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5656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底护板因对汽车底部区域形成有效的防护,目前已成为汽车产品的标配零部件。为使外观效果更加平滑,底护板与前保险杠下端多采用对接形式配接,此种连接结构中,底护板支架悬臂较长,为形成可靠连接,支架需具备足够的强度。

图1为常用的底护板连接支架形式,该支架采用整体呈L型的结构,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多因悬臂过长,不能承受更大的载荷,很容易出现根部断裂,造成连接失效。然而针对根部断裂问题,常规的解决办法有提升连接支架材料强度、对支架进行局部加强、增加连接支架数量等,这直接促使支架成本大幅上涨。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此连接结构中,因侧壁的存在,避免了支架根部受剪切力作用,提升了支架的强度,很好的解决了底护板连接支架根部断裂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及汽车,用于解决底护板连接支架根部由于受到剪切力而容易发生断裂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一侧边的第一弧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侧边的第二弧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下端的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结构相同且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弧形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接一端的宽度数值小于所述第一弧形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接一端的宽度数值,且所述第二弧形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接一端的宽度数值小于所述第二弧形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接一端的宽度数值,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通过冲压成型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沿竖向开设有一条缝隙。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为第一侧高度大于第二侧高度的倾斜板。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在第二连接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弧形板一侧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弧形板连接处设置第一过渡弧面,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连接处设置第二过渡弧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弧形板连接处设置第一连接过渡面,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连接处设置第二连接过渡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弧面与所述第二过渡弧面结构相同且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过渡面与所述第二连接过渡面结构相同且呈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弧面的圆角半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过渡面的圆角半径。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一侧连接有连接杆。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上均开设有圆孔。

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底护板连接支架采用整体呈L型的结构,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多因悬臂过长,不能承受更大的载荷,很容易出现根部断裂,造成连接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及汽车,而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采用结构简单,工艺上易于实现,且冲压成型后对连接支架结构自身强度影响较小,从结构上彻底规避了传统L型连接支架成型工艺带来的工艺缺陷,大大改善了过渡圆角处的受力形式,有效解决了底护板连接支架根部的断裂问题。

本底护板连接支架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前侧边的第一弧形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后侧边的第二弧形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下端面的第二连接板,而且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结构相同且呈对称设置,并在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安装孔,其中,竖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板用于将本连接支架上部固定在前保险杠的前保防撞梁上,第二连接板用于通过设置在安装孔内的螺栓将底护板固定在第二连接板上,由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采用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的双弧形板结构连接,一方面从结构上避免出现根部受力大易断裂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使得与前保险杠的前保防撞梁不在一个平面上的底护板牢固可靠的固定在一起。

另外,采用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一弧形板的连接处设置第一过渡弧面,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连接处设置第二过渡弧面;避免第一连接板与两弧形板直接连接应力集中而断裂的现象;且采用的过渡弧面,能够获得良好传递支撑力的同时,更好的将力进行分散,避免由于过渡弧面上部拉伸力过大,以及下部挤压力过大,使得长期使用而疲劳断裂的现象;且采用的过渡弧面的圆角较大,能够确保本装置结构稳定,且更好吸能的同时;为焊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与连接面,确保第一连接板与前防撞梁连接的稳定性;而第二连接板与第一弧形板连接处设置第一连接过渡面,第二连接板与第二弧形板连接处设置第二连接过渡面;两连接过渡面不仅能够避免应力集中的现象,而且能够吸收行驶过程中由于下护板受到颠簸而产生的能量,避免产生的反复弯折力造成本装置出现疲劳断裂或者螺栓处出现断裂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的改进,在大大改善了底护板连接支架的整体受力形式的同时提升了整体强度,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底护板连接支架的根部容易断裂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底护板连接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旋转套筒与U型固定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第一侧边的第一弧形板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第二侧边的第二弧形板3,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板2和所述第二弧形板3下端面的第二连接板4;

所述第一弧形板2和所述第二弧形板3结构相同且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弧形板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相连接一端的宽度数值小于所述第一弧形板2与所述第二连接板4相连接一端的宽度数值,且所述第二弧形板3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相连接一端的宽度数值小于所述第二弧形板3与所述第二连接板4相连接一端的宽度数值,所述第二连接板4上开设有安装孔5。

所述第一连接板1、所述第二连接板4、所述第一弧形板2和所述第二弧形板3通过冲压成型为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板1上沿竖向开设有一条缝隙6。

所述第二连接板4为第一侧高度大于第二侧高度的倾斜板。

所述安装孔5在第二连接板4上靠近所述第二弧形板3一侧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板1与所述第一弧形板2连接处设置第一过渡弧面12,所述第一连接板1与所述第二弧形板3连接处设置第二过渡弧面13。

所述第二连接板4与所述第一弧形板2连接处设置第一连接过渡面14,所述第二连接板4与所述第二弧形板3连接处设置第二连接过渡面15。

所述第一过渡弧面12与所述第二过渡弧面13结构相同且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过渡面14与所述第二连接过渡面15结构相同且呈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过渡弧面12的圆角半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过渡面14的圆角半径。

该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其中,竖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板用于将本连接支架上部固定在前保险杠的前保防撞梁上,第二连接板用于通过设置在安装孔内的螺栓将底护板固定在第二连接板上,而为了从结构上彻底规避传统L型连接支架成型工艺带来的底护板连接支架根部易发生断裂的缺陷,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采用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的双弧形板结构连接方式,采用这种结构连接方式后,本底护板连接支架的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承担了外界的作用力,过渡圆角处受切向剪切,相较传统L型支架的根部受法向载荷剪切作用,改善了底护板连接支架的受力形式,进而显著地提升了底护板连接支架的强度。

另外,在第一连接板上沿竖向开设有一条缝隙,能够在装配时进行调节,增强了适配性;而设置的安装孔在第二连接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弧形板一侧设置,能够在安装时,不仅便于紧固件的安装,而且有足够的空间使用板子对螺母进行固定;而采用的第二连接板为第一侧高度大于第二侧高度的倾斜板,能够使得下护板更好的与防撞梁下端面进行接触,避免尘埃由其间隙进入下护板内,也避免了汽车颠簸造成下护板边缘与防撞梁间歇接触的损耗现象。

本装置的底护板连接支架改善了过渡圆角处的受力形式,规避了支架成型工艺带来的缺陷,提升了支架自身的强度和抵抗变形的能力,避免了支架根部断裂问题;同时因支架自身特点,尤其适用于支架连接面与支撑面相距较远的大悬臂时。

实施例二:

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所述第一弧形板2和所述第二弧形板3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1一侧连接有连接杆7。

所述第一弧形板2和所述第二弧形板3上均开设有圆孔8。

该实施例中,在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且靠近第一连接板位置设置连接杆,一方面能够将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加强连接,另一方面能够起到加强第一弧形板与第一连接板连接根部以及第二弧形板与第一连接板连接根部的强度,避免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与第一连接板连接根部发生根部断裂的问题。另外,在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上均开设有圆孔,一方面能够增强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面板中部的内应力分布情况,另一方面能够减轻本底护板连接支架的整体重量,符合汽车整体轻量化的要求。

相应的由于本实用型实施例的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应用于汽车,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其中,上述一种增强式大悬臂底护板连接支架的实施例均适用于该汽车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如图7所示,首先调整好本底护板连接支架在前保险杠的位置,之后通过焊接工艺将第一连接板1固定焊接在前保险杠的前保防撞梁9上,并保证前保险杠的前保外板10位于第一弧形板2和第二弧形板3的弧形内侧,随后通过螺栓紧固的方式将底护板固紧在第二连接板上的安装孔上即可。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