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的扶手铰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4000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汽车用的扶手铰链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用的扶手铰链结构。



背景技术: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关于汽车用的扶手铰链结构的技术信息,如CN205523816U推荐有“汽车扶手铰链装置”,该专利方案对第一、第二支架的结构作了改进,使强度得以改善,但是作为汽车扶手铰链,用于将第一、第二支架彼此铰接的铰接机构应当是关键部件,然而该专利并未公开该机构的技术信息。

CN204821226U提供的“汽车中央扶手的折叠式铰链机构”公开了前述的铰接机构,但是由于铰接机构的结构体系使用了弹簧,而弹簧容易产生疲劳现象,因而是易影响持久使用效果。

CN204586580U介绍的“一种扶手铰链装置的汽车”,该专利中的铰链结构能够消除前述CN2048226U的欠缺并且客观上能体现其说明书第0018段记载的技术效果,但是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摩擦片与铰链轴(专利称铰链转轴)之间不发生摩擦关系,因而在铰链上部支撑架相对于铰链下部支撑架向上翻转至任意角度或回复至初始状态的过程中,只能凭借摩擦片朝向预紧片的一侧的表面与预紧片之间的摩擦力来维持铰链上部支撑架处于翻转后的位置(避免铰链上部支撑架自主回落),于是摩擦片极易出现磨损,而当摩擦片磨损后,其与预紧片之间的摩擦力会显著减弱,铰链上部支撑架不易保持在翻展后的角度位置,这种铰链的稳定性难以达到人们之预期效果;其二,由于摩擦片表现为外置式,所谓的外置式是指摩擦片处于铰链上部支撑架的支腿与预紧片之间,因而除了前述不能与铰链轴产生摩擦而只能与预紧片平面摩擦的不足外,还存在铰链上部支架的支腿与铰链下部支架的支腿之间的尺寸或称距离大的弊端,因为该距离越大,位于两个支腿(上、下部支撑架的支腿)之间的摩擦片与预紧片的可靠性相对愈差;其三,由于预紧片上的孔及铰链下部支架上的支腿的孔的形状趋于方榫孔,而摩擦片上的摩擦片中心孔以及铰链上部支架的支腿上的孔呈圆形孔,因而需将铰链轴加工成台阶轴,从而提高了铰链轴的加工难度;其四,由于相对于一个铰链上部支架的支腿(实际有一对)以及一个铰链下部支架的支腿(实际有一对)需使用二枚摩擦片以及两枚预紧片并且还需在铰链轴的末端通过螺母限定,因而零部件数目多、结构复杂并且有失经济廉价。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的试验中心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变摩擦片与预紧片的平面摩擦为摩擦片的摩擦片中心孔与铰链轴的摩擦并且可摒弃预紧片而藉以确保铰链上支架相对于铰链下支架的持久的频繁翻展保持效果、有益于变摩擦片外置式为摩擦片内置式而藉以显著缩小铰链上支架的上支架支腿与铰链下支架的下支架支腿之间距离并且保障摩擦片与铰链转轴之间摩擦配合效果、有利于简化铰链轴的结构而藉以方便成形、有便于减少摩擦片的数量并且无需在铰链轴的末端设置锁用于限定的螺母而藉以简化结构并且体现经济性的汽车用的扶手铰链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汽车用的扶手铰链结构,包括一铰链上支架,在该铰链上支架的前端左侧和右侧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延伸有一上支架支腿,在上支架支腿的末端开设有一上支架支腿孔;一铰链下支架,在该铰链下支架的左侧和右侧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折展有一下支架支腿,在该下支架支腿的末端开设有下支架支腿铰链轴孔;对应于下支架支腿铰链轴孔的位置设置的用于将上支架支腿与下支架支腿彼此铰接的铰接机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支架支腿孔的孔壁上开设有一摩擦片凸缘嵌合凹腔,所述的铰接机构包括一摩擦片、一内挡圈、一外挡圈和一铰链轴,摩擦片设置在所述的上支架支腿孔内并且在该摩擦片的圆周方向的外壁上延伸有一凸起于外壁表面的摩擦片凸缘,该摩擦片凸缘与摩擦片凸缘嵌合凹腔嵌配,在摩擦片中央位置开设有一摩擦片铰链轴摩擦孔,内挡圈对应于上支架支腿的内侧并且开设在内挡圈的中央位置的内挡圈铰链轴孔与上支架支腿孔相对应,外挡圈对应于上支架支腿的外侧并且开设在外挡圈的中央位置的外挡圈铰链轴孔与上支架支腿孔相对应,铰链轴依次穿过下支架支腿铰链轴孔、外挡圈铰链轴孔、摩擦片铰链轴摩擦孔和内挡圈铰链轴孔,所述的摩擦片铰链轴摩擦孔的孔壁与铰链轴摩擦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上支架支腿上并且循着上支架支腿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上支架支腿加强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下支架支腿的末端上沿构成有一用于对所述上支架支腿限位的上支架支腿限位脚,该上支架支腿限位脚朝向内并且与下支架支腿的末端上沿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摩擦片上开设有一摩擦片涨紧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内挡圈朝向所述上支架支腿的内侧与上支架支腿点焊固定,所述的外挡圈朝向上支架支腿的外侧与上支架支腿点焊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铰链轴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外挡圈与下支架支腿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垫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铰链轴远离所述上支架支腿的一端构成有一铰链轴帽。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铰链轴上并且在位于所述铰链轴帽的内侧的位置围绕铰链轴的圆周方向形成有防滑凸缘,该防滑凸缘与所述下支架支腿铰链轴孔的孔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摩擦片凸缘嵌合凹腔的形状呈扇形,所述摩擦片凸缘的形状同样呈扇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铰链上支架的后侧延伸有一支架延伸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将铰接机构的摩擦片设置在了下支架支腿的上支架支腿孔内,并且通过摩擦片铰链轴摩擦孔与静态的铰链轴之间的摩擦力使铰链上支架可靠地保持在翻转后的任意角度;之二,由于将摩擦片变已有技术中的外摩擦为与铰链轴之间的内摩擦,因而可省去预紧片并且因摩擦片的两侧表面不与上支架支腿以及内、外挡圈、摩擦,从而能确保摩擦片的持久的可靠性;之三,由于将摩擦片设置在了上支架支腿孔内并且仅需在上支架支腿的两侧分别设置内、外挡圈,因而得以显著缩小上、下支架支腿之间的距离,体现结构的紧凑效果;之四,由于相对于已有技术可减少一倍摩擦片并且无需在铰链轴的末端设置用于限位的螺母,因而能有效地简化结构并且体现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铰链上支架1,在该铰链上支架1的前端左侧和右侧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延伸有一上支架支腿11,在上支架支腿11的末端开设有一上支架支腿孔111;示出了一铰链下支架2,在该铰链下支架2的左侧和右侧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折展有一下支架支腿21,在该下支架支腿21的末端开设有下支架支腿铰链轴孔211;示出了对应于下支架支腿铰链轴孔211的位置设置的用于将上支架支腿11与下支架支腿21彼此铰接的铰接机构3。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上支架支腿孔111的孔壁上开设有一摩擦片凸缘嵌合凹腔1111,前述的铰接机构3包括一摩擦片31、一内挡圈32、一外挡圈33和一铰链轴34,摩擦片31设置在前述的上支架支腿孔111内并且在该摩擦片31的圆周方向的外壁上(圆弧面上)延伸有一凸起于外壁表面的摩擦片凸缘311,该摩擦片凸缘311与摩擦片凸缘嵌合凹腔1111嵌配,在摩擦片31中央位置开设有一摩擦片铰链轴摩擦孔312(也可称“摩擦片中心孔”),内挡圈32对应于上支架支腿11的内侧并且开设在内挡圈32的中央位置的内挡圈铰链轴孔321与上支架支腿孔111相对应,外挡圈33对应于上支架支腿11的外侧并且开设在外挡圈33的中央位置的外挡圈铰链轴孔331与上支架支腿孔111相对应,铰链轴34依次穿过下支架支腿铰链轴孔211、外挡圈铰链轴孔331、摩擦片铰链轴摩擦孔312和内挡圈铰链轴孔321,前述的摩擦片铰链轴摩擦孔312的孔壁与铰链轴34摩擦配合。

