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开启和闭合在车辆的内饰部件中的开口的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4716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用于开启和闭合在车辆的内饰部件中的开口的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开启和闭合在车辆尤其机动车的内饰部件(Innenausstattungsteil)中的开口的组件。



背景技术:

为了当前的描述的目的,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方向应当利用“-x”(“负x”)表示,与其通常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利用“+x”(“正x”)表示,以通常的行驶方向(-x)为出发点在水平线上横向于x方向向右观察的方向利用“+y”表示,以通常的行驶方向(-x)为出发点在水平线上横向于x方向向左观察的方向利用“-y”表示,在垂直线上横向于x方向向上观察的方向利用“+z”表示,并且在垂直线上横向于x方向向下观察的方向利用“-z”表示。在笛卡尔坐标中的空间方向的该符号相应于在机动车工业中通常应用的坐标系。此外以这样的方式应用概念如“前面”、“后面”、“上面”、“下面”以及带有相似的含义的概念包括概念“右边”和“左边”在内,即如它们相对于在机动车处的方向符号通常被使用的那样。

从文件DE19804743A1中已知用于布置在仪表板中的车辆显示装置(如导航系统、电视机或诸如此类)的竖立机构。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显示装置借助于在一端布置的销钉在罩壳的所谓的凸轮槽(Nockenrille)中可移位地被引导。当销钉沿凸轮槽往复地运动时,显示装置能够在平放的和立起的或竖立的状态之间移位,其中在竖立的状态中在罩壳中的开口被穿过,该开口可借助于可摆动的遮盖件被封闭。遮盖件在打开过程期间借助于显示装置开启。销钉应当与马达通过齿条机构联结。马达的旋转运动应当通过齿条机构转换成直线的往复运动,从而销钉能够滑动。该印刷文献对于如何详细地构造齿条机构保持沉默。根据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设置成,显示装置同样借助于在一端布置的销钉可移位地在凸轮槽中被引导并且因此能够被翻上或翻下。在此在容纳显示装置的罩壳的底面上设置有右边的齿条和左边的齿条,块体(Block)能够借助于左边的和右边的齿轮以马达驱动的方式在该右边的齿条和该左边的齿条上沿齿条运动。在块体中布置所提及的马达。显示装置的销钉不仅在块体的凸轮槽中而且在罩壳的凸轮槽中如此被引导,即使得由于块体的运动并且借助于连接元节竖立或放下显示装置。

文件DE10220180A1描述了一种用于可在头高度上阅读的显示装置的开启和闭合在车辆中的开口的覆盖单元,其中开口允许从显示装置发射的图像的射束到达屏幕,例如到达车辆的挡风玻璃。覆盖单元包括遮蔽板以为了中断或开启从显示装置到屏幕或到挡风玻璃的几何的射束通路。遮蔽板可借助于马达驱动的摆动机构和/或杠杆机构在立起的位置和平放的位置之间运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用于开启和闭合在车辆的内饰部件中的开口的鉴于现有技术备选的组件,该组件是简单的并且成本适宜的。

以用于借助于可调整的覆盖元件开启和闭合设置在车辆尤其机动车的内饰部件的遮盖面中的开口的组件为出发点,其中覆盖元件通过扁平元件(Flächenelement)形成并且可从闭合位置(在该闭合位置中覆盖元件掩盖提及的开口)转移到敞开位置中(在该敞开位置中覆盖元件通过调整覆盖元件开启开口)并且返回,提出的任务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即覆盖元件以可行进的方式如此支承在与内饰部件连接的框架元件处,即使得框架元件具有带有相对而置且彼此同轴地布置的支承孔眼的垂直于由框架元件或由开口跨越的(überspannen,有时称为展开)面布置的两个支承侧壁,相应的摆动杆在一端以可围绕共同的第一摆动轴线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该支承孔眼中,该摆动杆彼此连接并且在另一端围绕共同的第二摆动轴线摆动支承在覆盖元件的支承部位中,并且覆盖元件具有两个朝向第一摆动轴线指向的支承座,在这两个支承座中旋转支承有轴向平行于第一摆动轴线和第二摆动轴线布置且穿过支承座的轴,其中在轴的自由的端部处分别抗转动地布置有第一齿轮,并且其中第一齿轮分别与布置在支承侧壁处的第一齿条啮合。

