆的内部明亮,一方面提供开阔的感觉,但会使车辆的内部过亮或过暖。为了控制阳光的过度进入,可在天窗板的下面设置遮阳装置,使其能够在允许阳光进入的打开位置和阻挡阳光的关闭位置之间可滑动地运动。当天窗被构造成能够倾斜天窗板以便通风时,可能希望使遮阳装置与天窗板一体,从而遮阳装置可与天窗板一起倾斜以甚至在遮阳装置关闭时也允许乘员识别天窗板是否打开(倾斜)。作为用于满足这种需求的一种遮阳装置,JP9-249027A公开的遮阳装置包括附接到可倾斜天窗板的乘员隔间侧的透明壳体、固定地布置在壳体中的固定光偏振膜、容纳在壳体中以便能够相对于固定光偏振膜滑动的可动光偏振膜、以及附接到天窗板的乘员隔间侧以能够滑动地运动所述可动光偏振膜使得遮阳装置的阻光比可通过改变可动光偏振膜相对于固定光偏振膜的位置连续调整的驱动机构。作为传统机械遮阳装置的替代,已经提出了电遮阳装置。电遮阳装置可包括具有上面均涂覆有透明传导层的一对树脂膜的光控制膜,以及悬浮在布置于传导层之间的合适介质中的例如液晶粒子的光控粒子,使得光控制膜的光传递和/或光散射特征可通过控制施加在传导层上的电压并由此控制传导层之间的光控粒子的取向来改变(例如见JP2009-534557A)。这样的光控制膜可结合到玻璃板中以提供电压调节的光控制天窗板,其中天窗板的光传递和/或光散射特征可通过控制施加到所结合的光控制膜的电压来连续地调整。 在光控制天窗板固定到车辆车顶的情况中,向光控制膜或者安装到天窗板的任何其他电装置供应电力可容易地实现。但是,在天窗板能够在车辆主体的前后方向上沿着引导轨滑动以选择性地打开车顶中形成的开口以用于通风或者任何其他目的的情况下,安装到天窗板的电装置的电力供应结构会变得复杂。也就是说,为了通过导线将安装到天窗板的电装置与天窗板外侧的电源连接而不妨碍天窗板的滑动运动,例如有必要使用履带式导线保持器或者用于围绕卷筒缠绕导线的机构,这些会导致天窗装置的较高成本。此外,这些另外的机构会需要它们的安装空间,因此会造成天窗板和/或乘员隔间的尺寸减小。当装配有包括可滑动天窗板的天窗装置的车辆以高速行进同时保持天窗板打开时,会形成风噪音,并且/或者过量空气会被引入乘员隔间。为了控制由天窗装置形成的风噪音和/或空气流,通常在车顶开口的前部设置偏导器装置。通常,偏导器装置包括沿着车顶开口的前边缘延伸并通过弹簧向上推动的叶片,使得叶片在天窗板关闭时克服弹簧力缩回并且在天窗板打开时在弹簧力下部署(例如见JP2006-168439A)。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前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包括可滑动天窗板的天窗装置的电连接结构,使得至少在滑动板关闭时,安装到天窗板的电装置与安装到车辆主体的另一电装置之间的电连接可通过该电连接结构可靠地建立,其具有能够避免天窗板和/或乘员隔间的尺寸减小并且降低天窗装置的总体成本的简单结构。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天窗装置的电连接结构,天窗装置包括天窗板,所述天窗板具有安装到其的第一电装置,天窗板能够沿着引导轨在车辆主体的前后方向上滑动以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车辆主体的车顶中形成的开口,电连接结构包括:一对车辆主体侧导线,其均具有连接到安装于车辆主体的第二电装置的一端;一对板侧导线,其均具有连接到第一电装置的一端;一对车辆主体侧电极,其设置到车辆主体的一部分并分别连接到车辆主体侧导线的另一端;以及一对板侧电极,其设置到所述天窗板的一部分并分别连接到所述板侧导线的另一端,其中车辆主体侧电极和板侧电极布置成使得在天窗板处于天窗板关闭开口的关闭位置时,板侧电极分别接触车辆主体侧电极。根据这种结构,当天窗板处于关闭位置时,板侧电极分别接触车辆主体侧电极,以在安装到天窗板的第一电装置和安装到车辆主体的第二电装置之间建立电连接。这种电连接结构通过包括设置到车辆主体的车辆主体侧电极和设置到天窗板的板侧电极的简单结构实现,因此该电连接结构可避免天窗板和/或乘员隔室的尺寸减小并且降低天窗装置的总成本。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天窗装置能够使天窗板向上倾斜,并且板侧电极设置在天窗板的前部中,使得在天窗板在从关闭位置到向上倾斜位置的位置范围中时,侧板电极分别保持与车辆主体侧电极接触。

