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工具及其应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9109发布日期:2019-11-12 21:45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公共交通工具及其应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公共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及其应急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各种空调公交车、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中,通常车窗玻璃都是一片式安装在窗框上。由此,车内通常配备逃生锤,用于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击碎车窗玻璃逃生。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车窗的两侧设置逃生锤卡座,逃生锤被收纳在卡座中待用。基于逃生锤的这种固定方式,逃生锤在车内配置的数量是有限的,且这种固定方式易造成逃生锤丢失或掉落,就会导致逃生锤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失去作用。特别是轻轨和地跌,发生意外之后随即会产生停电或失控的情况,而在漆黑的环境下,常常会找不到逃生锤,会因无有效的应急工具发生混乱和踩踏事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及其应急装置,该装置能够提供有效的应急措施,避免混乱和踩踏事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应急装置,用于公共交通工具,所述应急装置包括:逃生锤机构;以及拉手,包括吊环和柔性连接件,所述吊环包括相互连接的吊环主体和连接座,所述柔性连接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连接扶手杆,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连接座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逃生锤机构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中;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快拆结构,该快拆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阳性连接部和阴性连接部,所述阳性连接部和所述阴性连接部中的一者设置于柔性连接件(31)的第二端(312),所述阳性连接部和所述阴性连接部中的另一者设置于所述连接座(32)。

可选地,所述连接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逃生锤机构包括用于敲破车窗玻璃的撞针,所述撞针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并且所述撞针的尖端伸出于所述容纳槽。

可选地,所述逃生锤机构包括保护盖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在所述撞针和所述连接座之间,所述保护盖设置有供所述撞针伸出的出口,所述保护盖具有止挡位置和放行位置,在所述止挡位置,所述保护盖作用于所述撞针以将所述第一弹性件保持在压缩状态并且将所述撞针限制在所述出口内,在所述放行位置,所述保护盖解除对所述撞针的限制,以使得所述撞针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撞针的尖端能够从所述出口伸出。

可选地,所述保护盖包括端盖部和套筒部,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端盖部,所述套筒部的连接于所述端盖部的内侧,所述端盖部的外表面构造为平面,所述撞针设置在所述套筒部中,所述撞针和所述套筒部之间设置有止挡结构,所述止挡结构包括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设置于所述撞针,所述第二止挡部设置于所述套筒部,在所述止挡位置,所述第二止挡部与所述第一止挡部相配合以限制所述撞针朝向所述出口移动;在所述方形位置,所述第二止挡部与所述第一止挡部脱离配合,以解除对所述撞针的限制。

可选地,所述第一止挡部构造为沿所述撞针的径向方向向外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止挡部构造为沿所述套筒部的径向方向向内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的配合面构造为斜面,以使得所述保护盖能够相对于所述撞针沿与所述径向方向垂直的轴向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逃生锤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保护盖,另一端抵接所述连接座,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系数,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相配合以将所述保护盖保持在所述止挡位置。

可选地,所述柔性连接件的所述第二端设置有连接盖,该连接盖与所述连接座通过连接机构连接以封闭所述容纳槽。

可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电磁锁机构,该电磁锁机构用于可解锁地将所述连接盖和所述连接座锁定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应急装置还包括手动解锁开关,该手动解锁开关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以手动地解锁所述电磁锁机构。

可选地,所述吊环包括握持杆和连接杆,所述握持杆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连接座连接,所述握持杆的两端设置有照明模块,所述握持杆的内部设置有供电模块,以向所述照明模块提供电能。

可选地,所述供电模块包括蓄能模块和动能发电模块,该动能发电模块包括提供磁场的磁体和导电体,该导电体与所述蓄能模块连接,以将切割所述磁场中的磁感线所产生的电流以电能的形式储存在所述蓄能模块中,所述蓄能模块与所述照明模块连接以供电。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所述公共交通工具设置有上述应急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公共交通工具的应急装置能够将逃生锤机构置于乘客接触最常见且关系最密切的拉手的连接座中,通过柔性连接件的第一端连接扶手杆和柔性连接件的第二端与连接座可拆卸地连接,能够将逃生锤机构连接于扶手杆,可以有效避免逃生锤机构掉落或丢失等问题;当公共交通工具出现异常或发生紧急情况时,连接座与柔性连接件能够分离,方便乘客取下拉手,继而握住拉手并将逃生锤机构作用于车窗玻璃,从而能够敲破车窗玻璃逃生。这为乘客提供了有效的应急措施,能够避免乘客因在黑暗环境中寻找逃生锤而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并且由此,也能够降低甚至消除混乱和踩踏事件的发生机率,更加安全、简便、且高效。另外,该应急装置与拉手功能可高度统一化,具有模块化制造和可更换更新的属性,因此,只需更换拉手即可实现,不会影响整套公共交通工具的制造基础,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普及性。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应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应急装置中的拉手和逃生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其中,保护盖处于止挡位置;

