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升牵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0778发布日期:2019-01-29 18:1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抬升牵引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牵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抬升牵引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牵引设备,例如牵引小车,在牵引例如车辆的被牵引物时,往往需要将车辆移动至牵引小车上实施牵引。车辆移动至牵引小车上的方式主要为以下两种:1、通过起升设备将车辆抬升并吊装至牵引小车;2、利用例如坡道等额外结构或牵引小车的附加结构,供车辆自主行驶到牵引小车上。

然而,上述牵引小车牵引车辆的现有方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例如,在采用起升设备吊装车辆的方案中,需要额外增设起升设备而使成本增加,操作繁琐、效率较低,且容易在吊装过程中对车辆造成损伤。又如,在采用车辆自主行驶到牵引小车的方案中,需要为车辆行驶和牵引小车放置预留较大空间,不适于狭小空间内的牵引操作,且需要驾驶者将车辆准确行驶到牵引小车上,费时费力、准确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成本较低、效率较高且占用空间较小的抬升牵引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抬升牵引系统,用于抬升和牵引车辆,所述车辆具有多个轮胎。其中,所述抬升牵引系统包括牵引小车以及多个抬升机构。所述牵引小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底部设有车轮。多个所述抬升机构,设于所述车体且分别对应于多个所述轮胎,每个所述抬升机构包括两根支撑臂,以使所述抬升机构通过两根所述支撑臂抬升所述轮胎。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抬升机构的两根所述支撑臂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可调,所述抬升机构通过调节两根所述支撑臂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靠近,使两根所述支撑臂分别由所述轮胎下部的前侧和后侧挤压所述轮胎,而使所述轮胎抬升。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臂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具有连接端和自由端,每个所述抬升机构的两根所述支撑臂的自由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轮胎下方的前侧和后侧,两根所述支撑臂的连接端分别可调节地连接于所述车体。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臂通过其连接端可水平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车体,每个所述抬升机构的两根所述支撑臂同步转动且转动方向相反。其中,所述抬升机构通过两根所述支撑臂相向转动,使两根所述支撑臂分别由所述轮胎下部的前侧和后侧挤压所述轮胎,而使所述轮胎抬升。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牵引小车包括两个车体,两个所述车体分别对应于所述车辆的前、后两个车桥,每个所述车体上相对设有两个所述抬升机构,两个所述抬升机构分别与其对应的所述车桥的两个所述轮胎的位置对应,用以分别抬升所述车辆该车桥的两个所述轮胎。或者,所述牵引小车包括两个车体,两个所述车体分别对应于所述车辆的两侧,每个所述车体上设置的所述抬升机构的数量和位置,与其对应的所述车辆该侧的所述轮胎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用以分别抬升所述车辆该侧的各所述轮胎。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臂通过其连接端可水平平移地连接于所述车体,每个所述抬升机构的两根所述支撑臂同步平移且平移方向相反。其中,所述抬升机构通过两根所述支撑臂相向平移,使两根所述支撑臂分别由所述轮胎下部的前侧和后侧挤压所述轮胎,而使所述轮胎抬升。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牵引小车包括两个车体,两个所述车体分别对应于所述车辆的两侧,每个所述车体上设置的所述抬升机构的数量和位置,与其对应的所述车辆该侧的所述轮胎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用以分别抬升所述车辆该侧的各所述轮胎。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臂可伸缩地设于所述车体,所述支撑臂的伸缩方向与其平移方向相垂直。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抬升机构还包括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设于所述车体,用以在两根所述支撑臂位于所述轮胎下部的前侧和后侧时,带动两根所述支撑臂同步起升,而使所述轮胎抬升。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臂具有与其同属一个所述抬升机构的另一所述支撑臂相对的挤压面,所述支撑臂的挤压面与所述轮胎的形状匹配。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通过“抬升机构包括两根支撑臂,以使抬升机构通过两根所述支撑臂抬升轮胎”的设计,能够在利用具有车轮的牵引小车提供牵引功能的同时,实现对例如车辆等被牵引物的抬升。相比于现有方案,本公开所采用的上述技术方案,无需额外设置起升设备,操作简便、效率较高,且不会在抬升过程中对车辆造成损伤。再者,本公开无需为车辆预留额外的行驶空间,在车辆停止时即可完成抬升,适合狭小空间内的牵引操作,无需驾驶者将车辆准确行驶到牵引小车上,省时省力、准确性较佳。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抬升牵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1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另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图1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又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9是图8的俯视图;