在前述的上支架支腿11上并且循着上支架支腿11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上支架支腿加强筋112,藉由该上支架支腿加强筋112增进上支架支腿11的强度。

在前述的下支架支腿21的末端上沿构成有一用于对前述上支架支腿11限位的上支架支腿限位脚212,该上支架支腿限位脚212朝向内并且与下支架支腿21的末端上沿垂直。当对铰链上支架1扳展至上支架支脚11与上支架支腿限位脚212相接触的程度时,那么铰链上支架1处于极限翻转程度,即不能继而翻转(扳转)。

优选地,在前述摩擦片31上开设有一摩擦片涨紧槽313。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内挡圈32朝向前述上支架支腿11的内侧与上支架支腿11点焊固定,而前述的外挡圈33朝向上支架支腿11的外侧与上支架支腿11点焊固定。为了便于理解,申请人在图1中还示出了外挡圈33上的焊点332(也可称焊接点)。

在本实施例中,在前述铰链轴34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外挡圈33与下支架支腿21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垫圈35(本实施例为两个)。

由图1所示,在前述铰链轴34远离前述上支架支腿11的一端构成有一铰链轴帽341。在前述铰链轴34上并且在位于前述铰链轴帽341的内侧的位置围绕铰链轴34的圆周方向形成有防滑凸缘342,该防滑凸缘342与前述下支架支腿铰链轴孔211的孔壁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摩擦片凸缘嵌合凹腔1111的形状呈扇形,与此相适应地,前述摩擦片凸缘311的形状同样呈扇形。

由图1所示,在前述铰链上支架1的后侧延伸有一支架延伸板12。

实施例2:

请参见图2,相对于实施例1,铰链上支架1的形状大体上呈T形状,即实施例2中的铰链上支架1省去了支架延伸板12,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上支架1以及铰链下支架2在汽车上的安装方式以及汽车的扶手与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方式属于公知技术并且还可参见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专利文献,因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