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通道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1533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双通道框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通道框架,其作为前端模块的框架,包括:上部构件,其车辆长度方向侧的截面为字形;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其设置于所述上部构件的下方,其中,用于设置散热器的一侧的散热器安装支架和空气通道引导构件形成为一体,以构成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从而,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上部构件省略现有上部构件中的吸气孔而形成,因此与现有上部构件相比,截面强度增大。
【专利说明】双通道框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端模块的框架(front end module carrier)。尤其涉及一种在框架(carrier)的上部构件设置至少两个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向发动机引导流入的空气,以提高吸气性能的双通道框架(dual ductcarrier)。
【背景技术】
[0002]一般来讲,车辆前端支架安装有前照灯、发动机罩锁、保险杠、散热器及电风扇等,这种前端支架不仅应该满足强度方面的需求,以支撑车辆的前端部分,还应该满足功能方面的需求,用于安装所述各种部件。
[0003]但是,如果将所述的每个部件一个一个地分别安装在前端支架,那么不仅需要大量作业人员,而且工程量也增多,还会耗费大量作业时间。因此,现在,为了提高安装于前端支架的部件的作业性,减少工程量,预先将各种部件直接安装在前端支架,使其成为一体,由此制造前端模块(FEM,Front EndModule)并应用到车辆的前端。
[0004]在此,用于安装前照灯、发动机罩锁、保险杠、空调装置(包括散热器和电风扇)等部件的基本支架,称之为前端模块的框架(carrier)。
[0005]本 申请人:的公开专利第10-2008-0084134号“车辆用前端模块的行人保护强化装配”涉及与此相关的内容。
[0006]其中,所述车辆前端模块的行人保护强化装配如图1所示,为了发动机的冷却,框架的上部构件10上形成吸气孔11,空气通过吸气孔11流入。
[0007]如图2及表示图2的A-A线的截面的图3所示,通过空气通道支架20的引导,空气通过上部构件10的吸气孔11流入,对发动机进行冷却。
[0008]但是,为了空气的流入而形成的开口部,即形成于上部构件10的吸气孔11降低吸气孔11周边部分的强度,因此在静强度试验时多数情况下发生破损。
[0009]并且,只能使用截面形状为“ C ”字形的上部构件10,因此如图3所示,空气通道支架20配置于上部构件10的前侧,导致车辆框架周边的周边部件之间的安装空间不足,因此空间利用率及安装自由度降低。
[0010]并且,考虑到上部构件10的强度,如图1所示,只在上部构件10的一侧设置吸气孔11,因此发动机的冷却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技术问题
[0012]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目的在于利用去除现有的吸气孔后的上部构件,以确保上部构件的强度。
[001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在框架的上部构件设置至少两个一体化的通道,提闻吸气性能。
[0014]技术方案[0015]为了达成如上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通道框架,其作为前端模块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构件,其车辆长度方向侧的截面为“ I ”字形;以及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其设置于所述上部构件的下方,其中,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由用于设置散热器的一侧的散热器安装支架和空气通道弓I导构件一体构成。
[0016]并且,所述双通道框架还可以包括空气通道支架,其设置于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的内部,并且设置于所述空气通道引导构件,从而向车辆的发动机引导流向所述上部构件侧的空气。
[0017]并且,所述双通道框架的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支架包括从两侧端垂直凸出的遮蔽板,以防止流向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的侧面的空气漏气。
[0018]并且,所述双通道框架的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由钢材形成,以确保强度。
[0019]并且,所述双通道框架的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以车辆轴向的中心为基准设置于两侧。
[0020]并且,所述双通道框架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发动机吸气部,其与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连通;以及密封部,其设置于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和所述发动机吸气部之间。
[0021]并且,所述散热器支架包括形成于其一侧的结合孔,所述密封部还包括与所述结合孔形状结合而固定的固定部。
[0022]其中,所述双通道框架的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锁扣型。
[0023]技术效果
[0024]如上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框架,由于省略了现有上部构件中的吸气孔,因此与现有的上部构件相比,截面强度增大。
[0025]并且,在框架的上部构件设置至少两个一体化的通道,即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因此吸气性能上升。
[0026]并且,不同于设置在上部构件前方的现有空气通道支架,由于空气通道支架设置于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的内部,即,由于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能够与所述上部构件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确保框架周边的周边部件之间的安装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及安装自由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现有框架的主视图及局部放大图;
[0028]图2为安装现有空气通道支架的框架的主视图;
[0029]图3为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00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通道框架的俯视图;
[0031]图5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双通道框架的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与发动机吸气部的结合关系的立体图;
[00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双通道框架的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的底面立体图;
[0033]图7为图4和图5的B-B线的剖视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双通道框架(dual duct carrier) 2:发动机[0036]100:上部构件(upper member) 200: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
[0037]300:空气通道支架(air duct bracket) 400:密封部