图10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抬升牵引系统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0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另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13是图12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0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又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4的俯视图;

图16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抬升牵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6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侧视图;

图19是图16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20是图16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另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21是图19的俯视图;

图22是图20抬升牵引系统的俯视图;

图23是根据再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抬升牵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俯视图;

图25是图23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侧视图;

图26是图23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27是图26的俯视图;

图28是图23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另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29是图28的俯视图;

图30是图23示出的抬升牵引系统又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31是图30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图1~图9:

111.牵引小车;1111.车体;1112.车轮;112.抬升机构;1121.支撑臂;120. 车辆;121.轮胎;

图10~图15:

2111.车体;2121.支撑臂;221.轮胎;

图16~图22:

311.牵引小车;3111.车体;312.抬升机构;3121.支撑臂;320.车辆;321. 轮胎;

图23~图31:

411.牵引小车;4111.车体;412.抬升机构;4121.支撑臂;420.车辆;421. 轮胎。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公开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公开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公开。

在对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公开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前侧”、“后侧”、“两侧”、“之间”等来描述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抬升牵引系统实施方式一

参阅图1,图1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的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是以具有抬升功能的车辆牵引设备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该抬升牵引系统应用于其他环境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原理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能够用于抬升并牵引具有多个轮胎121的车辆120。本说明书中的对抬升牵引系统的各示例性说明中,是以具有四个轮胎121的车辆120,即具有两个车桥且每个车桥具有两个轮胎121为例进行说明的。其中,抬升牵引系统主要包括牵引小车111以及四个抬升机构112。配合参阅图2至图9,图2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俯视图;图3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侧视图;图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图6是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另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图8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又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图9是图8的俯视图。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牵引小车111主要包括车体1111,车体1111底部设置车轮1112,用于提供牵引过程中的主动或被动移动功能。其中,车体1111的具体设计方案,例如车体1111的结构、数量和相对于车辆120的配合关系,可以根据抬升机构112的具体设计灵活调整,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车体1111的具体设计方案,将在下述关于抬升机构112的说明后详细介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牵引小车111可以优选地采用AGV运行模式的设计。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轮1112可以优选地采用麦克纳姆轮或全向轮的设计,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车轮1112亦可根据不同设计需要选择其他类型,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如图2、图4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抬升机构112分别设置在车体1111且分别对应于车辆120的四个轮胎121。其中,每个抬升机构 112主要包括两根支撑臂1121,抬升机构112即通过两根支撑臂1121抬升轮胎121,从而通过四个抬升机构112的同步(根据不同需要亦可选择不同步) 实现对车辆120的抬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抬升机构112的两根支撑臂1121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可调,抬升机构112通过调节两根支撑臂1121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靠近,能够使两根支撑臂1121分别由轮胎121下部的前侧和后侧挤压轮胎121,而使轮胎121抬升。其中,支撑臂1121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具有连接端和自由端,每个抬升机构112的两根支撑臂1121的自由端分别延伸至轮胎121下方的前侧和后侧,两根支撑臂1121的连接端分别可调节地连接于车体1111。

具体而言,如图4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臂1121通过其连接端可水平转动地连接于车体1111,每个抬升机构112的两根支撑臂1121 同步转动且转动方向相反。支撑臂1121的转动可由设置在车体1111的驱动装置驱动。据此,抬升机构112通过两根支撑臂1121相向转动,使两根支撑臂1121分别由轮胎121下部的前侧和后侧挤压轮胎121,而使轮胎121抬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臂1121具有与其同属一个抬升机构 112的另一支撑臂1121相对的挤压面,支撑臂1121的挤压面优选地与轮胎 121的形状匹配,例如为内凹的圆弧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采用斜面、内凹、外凸的曲面或外凸的圆弧面等形状,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上述关于抬升机构112的具体说明,牵引小车111可以包括两个车体1111。其中,两个车体1111分别对应于车辆120的前、后两个车桥,每个车体1111上相对设有两个抬升机构 112,两个抬升机构112分别与其对应的车桥的两个轮胎121的位置对应,用以分别抬升车辆120该车桥的两个轮胎121。具体而言,车体1111可以采用大致呈“ㄇ”形的结构,且两个车体1111呈开口相对的布置方式,分别对应于车辆120的车头与车尾。每个车体1111具有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侧边以及连接于两个侧边一端之间的端边。两个侧边分别对应于车辆120的两侧,且两个抬升机构112分别设置在这两个侧边朝向车辆120的一侧,并与轮胎121 的位置对应。