有利地能够仅仅通过摆动杆的摆动运动促使开启和闭合开口。借助于复杂的杠杆作用进行覆盖元件的竖立运动以用于开启开口(如现有技术偏爱其那样)当前是可省去的,因为覆盖元件在打开过程期间在某种程度可以说沿内饰部件的框架元件或开口行进。

从属权利要求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的改进方案或设计方案。

对此彼此一致地构造第一齿条。由此鉴于与轴固定地连接的第一齿轮(该齿轮本身分别与在覆盖元件的行进方向上指向的第一齿条啮合)产生覆盖元件的两个侧边的同步。如本发明另外设置的那样,支承部位在覆盖元件的行进方向上观察设置在覆盖元件的一个端部处,而支承座以提及的支承部位为出发点以朝向覆盖元件的另一端部偏移了一定的间距的方式布置。有利地能够通过该措施预设第一齿条的滚动轮廓或覆盖元件的行进路径(例如曲线形的行进路径),该行进路径在打开过程中保证了覆盖元件沉入到内饰部件的限制了开口的遮盖面区段之下。就此而言第一齿条能够至少部分区段地构造成笔直的和/或曲线形的。为了还进一步改善覆盖元件的已经通过第一齿条促使的强制引导,优选地旋转对称的且与轴和第一齿轮一起旋转的滑块朝向支承侧壁联接到每个第一齿轮处,该滑块本身在支承侧壁的引导滑槽中被引导,该引导滑槽平行于第一齿条伸延。通过旋转对称的滑块的旋转运动面对可能的出现的粘滑效应(Stick-Slip-Effekt),然而至少提及的粘滑效应能够有效地降低。

如本发明还设置的那样,至少一个摆动杆与摆动驱动器有效连接。借助于提及的摆动驱动器摆动杆的旋转的运动或者摆动运动有利地转换成与摆动杆有效连接的覆盖元件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平移的运动。优选地摆动驱动器通过固定在框架元件处的马达(尤其电马达)或马达传动器组形成,该马达或马达传动器组的马达轴或输出轴具有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与布置在提及的摆动杆处的第二齿条啮合,其中第二齿条通过内啮合的正齿轮的扇区部形成,并且其中第二齿条布置在摆动杆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区域中。为了阻止(然而至少有效地减少)尤其在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之间的可能的存在的齿隙的有害的影响,摆动杆中的至少一个构造成在摆动方向上以弹性力加载。

特别地有利地根据本发明的组件适合于安置到以车辆的仪表板、中控台或帽架(Hutablage,有时称为后窗台板)的形式的内饰部件中。在提及的仪表板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组件的覆盖元件能够覆盖例如抬头显示器。抬头显示器被理解成信息显示系统,在该信息显示系统中信息从仪表板中出来并且穿过在所述仪表板中的开口投影到车辆驾驶员的视线范围中,例如投影到挡风玻璃处或投影到车辆的分离的所谓的组合玻璃(Combinerscheibe)处。借助于覆盖元件中断或开启光束的在此待出现的几何的射束通路。

附图说明

下文根据在图纸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实施例更详细地解释了本发明。本发明然而不限制于该实施例,而是包含通过专利权利要求限定的所有设计方案。

图1示出了带有根据第一实施变型方案的用于开启和闭合在内饰部件中的开口的根据本发明的组件的车辆的内饰部件的透视性的俯视图(开口开启),

图2以另一透视性的、围绕垂直轴线旋转了大约180°的视图示出了提及的组件(开口开启),

图3以透视性的底视图在开口闭合时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变型方案的根据图1和2的组件,

图4与根据图3的视图对应地示出了组件的另外的底视图(开口闭合),

图5以透视性的俯视图示出了根据图4的组件,并且

图6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变型方案的组件的确定覆盖元件的运动学的元件的透视性的细节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首先示出了内饰部件1(当前示例性地未绘制地示出的车辆尤其机动车的仪表板)的有关的区段。内饰部件1在水平的或尽最大可能水平的上面的遮盖面2中具有开口3。遮盖面2然而不是必须水平地或尽最大可能水平地取向,而是也能够偏离于水平线和/或弯曲地构造。

