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显示屏的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9233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车载显示屏的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载显示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车载显示屏的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汽车在娱乐化、智能化上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用户个体差异、使用习惯的不同,使得传统固连与仪表台的多媒体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更好的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车载显示屏的尺寸要求足够大,显示屏的位置可以灵活操纵。

市场上的显示屏大部分采用固连在汽车车身上,这种方法有一些不足,首先显示屏为了避让车上别的功能部件和适合前围整体造型的弧度,尺寸上无法做的足够大;其次显示屏方位无法调节,用户无法根据自己的舒适性调节显示屏。本专利采用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屏幕尺寸和舒适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车载显示屏的调节装置,实现显示屏方位和视角的无级调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车载显示屏的调节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车载显示屏的调节装置,包括用于与车身固定的基座、第一支架和用于支撑显示屏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为连杆机构,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折臂;各所述折臂均包括下臂和上臂,各所述下臂的下端均与所述基座阻尼铰接,各所述下臂的上端均与所述上臂的下端阻尼铰接,各所述上臂的上端均与第二支架铰接,各所述下臂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的转轴线、各所述上臂相对于所述下臂转动的转轴线及各所述上臂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的转轴线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下臂与所述上臂错位设置,而能够将所述上臂和所述下臂折叠到所述基座的表面。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折臂的结构为:所述下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下分臂和第二下分臂,所述第一下分臂的下端和所述第二下分臂的下端均与所述基座阻尼铰接,且所述第一下分臂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的转轴线与所述第二下分臂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的转轴线重合,所述第一下分臂的上端和所述第二下分臂的上端与所述上臂的下端阻尼铰接,且所述上臂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一下分臂的上端和所述第二下分臂的上端之间,所述第一下分臂和所述第二下分臂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上臂相应部位的尺寸,而能够将所述上臂折叠于所述第一下分臂和所述第二下分臂之间。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折臂的结构为:所述上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上分臂和第二上分臂,所述第一上分臂的上端和所述第二上分臂的上端均与所述第二支架铰接,且所述第一上分臂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的转轴线与所述第二上分臂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的转轴线重合,所述第一上分臂的下端和所述第二上分臂的下端均与所述下臂的上端阻尼铰接,且所述下臂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上分臂的下端和所述第二上分臂的下端之间,所述第一上分臂和所述第二上分臂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下臂相应部位的尺寸,而能够将所述下臂折叠于所述第一上分臂和所述第二上分臂之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阻尼装置,所述第一阻尼装置包括第一螺栓、第一螺母、与所述下臂抵接的第一摩擦件及用于压紧所述下臂和所述第一摩擦件的第一弹性件;所述下臂的下端和所述基座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螺栓连接,且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一螺栓之间为非转动连接,所述下臂与所述第一螺栓之间为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栓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摩擦件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摩擦件与所述第一螺栓之间为非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母设于所述第一螺栓上并与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栓头配合锁紧所述基座、所述下臂、所述第一摩擦件和所述第一弹性件。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阻尼装置,所述第二阻尼装置包括第二螺栓、第二摩擦件、第二弹性件和第二螺母,所述下臂的上端和所述上臂的下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螺栓连接,且所述上臂的下端和/或所述下臂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螺栓之间为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栓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摩擦件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下臂的上端和所述上臂的下端均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摩擦件抵接,所述第二摩擦件与所述第二螺栓之间为非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母设于所述第二螺栓上并与所述第二螺栓的螺栓头配合锁紧所述上臂的下端、所述下臂的上端、所述第二摩擦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架为球销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球销机构包括球销基座、球头基座和用于支撑显示屏的球形转销;所述上臂的上端与所述球销基座铰接,所述球头基座固定于所述球销基座上,所述球头基座具有内凹球形槽或外凸球头,所述球形转销相应的具有外凸球头或内凹球形槽,通过所述凹球形槽和所述外凸球头的配合实现所述球头基座和所述球形转销的转动连接,所述凹球形槽和外凸球头之间还设有为所述球头基座和所述球形转销之间的转动提供阻尼力的第三阻尼装置。

