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6643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包括由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扣合而成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前后壁上对称的设置有开口槽,安全带穿设于壳体所述开口槽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由压带块和松带块组成的安全带锁紧装置,压带块与松带块之间形成有容安全带自由通过的贯通槽,所述压带块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压紧弹簧,所述松带块的顶部设置有伸出上壳体的一凸块。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整体重量不超过18克,安装快速,使用方便,不改变安全带的使用方法,使用者根据使用时的舒适度拉出适量长度的安全带,然后将调节器固定在安全带的收缩口处,通过调节器来阻止安全带的回缩,使安全带的伸出长度保持在一个舒适的程度,同时不影响安全带保护使用者生命安全的性能。
【专利说明】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带舒适调节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主要用于汽车上的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
【【背景技术】】
[0002]“安全性”已成为驾驶员和乘员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汽车等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安全带作为汽车发生碰撞过程中保护驾乘人员的基本防护装置,是汽车或类似交通工具所必不可少的一个装置,安全带在扣合后会自动收缩回紧,使安全带紧贴在使用者身上,给人一种强烈的束缚感觉,使用时间长了后,会给使用者产生比较大的疲劳感,从而让使用者不太愿意系安全带,导致意外发生时,不能保护乘坐者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简单,调节方便的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由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扣合而成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前后壁上对称的设置有由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形成的开口槽,安全带穿设于壳体前后壁的开口槽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由压带块和松带块组成的安全带锁紧装置,所述压带块和松带块分别设置在下壳体和上壳体内,压带块与松带块之间形成有容安全带自由通过的贯通槽,所述压带块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压紧弹簧,所述松带块的顶部设置有一凸块,所述上壳体上与该凸块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一孔,该松带块凸块伸入到此孔中。
[0005]上述结构中,所述壳体内于安全带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导向体,所述定位导向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贯穿松带块和压带块而固定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上,所述压紧弹簧套设在所述定位导向体的底端,且压紧弹簧的上端伸入到压带块底部的弹簧定位导向孔内。
[0006]上述结构中,所述定位导向体的横截面为圆缺形。
[0007]上述结构中,所述定位导向体与压带块之间设置有自锁按钮开关装置,所述自锁按钮开关包括一锁块和一定位钩,所述锁块固定在定位导向体的上端,其外侧壁上设置有锁紧和复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钩的下端铰接在压带块的外侧端上,上端具有一伸入锁块定位槽内的定位钩体。
[0008]上述结构中,所述锁块与定位导向体是一体成型的。
[0009]上述结构中,所述压带块与松带块的两端之间对称设置有至少一个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入到压带块与松带块的弹簧定位导向容纳孔内。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安装快速,使用方便,不改变安全带的使用方法,上壳体和下壳体相互扣合的将安全带固定在其内,使用者根据使用时的舒适度拉出适量长度的安全带,然后将调节器固定在安全带的收缩口处,通过调节器来阻止安全带的回缩,使安全带的伸出长度保持在一个舒适的程度,同时不影响安全带伸缩功能及保护使用者生命安全的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发明组合状态半剖视图;
[0013]图3为本发明组合状态侧向剖面图;
[0014]图4为本发明的锁块内定位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本发明自锁按钮开关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17]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它包括由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相互扣合而成的壳体I,所述壳体I的前后壁上对称的设置有由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扣合形成的开口槽13,使用时,安全带穿设于壳体前后壁的开口槽13中;所述壳体I内设置有由压带块3和松带块2组成的安全带锁紧装置,所述压带块3和松带块2分别设置在下壳体12和上壳体11内,所述松带块两端的底部分别向下凸出有支撑块,使压带块3与松带块2之间的中间部位形成有容安全带自由通过的贯通槽21,所述压带块3与下壳体12之间设置有压紧弹簧4,通过该压紧弹簧4的弹力提供压带块3 —直向上的动力,从而使贯通槽21与壳体I上的开口槽13相互错开,导致安全带由压带块3顶入上壳体11内形成扭曲状,并由压带块3和壳体I夹紧形成安全带与本发明的调节器形成固定,用以防止安全带收缩回去,避免了安全带紧贴在使用者身上,让使用者轻松舒服的使用安全带。所述松带块2的顶部设置有一凸块21,所述上壳体11上与该凸块21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一通孔111,该松带块凸块21伸入到此通孔111中,并且凸块21的表面与上壳体11的表面相适配;在本发明的调节器固定安装在安全带上时,可通过按下松带块2上的凸块21,使贯通槽21的两端对准壳体I两侧壁上的开口槽13,形成相通状态,此时可以让调节器在安全带上自由的滑动,从而达到对安全带伸出的长度进行调节。