根据这种结构,安装到天窗板的第一电装置与安装到车辆主体的第二电装置之间的电连接不仅在天窗板处于关闭位置时,而且还在天窗板的向上倾斜操作过程中都能够通过该电连接结构保持。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电连接结构还包括:天窗框架,其包括沿着开口的任一侧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用作引导轨的一对侧框架和将侧框架的前端彼此连接的前框架;以及安装到天窗框架并包括沿着开口的前边缘延伸的叶片的偏导器装置,偏导器装置能够分别响应于天窗板的向前和向后运动使叶片在车顶内侧的缩回位置和车顶外侧的部署位置之间运动,其中车辆主体侧电极设置到偏导器装置的一部分。根据该结构,电连接结构可通过有效地使用现有的偏导器装置实现,因此可以简化所述结构。优选地,偏导器装置还包括:一对保持件,其沿着开口的任一侧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具有间隔地在叶片后方的转动轴线并保持叶片能够围绕转动轴线转动;以及推动机构,其能够向上推动所述保持件,其中车辆主体侧电极分别设置到所述保持件的上表面。根据该结构,设置到被推动机构向上推动的保持件的上表面的车辆主体侧电极可可靠地与板侧电极接触。进一步优选地,电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到天窗板的分别与保持件横向重合的前部的一对向下突起,其中板侧电极分别设置在向下突起的下端处。
根据该结构,板侧电极可容易地且可靠地接触车辆主体侧电极,从而允许偏导器装置的保持件用作电连接结构的一部分,并因此用来简化电连接结构。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装置包括具有根据对其施加的电压可变的光传递和光散射特征的至少一个的光控制膜,并且第二电装置包括用于产生待供应到光控制膜的电压的电力供应系统。根据该结构,至少在天窗板处于关闭位置时,电连接结构允许电力可靠地从电力供应系统供应到安装到天窗板的光控制膜,从而可通过控制对其施加的电压调节光控制膜的光传递和/或光散射特征。如前面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用于包括可滑动天窗板的天窗装置的电连接结构,使得能够至少在滑动板关闭时通过电连接装置在安装到天窗板的电装置和安装到车辆主体的另一电装置之间建立电连接,其具有能够避免减小天窗板和/或乘员隔室的尺寸并降低天窗装置的总成本的简单结构。


现在在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车顶的示意平面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I1-1I截取的截面图;图3是图1所示的天窗板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光控制板的分解立体图;图5A和5B均是显示图4所示的光控制膜的截面的示意图;图6是沿着图1中的线V1-VI截取的截面图;图7是沿着图2中的线VI1-VII截取的截面图;图8是沿着图7中的线VII1-VIII截取并显示天窗板关闭状态的截面图;和图9是与图8类似并显示天窗板部分打开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汽车天窗装置的电连接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描述中,例如前后方向和横向方向的方向是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限定的,且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结构或功能的组成部件,例如设置在车辆任一侧上的一对组成部件,将通过包括后缀有字母的公共数字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例如“L”和“R”分别指示“左”和“右”,“F”指示“前”,“U”和“L”分别指示“上”和“下”。例如,设置在车辆任一侧上的一对侧框架将分别通过附图标记7L (左侧框架)和7R(右侧框架)表示,并且在不需要彼此区分左和右侧框架时,它们将简单地称为侧框架7或者每个侧框架7。图1是机动车辆的车顶I的平面图,其中为了说明目的,一些部件被显示为分解的。如图1所示,车顶I包括固定顶2和天窗装置3,固定顶2形成车辆的外壳的顶部并具有形成于其前部的矩形开口 2a,天窗装置3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在用于关闭开口 2a的关闭位置和用于打开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可滑动运动的天窗板4。天窗装置3包括安装到车顶I以包围开口 2a并可滑动地支承天窗板4的天窗框架5以及用于使天窗 板4在前后方向上滑动以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开口 2a并用于使天窗板4选择性地向上倾斜从而提升天窗板4的后端的驱动装置6。