进一步地,第三阻尼装置包括第三螺栓、第三摩擦件、第三弹性件和第三螺母,所述球销基座、所述球头基座和所述球形转销通过所述第三螺栓连接,所述球销基座与所述第三螺栓之间为非转动连接,所述球形转销与所述第三螺栓之间为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螺栓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摩擦件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摩擦件与所述第三螺栓之间为非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螺母设于所述第三螺栓上并与所述第三螺栓的螺栓头配合锁紧所述球销基座、所述球头基座、所述球形转销、所述第三摩擦件和所述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将所述第三摩擦件弹压在所述球形转销的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球形转销上设有用于支撑显示屏的支撑翼。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显示屏的调节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下臂的下端与基座阻尼铰接,下臂的上端与上臂的下端阻尼铰接,无需锁紧装置,即能够自动刚性支撑显示屏,而施加大于相应阻尼铰接处的阻尼力的外力时,相应的上臂或下臂又可以活动,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使用时,第一支架一端通过基座固连于车身,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架,支撑显示屏,折臂前后伸缩可以带动显示屏相对于车身做前后移动,显示屏使用时可以拉出一段距离,不使用时可以推回原位减少空间的占用,而上臂相对下臂转动或下臂相对于基座转动能够带动显示屏左右移动,第二支架相对于上臂转动,能够调节显示屏的左右视角,两个折臂形成双边支撑的无级调节装置,能够带动显示屏左右、前后无级移动,又能够带动显示屏在左右方向无级旋转,任意改变左右方向上的视角,双边支撑的无级调节装置整体刚度高,有利于提高无级调节装置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显示屏的调节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显示屏推回复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显示屏向左倾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的显示屏左移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的显示屏向右倾斜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第一支架、基座和球销基座的爆炸图;

图8为图1中的第二支架的爆炸图;

其中:1-基座、11-基座固定孔、2-第一支架、21-折臂、211-下臂、2111-第一下分臂、2112-第二下分臂、212-上臂、213-折臂固定孔、22-第一阻尼装置、221-第一螺栓、222-第一螺母、223-第一摩擦件、224-第一弹性件、23-第二阻尼装置、231-第二螺栓、232-第二摩擦件、233-第二弹性件、234-第二螺母、3-第二支架、31-球销基座、32-球头基座、33-球形转销、331-支撑翼、34-第三阻尼装置、341-第三螺栓、342-第三摩擦件、343-第三弹性件、344-第三螺母、4-显示屏、5-垫片、61-第四螺栓、62-第四螺母、7-摩擦片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前”“后”“左”“右”“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显示屏的调节装置,包括用于与车身固定的基座1、第一支架2和用于支撑显示屏4的第二支架3,第一支架2包括折臂21,折臂21均包括下臂211和上臂212,下臂211的下端与基座1阻尼铰接,下臂211的上端与上臂212的下端阻尼铰接,上臂212的上端与第二支架3铰接,下臂211相对于基座1转动的转轴线、上臂212相对于下臂211转动的转轴线及上臂212相对于第二支架3转动的转轴线平行。其中两个部件之间(下臂211的下端与基座1之间,下臂211的上端与上臂212之间)的阻尼铰接,是指需要克服阻尼力才能够相对转动的连接。为方便技术效果的叙述,对车载显示屏的调节装置相对于使用者的方向进行如下定义:图2中的箭头100所示的方向为使用者的右向,箭头100的反向为使用者的左向,箭头200所示的方向为使用者的前向,箭头200的反向为使用者的后向,箭头300所示的方向为使用者的上方,箭头300的反向为使用者的下方。如果只有一个折臂,上臂212的上端与第二支架3之间的铰接需为阻尼铰接,以满足足够支撑显示屏的刚性,以保证显示屏能够在需要的方位和角度进行显示,当然,上臂212的上端与第二支架3之间也可为刚性连接,两者之间的非转动连接使得显示屏的左右角度不可调,需通过其它结构实现显示屏视角的调节,如果有两个折臂,则上臂212的上端与第二支架3之间优选为普通铰接,如图7-8所示的通过第四螺栓61和第四螺母62配合固定上臂212的上端第二支架3的球销基座31的同时,实现上臂212的上端与球销基座31的铰接,通过两个上臂实现第二支架的定位,保证对显示屏的刚性支撑。

