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走部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24712阅读:来源:国知局
实施方式(变形例)所设及的汽车行走部件的示意图。
[0059] 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的汽车行走部件的示意图。
[0060]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的汽车行走部件的臂的剖视图,且是图14的D-D线W及〇/- 〇/线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1] W下,适当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所设及的汽车行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的方 式进行详细说明。
[0062] 首先,参照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设及的汽车行走部件的整体结构进行说 明。
[0063] [汽车行走部件]
[0064] 汽车行走部件下适当地称作"行走部件")10是在悬臂、例如下臂、上臂、转向 节、连杆等汽车的行走件中使用的部件。W下,关于行走部件10,使用图1、2所示的上臂进行 说明。
[0065] 如图1所示,行走部件10具备Ξ个凸台l(laab、lc)、W及连接凸台1之间的Ξ个臂 2(2曰、26、2(:)。并且,如图2所示,臂2具备呈现规定厚度的腹板3、^及设置为从腹板3的表面 (腹板3的边缘部分的表面)突出并沿长边方向延伸的肋部4。详细而言,四个肋部4(4a、4b、 4c、4d)从腹板3的两面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图IW及图2中,腹板3在肋部4之间连续地形 成,但为了实现轻型化,也可W在腹板3上设置孔(贯穿孔)。另外,行走部件10的材料不特别 限定,但优选轻型化方面优异的侣合金。
[0066] 在此,凸台1是指用于嵌入或组合轴套等部件的厚壁构件(突起构件)。另外,臂2是 指设置于凸台1之间并将凸台1连接起来的构件,如上所述,是具备薄壁的腹板3与对该腹板 3进行加强的肋部4的构件。
[0067]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臂2,呈现出各种构造,例如,除了所述的构造 W外,还存在如 图10所示肋部4X从腹板3X的上表面的中央部突出、并且肋部4X从腹板3X的下表面的两端部 突出的剖面形状的臂2X。另外,还存在如图11所示肋部4Y从腹板3Y的两面的中央部突出的 剖面形状的臂2Y、如图12所示肋部4Z从腹板3Z的上表面的中央部突出的剖面形状的臂2Z。 并且,针对产品所要求的强度要件,在有效的位置配置肋部4。并且,本发明能够应用于W具 备呈现出上述构造的臂2的行走部件10为代表的各种构造的行走部件。
[0068] 需要说明的是,W下,W肋部4的构造为中屯、进行说明,但在肋部4中,由于凸台1的 端部V附近(参照图1)的肋部4的构造受到凸台1的构造较大影响,因此有时在设计上无法形 成稳定的构造。例如,存在如下构造的行走部件等:由于连续地形成凸台1与臂2,由此在凸 台1的端部V附近,凸台1、肋部4W及腹板3的厚度形成为大致相同。在运样的情况下,本发明 的肋部4是指除凸台1的端部V的附近部分之外的肋部,换言之,表示除受到凸台1的构造影 响的部分之外的肋部。
[0069] 例如,本发明的肋部4是指除与凸台1的端部V相距10mm的部分之外的肋部。另外, 本发明的肋部4是指除与肋部4的末端(在臂2中是形成为比腹板3的厚度更厚的肋部4的起 端)相距10mm的部分之外的肋部。
[0070] 接下来,参照图3、4对肋部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0071] [肋部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构造]
[0072] 行走部件10的肋部4构成为包括宽度最宽的部分即第一部分40(图1的B-B线处的 肋部的剖面部分)、W及与第一部分40相比宽度较窄的第二部分4〇/(图1的C-C线处的肋部 的剖面部分)。
[0073] 如图3所示,肋部4的第一部分40具有W从腹板3立起的方式连续地形成的第一内 侧壁面41、W及与第一内侧壁面41对置的外侧壁面即第一外侧壁面43。
[0074] 第一内侧壁面41相对于与腹板3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Θ是0曰,形成于第一内侧壁 面41的前端(与腹板3正交的方向的前端部分)的角部42的曲率半径R是Ra。
[0075] 第一外侧壁面43相对于与腹板3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目是化,形成于第一外侧壁 面43的前端(与腹板3正交的方向的前端部分)的角部44的曲率半径R是Rb。
