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变形的车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243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门,具体为一种防变形的车门,属于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一种凝结着人类全部智慧的交通工具,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的变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汽车作为一种最活跃、最革命的动力因素,不但改变着世界,而且也发展着自己。汽车从诞生之日起,就像原子裂变一样,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增长着。1903年,世界汽车总量还只有61927辆,而现在,全世界的汽车保有量已经高达10亿辆。显然,汽车正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改变着世界,创造着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并使它本身成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之一。

目前汽车在车门上存在缺陷,当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身支架受到碰撞变形,导致车门支架与车身支架之间的受到挤压,从而使得车门不能顺利打开,受害者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救,增加了营救的困难,对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在提出一种防变形的车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防变形的车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变形的车门,包括车门支架,所述车门支架上方设有车窗和车门三角窗,所述车门支架的内部位于车窗的下方设有车门升降器总成和车门锁总成,所述车门升降器总成包括车门玻璃托槽,所述车门玻璃托槽内设有车门玻璃,所述车门锁总成包括车门开关拉环,所述车门支架的内部设有车门拉手,所述车门拉手上设有控制面板,所述车门的下方设有储物盒,所述储物盒的一侧设有扬声器,所述车门支架在与汽车支架连接的一条边上设有车门铰链,所述车门支架另外三条边上设有气囊支撑圈,所述气囊支撑圈位于车门支架与车身支架的接触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气囊支撑圈内部为空腔,且空腔内部为高压气体。

进一步的,所述气囊支撑圈上设有充气阀门和泄气阀门,且充气阀门和泄气阀门与气囊支撑圈内部的空腔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车门支架在与气囊支撑圈接触的部分设有卡槽,所述气囊支撑圈固定于卡槽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通过在车门支架上设置气囊支撑圈,当汽车发生碰撞后车身支架因发生形变而导致车门无法打开时,通过泄气阀门将气囊支撑圈内部的高压气体排出,减小了车门支架与车身支架之间挤压力,使车门可以顺利打开,为驾驶者提供逃生条件,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变形的车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扬声器;2、车门升降器总成;3、车门铰链;4、车门三角窗;5、车门开关拉环;6、气囊支撑圈;7、车窗;8、车门支架;9、玻璃托槽;10、泄气阀门;11、充气阀门;12、储物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设计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防变形的车门,包括车门支架8,所述车门支架8上方设有车窗7和车门三角窗4,所述车门支架8的内部位于车窗7的下方设有车门升降器总成2和车门锁总成,所述车门升降器总成2包括车门玻璃托槽9,所述车门玻璃托槽9内设有车门玻璃,所述车门锁总成包括车门开关拉环5,所述车门支架8的内部设有车门拉手,所述车门拉手上设有控制面板,所述车门支架8的下方设有储物盒12,所述储物盒12的一侧设有扬声器1,所述车门支架8在与汽车支架连接的一条边上设有车门铰链3,所述车门支架8另外三条边上设有气囊支撑圈6,所述气囊支撑圈6位于车门支架8与车身支架的接触面上。

所述气囊支撑圈6内部为空腔,且空腔内部为高压气体,高压气体可以对车门起到支撑三维作用,同时具有缓冲的功能,所述气囊支撑圈6上设有充气阀门11和泄气阀门10,且充气阀门11和泄气阀门10与气囊支撑圈6内部的空腔相通,充气阀门11和泄气阀门10分别用于在气囊支撑圈6内充入高压气体和释放内部的气体,所述车门支架8在与气囊支撑圈6接触的部分设有卡槽,所述气囊支撑圈6固定于卡槽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变形的车门使用时,通过在车门支架8上设置气囊支撑圈6,气囊支撑圈6位于车门支架8与车身支架的接触部分,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车身支架发生变形,车身支架与车门支架8之间受到挤压,导致车门无法打开,此时通过泄气阀门10将气囊支撑圈6内部的气体排出,车身支架与车门支架8之间的挤压力变小,车门顺利打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