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单元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390243阅读:来源:国知局
该送风机17由两个叶轮18、19和经由旋转轴与这些叶轮18、19连接并使这些叶轮18、19旋转的一个驱动马达20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空调单元主体4,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主驾驶侧)配置有内外部气体切换箱2,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副驾驶侧)配置有内部气体导入用通道3,并且送风机17处于横倒状态以使驱动马达20的旋转轴的轴向大致沿车辆宽度方向。
[0050]另外,空调单元主体4在单元壳体21内具有:冷却从送风单元部14、15送来的空气的蒸发器等冷却用热交换器22、加热利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22冷却的空气的加热芯等加热用热交换器23、在后述的加热用热交换器上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a内配置于冷却用热交换器22和加热用热交换器23之间调节向加热用热交换器23输送的空气和旁路的空气的比率的混合空气门24a、24b。而且,划分在单元壳体21内的空气流路26在从冷却用热交换器22的风下游侧的通风面的车辆上下方向之间的位置至加热用热交换器23的风上游侧的通风面的车辆上下方向之间的位置的部分通过分隔部25隔成加热用热交换器上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a和加热用热交换器下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b。
[0051]加热用热交换器上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a是供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22的通风面的车辆上侧部分的空气流入的部分,其在混合空气门24a及加热用热交换器23的下游,具有使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23的两通风面的车辆上侧部分被加热的温风和迂回加热用热交换器23被冷却用热交换器22冷却的冷风混合的空气混合室27。冷风和温风的混合比率通过随混合空气门24a适宜进行旋转等动作而进行调节。另外,加热用热交换器上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a在比空气混合室27靠近风下游侧,开设有通风吹出用开口部28及除霜吹出用开口部29,这些通风吹出用开口部28及除霜吹出用开口部29经由未图示的通道与未图示通风吹出口及除霜吹出口连接。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通风吹出用开口部28和除霜吹出用开口部29的开口附近配置有用于开闭该通风吹出用开口部28和除霜吹出用开口部29的模式门30,31ο
[0052]加热用热交换器下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b是供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22的通风面的车辆下侧部分的空气流入的部分,通过随着空气混合24b适当地进行旋转等动作,能够使被该冷却用热交换器22冷却的冷风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23的两通风面的车辆下侧部分而进行加热。而且,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下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b的最靠近风下游侧开设有最下部吹出用开口部32,在该最下部吹出用开口部32的附近配置有用于开闭该最下部吹出用开口部32的模式门33。
[0053]另外,如图1及图3所示,空气流路26的比冷却用热交换器22位于风上游侧且比送风机17位于风下游侧的空气流路部分被分割部35分割为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和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构成为: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的风下游侧端和冷却用热交换器22的风上游侧的通风面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部分连接,并且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的风上游侧端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因此,随着从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的风下游侧越靠近风上游侧(车辆行进方向的前侧),越向上方弯曲并延伸。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的风下游侧端和冷却用热交换器22的风上游侧的通风面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部分连接,并且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的风上游侧端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的风上游侧端位于比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的风上游侧端更靠近车辆行进方向的前侧。即,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构成为:从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的下层的位置与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的弯曲配合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弯曲并延伸。
[0054]另外,如图1所示,由于分隔部25位于分割部35的延长线上,因此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的风上游侧端与加热用热交换器上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a的风上游侧端一致,仅使来自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的空气向加热用热交换器上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a输送,而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的风下游侧端与加热用热交换器下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b的风上游侧端一致,仅使来自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的空气向加热用热交换器下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b输送。