天窗框架5包括沿着开口 2a的任一侧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框架7L和7R、沿着开口 2a的前边缘延伸并将侧框架7的前端彼此连接的前框架8以及沿着开口 2a的后边缘延伸并将侧框架7的纵向中间部彼此连接的中心框架9。每个侧框架7例如通过挤压成型铝合金材料形成,而前框架8和中心框架9例如通过注射成型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参照图2,一对板托架IOL和IOR在天窗板4的任一侧附接到天窗板4的下表面,使得板托架IOL和IOR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板托架IOL和IOR分别借助前滑动件IlL和IlR以及后滑动件12L和12R由侧框架7L和7R可滑动地支承。每个后滑动件12借助凸轮机构联接到相应的板托架10,使得在后滑动件12处于前后方向上的第一预定位置范围时,天窗板4响应于后滑动件12相对于板托架10的运动而倾斜,并在后滑动件12处于前后方向上的第二预定位置范围时,通过锁定后滑动件12和板托架10之间的相对运动,天窗板4与后滑动件12 —起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其中第二预定位置范围限定在第一预定位置范围的后侧。前顶轨13附接到固定顶2的下侧,其沿着固定顶2的前边缘延伸并具有向下凸的横截面,固定顶2和前顶轨13共同形成具有闭合截面的前顶框架14。挡风玻璃15设置在前顶框架14的前侧上。此外,具有比固定顶2中的开口 2a略小的开口 17a的顶衬里17设置在固定顶2的下方以限定车辆舱室16。固定顶2和顶衬里17之间限定出安装天窗装置3的空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天窗装置3是内置式的,其中天窗板4被驱动以在固定顶2和顶衬里17之间限定的空间内侧向后滑动。参照图3,天窗板4包括:玻璃板21,其具有与固定顶2中的开口 2a的形状对应的外围轮廓并与固定顶2共同形成车顶I的顶表面;光控制板22,其固定到玻璃板21的下侧;以及分别沿着玻璃板21的前、右和左边缘附接到玻璃板21的下侧以保持光控制板22的三个保持构件 23 (23F, 23R, 23L)。

如图4所示,光控制板22包括:布置在光控制板22的最下部的树脂板24 ;布置在树脂板24顶部上的两个光控制膜26 (下光控制膜26L和上光控制膜26U);以及布置在上光控制膜26U的顶部上的UV-1R薄膜切片27。光控制板22的每对邻接构件通过插入在其间的双面粘接膜25附接到彼此,尽管图4中仅显示了布置在树脂板24和下光控制膜26L之间的双面粘接膜25。树脂板24优选由聚碳酸酯制成,其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耐热性、耐烧性和透明度,如果树脂板24的下表面或者下表面和顶表面均是硬涂覆的,聚碳酸酯是优选的。由聚碳酸酯制成并设有三聚氰胺基的硬涂层的树脂板例如可从Teijin Chemicals Ltd.商品名为Panlite (注册商标)的PC-8199购买。树脂板24布置在光控制板22的乘员隔间侧并用来保护光控制膜26。为了实现该功能,树脂板24优选具有0.8mm或更大的厚度。优选地,双面粘接膜25是无基类型的,并具有高透明度。这种双面粘接膜可例如从DIC公司的产品名为Z87012W(厚度t = 50 μ m)购买。另外参考图5A和5B,每个光控制膜26包括:一对透明树脂膜31和32 ;分别涂覆在所述对的透明树脂膜31和32的内表面上的一对透明传导层33和34 ;以及散布在两个传导层33和34之间的光控粒子35。一对母线36分别连接到传导层33和34的右边缘以接收从固定安装到车辆的电力供应系统供应的电压。在该实施方式中,电力供应系统包括电池37、连接到电池37以将来自电池37的DC电压转换成AC电压的转换器38以及连接到转换器38以控制转换器38的AC电压输出的电压控制装置39,其中电压控制装置39包括可变变压器39a和操作单元39b。注意,在天窗板4处于预定状态时,例如当天窗板4处于关闭位置时,母线36借助稍后描述的电连接结构电连接到电力供应系统,图5A和5B显示了母线36电连接到电力供应系统的状态。来自可变变压器39a并借助母线36跨传导层33和34施加的AC电压输出根据乘员在操作单元39b上执行的操作来控制,使得光控粒子35响应于控制的电压改变光控制膜26的光传递和/或光散射特征中的至少一个。光控粒子35可以是液晶粒子或者悬浮在合适介质中的其他粒子。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含有光控粒子35的液滴40散布在树脂膜31和32之间。这种光控制膜26例如可从Nippon SheetGlass C0., Ltd.