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7625发布日期:2018-09-01 04:43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货物移动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随车起重运输车是一种通过液压举升及伸缩系统来实现货物的升降、回转、吊运的辅助设备,其在货物移动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随车起重运输车包括车体、乘坐装置、气缸、伸缩杆、连接杆、支撑杆、绳索组和支撑板,车体内部设置有操作腔,乘坐装置安装在车体内底侧壁,且操作腔侧壁处设置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与气缸电连接,气缸安装在车体顶端,伸缩杆底端与气缸顶部输出端连接,连接杆底端一侧安装在伸缩杆顶端,支撑杆顶端安装在连接杆底端另一侧,绳索组顶端与支撑杆底端连接,绳索组底端与支撑板连接;现有的随车起重运输车使用时,工作人员坐在乘坐装置处,对控制面板进行操作,从而对气缸进行控制,支撑板对货物进行支撑;现有的随车起重运输车使用中发现,其乘坐装置高度固定,不能方便进行调节,导致其使用局限性较高;并且乘坐装置位置固定,不能方便进行移动,导致其适应能力较差;而且货物上货时支撑板受到冲击较大,从而导致其使用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其乘坐装置高度可以方便进行调节,降低其使用局限性;并且乘坐装置位置能够方便进行移动,提高其适应能力;而且货物上货时可以缓冲支撑板受到的冲击,从而提高其使用可靠性的随车起重运输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包括车体、乘坐装置、气缸、伸缩杆、连接杆、支撑杆、绳索组和支撑板,车体内部设置有操作腔,且操作腔右侧壁处设置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与气缸电连接,气缸安装在车体顶端,伸缩杆底端与气缸顶部输出端连接,连接杆底端一侧安装在伸缩杆顶端,支撑杆顶端安装在连接杆底端另一侧,绳索组顶端与支撑杆底端连接,绳索组底端与支撑板连接;乘坐装置包括滑板、四组支架、坐板和背板,背板底端安装在坐板顶端左侧,四组支架均包括插柱和插管,插柱底端插入至插管顶端内部,插管顶端侧壁处设置有缺口,插管上套装有快拆管夹,且快拆管夹位于缺口处,快拆管夹包括快拆手柄、快拆杆、手柄座和快拆卡箍,手柄座安装在快拆卡箍上,且手柄座套装在快拆杆外侧,快拆杆左端设置有螺母,快拆手柄轴连接在快拆杆右端,快拆手柄的根部设置为凸轮状,四组插柱的顶端分别安装在坐板底端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和右后侧,四组插管的底端均安装在滑板顶端;操作腔内底侧壁横向设置有滑槽,滑板安装在滑槽处,且滑板可相对滑槽横向滑动;还包括缓冲板和缓冲弹簧组,缓冲弹簧组一端与支撑板顶端连接,缓冲弹簧组另一端与缓冲板底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还包括固定板和四组固定架,固定板套装在气缸外侧,四组固定架的顶端分别安装在固定板底端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和右后侧,四组固定架的底端均安装在车体顶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还包括转动板和转轴,坐板顶端设置有放置槽,并在放置槽内设置有滚珠轴承和限位片,转轴底端插入至滚珠轴承内部与限位片连接,转轴顶端与转动板底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还包括两组支柱和两组滑轮,两组支柱的顶端分别与转动板底端左侧和右侧连接,两组滑轮分别安装在两组支柱的下方,且两组滑轮的底端均与坐板的顶端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还包括水杯架,水杯架安装在滑板顶端,水杯架内设置有盛放腔,水杯架顶端连通设置有取放口,还包括四组卡簧、四组卡板、支撑台和支撑弹簧组,四组卡簧的一端分别与盛放腔内左侧壁、右侧壁、前侧壁和后侧壁连接,四组卡板分别安装在四组卡簧的另一端,支撑弹簧组底端与盛放腔内底侧壁连接,支撑弹簧组顶端与支撑台底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其可以通过四组插柱和四组插管的配合对支架进行长度调节,在调节时,可先将快拆手柄由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搬动,进而将快拆卡箍调松,帮助插柱纵向移动,再将快拆手柄由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搬动,使快拆手柄根部推动手柄座,缩短手柄座与螺母之间的距离,调紧快拆卡箍,从而使乘坐装置高度可以方便进行调节,降低其使用局限性;并且可以通过滑动滑板,使其带动乘坐装置位置能够方便进行移动,提高其适应能力;而且可以通过缓冲弹簧组使货物上货时可以缓冲支撑板受到的冲击,从而提高其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局部放大图;

图3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B部局部放大图;

