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把手卡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8811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把手卡掣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把手卡掣结构,特别是指能提升带动性且操作时极不易于滑脱的一种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把手卡掣结构。



背景技术:

关于座椅的高低调整装置,例如安装于汽车的座椅上的高低调整装置,或例如安装于按摩椅、轮椅等的高低调整装置,主要用来调整座椅的高低,以适合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乘座。

座椅内设置有升降机构,高低调整装置设置于座椅一侧且连接于升降机构,一控制把则设置于高低调整机构,以在使用者向上扳动或向下推动控制把时,能经由高低调整装置控制升降机构升降,进而达到调整座椅高低的目的。

高低调整装置包括彼此同轴配置的一离合机构和一刹车机构,所述控制把则卡掣于离合机构而利于带动。其中,现有离合机构包含:一驱动构件、设置于驱动构件的一输入部件A1(见图1)和多个控制组件、以及对应驱动构件罩覆的一罩体A2,控制把则卡掣并带动输入部件A1,以利用控制把控制输入部件A1转动。

如图1所示,现有输入部件A1具有三角形凸体A11,凸体A11的三个角各朝外凸出有一定位块A3,控制把具有对应于凸体A11形状的凹陷槽(图中未示),凸体A11则对应凹陷槽卡掣,以利用此等卡掣状态让控制把控制凸体A11连同整个输入部件A1一起转动。

现有用以让控制把与输入部件A1彼此卡掣的卡掣结构却有以下缺点有待加以克服:

一、为了让控制把能利用三点定位方式定位于输入部件A1,因此现有凸体A11朝外凸出有作为定位用的三个定位块A3。如此虽能达到三点定位效果而使控制把不致于歪斜,但却因此而让凸体A11形成具有三个外斜边A12的三角形,控制把的凹陷槽当然亦为相对应的三角形,使凹陷槽能以其对应的三个内斜边(图中未示)分别邻接并推动凸体A11的三个外斜边A12,由于三角形接近圆形,导致各内斜边或各外斜边A12均近乎平行于控制把转动时的施力方向(图中未示),因此影响凸体A11的受力,使内斜边与外斜边A12之间易于彼此滑脱,控制把在控制输入部件A1旋转上就会有带动效果不佳的缺点。

二、各定位块A3的外上缘形成如图所示的塌角A31,因此定位块A3无法受力于凹陷槽的对应处,导致凸体A11确实仅能以其三个外斜边A12来受力旋转而易于滑脱。

三、当控制把与凸体A11之间经常滑脱时,将易于使控制把的内斜边以及凸体A11的外斜边A12易于磨耗,进而影响产品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较佳带动性且人手操作时极不易于滑脱的一种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把手卡掣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把手卡掣结构,所述把手设置有一对接卡掣件,所述对接卡掣件具有一贴接面和多个推动边,该把手卡掣结构包括:

一输入部件,包含一凸轮和设置于该凸轮上的一卡掣件,该卡掣件包含一本体和自该本体分别凸伸的至少二掣动齿,每一该掣动齿具有一端缘和跨接于该端缘与该本体之间的一全平面和多个推动面;

该卡掣件与所述对接卡掣件彼此对应卡掣,各该掣动齿的该全平面与所述贴接面彼此平贴,且各该掣动齿的该多个推动面还与所述多个推动边彼此邻接而卡掣。

其中掣动齿设置为两个。

其中两个该掣动齿分别自该本体的二相对处凸伸。

其中该凸轮具有一轴心,该卡掣件的该本体对应该凸轮的轴心设置。

其中每一该掣动齿的每一该推动面均为一斜面。

其中该多个推动面的数量为两个且连接于该全平面之间,各该掣动齿的两个该推动面之间的宽度从该本体朝各该端缘方向渐趋缩窄。

其中该多个推动面的数量为两个且连接于该全平面之间,各该掣动齿的两个该推动面之间的宽度从该本体朝各该端缘方向渐趋放宽。

还包括一外罩,该外罩对应该输入部件罩覆且开设有一限位开口,该卡掣件自该限位开口露出而与所述把手的对接卡掣件卡掣。

其中掣动齿设置为两个,该本体具有彼此相对的二第一边缘和彼此相对的二第二边缘,该二掣动齿自该二第一边缘凸伸,该限位开口的内缘具有供各该掣动齿的该端缘分别滑接的二滑接内缘段,该限位开口的内缘还具有与该本体的该二第二边缘分别对应邻接的二限位内缘段。

还包括一驱动盘,该输入部件设置于该驱动盘内,该外罩对应该输入部件罩覆于该驱动盘。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具有带动性较佳、操作时极不易于滑脱、不易于磨耗以及提升寿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 为现有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高低调整装置与把手的立体分解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俯视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高低调整装置中的输入部件的立体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2的立体组合图。

图7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6的7-7剖视图。

图8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6于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9 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高低调整装置中的输入部件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高低调整装置于使用输入部件的另一实施例时的俯视图。

图中:

100…离合机构;

1…驱动盘;

12…凹陷部;

2、2a…输入部件;

22…凸轮;

X…轴心;

23…卡掣件;

231…本体;