下臂211的下端与基座1阻尼铰接,下臂211的上端与上臂212的下端阻尼铰接,无需锁紧装置,即能够自动刚性支撑显示屏4,而施加大于相应阻尼铰接处的阻尼力的外力时,相应的上臂212或下臂211又可以活动,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使用时,第一支架2一端通过基座1(本实施例的基座1可以是固定于车身上的独立结构,也可以是车身的一部分)固连于车身,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架3,支撑显示屏4,折臂21前后伸缩可以带动显示屏4相对于车身做前后移动,显示屏4使用时可以拉出一段距离,不使用时可以推回原位减少空间的占用,而上臂212相对下臂211转动或下臂211相对于基座1转动能够带动显示屏4左右移动,第二支架3相对于上臂212转动,能够调节显示屏4的左右视角,用户能够根据个体舒适性自动无级调节显示屏4的方位及左右方向上的视角。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为连杆机构,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折臂21,两个折臂21的下臂211相对于基座1转动的转轴线平行。如图2-6所示,两个折臂21形成双边支撑的无级调节装置,能够带动显示屏4左右、前后无级移动,又能够带动显示屏4在左右方向无级旋转,任意改变左右方向上的视角,而且相比一个折臂21形成的单边支撑,两个折臂21形成双边支撑的无级调节装置整体刚度高,有利于提高无级调节装置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臂211与上臂212错位设置,而能够将上臂212和下臂211折叠到基座1的表面。显示屏4推回原位时,上臂212和下臂211折叠,上臂212与下臂211之间不会发生干涉,实现上臂212与下臂211推平复位后,上臂212与下臂211交错平铺在基座1的表面上,在这种状态下,下臂211和上臂212隐藏在显示屏4后面,即节省车内空间又兼顾美观。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通过以下结构实现一个折臂21包括的下臂211和上臂212之间的前述错位设置:

其一:如图1-7所示,下臂21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下分臂2111和第二下分臂2112,第一下分臂2111的下端和第二下分臂2112的下端均与基座1阻尼铰接,且第一下分臂2111相对于基座1转动的转轴线与第二下分臂2112相对于基座1转动的转轴线重合,第一下分臂2111的上端和第二下分臂2112的上端与上臂212的下端阻尼铰接,且上臂212的下端位于第一下分臂2111的上端和第二下分臂2112的上端之间,第一下分臂2111和第二下分臂2112之间的间隙大于上臂212相应部位的尺寸,而能够将上臂212折叠于第一下分臂2111和第二下分臂2112之间。通过第一下分臂2111和第二下分臂2112这两个臂来支撑上臂212的两端,一方面,能够使下臂211和上臂212之间保持错位,而有利于在不使用显示屏4时将折臂21折叠平铺到基座1的表面,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无级调节装置的整体刚性及稳定性;