图5是水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车体;2、气缸;3、伸缩杆;4、连接杆;5、支撑杆;6、绳索组;7、支撑板;8、控制面板;9、滑板;10、坐板;11、背板;12、插柱;13、插管;14、快拆手柄;15、快拆杆;16、手柄座;17、快拆卡箍;18、螺母;19、缓冲板;20、缓冲弹簧组;21、固定板;22、固定架;23、转动板;24、转轴;25、支柱;26、滑轮;27、水杯架;28、卡板;29、支撑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包括车体1、乘坐装置、气缸2、伸缩杆3、连接杆4、支撑杆5、绳索组6和支撑板7,车体内部设置有操作腔,且操作腔右侧壁处设置有控制面板8,控制面板与气缸电连接,气缸安装在车体顶端,伸缩杆底端与气缸顶部输出端连接,连接杆底端一侧安装在伸缩杆顶端,支撑杆顶端安装在连接杆底端另一侧,绳索组顶端与支撑杆底端连接,绳索组底端与支撑板连接;乘坐装置包括滑板9、四组支架、坐板10和背板11,背板底端安装在坐板顶端左侧,四组支架均包括插柱12和插管13,插柱底端插入至插管顶端内部,插管顶端侧壁处设置有缺口,插管上套装有快拆管夹,且快拆管夹位于缺口处,快拆管夹包括快拆手柄14、快拆杆15、手柄座16和快拆卡箍17,手柄座安装在快拆卡箍上,且手柄座套装在快拆杆外侧,快拆杆左端设置有螺母18,快拆手柄轴连接在快拆杆右端,快拆手柄的根部设置为凸轮状,四组插柱的顶端分别安装在坐板底端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和右后侧,四组插管的底端均安装在滑板顶端;操作腔内底侧壁横向设置有滑槽,滑板安装在滑槽处,且滑板可相对滑槽横向滑动;还包括缓冲板19和缓冲弹簧组20,缓冲弹簧组一端与支撑板顶端连接,缓冲弹簧组另一端与缓冲板底端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其可以通过四组插柱和四组插管的配合对支架进行长度调节,在调节时,可先将快拆手柄由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搬动,进而将快拆卡箍调松,帮助插柱纵向移动,再将快拆手柄由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搬动,使快拆手柄根部推动手柄座,缩短手柄座与螺母之间的距离,调紧快拆卡箍,从而使乘坐装置高度可以方便进行调节,降低其使用局限性;并且可以通过滑动滑板,使其带动乘坐装置位置能够方便进行移动,提高其适应能力;而且可以通过缓冲弹簧组使货物上货时可以缓冲支撑板受到的冲击,从而提高其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还包括固定板21和四组固定架22,固定板套装在气缸外侧,四组固定架的顶端分别安装在固定板底端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和右后侧,四组固定架的底端均安装在车体顶端;通过上述设置,其可以通过固定板辅助气缸支撑,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还包括转动板23和转轴24,坐板顶端设置有放置槽,并在放置槽内设置有滚珠轴承和限位片,转轴底端插入至滚珠轴承内部与限位片连接,转轴顶端与转动板底端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其可以通过转动转轴使转动板使用时较易旋转,提高适应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还包括两组支柱25和两组滑轮26,两组支柱的顶端分别与转动板底端左侧和右侧连接,两组滑轮分别安装在两组支柱的下方,且两组滑轮的底端均与坐板的顶端接触;通过上述设置,其可以通过两组支柱和两组滑轮辅助转轴转动并提高支撑能力,提高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还包括水杯架27,水杯架安装在滑板顶端,水杯架内设置有盛放腔,水杯架顶端连通设置有取放口,还包括四组卡簧、四组卡板28、支撑台和支撑弹簧组29,四组卡簧的一端分别与盛放腔内左侧壁、右侧壁、前侧壁和后侧壁连接,四组卡板分别安装在四组卡簧的另一端,支撑弹簧组底端与盛放腔内底侧壁连接,支撑弹簧组顶端与支撑台底端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其可以通过水杯架内的盛放腔稳固放置工作人员的水杯或饮品,提高实用性,在水杯或饮品高度不同时可通过四组卡簧和四组卡板进行夹装放置,更方便使用,当水杯或饮品不慎掉落时,支撑台辅助支撑,且支撑弹簧组对其进行缓冲,减少损坏或飞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随车起重运输车,其在工作时,可以通过四组插柱和四组插管的配合对支架进行长度调节,在调节时,可先将快拆手柄由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搬动,进而将快拆卡箍调松,帮助插柱纵向移动,再将快拆手柄由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搬动,使快拆手柄根部推动手柄座,缩短手柄座与螺母之间的距离,调紧快拆卡箍,从而使乘坐装置高度可以方便进行调节,降低其使用局限性;并且可以通过滑动滑板,使其带动乘坐装置位置能够方便进行移动,提高其适应能力;而且可以通过缓冲弹簧组使货物上货时可以缓冲支撑板受到的冲击,从而提高其使用可靠性;可以通过固定板辅助气缸支撑,提高使用可靠性;可以通过转动转轴使转动板使用时较易旋转,提高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两组支柱和两组滑轮辅助转轴转动并提高支撑能力,提高可靠性;可以通过水杯架内的盛放腔稳固放置工作人员的水杯或饮品,提高实用性,在水杯或饮品高度不同时可通过四组卡簧和四组卡板进行夹装放置,更方便使用,当水杯或饮品不慎掉落时,支撑台辅助支撑,且支撑弹簧组对其进行缓冲,减少损坏或飞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