[0076] 并且,在角部42与角部44之间形成有宽度为WS的平面部45。但是,也可W不设置该 平面部45(ws = 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侧壁面41的倾斜角度目a与第一外侧壁面43的倾斜 角度化可W是相同的角度(目曰=化),也可W是不同的角度(目a辛化)。另外,角部42的曲率半 径Ra与角部44的曲率半径肺可W是相同的曲率半径(Ra =肺),也可W是不同的曲率半径 (Ra辛肺)。
[0077] 如图4所示,肋部4的第二部分4〇/具有W从腹板3立起的方式连续地形成的第二内 侧壁面41/、W及与第二内侧壁面41/对置的外侧壁面即第二外侧壁面43/。
[0078] 第二内侧壁面41/相对于与腹板3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Θ是0曰/,形成于第二内侧 壁面41/的前端(与腹板3正交的方向的前端部分)的角部42/的曲率半径R是Ra/。
[0079] 第二外侧壁面43/相对于与腹板3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目是化/,形成于第二外侧 壁面43/的前端(与腹板3正交的方向的前端部分)的角部4少的曲率半径R是肺/。
[0080] 并且,在角部42/与角部4少之间形成有宽度为ws/的平面部45/。但是,也可W不设 置该平面部45'(ws'=0)。
[008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内侧壁面41/的倾斜角度目曰/与第二外侧壁面43/的倾斜角度Θ 1/可W是相同的角度(目曰/=化/ ),也可W是不同的角度(目曰/辛化/ )。另外,角部42/的曲率 半径Ra^与角部4少的曲率半径肺/可W是相同的曲率半径(Ra^ =肺/ ),也可W是不同的曲 率半径(Ra'辛肺')。
[0082] (肋部的宽度)
[0083] 肋部4的第一部分40的宽度W由下式表示。
[0084] [数引
[0085] w=wa+wb+ws
[0086] 在此,wa是指从平面部45的切线与第一内侧壁面41的切线的交点T1到平面部45与 角部42的分界线的距离。
[0087]并且,wa能够使用角部42的曲率半径Ra与第一内侧壁面41的倾斜角度目a由下式表 /J、- 〇
[008引[数 4]
[0089] wa = RaXcos目a-(Ra-RaXsin目a) X1:an白a
[0090] 另一方面,wb是指从平面部45的切线与第一外侧壁面43的切线的交点Τ2到平面部 45与角部44的分界线的距离。
[0091] 并且,wb能够使用角部44的曲率半径Rb与第一外侧壁面43的倾斜角度化由下式表 /J、- 〇
[0092] [数 5]
[0093] wb =肺 X cos化-(肺-Rb X sin目b) X 1:an白b
[0094] 肋部4的第二部分4〇/的宽度由下式表示。
[0095] [数6]
[0096] W' =wa' +wb' +WS'
[0097] 在此,wa/是指从平面部45/的切线与第二内侧壁面41/的切线的交点TV到平面部 45/与角部42/的分界线的距离。
[009引并且,能够使用角部42^的曲率半径Ra^与第二内侧壁面41^的倾斜角度目曰/由 下式表示。
[0099] [数7]
[0100] wa'=Ra' X cos目a'-(Ra'-Ra' X sin目a') X 1:an白a'
[0101] 另一方面,wb/是指从平面部45/的切线与第二外侧壁面43/的切线的交点T2/到平 面部45/与角部4少的分界线的距离。
[0102] 并且,wb/能够使用角部4少的曲率半径肺/与第二外侧壁面43/的倾斜角度目b/由 下式表示。
[0103] [数引
[0104] wt/=肺/ X cos目t/-(肺/-Rt/ X sin目t/) X 1:an白b'
[0105]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肋部4的第一部分40的平面部45的宽度ws、W及第二部分4〇/ 的平面部45^的宽度不足2mm。其原因在于,通过将平面部的宽度ws、ws/构成不足2mm,能 够使肋部4的第一部分40的宽度W、W及第二部分4〇/的宽度足够狭窄,能够可靠地实现轻 型化运一效果。
[0106] (接近距离L)
[0107] 通过将第二部分4〇/设置为第二内侧壁面41/朝向第二外侧壁面43/接近,由此第 二部分4〇/的宽度比第一部分40窄L(mm)。换句话说,第一部分40与第二部分4〇/的宽度之差 为L(mm)。
[0108] 在此,L是指从第一部分40的宽度W的值减掉第二部分4〇/的宽度的值而得到的 值化),由下式表示。
[0109] [数 9]
[0110] L= {(wa_wa' ) + (wb_wb' ) + (ws_ws' )}
[0111] 由于如上述那样将肋部4的第二部分4〇/的第二内侧壁面41/设置为朝向第二外侧 壁面43/接近距离L,因此与接近的量相应地能够实现行走部件整体的轻型化。
[0112] 需要说明的是,也具有如图5所示的肋部400那样在肋部400的前端不存在平面部、 且在内侧壁面401 W及外侧壁面403不存在平面部分的情况。关于运样的肋部400的交点 T10,只要作为肋部400的顶点(在与腹板3正交的方向上距腹板3最远的点)处的切线与对应 于角部402的近似圆E1的切线(详细而言是近似圆E1与内侧壁面401分离的点处的近似圆E1 的切线)的交点进行判断即可。并且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