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门槛踏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6719阅读:1636来源:国知局
汽车门槛踏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配件,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汽车门槛踏板。



背景技术:

迎宾踏板是一种用于装饰汽车门槛部位,起到保护车体、美化车体作用的汽车配件,属于汽车改装用品里的一种。迎宾踏板主要安装在车门边的防泥的垫板,4个车门都有。汽车迎宾踏板的外形按照不同车型而不同。迎宾踏板又叫做汽车门槛踏板。

授权公告号为CN2589279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门槛踏板,其包括踏板、地毯压条,其特点是踏板与地毯压条连为一体,一次冲压成型,踏板上开有安装孔及防滑槽,踏板及地毯压条的边沿安装橡皮条。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门槛踏板使用时通过地毯压条及安装卡固定在汽车门槛上,人们上下车时,脚是踩在踏板上,其不仅起到防滑作用,同时对汽车门槛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该汽车门槛踏板的不足之处在于:该汽车门槛踏板在与车身密封条配合时,由于其两端结构面过厚,导致其两端与密封条配合时产生缝隙,影响汽车门槛踏板与车身密封条的配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汽车门槛踏板两端设置凹陷从而使汽车门槛踏板与车身密封条相吻合的汽车门槛踏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门槛踏板,包括长条形的踏板本体,所述的踏板本体两端设置有翘起端,所述踏板的一侧设置有垂直块,所述翘起端内侧边缘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内侧设置有凹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长条形的踏板本体与汽车门槛形状吻合,踏板本体可扣合在汽车门槛之上,汽车门槛两端的翘起端与车身密封条相配合,翘起端的内侧边缘设置有凸起,凸起的内侧设置有凹陷,凹陷可以消除与密封条配合时的缝隙问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踏板本体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块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块可进一步提高踏板本体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块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踏板本体连接的若干条加强筋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一可进一步提高踏板本体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踏板本体与所述垂直块相邻的位置设置有固定块二,所述固定块二与所述垂直块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强筋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块二和加强筋二可进一步提高踏板本体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踏板本体和所述垂直块的内侧设置有若干条加强筋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三可进一步提高踏板本体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踏板本体两端设置有卡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扣可使踏板本体与汽车门槛的连接更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扣一侧与所述踏板本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四可进一步提高踏板本体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汽车门槛踏板可消除与密封条配合时的缝隙,使汽车门槛踏板与密封条相吻合。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上方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下方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踏板本体;2、翘起端;3、凸起;4、凹陷;5、固定块一;6、加强筋一;7、垂直块;8、固定块二;9、加强筋二;10、加强筋三;11、卡扣;12、加强筋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汽车门槛踏板,参见图1和图2,包括踏板本体1、设置在踏板本体1两端的翘起端2和设置在踏板本体1一侧的垂直块7。

参见图3,上述两侧翘起端2的内侧边缘部位分别设置有凸起3,该两侧凸起3的靠里的位置设置有凹陷4,通过上述凸起3和凹陷4的配合消除了翘起端2向上翘起的趋势,这样就可以避免当翘起端2和汽车密封条配合时的缝隙问题。

参见图1,踏板本体1一侧的垂直块7用于加强踏板本体1的强度同时起到对汽车门槛的包裹作用。

参见图2,踏板本体1下方设置有固定块一5,固定块一5对踏板本体1起到支撑作用可提高踏板本体1的强度,固定块一5的两侧设置有与踏板本体1一体成型的加强筋一6,加强筋一6可提高固定块一5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踏板本体1的强度。

参见图2,踏板本体1和垂直块7的连接处内侧设置有固定块二8,固定块二8和垂直块7之间设置有加强筋二9,固定块二8和加强筋二9可加强踏板本体1和垂直块7的连接强度。

参见图2,踏板本体1和垂直块7内侧设置有若干条加强筋三10,加强筋三10可增强踏板的整体强度。

参见图2,踏板本体1下方设置有向下的卡扣11,卡扣11用于将汽车门槛踏板卡合在门槛上,卡扣11两侧设置有加强筋四12,加强筋四12可增强卡扣11和踏板本体1的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