[0055]而且,送风单元部14和送风单元部15为了收纳送风机17而在同轴线上形成有开口部38、39、40,并且送风单元部14的头部14a向车辆上下方向的大致正下方延伸,与第二空气流路37的风上游侧端连接,而送风单元部15的头部15a向车辆行进方向的后方侧斜向延伸,与第一空气流路36的风上游侧端连接。
[0056]根据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如图2所示,通过将内外部气体切换箱2与送风单元部15连接,将内部气体导入用通道3与送风单元部14连接,使例如湿度相对低的外部气体从外部气体导入口 6流到内外部气体切换箱2内、送风单元部15内、第一空气流路36内,流过加热用热交换器上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a时,利用冷却用热交换器22及加热用热交换器23适当地调节温度后,从除霜吹出用开口部29送出至除霜吹出口,因此,能够防止车窗玻璃因来自除霜吹出口的空气的湿气而变得模糊。另外,使例如湿度相对高的内部气体从内部气体导入口 11通过内部气体导入用通道3内、送风单元部14内、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内,流过加热用热交换器下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b时,利用冷却用热交换器22及加热用热交换器23适当地调节温度后,从最下部吹出用开口部32送出,因此能够使内部气体循环,从而防止加热的内部气体向车室外流出的同时,利用比外部气体温度高的内部气体制热而进行高效的空调运转。
[0057]而且,根据该车辆用空调单元1,由于送风单元部14和送风单元部15共用送风机17,因此能够减少驱动马达20等构成送风机17的零件的数量。
[0058]图4及图5表不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构成的另一例。下面,参照图4及图5,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例。需要说明的是,对与到目前为止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相同的结构,原则上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0059]在该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例中,将冷却用热交换器22以横倒或接近于横倒的状态收纳于单元壳体21,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和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沿车辆行进方向并列设置并且被分割部35分割,图4及图5特别表不被分割部35分割为使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位于比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更靠近车辆行进方向的后方的位置的状态。
[0060]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构成为从其风上游侧一直到风下游侧大致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的风上游侧与送风单元部15头部分15a连接,第一空气流路部分36的风下游侧与冷却用热交换器22的风上游侧的通风面的车辆行进方向的后侧部分连接。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也同样构成为从其风上游侧一直到风下游侧大致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的风上游侧与送风单元部14的头部分14a连接,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的风下游侧与冷却用热交换器22的风上游侧的通风面的车辆行进方向的前侧部分连接。
[0061]根据以上的构成,在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例中,也通过将内外部气体切换箱与送风单元部15连接,将内部气体导入用通道与送风单元部14连接,能够使例如湿度相对低的外部气体从外部气体导入口流到内外部气体切换箱内、送风单元部15内、第一空气流路36内,流过加热用热交换器上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a时,利用冷却用热交换器22及加热用热交换器23适当地调节温度后,从除霜吹出用开口部29输送至除霜吹出口,因此,能够防止车窗玻璃因来自除霜吹出口的空气的湿气而变得模糊。另外,使例如湿度相对高的内部气体从内部气体导入口 6通过内部气体导入用通道内、送风单元部14内、第二空气流路部分37内,流过加热用热交换器下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b时,利用冷却用热交换器22及加热用热交换器23适当地调节温度后,从最下部吹出用开口部32送出,因此能够使内部气体循环,从而防止加热的内部气体向车室外流出的同时,利用比外部气体温度高的内部气体制热而进行高效率的空调运转。
[0062]第二实施例
[0063]图6和图7表示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I的送风单元部的风下游侧到冷却用热交换器22的构成的一例。下面,说明图6所示的第一例和图7所示的第二例。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0064]图6(b)和图7(b)所示的第一例和第二例的任一例的空气流动方向变更部件42在图I所示的车辆用空调单元I的冷却用热交换器22的风上游侧未设置分割部35,并且如图3所示的送风单元部14的头部14a的风下游侧端和送风单元部15的头部15a的风下游侧端沿车辆的行驶方向没有错开的情况下,被收纳于空气流路26的送风单元部的风下游侧且冷却用热交换器22的风上游侧的空气流路部分。
[0065]S卩,虽未图示,但车辆用空调单元I在单元壳体21内收纳有冷却用热交换器22及加热用热交换器23,并且空气流路26被分隔部25分隔为加热用热交换器上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a和加热用热交换器下侧通过用空气流路部分26b,该分隔部25从冷却用热交换器22的风下游侧的通风面的车辆上下方向之间的位置延伸至加热用热交换器23的风上游侧的通风面的车辆上下方向之间的位置。
[0066]而且,虽未图示,但在收纳有例如由图3所示的连续的两个叶轮和位于这些叶轮的并列设置方向的一侧而驱动这两个叶轮的一个电动机构成的送风机的情况下,如图6 (c)所示,对于单元壳体21切断送风单元部的风下游侧端部时,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开口的两个开口部43、44仅由分隔部45隔开且相互接近。
[0067]在这样构成的车辆用空调单元I中适用图6(b)所示的第一例的空气流动方向变更部件42。该空气流动方向变更部件42基本上由分割部47、50和变更部48、49构成。
[0068]分割部47是用于使通过开口部43的空气和通过开口部44的空气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以分别流通的方式分成两路并对双方的空气进行导向的部件,当配置于空气流路26内时,位于空气流动方向变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