的产品名为UMU膜(注册商标)购买。在没有电压施加到光控制膜26时,光控粒子35取向在如图5A所示的随机方向,并且入射光被吸收或者被光控粒子35漫反射,因此不能经过光控制膜26,即,光控制膜26变得不透明(或者半透明)。另一方面,当振幅足够大的AC电压施加到光控制膜26时,光控粒子35平行于电场的方向取向,如图5B所示,允许入射光直地经过光控制膜26。因此,随着施加到光控制膜26的AC电压的振幅增加,光控制膜26的透明度逐渐增加。如图3所示,三个保持构件23布置成沿着玻璃板21的前、右和左边缘呈矩形的C形延伸以将光控制板22保持在玻璃板21的中心部分,使得光控制板22覆盖玻璃板21的在板托架10之间的基本全部区域,除了玻璃板21的外围部分。更具体地,右保持构件23R和左保持构件23L彼此平行设置,前保持构件23F布置成垂直于右保持构件23R和左保持构件23L延伸。每个保持构件23通过双面粘接带结合到玻璃板21的下侧。每个保持构件23 包括其中形成有槽23a的细长构件,以在其长度上具有相同的矩形C形截面,并被布置成使得槽23a朝着玻璃板21的中心或者朝着被光控制板22覆盖的区域开放。光控制板22的前边缘22F、右边缘22R和左边缘22L分别插入前保持构件23F、右保持构件23R和左保持构件23L的槽23a中,由此边缘22F、22R和22L通过相应的保持构件23F、23R和23L夹持。结果,光控制板22通过三个保持构件23保持在玻璃板21下方。注意,虽然图中没有显示,右保持构件23R与两对母线36重合的部分设有相应的通孔,其延伸经过槽23a的底壁从而母线36可延伸经过该通孔。为了防止保持构件23由于热膨胀从玻璃板21剥落,每个保持构件23由诸如热膨胀系数小于树脂板24 (聚碳酸酯)的金属或者合金的材料制成,即,由热膨胀系数接近玻璃板21的材料制成。这样的材料可以是例如铝或其合金。此外,玻璃板21是弯曲的,使得其横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向上突出,类似地,光控制板也弯曲成向上凸出以符合玻璃板21的弯曲。再参照图2,偏导器装置50安装到天窗框架5以控制在车辆行进同时保持顶开口2a打开时沿着车顶I的上表面产生的风噪音和/或空气流。偏导器装置50包括:沿着固定顶2中的开口 2a的前边缘延伸的叶片51 ;沿着开口 2a的任一侧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保持件(或臂构件)52,其中保持件52均具有包括转动轴线52a的基端部分,该基端部分间隔地位于叶片51的后方,并在保持件的自由端共同支承叶片51,以使叶片能够围绕转动轴线52a转动;以及一对板簧53,其均插入在相应的保持件52和侧框架7之间以始终向上推动保持件52。偏导器装置50分别响应于天窗板4的向前和向后运动使叶片51在车顶I内侧的缩回位置和车顶I外侧的部署位置之间运动。具体地,当天窗板4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向后)时,偏导器装置50使叶片51从缩回位置运动到部署位置,并且在天窗板4从打开位置运动到关闭位置(向前)时,偏导器装置50使叶片51从部署位置运动到缩回位置。偏导器装置50构成电连接结构的一部分,用于将电池37与光控制膜26的母线36电连接,以将电力馈送到光控制膜26。稍后将给出偏导器装置50和电连接结构的操作模式的详细描述。如图6所示,布置在固定顶2和顶衬里17之间的侧框架7均设有:用于将雨水等排出到车辆外侧的侧排放通道7a,排放通道7a具有带敞开顶部的矩形U形截面;用于引导相应的后滑动件12和前滑动件11的引导轨7b ;以及用于引导连接到后滑动件12的相应推拉线缆42的线缆引导通道7c。再次参照图1,驱动装置6包括:端部分别连接到左和右侧滑动件12L和12R的一对推拉线缆42L和42R,其中每个推拉线缆42包括由钢制成并具有围绕其圆周螺旋地缠绕以形成从动齿轮41的线的柔性线缆;与每个推拉线缆42的从动齿轮接合的驱动齿轮43 ;以及安装到前框架8的下侧的右部分并借助图中未显示的减速齿轮转动地驱动驱动齿轮43的马达44。每个推拉线缆42包括:从与驱动齿轮43接合的一部分延伸到相应的后滑动件12并将驱动力从驱动齿轮43传递到后滑动件12以驱动天窗板4的驱动线缆部分42a ;以及从与驱动线缆43接合的部分沿远离驱动线缆部分42a的方向延伸的空线缆部分42b,其中在天窗板4被驱动时,没有载荷施加到空线缆部分42b。每个推拉线缆42的驱动线缆部分42a包括沿着侧框架7延伸并由线缆引导通道7c线性引导的区段以及从线缆引导通道7c延伸到与驱动齿轮43接合的部分并由安装到前框架8的相应驱动管45L或45R引导以包括弯曲部分的区段。空线缆部分42b由相应的空管46L或46R引导以包括弯曲部分。两个推拉线缆42L和42R在它们与驱动齿轮43接合的区段中以相互相对的形式彼此平行延伸,并且响应于驱动齿轮43的转动彼此同步地推和拉相应的后滑动件12L和12R。