通过上述设计,抬升牵引系统抬升车辆120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两个车体1111位于车辆120的车头和车尾两端,且各车体1111的开口分别朝向车辆120的车头和车尾。此时,各抬升机构112的支撑臂1121呈收起状态,即通过转动使支撑臂1121大致贴合于车体1111的侧边(或收纳在车体1111侧边开设的容纳槽中),且两根支撑臂1121的自由端方向大致相反。

然后,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将两个车体1111分别朝向车辆120的车头和车尾移动,直至其中一个车体1111的两个抬升机构112分别对应于车辆120的两个前轮,且其中另一个车体1111的两个抬升机构112分别对应于车辆120的两个后轮。此时所谓的“对应”,是指抬升机构112的两根支撑臂1121分别位于其所对应的轮胎121的前侧和后侧。

接着,如图6和图7所示,抬升机构112的两根支撑臂1121分别向轮胎 121的方向转动,即对于两根支撑臂1121而言,两根支撑臂1121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当两根支撑臂1121转动至一定角度时(根据两根支撑臂1121 连接端间距或轮胎121尺寸存在多种情形),例如大致与车体1111垂直,即例如两根支撑臂1121相互平行时,两根支撑臂1121分别接触于轮胎121下方的前侧和后侧。

最后,如图8和图9所示,两根支撑臂1121继续相向旋转,分别由轮胎 121下方的前侧和后侧挤压轮胎121,产生一个对轮胎121向上的合力,并最终将轮胎121抬升,通过各抬升机构112的抬升,车辆120最终实现整体抬升。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支撑臂1121采用以其连接端可水平转动地连接于车体1111的设计时,牵引小车111的车体1111结构或数量亦可采用其他设计。例如,牵引小车111包括两个分别对应于车辆120两侧的车体1111,且每个车体1111大致呈“冖”形的结构,每个车体1111上设置两个抬升机构 112,两个抬升机构112分别与其所对应的车辆120该侧的两个轮胎121对应,用以分别抬升车辆120该侧的轮胎121。又如,无论采用两根支撑臂1121分别对应“两侧”或“两端”的何种设计,亦可将两个车体1111设计为均位于车辆120的两侧车轮1112之间的布置方式,且采用该设计时,牵引车可以仅包括一个车体1111,四个抬升机构112分别两两设置在车体1111的两侧。

另外,当抬升机构112的两根支撑臂1121分别挤压轮胎121下部的前后两侧而无法抬升轮胎121,或无法达到所需抬升行程时,抬升机构112还可具有驱动两根支撑臂1121升降的升降装置,用以驱动两根支撑臂1121同步起升,而实现通过两根支撑臂1121对轮胎的抬升。

承上,当车辆120抬升行程需求较大时,抬升机构112亦可具有驱动两根支撑臂1121升降的升降装置,用以在两根支撑臂1121挤压轮胎121并使轮胎121抬升时,带动两根支撑臂1121同步起升,而使轮胎121继续抬升。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抬升牵引系统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发明原理的许多种抬升牵引系统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任何细节或抬升牵引系统的任何部件。

抬升牵引系统实施方式二

参阅图10,图10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的原理的另一抬升牵引系统的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是以具有抬升功能的车辆牵引设备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该抬升牵引系统应用于其他环境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原理的范围内。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主要包括牵引小车以及四个抬升机构。配合参阅图10至图15,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图12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另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图13是图12的俯视图;图1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又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图15是图14的俯视图。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牵引小车的设计方案,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设计方案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抬升机构还具有驱动两根支撑臂2121 升降的升降装置。具体而言,升降装置设置在车体2111,其能够用于在两根支撑臂2121与轮胎221接触时,或在两根支撑臂2121分别位于轮胎221下方的前侧和后侧时,驱动两根支撑臂2121同步起升,而使轮胎221抬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抬升机构的两根支撑臂2121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可调,抬升机构通过调节两根支撑臂2121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靠近,能够使两根支撑臂2121分别由轮胎221下部的前侧和后侧挤压轮胎221,而使轮胎221 抬升。其中,支撑臂2121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具有连接端和自由端,每个抬升机构的两根支撑臂2121的自由端分别延伸至轮胎221下方的前侧和后侧,两根支撑臂2121的连接端分别可调节地连接于车体2111。