根据该实施例提及的开口3保证了借助于未绘制地示出的抬头显示器产生的光束的射束通路。如已经在上面阐述的那样,抬头显示器理解成信息显示系统,在该信息显示系统中信息从车辆的内饰部件1或仪表板出来并且穿过在仪表板中的开口3投影到车辆驾驶员的视线范围中,例如投影到挡风玻璃处或投影到车辆的分离的所谓的组合玻璃处(未绘制地示出)。借助于可调整的覆盖元件4能够在此中断或开启光束的提及的几何的射束通路,更确切地说封闭或开启开口3。

提及的覆盖元件4通过扁平元件形成并且可从敞开位置4a(在该敞开位置4a中覆盖元件4开启开口3(尤其参看图1和2))通过使覆盖元件4行进而转移到闭合位置4b中(在该闭合位置4b中覆盖元件4占据或掩盖提及的开口3(尤其参看图3-5))并且返回。覆盖元件4当前可如此调整,即使得该覆盖元件4在打开过程期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沿开口3并且在内饰部件1的限制了开口3的遮盖面2之下行进。在此覆盖元件4能够例如至少部分区段地平行于或尽最大可能平行于提及的遮盖面2行进。对此覆盖元件4以可行进的方式支承在与内饰部件1(当前内饰部件1的遮盖面2)固定地连接的框架元件5处。

框架元件5构造了矩形,该框架元件5具有两个纵撑杆5a,5b,该两个纵撑杆5a,5b彼此借助于两个横撑杆5c,5d连接。纵撑杆5a,5b在此在车辆纵向方向(X方向)上取向。框架元件5此外在遮盖面侧具有所谓的搭扣螺母(Schnappmutter)6,该搭扣螺母6用作于借助于未绘制地示出的固定螺纹紧固件或诸如此类将框架元件5连结在内饰部件1处或连结在内饰部件1的遮盖面2处。在此框架元件5从下面放置抵靠提及的遮盖面2并且就此而言包围开口3。

此外框形的衬里7从上面优选地通过卡锁被安置在框架元件5处,以为了尤其与内饰部件1或仪表板形成统一的表面。此外框架元件5还关联有加固元件8,该加固元件8根据横撑杆的类型在框架元件5的尾侧在纵撑杆5a,5b之间延伸并且作为附加件借助于固定螺纹紧固件9(图3)被固定到纵撑杆5a,5b处。

根据图1-6框架元件5此外具有两个垂直于由框架元件5或其纵撑杆和横撑杆5a-5d跨越的面布置的支承侧壁10,11。支承侧壁10,11在车辆横向方向(Y方向)观察彼此间隔开地分别在一端连结到框架元件5的纵撑杆5a,5b处并且在此以框架元件5为出发点远离内饰部件1的遮盖面2指向。框架元件5与支承侧壁10,11一起优选地单件式地构造并且另外优选地根据塑料注射成型方法由塑料制造。支承侧壁10,11的自由的或下面的端部10a,11a分别具有支承孔眼12,13。支承孔眼12,13彼此同轴地布置。相应的摆动杆14,15在一端或分别利用下面的第一端部14a,15a以可围绕共同的第一摆动轴线16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支承孔眼12,13中。

摆动杆14,15在另一端或利用其上面的第二端部14b,15b围绕共同的第二摆动轴线19摆动支承在覆盖元件4的支承部位17,18中。此外摆动杆14,15借助于横撑杆20彼此固定地连接,其中当前间接地通过提及的横撑杆20促使了将摆动杆14,15连结到支承部位17,18处。优选地摆动杆14,15与横撑杆20一起单件式地由塑料制造。另外优选地提及的支承部位17,18在覆盖元件4的行进方向21上或在车辆纵向方向(±X方向)上观察设置在覆盖元件4的当前前面的第一端部22(-X)处(尤其参看图2)。

如可从图3,4和6中非常良好地看出的那样,覆盖元件4在车辆横向方向(Y方向)上观察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布置且朝向第一摆动轴线16指向的支承座23,24。支承座23,24在覆盖元件4的行进方向21上或在车辆纵向方向(±X方向)上观察并且以提及的支承部位17,18为出发点以朝向覆盖元件4的当前后面的第二端部25(+X)偏移了一定的间距的方式布置。优选地支承座23,2与覆盖元件4一起单件式地构造。在支承座23,24中旋转支承有轴向平行于第一和第二摆动轴线16,19布置且穿过支承座23,24的轴26。在轴26的自由的端部处分别抗转动地布置有第一齿轮27,28(尤其图4)。