在天窗板4关 闭的状态中,天窗板4的上表面与固定顶2的上表面共同形成连续表面。如果驱动齿轮43被马达44驱动以在此状态拉动推拉线缆42,则天窗板4由于包括后滑动件12的凸轮机构向上倾斜,从而天窗板4的后端提升到固定顶2以上,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接着,如果推拉线缆42在此状态中被推动,则天窗板4向下倾斜回关闭位置。另一方面,如果推拉线缆42在天窗板4关闭的状态被推动,则包括后滑动件12的凸轮机构使得天窗板4向下倾斜,从而天窗板4的后端定位在固定顶2下方并且接着引起天窗板4与后滑动件12 —起向后朝着天窗板4容纳在车顶I内侧以暴露开口 2a的完全打开位置滑动。如果推拉线缆42在此状态被拉动,则天窗板4以相反方式运动以关闭开口 2a。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偏导器装置50的操作模式以及天窗板4的电连接结构。由于电连接结构实际上关于车辆主体的中心纵向轴线对称,下面的描述中提到的附图只显示该结构的右部。参照图6和7,每个侧框架7具有一体形成于其中的水平壁7d,使得水平壁7d从引导轨7b向内横向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7和8所示,水平壁7d具有上表面,前述的偏导器装置50的相应保持件52被转动地支承在该上表面上。每个保持件52由例如铝的具有高导电性的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向下打开的矩形C形截面。每个保持件52具有在其基端附近的具有外表面的部分,车辆主体侧导线54的一端焊接到该外表面上,导线54的另一端连接到变压器39。另一方面,天窗板4包括沿着玻璃板21的外围延伸并安装到玻璃板21的外围的支承构件55,并且向下突起57设置到支承构件55的左和右前部的每个上,更具体地,设置到与两个保持件52横向重合的支承构件55的前部的每个上。每个向下突起57由例如铝的具有高导电性的材料制成并固定到支承构件55。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支承构件55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其中形成有通孔,使得向下突起57延伸经过相应的通孔并借助于绝缘材料固定到支承构件55。注意到,支承构件55可由树脂材料或者不具有传导性的任何其他材料制成,只要支承构件55具有充分的刚度和强度。每个向下突起57具有基端(上端),板侧导线56的一端焊接到该基端,板侧导线56的另一端连接到相关的母线36。此外,板侧电极58设置在每个向下突起57的下端,板侧电极58由例如铜的导电性高于向下突起57的导电性的材料制成。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向下突起57是条形构件,其具有半圆柱形下端,但向下突起57也可以具有任何其他合适的形状,例如具有半圆形下端的圆柱形形状或者可以由具有卷曲下端的金属板制成。如前面所述的,每个保持件52始终通过相应的板簧53向上推,并且在天窗板4处于关闭位置时,每个向下突起57的、邻接相应的保持件52的与其自由端相邻的一部分的上表面52b的下端向下压迫保持件52,使得叶片51运动到缩回位置。在此状态,每个板侧电极58与相应的保持件 52的上表面52b接触,并且因此,车辆主体侧导线54电连接到相应的板侧导线56。即,每个保持件52的上表面52b用作连接到相应的车辆主体侧导线54的车辆主体侧电极,而布置在天窗板4的任一横向侧上的每个向下突起57用作用于收集AC电力的电流收集极。当天窗板4运动到图8中的虚线指示的向上倾斜位置时,每个向下突起57也与天窗板4 一起倾斜。但是,由于向下突起57设置在天窗板4的前部中,设置在每个向下突起57的下端处的板侧电极58与相应的保持件52的上表面52b之间保持接触。因此,当天窗板4处于从关闭位置到向上倾斜位置的操作范围时,电力可借助偏导器装置50和向下突起57从车辆主体侧导线54传递到板侧导线56,因此可以控制光控制膜26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在天窗板4的打开操作中,由于天窗板4在从关闭位置向下倾斜后向后运动,每个向下突起57在倾斜后由于天窗板4的倾斜而与天窗板4 一起向后运动。在此向后运动过程中,每个向下突起57的下端(板侧电极58)沿着相应的保持件52的上表面52b滑动。随着向下突起57向后运动,被板簧53推动的保持件52围绕转动轴线52a与支承在保持件52的自由端处的叶片51 —起向上转动。当天窗板4运动到完全关闭位置和完全打开位置之间的某一位置时,叶片51达到部署状态,其中叶片51向外伸出超出车顶I的上表面,如图9所示。