具体而言,如图10至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臂2121通过其连接端可水平转动地连接于车体2111,每个抬升机构的两根支撑臂2121同步转动且转动方向相反。据此,抬升机构通过两根支撑臂2121相向转动,使两根支撑臂2121分别位于轮胎221下部的前侧和后侧,并通过升降装置驱动支撑臂2121起升而抬升轮胎221。

通过上述设计,抬升牵引系统抬升车辆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两个车体2111位于车辆的车头和车尾两端,且各车体2111的开口分别朝向车辆的车头和车尾。此时,各抬升机构的支撑臂2121呈收起状态,即通过转动使支撑臂2121大致贴合于车体2111的侧边(或收纳在车体2111 侧边开设的容纳槽中),且两根支撑臂2121的自由端方向大致相反。

然后,如图10和图11所示,将两个车体2111分别朝向车辆的车头和车尾移动,直至其中一个车体2111的两个抬升机构分别对应于车辆的两个前轮,且其中另一个车体2111的两个抬升机构分别对应于车辆的两个后轮。此时所谓的“对应”,是指抬升机构的两根支撑臂2121分别位于其所对应的轮胎221的前侧和后侧。

接着,如图12和图13所示,抬升机构的两根支撑臂2121分别向轮胎 221的方向转动,即对于两根支撑臂2121而言,两根支撑臂2121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当两根支撑臂2121转动至一定角度时(根据两根支撑臂2121 连接端间距或轮胎221尺寸存在多种情形),例如大致与车体2111垂直,即例如两根支撑臂2121相互平行时,两根支撑臂2121分别位于与轮胎221下方的前侧和后侧。此时,支撑臂2121可以与轮胎221接触,亦可不接触,但当支撑臂2121与轮胎221不接触时,仍需保证两根支撑臂2121的间距小于轮胎221的直径。

最后,如图14和图15所示,驱动装置驱动两根支撑臂2121同步起升,从而通过支撑臂2121将轮胎221抬升。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抬升牵引系统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发明原理的许多种抬升牵引系统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任何细节或抬升牵引系统的任何部件。

抬升牵引系统实施方式三

参阅图16,图16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的原理的又一抬升牵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是以具有抬升功能的车辆牵引设备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该抬升牵引系统应用于其他环境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原理的范围内。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主要包括牵引小车311以及四个抬升机构312。配合参阅图17至图22,图17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俯视图;图18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侧视图;图19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图21是图19 的俯视图;图20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另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图22是图20的俯视图。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牵引小车311的设计方案,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设计方案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臂3121与车体3111大致垂直,且支撑臂3121通过其连接端可水平平移地连接于车体3111,每个抬升机构312的两根支撑臂3121同步平移且平移方向相反。据此,抬升机构312 通过两根支撑臂3121相向平移,使两根支撑臂3121分别由轮胎321下部的前侧和后侧挤压轮胎321,而使轮胎321抬升。

如图16至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上述关于抬升机构312的具体说明,牵引小车311可以包括两个车体3111。其中,两个车体3111分别对应于车辆320的两侧,每个车体3111上相对设有两个抬升机构312,两个抬升机构312分别与其对应侧的两个轮胎321的位置对应,用以分别抬升车辆320该侧的两个轮胎321。具体而言,车体3111可以采用大致呈“冖”形的结构,且两个车体3111呈开口相对的布置方式,分别对应于车辆320 的两侧。

通过上述设计,抬升牵引系统抬升车辆320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如图16至图18所示,两个车体3111位于车辆320的两侧,且各车体3111的开口分别朝向车体3111的两侧。此时,各抬升机构312的两根支撑臂3121呈大间距收起状态。

然后,如图16至图18所示,将两个车体3111分别朝向车辆320的两侧移动,直至其中一个车体3111的两个抬升机构312分别对应于车辆320一侧的前轮和后轮,且其中另一个车体3111的两个抬升机构312分别对应于车辆320另一侧的前轮和后轮。此时所谓的“对应”,是指抬升机构312的两根支撑臂3121分别位于其所对应的轮胎321的前侧和后侧。