[0018]进一步的,所述壳体I内于安全带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导向体5,所述定位导向体5的上下两端分别贯穿松带块2和压带块3而固定在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所述压紧弹簧套4设在所述定位导向体5的底端,且压紧弹簧4的上端伸入到压带块3底部的弹簧定位导向孔内;所述定位导向体5的横截面为圆缺形(即大半圆状的弓形),所述压带块3上开设有与定位导向体5相适配的圆缺形孔31,这样的结构使压带块3可在定位导向体5上稳定的做上下运动,并且能限制定位导向体5使其自身不转动。在所述定位导向体5与压带块3之间设置有自锁按钮开关装置,所述自锁按钮开关装置包括有一锁块51和一定位钩52,所述锁块51 —体成型于定位导向体5的上端,其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锁紧和复位压带块3的定位槽53 ;所述定位钩52的下端铰接在压带块3的外侧端上,上端具有一伸入锁块定位槽53内的定位钩体521 ;参照图4,所述定位槽53内形成有一倒“V”型的卡块531和几个引导定位钩体521走位的限位块,当按一下松带块2上的凸块21时,压带块3带动定位钩52向下运动,定位钩上的定位钩体521在定位槽53内的限位块作用下,进入到倒“V”型卡块531的底部定住,此时,压带块3与松带块2之间的贯通槽21与壳体的开口槽13相通,安全带可以相对调节器自由的滑动,用以调整调节器位于安全带上的位置;当调节器在安全带上的位置调整好后,此时再按一下松带块2上的凸块21,压带块3带动定位钩52向下运动,定位钩52的定位钩体521在定位槽53内的限位块作用下,恢复移动到倒“V”型卡块531的上方,压带块3与松带块2向上移动,贯通槽21与壳体的开口槽13相互错开,由压带块3和上壳体11将安全带夹紧,从而使调节器与安全带相互固定住。
[0019]较佳的,所述松带块2两端底部的支撑块与压带块3之间对称设置有至少一个复位弹簧6,所述复位弹簧6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入到压带块3与松带块2的弹簧定位导向容纳孔32内,从而使得调节器即使在压带块3下移固定住时,松带块2也能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至复位,达到不影响调节器观赏性的目的。
[0020]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扣合而成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前后壁上对称的设置有由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形成的开口槽,安全带穿设于壳体前后壁的开口槽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由压带块和松带块组成的安全带锁紧装置,所述压带块和松带块分别设置在下壳体和上壳体内,压带块与松带块之间形成有容安全带自由通过的贯通槽,所述压带块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压紧弹簧,所述松带块的顶部设置有一凸块,所述上壳体上与该凸块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一孔,该松带块凸块伸入到此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于安全带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导向体,所述定位导向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贯穿松带块和压带块而固定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上,所述压紧弹簧套设在所述定位导向体的底端,且压紧弹簧的上端伸入到压带块底部的弹簧定位导向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导向体的横截面为圆缺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导向体与压带块之间设置有自锁按钮开关装置,所述自锁按钮开关包括一锁块和一定位钩,所述锁块固定在定位导向体的上端,其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锁紧和复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钩的下端铰接在压带块的外侧端上,上端具有一伸入锁块定位槽内的定位钩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块与定位导向体是一体成型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安全带舒适度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带块与松带块的两端之间对称设置有至少一个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入到压带块与松带块的弹簧容纳孔内。
【文档编号】B60R22/19GK104417485SQ201310376277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3日
【发明者】宋志奎 申请人:宋志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