如果天窗板4进一步从图9所示的位置向后运动,每个向下突起57的下端58从相应的保持件52脱离接合。换句话说,每个板侧电极58不再与相应的车辆主体侧电极(相应的保持件52的上表面52b)接触。在此状态,电力不能借助车辆主体侧导线54和板侧导线56从电池37供应到每个光控制膜26,因此光控制膜26变得不透明。如前面所述,当天窗板4在关闭位置时,由于向下突起57设置到天窗板4,使得在每个向下突起57的下端处的板侧电极58与相应的保持件52的上表面52b接触,电力可从电池37供应到每个光控制膜26。由于偏导器装置50的一部分用作车辆主体侧电极,用于将电力馈送到光控制膜26的电连接结构实现为包括设置到天窗板4的向下突起57的简单结构。注意,出于建立电连接的目的,每个保持件52的全部不必要非得由导电材料制成,只要每个保持件52的上表面52b的一部分被构造为是导电的就足够了。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天窗装置3被构造为能够将天窗板4向上倾斜。当天窗板4处于关闭位置和向上倾斜位置之间的操作范围时,保持件52被向上推以保持其上表面52b与相应的板侧电极58接触,因此电力能够在向上倾斜操作过程中供应到光控制膜26。注意,当天窗板4向上倾斜时,天窗板4的后部与偏导器装置50的保持件52通过与天窗板前部相比更大的距离间隔定位。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向下突起57设置在天窗板4的前部中,向下突起57在向上倾斜操作过程中只运动小的距离(在此实施方式中几乎没有距离),这使得在向上倾斜操作中能够保持设置在向下突起57的下端处的板侧电极58和车辆主体侧电极(保持件52的上表面52a)之间的接触。此外,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保持件52由相应的侧框架7转动地支承,并被相应的板簧53向上推动,因此使得保持件52的上表面52b可靠地与相应的板侧电极58接触。如前面所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当天窗板4从图9所示的位置进一步向后运动时,光控制膜26变得不透明,由于对其供应的电压终止而不能成为透明。但是,这并不严重影响天窗装置3的性能,因为在开口 2a已经打开到某种程度时,通常不希望使得光控制膜26透明。另一方面,通过限制其中电力可供应到光控制膜26的天窗板4的位置范围,可以减小每个保持件52的长度。虽然前面已经按照其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的是,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阐述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多种替代和修改是可行的。例如,虽然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向下突起57由具有高导电性的材料制成且向下突起57自身用作电导体,但也可以使向下突起57的材料具有低导电性并将每个板侧导线56布置成沿着相应的向下突起57延伸并将板侧导线56直接连接到相应的板侧电极58。此外,虽然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光控制板22包括两个光控制膜26,但光控制板22可只包括单个光控制膜26。另外,虽然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包括光控制膜26的光控制板22固定到玻璃板21,但光控制膜26也可结合在玻璃板21中。此外,光控制膜26之外的电装置可安装到天窗板4,其中本发明的电连接结构可用来在光控制膜26之外的电装置和安装到车辆主体的另一电装置(例如电池37)之间建立电连接。天窗装置3不必包括用于使天窗板4倾斜的结构,可以是外滑动类型的,其中天窗板4能够在固定顶2上滑动。还要注意,并非所示实施方式中显示的天窗装置3的所有组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可根据目的而合适地选择性使用。此外,虽然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结构用来将电压从电池37供应到天窗板4的光控制膜26,但电连接结构可以用来使电信号在安装到天窗板4的电装置和安装到车辆主体的另一电装置之间传递。虽然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偏导器装置50的保持件52的上表面52b优选用作车辆主体侧电极,但车辆主体侧电极也可设置到车辆主体的保持件52的上表面52b之外的部分,只要车辆主体侧电极和板侧电极可至少在天窗板4处于关闭位置时彼此接触。