[0038]500:发动机吸气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为了明确关于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在说明本实用新型时,若判断认为对相关公知的结构或功能的具体说明有可能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时,省略对其详细说明。并且,下述的用语是根据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功能而定义的用语,这可能因设计者、制造者等人员的意图或惯例而有所不同。因此,这些定义应以本说明书的整体内容为基础。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对相同的要素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参照标记)表示。
[0040]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框架I进行说明。
[0041]如图4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框架I可包括上部构件100与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
[0042]如图4所示,上部构件100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排列于上部,是位于车辆发动机2前方的框架的一个组成结构,如图7所示,其部分区域弯曲,从而车辆的轴方向侧的截面可形成为“ I”字形。并且,也可以采用在上部构件100的侧面吸气的结构。
[0043]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上部构件100通过省略现有上部构件10中的吸气孔11而形成,因此与现有上部构件10相比,截面强度增大。
[0044]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可包括散热器安装支架210与空气通道引导构件220。其中,散热器安装支架210与空气通道引导构件220由钢材等材料形成,可形成为一体。
[0045]并且,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如图6及图7所示,为了冷却车辆发动机2而与其连通,向车辆的发动机2引导流向上部构件100侧的空气,上部构件100与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0046]并且,在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的所述容纳空间设置空气通道支架300。
[0047]如图5、图6及图7所示,散热器安装支架210可包括形成于其一个侧面的散热器结合孔211与结合孔212。
[0048]散热器结合孔211用于设置并固定散热器(未图示)的一侧。从而,流向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的空气不会从散热器结合孔211漏气。
[0049]并且,通过结合孔212与下述的密封部400的固定部410的形状结合,密封部400能够固定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的一侧端。
[0050]并且,在空气通道引导构件220上设置空气通道支架300。
[0051]空气通道支架300向车辆发动机2引导流向上部构件100侧的空气。并且如图6所示,空气通道支架300可包括从设置于空气通道引导构件220的空气通道支架300的设置面的两侧端部垂直凸出的遮蔽板310。其中,遮蔽板310防止空气从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的侧面漏气。
[0052]并且,空气通道支架300可由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塑料材质形成。
[0053]另外,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如图5所示,能够以车辆轴向的中心为基准在上部构件100的两侧设置至少两个。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框架I能够提高吸气性。[0054]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框架I可包括密封部400与发动机吸气部500。其中,发动机吸气部500可由塑料材质形成。
[0055]发动机吸气部500与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连通。
[0056]因此,流向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的空气通过空气通道支架300的引导而流入发动机吸气部500。
[0057]并且为了防止漏气,在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200与发动机吸气部500之间配置密封部400。并且,密封部400的固定部410通过与散热器支架210的结合孔212形状结合而固定。
[0058]其中,固定部410可以是锁扣型。
[0059]本实用新型的多种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及相关【技术领域】,不仅能够解决本说明书中提及的内容,还能够解决其他多种技术问题。
[0060]以上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变更,这不需赘述。因此,公开的实施例不是限定性的观点,应从说明的角度加以考虑。即,本实用新型的真正技术范围虽记载于权利要求书,但是应理解为与其在相同范围内的所有差异点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
1.一种双通道框架,其作为前端模块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部构件,其车辆长度方向侧的截面为“ I”字形;以及 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其设置于所述上部构件的下方, 其中,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由用于设置散热器的一侧的散热器安装支架和空气通道引导构件一体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道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空气通道支架,其设置于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的内部,并且设置于所述空气通道引导构件,从而向车辆的发动机引导流向所述上部构件侧的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通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支架包括从两侧端垂直凸出的遮蔽板,以防止流向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的侧面的空气漏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由钢材形成,以确保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道框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以车辆轴向的中心为基准设置于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通道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动机吸气部,其与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连通;以及 密封部,其设置于所述空气通道一体式支架和所述发动机吸气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通道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支架包括形成于其一侧的结合孔, 所述密封部还包括与所述结合孔形状结合而固定的固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通道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为锁扣型。
【文档编号】B60K11/08GK203793118SQ201420109654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4日
【发明者】李泰熙 申请人: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