其二:上臂21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上分臂和第二上分臂(未图示),第一上分臂的上端和第二上分臂的上端均与第二支架3铰接,且第一上分臂相对于第二支架3转动的转轴线与第二上分臂相对于第二支架3转动的转轴线重合,第一上分臂的下端和第二上分臂的下端均与下臂211的上端阻尼铰接,且下臂211的上端位于第一上分臂的下端和第二上分臂的下端之间,第一上分臂和第二上分臂之间的间隙大于下臂211相应部位的尺寸,而能够将下臂211折叠于第一上分臂和第二上分臂之间。通过第一上分臂和第二上分臂这两个臂来连接下臂211的两端,一方面,能够使下臂211和上臂212之间保持错位,而有利于在不使用显示屏4时将折臂21折叠平铺到基座1的表面,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无级调节装置的整体刚性及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臂211的下端与基座1之间的阻尼铰接通过如下结构实现:还包括第一阻尼装置22,第一阻尼装置22包括第一螺栓221、第一螺母222、与下臂211抵接的第一摩擦件223及用于压紧下臂211和第一摩擦件223的第一弹性件224;下臂211的下端和基座1之间通过第一螺栓221连接,且基座1与第一螺栓221之间为非转动连接,下臂211与第一螺栓221之间为转动连接,第一螺栓22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摩擦件223和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224,第一摩擦件223与第一螺栓221之间为非转动连接,第一螺母222设于第一螺栓221上并与第一螺栓221的螺栓头配合锁紧基座1、下臂211、第一摩擦件223和第一弹性件224。

调节第一螺母222的松紧能够改变第一弹性件224的形变,实现第一摩擦件223和下臂211之间的阻尼力的调节,支撑重量较大的显示屏4时,可调紧第一螺母222,增大第一弹性件224对第一摩擦件223的弹压力,进而增大第一摩擦件223和下臂211之间的阻尼力,支撑重量较轻的显示屏4时,为省力,可适当调松第一螺母222。该无级调节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重量规格的显示屏4,通用性强。具体地,可仅在下臂211的一侧设置第一摩擦件223,也可在下臂211的两侧都设置第一摩擦件223,以提高阻尼力和受力平衡,增加无级调节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可仅在下臂211的一侧设置第一弹性件224,也可在下臂211的两侧都设置第一弹性件224,在下臂211一侧的第一弹性件224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一弹性件224的设置,能够提高载荷。优选第一弹性件224为碟簧,占用空间小、行程短,刚度大,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有利于保证无级调节装置长期使用时的稳定性。优选第一摩擦件223为摩擦片,既有利于减小空间占用,又有利于增大接触面,提高下臂211的转动阻尼力,增大刚性,以便稳定支撑屏幕。

具体地,基座1与第一螺栓221之间的非转动连接,第一摩擦件223与第一螺栓221之间的非转动连接及下臂211与第一螺栓221之间的转动连接可通过如下结构实现:第一螺栓221的螺柱为腰形柱,基座1上设有与腰形柱配合的第一腰形孔(第一腰形孔作为基座固定孔11,供第一螺栓221非转动连接基座1),第一摩擦件223上设有与腰形柱配合的第二腰形孔(第二腰形孔作为摩擦片固定孔7,供第一螺栓221非转动连接第一摩擦件223),下臂211的下端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作为折臂固定孔213,供第一螺栓221连接下臂211,当然对应后述的第二螺栓231、第三螺栓341,也可在折臂相应部位设置折臂固定孔213以实现折臂相应部位与第二螺栓231/第三螺栓341之间的连接),第一螺栓221的一端穿过基座1上的第一腰形孔、下臂211上的第一通孔和摩擦件上的第二腰形孔,而分别实现与基座1的非转动连接、与下臂211的转动连接和与摩擦件的非转动连接。当然两个结构之间的非转动连接也可以通过非圆弧面的配合来实现,如在基座1(或第一摩擦件223)上设置方形孔、椭圆形孔等作为基座固定孔11(或摩擦片固定孔7),相应的先择具有方形柱、椭圆形柱的第一螺栓221,同理的,后述的第二摩擦件232、第三摩擦件342也可能通过具有转动限制作用的摩擦片固定孔7与相应的第二螺栓231、第三螺栓341配合,而实现两个结构之间的非转动连接。这种通过结构形状的选择而实现两个结构之间的转动连接、非转动连接的方式,不仅结构简单、易于装配,还有利于提高无级调节装置的整体稳定性。当然两个结构之间的非转动连接也可以通过限位销等额外的固定结构实现。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臂211的上端与上臂212的下端之间的阻尼铰接通过如下结构实现:还包括第二阻尼装置23,第二阻尼装置23包括第二螺栓231、第二摩擦件232、第二弹性件233和第二螺母234,下臂211的上端和上臂212的下端之间通过第二螺栓231连接,且上臂212的下端和/或下臂211的上端与第二螺栓231之间为转动连接,第二螺栓23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摩擦件232和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233,下臂211的上端和上臂212的下端均与至少一个第二摩擦件232抵接,第二摩擦件232与第二螺栓231之间为非转动连接,第二螺母234设于第二螺栓231上并与第二螺栓231的螺栓头配合锁紧上臂212的下端、下臂211的上端、第二摩擦件232和第二弹性件233。