接着,如图19和图20所示,抬升机构312的两根支撑臂3121分别向轮胎321的方向水平移动,即对于两根支撑臂3121而言,两根支撑臂3121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当两根支撑臂3121平移至一定间距时(根据两根支撑臂 3121连接端间距或轮胎321尺寸存在多种情形),两根支撑臂3121分别接触于轮胎321下方的前侧和后侧。

最后,如图21和图22所示,两根支撑臂3121继续相向平移,分别由轮胎321下方的前侧和后侧挤压轮胎321,产生一个对轮胎321向上的合力,并最终将轮胎321抬升,通过各抬升机构312的抬升,车辆320最终实现整体抬升。

另外,当抬升机构312的两根支撑臂3121分别挤压轮胎321下部的前后两侧而无法抬升轮胎321,或无法达到所需抬升行程时,抬升机构312还可具有驱动两根支撑臂3121升降的升降装置,用以驱动两根支撑臂3121同步起升,而实现通过两根支撑臂3121对轮胎321的抬升。

承上,当车辆320抬升行程需求较大时,抬升机构312亦可具有驱动两根支撑臂3121升降的升降装置,用以在两根支撑臂3121挤压轮胎321并使轮胎321抬升时,带动两根支撑臂3121同步起升,而使轮胎321继续抬升。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抬升牵引系统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发明原理的许多种抬升牵引系统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任何细节或抬升牵引系统的任何部件。

抬升牵引系统实施方式四

参阅图23,图23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的原理的再一抬升牵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是以具有抬升功能的车辆牵引设备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该抬升牵引系统应用于其他环境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原理的范围内。

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主要包括牵引小车411以及四个抬升机构412。配合参阅图24至图31,图2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俯视图;图25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侧视图;图26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图27是图26 的俯视图;图28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另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图29是图28的俯视图;图30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抬升牵引系统又一工作状态下的放大图;图31是图30的俯视图。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牵引小车411的设计方案,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设计方案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臂4121采用水平平移的设计之外,进一步采用可伸缩地设置在牵引小车411的车体4111 中的设计,且伸缩的方向优选为垂直于支撑臂4121平移的方向。据此,抬升机构412通过两根支撑臂4121相向平移,使两根支撑臂4121分别由轮胎421 下部的前侧和后侧挤压轮胎421,而使轮胎421抬升,同时,两根支撑臂4121 在不平移时,可以缩回并收纳在车体4111中。

如图23至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上述关于抬升机构412的具体说明,牵引小车411可以包括两个车体4111。其中,两个车体4111分别对应于车辆420的前桥与后桥,且每个车体4111的宽度均小于其所对应的车桥的两个轮胎421之间的间距,而使车体4111能够由车辆420底部进入并移动至同一车桥的两个轮胎421之间。每个车体4111的两侧设有两个抬升机构412,两个抬升机构412分别与该车桥的两个轮胎421的位置对应,用以分别抬升车辆420该车桥的两个轮胎42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基于支撑臂4121可伸缩地设置在牵引小车411的车体4111中的设计。牵引小车411亦可仅包括一个车体4111,该车体4111的宽度小于车辆420的轮距,该车体4111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抬升机构412,且同侧的两个抬升机构412分别对应于车辆420同侧的前、后轮。

通过上述设计,抬升牵引系统抬升车辆420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如图23、图24和图27所示,两个车体4111分别位于车辆420 的车头和车尾,且各抬升机构412的两根支撑臂4121收纳在各自所在车体4111内部。

然后,如图23、图24和图27所示,将两个车体4111分别由车辆420 的车头和车尾向车辆420下方移动,直至其中一个车体4111的两个抬升机构 412分别对应于车辆420的两个前轮,且其中另一个车体4111的两个抬升机构412分别对应于车辆420的两个后轮。此时所谓的“对应”,是指抬升机构412的两根支撑臂4121的伸出路径分别位于其所对应的轮胎421的前侧和后侧。