本申请要求巴黎公约优先权的原始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以及本申请中提到的现有技术参考的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天窗装置(3)的电连接结构,所述天窗装置(3)包括天窗板(4),所述天窗板(4)具有安装到其的第一电装置(26),所述天窗板能够沿着引导轨(7b)在车辆主体的前后方向上滑动以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车辆主体的车顶(I)中形成的开口(2a),所述电连接结构包括 一对车辆主体侧导线(54),其均具有连接到安装于车辆主体的第二电装置(37,38,39)的一端; 一对板侧导线(56),其均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电装置的一端; 一对车辆主体侧电极(52b),其设置到车辆主体的一部分并分别连接到所述车辆主体侧导线的另一端;以及 一对板侧电极(58),其设置到所述天窗板的一部分并分别连接到所述板侧导线的另一端, 其中,所述车辆主体侧电极和板侧电极布置成使得在所述天窗板处于天窗板关闭开口的关闭位置时,所述板侧电极分别接触所述车辆主体侧电极。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天窗装置能够使天窗板向上倾斜,所述板侧电极设置在所述天窗板的前部中,使得在所述天窗板处于从关闭位置到向上倾斜位置的位置范围中时,所述板侧电极保持分别与所述车辆主体侧电极接触。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电连接结构,还包括 天窗框架(5),其包括沿着所述开口的任一侧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用作所述引导轨的一对侧框架(7)和将所述侧框架的前端彼此连接的前框架(8);以及安装到所述天窗框架并包括沿着所述开口的前边缘延伸的叶片(51)的偏导器装置(50),所述偏导器装置能够分别响应于所述天窗板的向前和向后运动使叶片在车顶内侧的缩回位置和车顶外侧的部署位置之间运动, 其中,所述车辆主体侧电极设置到所述偏导器装置的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偏导器装置还包括 一对保持件(52),其沿着所述开口的任一侧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具有间隔地在叶片后方的转动轴线(52a)并保持叶片能够围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以及 推动机构(53),其能够向上推动所述保持件, 其中,所述车辆主体侧电极分别设置到所述保持件的上表面(52b)。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到所述天窗板的分别与所述保持件横向重合的前部的一对向下突起(57),其中所述板侧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向下突起的下端(58)处。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电装置包括具有根据对其施加的电压可变的光传递和光散射特征的至少一个的光控制膜(26);所述第二电装置包括用于产生待供应到所述光控制膜的电压的电力供应系统(37,38,39)。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用于天窗装置(3)的电连接结构,所述天窗装置(3)包括天窗板(4),所述天窗板(4)具有安装到其的第一电装置(26),所述电连接结构包括车辆主体侧导线(54),其均具有连接到安装于车辆主体的第二电装置(37,38,39)的一端;板侧导线(56),其均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电装置的一端;车辆主体侧电极(52b),其设置到车辆主体的一部分并分别连接到车辆主体侧导线的另一端;以及板侧电极(58),其设置到天窗板的一部分并分别连接到板侧导线的另一端,其中,车辆主体侧电极和板侧电极布置成使得在天窗板处于关闭位置时,板侧电极分别接触车辆主体侧电极。
文档编号B60J7/02GK103253114SQ201310061840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0日
发明者岩谷努 申请人: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