调节第二螺母234的松紧能够改变第二弹性件233的形变,实现第二摩擦件232和下臂211(或上臂212)之间的阻尼力的调节,支撑重量较大的显示屏4时,可调紧第二螺母234,增大第二弹性件233对第二摩擦件232的弹压力,进而增大第二摩擦件232和下臂211(或上臂212)之间的阻尼力,支撑重量较轻的显示屏4时,为省力,可适当调松第二螺母234。该无级调节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重量规格的显示屏4,通用性强。具体地,可仅在下臂211与上臂212之间设置第二摩擦件232,也可分别在下臂211远离上臂212的一侧和上臂212远离下臂211的一侧设置第二摩擦件232,优选下臂211远离上臂212的一侧、上臂212远离下臂211的一侧及下臂211与上臂212之间均设有第二摩擦件232,以提高阻尼力和受力平衡,增加无级调节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可在下臂211远离上臂212的一侧、上臂212远离下臂211的一侧及下臂211与上臂212之间等三个位置中的任一处以上设置第二弹性件233,同一处可设置一个第二弹性件233,也可串联多个第二弹性件233,多个第二弹性件233的设置,能够提高载荷。优选第二弹性件233为碟簧,占用空间小、行程短,刚度大,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有利于保证无级调节装置长期使用时的稳定性。优选第二摩擦件232为摩擦片,既有利于减小空间占用,又有利于增大接触面,提高上臂212和下臂211之间相对转动的阻尼力,增大刚性,以便稳定支撑屏幕。

具体地,下臂211和上臂212两者中可一者与第二螺栓231之间的非转动连接,而另一者与第二螺栓231之间非转动连接,当然也可两者均与第二螺栓231转动连接,第二摩擦件232与第二螺栓231之间的非转动连接及下臂211(上臂212)与第二螺栓231之间的转动连接或非转动连接,相互配合的两个结构之间非转动连接可通过该两个结构的形状选择实现转动限位、也可通过额外设置的固定件实现转动限位,相互配合的两个结构之间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弧形面的配合实现,相应结构与二螺栓之间的转动连接或非转动连接的具体选择可参考相应结构与第一螺栓221之间的转动连接或非转动连接,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下臂21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下分臂2111和第二下分臂2112时:

第一下分臂2111的下端与基座1之间的阻尼铰接及第二下分臂2112的下端与基座1之间的阻尼铰接均可以通过前述第一阻尼装置22实现,具体地,第一下分臂2111(第二下分臂2112)的下端和基座1之间通过第一螺栓221连接,且基座1与第一螺栓221之间为非转动连接,第一下分臂2111(第二下分臂2112)与第一螺栓221之间为转动连接,第一螺栓221上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一下分臂2111(第二下分臂2112)抵接的第一摩擦件223及至少一个压紧第一下分臂2111(第二下分臂2112)和第一摩擦件223的第一弹性件224,第一摩擦件223与第一螺栓221之间为非转动连接,第一螺母222设于第一螺栓221上并与第一螺栓221的螺栓头配合锁紧基座1、第一下分臂2111(第二下分臂2112)、第一摩擦件223和第一弹性件224;