第一齿轮27,28与布置在相应的支承侧壁10,11处的第一齿条29,30啮合。优选地第一齿条29,30与支承侧壁10,11一起单件式地构造,例如在上面提及的塑料注射成型方法期间模制到支承侧壁10,11处。

如尤其可从图4中得知的那样,第一齿条29,30彼此一致地构造。由此鉴于与轴26固定地连接的第一齿轮27,28产生覆盖元件4的两个侧边的同步。

如尤其可从图2,3和6中得知的那样,第一齿条29,30能够至少部分区段地构造成笔直的和/或曲线形的。有利地能够通过该措施预设第一齿条29,30的滚动轮廓或覆盖元件4的行进路径(例如曲线形的行进路径),该行进路径在打开过程中保证了覆盖元件4沉入到内饰部件1的遮盖面2的限制开口3的区段之下。

图1和2如下示出了第一齿条29,30的第一实施变型方案,即该第一齿条29,30的齿部向上指向并且第一齿轮27,28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上面接合或插入到提及的齿部中。

与此相反图3-6如此示出了第一齿条29,30的第二实施变型方案,即使得该第一齿条29,30的齿部向下指向并且第一齿轮27,28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下面接合或插入到提及的齿部中。为了在此还进一步改善覆盖元件4的已经通过第一齿条29,30促使的强制引导,朝向支承侧壁10,11优选地旋转对称的并且与轴26和第一齿轮27,28一起旋转的滑块31联接到每个第一齿轮27,28处,该滑块31本身在相应的支承侧壁10,11的引导滑槽32中被引导(图3和6)。引导滑槽32在此平行于第一齿条29,30伸延。通过旋转对称的滑块31的旋转运动面对可能的出现的粘滑效应,然而至少能够有效地减少提及的粘滑效应。引导滑槽32优选地与分别相关联的支承侧壁10,11一起单件式构造。

为了在一个或另一方向上(±X方向)上促使覆盖元件4的行进运动,摆动杆14,15中的至少一个(当前相对于车辆前面(-X方向)观察左边的摆动杆14)与摆动驱动器33有效连接。借助于提及的摆动驱动器33有利地彼此连接的摆动杆14,15的旋转的运动或者摆动运动转换成与摆动杆14,15有效连接的覆盖元件4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平移的运动。

优选地摆动驱动器33通过固定在框架元件5处的马达、尤其电马达或马达传动器组形成。当前作为摆动驱动器33示出了马达传动器组。该马达传动器组的不可见的输出轴从外面穿透与摆动杆14相关联的支承侧壁10。在输出轴的自由的端部处根据图3,4和6抗转动地布置有第二齿轮34。第二齿轮34与布置在摆动杆14处的第二齿条35啮合。在此第二齿条35通过内啮合的正齿轮的扇区部形成并且优选地与摆动杆14一起单件式地构造。此外当前第二齿条35布置在摆动杆14的两个端部14a,14b之间的近似中间的区域中。

为了阻止(至少然而有效地减少)尤其在第二齿轮34和第二齿条35之间的可能存在的齿隙的有害的影响,摆动杆14,15中的至少一个构造成在摆动方向上以弹性力加载。当前在摆动杆14处布置有预紧的螺旋弹簧36,该螺旋弹簧36在一端支撑在支承侧壁10处并且在另一端支撑在摆动杆14处。

参考符号列表

1 内饰部件

2 遮盖面

3 开口

4 覆盖元件

4a 敞开位置

4b 闭合位置

5 框架元件

5a 纵撑杆

5b 纵撑杆

5c 横撑杆

5d 横撑杆

6 搭扣螺母

7 衬里

8 加固元件

9 固定螺纹紧固件

10 支承侧壁

10a 下面的端部(支承侧壁10)

11 支承侧壁

11a 下面的端部(支承侧壁11)

12 支承孔眼

13 支承孔眼

14 摆动杆

14a 第一端部

14b 第二端部

15 摆动杆

15a 第一端部

15b 第二端部

16 第一摆动轴线

17 支承部位

18 支承部位

19 第二摆动轴线

20 横撑杆

21 行进方向

22 第一端部(覆盖元件4)

23 支承座

24 支承座

25 第二端部(覆盖元件4)

26 轴

27 第一齿轮

28 第一齿轮

29 第一齿条

30 第一齿条

31 滑块

32 引导滑槽

33 摆动驱动器

34 第二齿轮

35 第二齿条

36 螺旋弹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