图4是沿图2中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其中,保护盖处于放行位置。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应急装置中的逃生锤机构处于使用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应急装置中的照明模块处于使用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应急装置中的电磁锁机构的控制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扶手杆,2-逃生锤机构,20-撞针,21-保护盖,210-出口,211-端盖部,212-套筒部,22-第一弹性件,231-第一止挡部,232-第二止挡部,24-第二弹性件,30-吊环,31-柔性连接件,311-第一端,312-第二端,313-连接盖,32-连接座,33-握持杆,34-连接杆,4-照明模块,5-电磁锁机构,6-控制模块,7-事故感应模块,8-手动解锁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针对相应零部件本身的轮廓而言的。另外,使用“第一、第二”等词的使用目的在于区别不同部件,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但上述词语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应急装置,用于公共交通工具,该应急装置包括:逃生锤机构2;以及拉手,包括吊环30和柔性连接件31,吊环30包括相互连接的吊环主体和连接座32,柔性连接件31包括相对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2,第一端311用于连接扶手杆1,第二端312与连接座32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地连接,逃生锤机构2设置在连接座32中;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快拆结构,该快拆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阳性连接部和阴性连接部,所述阳性连接部和所述阴性连接部中的一者设置于柔性连接件(31)的第二端(312),所述阳性连接部和所述阴性连接部中的另一者设置于所述连接座(3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公共交通工具的应急装置能够将逃生锤机构2置于乘客接触最常见且关系最密切的拉手的连接座32中,通过柔性连接件31的第一端311连接扶手杆1和柔性连接件31的第二端312与连接座32可拆卸地连接,能够将逃生锤机构2连接于扶手杆1,可以有效避免逃生锤机构2掉落或丢失等问题;当公共交通工具出现异常或发生紧急情况时,连接座32与柔性连接件31能够分离,方便乘客取下拉手,继而握住拉手并将逃生锤机构2作用于车窗玻璃,从而能够敲破车窗玻璃逃生。这为乘客提供了有效的应急措施,能够避免乘客因在黑暗环境中寻找逃生锤而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并且由此,也能够降低甚至消除混乱和踩踏事件的发生机率,更加安全、简便、且高效。另外,该应急装置与拉手功能可高度统一化,具有模块化制造和可更换更新的属性,因此,只需更换拉手即可实现,不会影响整套公共交通工具的制造基础,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普及性。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座32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连接座32可以设置有容纳槽,逃生锤机构2包括用于敲破车窗玻璃的撞针20,参考图3所示,撞针20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并且撞针20的尖端伸出于所述容纳槽,从而能够提供有效的撞击。撞针20的尖端在施加如图3中所示的箭头方向的力后,具有一定的速度并能够快速敲破车窗玻璃。图5示出了逃生锤机构2处于使用状态时的示意图。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逃生锤机构2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逃生锤机构2可以包括保护盖21和第一弹性件22,第一弹性件22抵接在撞针20和连接座32之间,第一弹性件22的一端抵接于保护盖21,另一端抵接于连接座32,用以保持保护盖21和连接座32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护盖21设置有供撞针20伸出的出口210,此外,保护盖21还具有止挡位置和放行位置。参考图3,在图3中保护盖21处于所述止挡位置。在止挡位置,保护盖21作用于撞针20以将第一弹性件22保持在压缩状态并且将撞针20限制在出口210内。参考图4,在图3中保护盖21处于所述放行位置。在放行位置,对保护盖21施加沿图3中的箭头的方向的作用力,能够解除保护盖21对撞针20的限制,以使得撞针20在第一弹性件22的弹力作用下,撞针20的尖端能够沿图4中的箭头的方向从出口210伸出。在这种情况下,若保护盖21的外端面(即下述的端盖部211的外表面)抵接在车窗玻璃上,则可以通过乘客将拉手压向车窗玻璃而使得保护盖21从止挡位置向放行位置移动。在撞针20的尖端从出口210伸出的过程中,撞针在第一弹性件22的弹力作用下会具有一定的冲量和动量,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尺寸,例如第一弹性件22的弹性系数、撞针20的行程等,进行相应设计,能够使得尖端在撞击车窗玻璃时的集中应力足够使得车窗玻璃碎裂,并且碎裂面积足够大,例如可以达到爆破玻璃的程度,这也有益于减少破窗的时间,更加有利于提高逃生速度。