第一下分臂2111的上端与上臂212的下端之间的阻尼铰接及第二下分臂2112的上端与上臂212的下端之间的阻尼铰接均可以通过前述第二阻尼装置23实现,具体地,第一下分臂2111的上端、第二下分臂2112的上端和上臂212的下端之间通过第二螺栓231连接,且第一下分臂2111的上端、第二下分臂2112的上端和上臂212的下端三者与第二螺栓231之间为转动连接,或者三者中第一下分臂2111的上端、第二下分臂2112的上端与第二螺栓231之间为转动连接,而上臂212的下端与第二螺栓231之间为非转动连接,或者三者中第一下分臂2111的上端、第二下分臂2112的上端与第二螺栓231之间为非转动连接,而上臂212的下端与第二螺栓231之间为转动连接,第二螺栓23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233和第二摩擦件232,第一下分臂2111、第二下分臂2112和上臂212均抵接有第二摩擦件232,第二摩擦件232与第二螺栓231之间为非转动连接,第二螺母234设于第二螺栓231上并与第二螺栓231的螺栓头配合锁紧上臂212、第一下分臂2111、第二下分臂2112、第二摩擦件232和第二弹性件233。

当上臂21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上分臂和第二上分臂时,也可通过第一阻尼装置22、第二阻尼装置23实现相应的阻尼铰接,与前述下臂21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下分臂2111和第二下分臂2112时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支架3具有为球销机构时,还可以调节显示屏4的府仰角度,球销机构的球面副可实现显示屏4绕中心旋转,前后俯仰小角度的转动调节。通过第一支架2实现显示屏4的前后、左右无级移动及左右视角无级调节,通过第二支架3实现俯仰角的调节,使得无级调节装置具有极强的可操纵性,能够在三维方向横向调节与显示屏4的距离,还能够在三维方向上对视角进行调节,提高通用性,适用于各种空间大小,还能够适用于不同使用者,使用者使用时,只需根据使用需要调节显示屏4的方位和视角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1-6、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球销机构包括球销基座31、球头基座32和用于支撑显示屏4的球形转销33;上臂212的上端与球销基座31铰接,球头基座32固定于球销基座31上,球头基座32具有内凹球形槽或外凸球头,球形转销33相应的具有外凸球头或内凹球形槽,通过凹球形槽和外凸球头的配合实现球头基座32和球形转销33的转动连接,凹球形槽和外凸球头之间还设有为球头基座32和球形转销33之间的转动提供阻尼力的第三阻尼装置34。第三阻尼装置34的调置使第二支架3具有足够的刚性,而能够支撑一定重量限度内的显示屏4,对显示屏4施加足以克服转动阻尼力的外力,就可使球头基座32和球形转销33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而对显示屏4的视角进行调节,使用方便,提高无级调节装置的适用性和舒适性。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阻尼装置34包括第三螺栓341、第三摩擦件342、第三弹性件343和第三螺母344,球销基座31、球头基座32和球形转销33通过第三螺栓341连接,球销基座31与第三螺栓341之间为非转动连接,球形转销33与第三螺栓341之间为转动连接,第三螺栓34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摩擦件342和至少一个第三弹性件343,第三摩擦件342与第三螺栓341之间为非转动连接,第三螺母344设于第三螺栓341上并与第三螺栓341的螺栓头配合锁紧球销基座31、球头基座32、球形转销33、第三摩擦件342和第三弹性件343,第三弹性件343将第三摩擦件342弹压在球形转销33的端面。

