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7503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特别适用于特种车、军用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辆对防外来飞行物的要求比较高,隔板设置在车身后围板的外侧,空间密闭性好,但是通风、通气性能差。行车过程中车内气压增大,不开窗的情况下会,出现气闷现象。

传统车辆的封口采用的格栅,需要手动调整开闭或者不能开闭,无法调节车内外的气压,而且通过风口可以看见车内部,影响美观。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825137U、授权公告日2011.05.11)公开了一种防弹汽车的车身结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2467499U、授权公告日2012.10.03)公开了一种新型车门窗框防弹总成,都没有涉及到密闭军用车的通风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包括外压框、内压框和硅胶垫,所述外压框和内压框之间相固定,所述内压框位于外压框和硅胶垫之间,硅胶垫的顶边缘转动连接于内压框上,所述外压框和内压框上分别形成有通风口。

优选的,在上述的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中,所述硅胶垫上下阵列分布有多个。

优选的,在上述的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中,所述内压框表面上下设置有3个条形硅胶垫。

优选的,在上述的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中,所述外压框上环形阵列有多个口字形通风口。

优选的,在上述的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中,所述口字形通风口的边缘形成有导引风向的导引板。

优选的,在上述的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中,所述内压框包括由竖直阵列的分隔板隔成的通风口。

优选的,在上述的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中,所述分隔板背离所述外压框的一侧形成有倾斜的支撑面,所述硅胶垫支撑于所述支撑面上。

优选的,在上述的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中,所述内压框上还固定有限制硅胶垫最大翻转角度的压条。

优选的,在上述的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中,所述压条包括将硅胶垫顶端压于内压框上的压杆、以及沿压杆长度方向阵列分布的多个限位针,该限位针自背离所述内压框方向凸伸于压杆表面,所述限位针根据最大翻转角度要求向下弧形折弯一定的角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新型的通气结构可以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调整汽车内外气压,可以装配在可视面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的分解结构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图1所述,汽车驾驶舱换气风口,包括外压框1、内压框2和硅胶垫3,外压框1和内压框2之间相固定,内压框2位于外压框1和硅胶垫3之间,硅胶垫3的顶边缘转动连接于内压框2上,外压框1和内压框2上分别形成有通风口。

该技术方案中,硅胶垫厚度优选为0.5mm,在正常情况下,车内外气压一样的情况下,硅胶垫依靠自身重力,依靠在内压压框的反面,对风口形成遮挡,同时从外部无法看到内部结构。

进一步地,硅胶垫3上下阵列分布有多个。优选的,内压框2表面上下设置有3个条形硅胶垫3。

该技术方案中,3个硅胶垫优选为矩形,其上下设置以遮盖整个通风口。

进一步地,外压框1上环形阵列有多个口字形通风口11。口字形通风口11的边缘形成有导引风向的导引板。

进一步地,内压框2包括由竖直阵列的分隔板21隔成的通风口22。分隔板21背离外压框1的一侧形成有倾斜的支撑面,硅胶垫3支撑于支撑面上。

该技术方案中,在无风情况下,硅胶垫依靠重力作用搭在倾斜的支撑面上。

进一步地,内压框2上还固定有限制硅胶垫3最大翻转角度的压条4。压条4包括将硅胶垫3顶端压于内压框2上的压杆41、以及沿压杆长度方向阵列分布的多个限位针42,该限位针42自背离内压框2方向凸伸于压杆表面, 限位针42根据最大翻转角度要求向下弧形折弯一定的角度。

该技术方案中,车内气压上升时,硅胶垫被推开,气体从通风口完成交换,实现内外气压调整,通过限位针作用,可以对硅胶垫进行阻挡,以控制最大出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