其中,保护盖21可以包括端盖部211和套筒部212,出口210设置于端盖部211,套筒部212连接于端盖部211的内侧,由于车窗玻璃通常构造为平面,因此,端盖部211的外表面可以构造为平面,以在所述放行位置增大端盖部211与车窗玻璃的接触面积,使得保护盖21与车窗玻璃之间建立可靠的抵接,从而保证撞针20的破窗效果。参考图3和图4所示,撞针20设置在套筒部212中,撞针20和套筒部212之间设置有止挡结构,止挡结构可以包括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一止挡部231和第二止挡部232,第一止挡部231设置于撞针20,第二止挡部232设置于套筒部212,在所述止挡位置,第二止挡部232与第一止挡部231相配合以限制撞针20朝向出口210移动;在所述放行位置,第二止挡部232与第一止挡部231脱离配合,以解除对撞针20的限制。

此外,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止挡部231和第二止挡部231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第一止挡部231可以构造为沿撞针20的径向方向向外的第一凸起,第二止挡部232可以构造为沿套筒部212的径向方向向内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的配合面构造为斜面,在所述放行位置,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一凸起的作用下沿所述斜面的倾斜方向发生变形,以使得保护盖21能够相对于撞针20沿与所述径向方向垂直的轴向方向移动。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保护盖21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在容纳槽中。例如,可以通过滑动结构与连接座32连接。可选择地,逃生锤机构2还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24,该第二弹性件24的一端抵接所述保护盖21,另一端抵接连接座32,其中,第二弹性件24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性件22的弹性系数,以在所述止挡位置保持保护盖21与连接座32之间的相对位置,并通过第一弹性件22和第二弹性件24相配合将保护盖21保持在所述止挡位置,限制撞针20朝向出口210移动。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柔性连接件31的第二端312可以设置有连接盖313,该连接盖313与连接座32通过连接机构连接以封闭所述容纳槽,以在所述止挡结构失效的情况下防止撞针20脱离保护盖21的限制。其中,柔性连接件31能够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随着乘客使用拉手时的来回晃动而进行摆动,以提高拉手的使用体验。

其中,所述连接机构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机构可以包括快拆结构(例如卡接结构),该快拆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阳性连接部和阴性连接部,所述阳性连接部和所述阴性连接部中的一者设置于连接盖313,所述阳性连接部和所述阴性连接部中的另一者设置于连接座32。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机构可以包括电磁锁机构5,该电磁锁机构5用于可解锁地将连接盖313和连接座32锁定在一起,其中,连接座32可以设置为金属件,连接盖313可以设置为电磁铁,在车辆正常行驶时,始终将所述电磁锁机构5保持在通电的状态下,连接盖313具备磁性,吸附连接座32以将拉手连接于扶手杆1;当车辆由于出现碰撞或者危急而导致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下,切断所述电磁锁机构5的电源,此时连接盖313不具备磁性,连接座32能够迅速与连接盖313分离,以使逃生锤机构2投入使用中。在本公开的再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可以同时包括快拆结构和电磁锁机构,以在其中一者失效时可以通过另一者保证连接,避免发生拉手意外掉落的情况。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所示,所述应急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模块6和事故感应模块7,事故感应模块7和电磁锁机构5与控制模块6连接,控制模块6根据事故感应模块7所检测的事故信号控制电磁锁机构5解锁。其中,所述应急装置还可以包括手动解锁开关8,该手动解锁开关8与控制模块6连接,以手动地解锁电磁锁机构5。所述电磁锁机构5可以通过控制模块6或手动解锁开关8对其进行通断电操作,以确保在车辆出现碰撞或危急而导致的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下逃生锤机构2能够正常地投入使用。此外,控制模块6可以随时监控电磁锁机构5是否失效或者异常,从而反馈信息需要更换或更新。其中,控制模块6可以集成到公共交通工具驾驶室的主控系统或主控电脑中,由驾驶员对电磁锁机构5的解锁进行统一控制。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握持,吊环30可以包括握持杆33和连接杆34,握持杆33通过连接杆34与连接座32连接。其中,握持杆33的两端可以设置有照明模块4(例如LED灯等),握持杆33的内部设置有供电模块(例如电池、纽扣电池等),以向照明模块4提供电能,因此,在黑暗中,拉手能够提供照明或救援定位。图6示出了照明模块4处于使用状态时的示意图。

另外,所述供电模块可以包括蓄能模块和动能发电模块,该动能发电模块包括提供磁场的磁体和导电体,该导电体与所述蓄能模块连接,在乘客使用拉手来回晃动时,带动所述导电体来回摆动,以将切割所述磁场中的磁感线所产生的电流以电能的形式储存在所述蓄能模块中,所述蓄能模块与所述照明模块4连接以供电。其中,上述动能发电模块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动能发电装置或设备进行构造,在此不再对其展开描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所述公共交通工具设置有上述应急装置,因此同样具有上述优点,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