调节第三螺母344的松紧能够改变第三弹性件343的形变,实现第三摩擦件342和球形转销33之间的阻尼力的调节,支撑重量较大的显示屏4时,可调紧第三螺母344,增大第三弹性件343对第三摩擦件342的弹压力,进而增大第三摩擦件342和球形转销33之间的阻尼力,支撑重量较轻的显示屏4时,为省力,可适当调松第三螺母344。该无级调节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重量规格的显示屏4,通用性强。具体地,可仅在球形转销33的一侧设置第三摩擦件342,也可在球形转销33的两侧都设置第三摩擦件342;可仅在球形转销33的一侧设置第三弹性件343,也可在球形转销33的两侧都设置第三弹性件343,在球形转销33一侧的第三弹性件343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三弹性件343的设置,能够提高载荷。优选第三弹性件343为碟簧,占用空间小、行程短,刚度大,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有利于保证无级调节装置长期使用时的稳定性。优选第三摩擦件342为摩擦片,既有利于减小空间占用,又有利于增大接触面,提高球形转销33的转动阻尼力,增大刚性,以便稳定支撑屏幕。当第三弹性件343邻近第三螺母344时,第三弹性件343和第三螺母344之间可设置垫片5,以防止第三弹性343脱出,增大受力面积,同理第一螺母222与邻近的第一弹性件224之间,第二弹性件233与邻近的第二螺母234之间也可以设置垫片。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球形转销33上设有用于支撑显示屏4的支撑翼331。支撑翼331的设置有利于稳定支撑不同尺寸的显示屏4。

以下对图1-8所示的车载显示屏的调节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基座1固定在车身上,基座1上的基座固定孔11为腰形孔。第一螺栓221的螺柱为腰形柱。第一摩擦件223为摩擦片,第一摩擦件223上的摩擦片固定孔为腰形孔,该腰形孔用于与螺柱相配防止转动。第一下分臂2111下端具有折臂固定孔,该折臂固定孔为贯通其两侧的圆柱孔。第一弹性件224为碟簧。第一螺栓221循序将基座1、第一摩擦件223、第一下分臂2111、第一摩擦件223、第一弹性件224和第一螺母222串起来。第一螺母222可以调节第一弹性件224的变形量来产生正压力。第一下分臂2111转动时的阻尼力来自于摩擦左右两个第一摩擦件223。第二下分臂2112与基座1之间的连接方式与第一下分臂2111与基座1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第一下分臂2111的上端、第二下分臂2112的上端和上臂13下端具有折臂固定孔7,该折臂固定孔为贯通相应结构两侧的圆柱孔。第二螺栓231的螺柱为腰形柱。第二螺栓231按顺序将第二摩擦件233、第二下分臂2112、第二摩擦件233、上臂212、第二摩擦件233、第一下分臂2111、第二摩擦件233、第二弹性件233和第二螺母234串联起来。第二螺母234可以调节第一下分臂2111、上臂212和第二下分臂2112相对转动的阻尼力。第四螺栓61的螺柱为圆柱型,上臂212上端有圆柱孔,第四螺栓61按顺序将球销基座31、上臂212和第四螺母62串联起来,此处只是一般的铰接,没有阻尼转动。两个折臂21以相同的方式安装。连杆机构工作时,可以带动显示屏4在一定范围内做平动和转动,如图2-6所示所示连杆机构可以带动显示屏4前后左右平移和左右角度调节。

第三螺栓341为尼龙螺栓,上端有一部分为方形柱。球销基座31上有4个限位孔。球头基座底部有4个圆形限位块与球销基座31相配。球头转销33的4个支撑翼331上的8个孔(每个支撑翼331上两个孔)用于固定显示屏4,球头转销33底部的外凸球头用于与球头基座32的内凹球形相配。第三摩擦件342为摩擦片,与球头转销33相配,第三摩擦件342中间有方形孔作为摩擦片固定孔7。第三弹性件342为碟簧。第三螺母344为尼龙螺母。第三螺栓341按顺序将球销基座31、球头基座32、球头转销33、第三摩擦件342、第三弹性件342、垫片5和第三螺母344串联起来。球头转销33转动时需克服第三弹性件342与球头基座32之间的摩擦力(即阻尼力)。第三螺母344通过调节第三弹性件342的变形量来调节球头转销33转动的阻尼力。球头转销33可以第三螺母344为转轴在垂直于第三螺母344的平面上进行周向转动,球头转销33也可以相对于球头基座32进行转动,调节显示屏的俯仰视角、左右视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