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7846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无砟轨道,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速铁路的板式无砟轨道减振 构造。
背景技术
板式无砟轨道构造主要由轨道板、调整层和承载层等结构层构成,轨道板采用预 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层铺设在线下基础之上。其中调整层作为无砟轨道结构弹性调 整和传力支撑的关键性结构层,直接影响高速列车快速安全运行。在现有的板式无砟轨道 构造中,轨道板通常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为避免板体开裂,板体内横向均布设有多 组预应力钢棒。轨道板沿线路纵向铺设在调整层上,铺设时相邻两块轨道板的纵向之间采 用圆形凸型挡台,轨道板调整安装到位后,在轨道板与承载层板之间充填浙青砂浆调整层, 在板与凸型挡台之间间隙内填充树脂砂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铁路交通要走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在改善交通的同时,也要确保良好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在进行铁路规划、设计、建 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对振动与噪声较敏感的地段,应根据振动与噪声指 标采取轨道减振措施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在现有的无砟轨道中,振动与噪声主要是通 过设置在线路两侧的隔音屏等措施来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能有效地减 少振动与噪声,运用于敏感地段可将轨道结构的振动与噪声控制在规定的指标内。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无砟轨道减 振构造,包括承载层和沿线路纵向铺设的轨道板,以及位于承载层、轨道板之间的调整层, 其特征是所述承载层的顶面与调整层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减振层,承载层具有作用于 自密实混凝土层的限位结构。所述弹性减振层由沿承载层横向间隔设置的两行橡胶垫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能有效地减少振动与噪声,运用 于敏感地段可将轨道结构的振动与噪声控制在规定的指标内,确保良好的生活环境。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四幅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的横断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中弹性减振垫的铺设方式平面示意图;图3是图1中A局部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的横断面示意图。图中示出零部件、部位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承载层10、限位凸台11、限位凹槽12、挡台13、泡沫板14、轨道板20、调整层30、橡胶垫41、橡胶垫42、泡沫板4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包括承载层10和沿线路 纵向铺设的轨道板20,以及位于承载层10、轨道板20之间的调整层30。所述承载层10的 顶面与调整层30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减振层,承载层10具有作用于调整层30的限位结 构。通过弹性减振层能有效地减少振动与噪声,运用于敏感地段可将振动与噪声控制在规 定的指标内,确保良好的生活环境。下表是本实用新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与普通无砟轨道构造的各部位加速度 最大值的对比,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的底座和线下基础的加速度量 值比普通无砟轨道构造明显减小,说明减振效果良好。加速度最大值(m/s2)
车型速度减振轨道结构普通轨道板结构(km/h)底座线下基础底座线下基础动车组1201.41.213.19.6轨检车1002.91.417.411.1弹性减振层采用具有一定厚度的橡胶垫,图1和图2中示出了弹性减振层的一种 优选的布设方式,即所述弹性减振层由沿承载层10横向间隔设置的两行橡胶垫41、42构 成。为使于施工,所述两行橡胶垫41、42之间铺设有泡沫板43。参照图3,在所述承载层10 的横向两侧设置有对橡胶垫41、42构成约束的挡台13,以避免橡胶垫41、42发生横向滑动。限位结构的作用是约束横向列车荷载及纵向水平制动力对轨道结构的影响。图4 中示出了限位结构的一种具体形式,即所述限位结构为沿承载层10中线间隔布设的限位 凸台11,各限位凸台11由承载层10表面向上凸入调整层30内,限位凸台11的顶面与所 对应的调整层30底面之间铺设有泡沫板14。图1中示出了限位结构的另一种具体形式, 即所述限位结构为沿承载层10中线间隔布设的限位凹槽12,调整层30灌注后在限位凹槽 12内形成下凹凸台,在限位凹槽12的底面与调整层30下凹凸台的底面之间铺设有泡沫板 14。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采用CA砂浆层或自密实混凝土层作为调整层的无砟轨道结 构。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的一些原理,并非是 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 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包括承载层(10)和沿线路纵向铺设的轨道板(20),以及位于承载层(10)、轨道板(20)之间的调整层(30),其特征是所述承载层(10)的顶面与调整层(30)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减振层,承载层(10)具有作用于调整层(30)的限位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其特征是所述弹性减振层由沿承载 层(10)横向间隔设置的两行橡胶垫(41、42)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其特征是所述两行橡胶垫(41、42) 之间铺设有泡沫板(4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其特征是所述承载层(10)的横向两 侧设置有对橡胶垫(41、42)构成约束的挡台(13)。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其特征是所述限位结构为沿承 载层(10)中线间隔布设的限位凸台(11),各限位凸台(11)由承载层(10)表面向上凸入调 整层(30)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其特征是所述限位凸台(11)的顶面 与所对应的调整层(30)底面之间铺设有泡沫板(14)。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其特征是所述限位结构为沿承 载层(10)中线间隔布设的限位凹槽(12),调整层(30)灌注后在限位凹槽(12)内形成下凹 凸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其特征是所述限位凹槽(12)的底面 与调整层(30)下凹凸台的底面之间铺设有泡沫板(14)。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其特征是所述调整层(30)为CA 砂浆层或自密实混凝土层。
专利摘要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构造,旨在有效地减少振动与噪声,运用于敏感地段可将轨道结构的振动与噪声控制在规定的指标内。它包括承载层(10)和沿线路纵向铺设的轨道板(20),以及位于承载层(10)、轨道板(20)之间的调整层(30),所述承载层(10)的顶面与调整层(30)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减振层,承载层(10)具有作用于调整层(30)的限位结构。
文档编号E01B1/00GK201648877SQ20102015302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8日
发明者何晓敏, 刘辉, 曹保, 朱颖, 李保友, 李粮余, 杨明辉, 林红松, 汪盈盈, 潘自立, 田春香, 韩义涛, 颜华 申请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