2311…第一边缘;

2312…第二边缘;

232、232a…掣动齿;

2321…端缘;

2322…全平面;

2323…推动面;

3…作用组件;

4…外罩;

43、43a…限位开口;

431…滑接内缘段;

432…限位内缘段;

500…刹车机构;

900…把手;

9…对接卡掣件;

91…对应端缘;

92…贴接面;

93…推动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把手卡掣结构,主要用于汽车座椅、按摩椅或轮椅等的高低调整装置上。如图2所示,高低调整装置包括彼此同轴配置的一离合机构100和一刹车机构500,一把手900则卡掣于一输入部件2而控制转动。座椅高低调整装置固定于汽车座椅、按摩椅或轮椅等,并使刹车机构500与安装于汽车座椅、按摩椅或轮椅等内的升降机构啮接而带动。其中,把手900设置有一对接卡掣件9,对接卡掣件9具有一贴接面92和围绕于贴接面92的多个对应端缘91和多个推动边93。

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把手卡掣结构包括一输入部件2,较佳还包括一驱动盘1以及一外罩4。

输入部件2包含一凸轮22和设置于凸轮22上的一卡掣件23。卡掣件23如图5所示包含一本体231和自本体231分别凸伸的至少二掣动齿232。其中,凸轮22具有一轴心X,本体231较佳对应凸轮22的轴心X设置;掣动齿232的数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本实施例中则以两个为例进行说明,较佳则使二掣动齿232分别自本体231的二相对处凸伸。

每一掣动齿232具有一端缘2321和跨接于端缘2321与本体231之间的一全平面2322和多个推动面2323,使掣动齿232形成多边体状;其中,推动面2323的数量可为两个且连接于全平面2322之间。此外,本体231具有彼此相对的二第一边缘2311(见图3)和彼此相对的二第二边缘2312(见图5),二掣动齿232则分别自二第一边缘2311凸伸。

对接卡掣件9对应卡掣于卡掣件23,使贴接面92能与各掣动齿232的全平面2322彼此以面对面的方式平贴,且多个推动边93还能与各掣动齿232的多个推动面2323彼此邻接,从而让把手900能以其对接卡掣件9对应卡掣于输入部件2的卡掣件23而利于带动旋转。

驱动盘1的一面具有一凹陷部12,输入部件2和两个作用组件3均设置于驱动盘1的凹陷部12内,以在借由把手900而控制输入部件2转动时,能以凸轮22迫使作用组件3作用于驱动盘1,使输入部件2能驱动驱动盘1一起转动,进而带动刹车机构500。

外罩4开设有一限位开口43且对应凹陷部12位置罩覆于驱动盘1,使卡掣件232能自限位开口43露出,以利于把手900的对接卡掣件9卡掣。此外,如图3-图5所示,限位开口43的内缘至少具有:供二掣动齿232的端缘2321分别滑接的二滑接内缘段431以及供本体231的二第二边缘2312分别对应邻接的二限位内缘段432。

因此,如图6、图7和图8并搭配图2-图5所示,当把手900以其对接卡掣件9对应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卡掣件23卡掣时,由于各掣动齿232用以平贴于把手900的贴接面92的面为全平面2322(因此无塌角),因此,确实能使各全平面2322都能以面对面的方式平贴于对接卡掣件9的贴接面92;再者,还能因为全平面2322完全无塌角,因此对接卡掣件9将能以其各推动边93来推动各掣动齿232的推动面2323,使受力完全落在各掣动齿232的各推动面2323而易于带动;三者,由于卡掣件23以其各掣动齿232作为受力旋转的依据,使各推动面2323均大致垂直于把手900转动时的施力方向(图中未示。不同于现有技术的各内斜边或各外斜边均近乎平行于控制把转动时的施力方向),因此受力影响不大而极不易于滑脱;四者,又因为全平面2322完全无塌角,因此把手900的对接卡掣件9将能稳固定位于卡掣件23。简言之,本实用新型具有带动性较佳、操作时极不易于滑脱的效果,并因为带动性佳且极不易滑脱而进一步具有不易于磨耗以及寿命相对提升的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外罩4与输入部件2之间还具有较佳的中心定位方式,详如下述:

外罩4的二限位内缘段432对应限位于主体231的二第二边缘2312,以在横轴(X轴)方向产生限位;再加上,外罩4的二滑接内缘段431对应限位于二掣动齿232的端缘2321,以在纵轴(Y轴)方向产生限位。如此一来就能将输入部件2限位于外罩4的中心。

如图3-图5所示,各掣动齿232的二推动面2323均为一斜面,且此二推动面2323之间的宽度从本体231朝各端缘2321方向渐趋缩窄。至于外罩4的限位开口43则具有对应于掣动齿232形状的相对应形状。

如图9和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输入部件2a的另一实施例,另一实施例大致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差异仅在掣动齿232a的形状和限位开口43的形状有所不同,详述如下:

各掣动齿232a的二推动面2323亦均为一斜面,且此二推动面2323之间的宽度从本体231朝各端缘2321方向渐趋放宽。外罩4的限位开口43a则具有对应于掣动齿232a形状的相对应形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