接着,如图28和图29所示,抬升机构412的两根支撑臂4121分别由车体4111伸出,直至两根支撑臂4121分别位于其所对应的轮胎421下方的前侧和后侧。

最后,如图30和图31所示,两根支撑臂4121相向平移,两根支撑臂 4121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当两根支撑臂4121平移至一定间距时(根据两根支撑臂4121连接端间距或轮胎421尺寸存在多种情形),两根支撑臂4121 分别接触于轮胎421下方的前侧和后侧。两根支撑臂4121继续相向平移,分别由轮胎421下方的前侧和后侧挤压轮胎421,产生一个对轮胎421向上的合力,并最终将轮胎421抬升,通过各抬升机构412的抬升,车辆420最终实现整体抬升。

另外,当抬升机构412的两根支撑臂4121分别挤压轮胎421下部的前后两侧而无法抬升轮胎421,或无法达到所需抬升行程时,抬升机构412还可具有驱动两根支撑臂4121升降的升降装置,用以驱动两根支撑臂4121同步起升,而实现通过两根支撑臂4121对轮胎421的抬升。

承上,当车辆420抬升行程需求较大时,抬升机构412亦可具有驱动两根支撑臂4121升降的升降装置,用以在两根支撑臂4121挤压轮胎421并使轮胎421抬升时,带动两根支撑臂4121同步起升,而使轮胎421继续抬升。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抬升牵引系统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发明原理的许多种抬升牵引系统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抬升牵引系统的任何细节或抬升牵引系统的任何部件。

基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主要包括牵引小车以及多个抬升机构。其中,车体底部设有车轮。多个抬升机构设于车体且分别对应于多个轮胎,每个抬升机构包括两根支撑臂,以使抬升机构通过两根支撑臂抬升轮胎。

车辆抬升牵引方法实施方式一

结合上述对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详细介绍,以下对本公开提出的车辆抬升牵引方法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车辆抬升牵引方法是以对具有多个轮胎的车辆进行抬升牵引的方法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该车辆抬升牵引方法应用于其他环境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公开提出的车辆抬升牵引方法的原理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车辆抬升牵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抬升装置,其包括牵引小车以及多个抬升机构,牵引小车包括车体,车体底部设有车轮,多个抬升机构设于车体,每个抬升机构包括两根支撑臂;

移动车辆或牵引小车,使多个抬升机构分别对应于多个轮胎,且每个抬升机构的两根支撑臂分别位于其所对应的轮胎下部的前侧和后侧;以及

利用抬升机构的两根支撑臂抬升其所对应的轮胎,而使车辆抬升。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利用两根支撑臂抬升轮胎的步骤中,两根支撑臂是采用相向移动而分别挤压轮胎下部的前侧和后侧的方式,而使轮胎受到向上的合力,以此抬升轮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提供一抬升装置的步骤中,所提供的抬升装置可以采用本公开提出的且在上述内容中示例性说明的抬升牵引系统。

车辆抬升牵引方法实施方式二

以下对本公开提出的车辆抬升牵引方法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抬升牵引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抬升牵引方法大致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利用两根支撑臂抬升轮胎的步骤中,两根支撑臂是采用向上移动而分别顶升轮胎下部的前侧和后侧的方式,而使轮胎受到向上的合力,以此抬升轮胎。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车辆抬升牵引方法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发明原理的许多种车辆抬升牵引方法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车辆抬升牵引方法的任何细节或车辆抬升牵引方法的任何步骤。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通过“抬升机构包括两根支撑臂,以使抬升机构通过两根所述支撑臂抬升轮胎”的设计,能够在利用具有车轮的牵引小车提供牵引功能的同时,实现对例如车辆等被牵引物的抬升。相比于现有方案,本公开所采用的上述技术方案,无需额外设置起升设备,操作简便、效率较高,且不会在抬升过程中对车辆造成损伤。再者,本公开无需为车辆预留额外的行驶空间,在车辆停止时即可完成抬升,适合狭小空间内的牵引操作,无需驾驶者将车辆准确行驶到牵引小车上,省时省力、准确性较佳。

以上详细地描述和/或图示了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特定实施方式,相反,每个实施方式的组成部分和/或步骤可与这里所描述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独立和分开使用。一个实施方式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或每个步骤也可与其它实施方式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结合使用。在介绍这里所描述和/或图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时,用语“一个”、“一”和“上述”等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此外,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字限制。

虽然已根据不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公开提出的抬升牵引系统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可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公开的实施进行改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