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2396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后轮支承在车架的后部的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中,例如机动两轮车、机动三轮车那样,在车架的后面安装可摆动的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安装可旋转的后轮。关于该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的技术,例如已在日本特开平1-175590号公报的(机动两轮车等的链调节件)中揭示。
上述现有技术,如该公报的图1和图2所示,在车架2(编号引用公报中的原编号,下同)的后部,开设沿车宽方向贯通的孔,在该孔中安装可旋转的偏心凸轮12a,在该偏心凸轮12a上开设在径方向偏心的轴孔13,在该轴孔13中安装可旋转的后摆动臂1的枢轴3,这样,在车架2的后部,安装着可上下摆动的后摆动臂1,在该后摆动臂1的后部,安装着可旋转的后轮4。
上述现有技术中,通过转动偏心凸轮12a,就可以调节后摆动臂1中的枢轴3的安装高度。但是,枢轴3的安装高度调节范围极小,仅限定在开设在偏心凸轮12a上的轴孔13的偏心量的范围内。
在一般的机动两轮车中,从车架通用化的观点出发,对于不同的车种,只变化后轮的直径。改变了后轮4的直径时,枢轴3的安装高度(距地面高度)也改变。由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枢轴3安装高度的调节范围极小,所以,不能充分调节。为了扩大调节范围,必须加大轴孔13的偏心量。结果,偏心凸轮12a加大。对于安装偏心凸轮12a的车架2的形状和尺寸也有影响。因此,不得不改变车架2。这样,每当变更后轮4的直径时,就要变更车架2,所以,对于降低机动两轮车、机动三轮车的成本方面,尚有待于改进。
发明目的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改变后轮的直径、也可使车架通用的技术。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在车架的后部安装可卸下的枢轴部件,在该枢轴部件上可上下摆动地安装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安装可旋转的后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架和上述枢支部件的至少一方上设置上下并排的多个安装部,可任意调节枢轴部件的安装高度。
根据后轮的直径,选择上下并排的多个安装部来安装枢轴部件,可任意调节枢轴部件的安装高度。结果,可任意调节摆动部件的安装高度。因此,即使后轮直径变更,车架和摆动部件也可以通用。
权利要求2记载的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在车架的后部安装可卸下的枢轴部件,在该枢轴部件上安装可上下摆动的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安装可旋转的后轮,其特征在于,上述枢轴部件,为了连接到车架上,具有上下设置的至少2个第1、第2结合部和枢支点,该枢支点设在比第1、第2结合部的中间高度靠近第1结合部的位置,通过将枢轴部件上下反转,可变更枢支点的高度位置。
根据后轮的直径,将枢轴部件上下反转,把第1、第2结合部安装到车架上,可变更枢支点的高度位置。结果,可任意变更摆动部件的安装高度。因此,即使后轮直径变更,车架和摆动部件也可以通用。
权利要求3记载的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在车架的后部安装可卸下的枢轴部件,在该枢轴部件上安装可上下摆动的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安装可旋转的后轮,其特征在于,上述枢轴部件安装在车架的后面。
可从后方卸下地将枢轴部件安装到车架上。
上述现有技术中,将偏心凸轮12a可旋转地安装到开设在车架2上的车宽方向的孔内,把后摆动臂1的枢轴3可旋转地安装到偏心凸轮12a的偏心轴孔13内。当扩大枢轴3的安装高度范围时,偏心凸轮12a的直径变大,所以,对安装偏心凸轮12a的车架2的形状、尺寸有影响。
而权利要求3记载的发明中,由于从后方将枢轴部件安装到车架的后面,所以,即使自由地设定枢轴部件的安装高度范围,对车架的影响也很小。因此,即使后轮的直径变更,车架也能通用。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本发明机动两轮车(第1实施例)的左侧面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车架的左侧面图。
图3是图2的3向视图。
图4是本发明机动两轮车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机动两轮车的前部的左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中的转向轴的安装例图(之一)。
图7是本发明中的转向轴的安装例图(之二)。
图8是本发明中的转向轴的安装例图(之三)。
图9是本发明中的转向轴的安装例图(之四)。
图10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1实施例)的左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的作用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机动两轮车的模式图。
图13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1变形例)的左侧视图。
图14是图13的14-14线断面图。
图15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变形例)的左侧视图。
图16是本发明机动两轮车(第2实施例)的左侧面图。
图17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构造图。
图18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平断面图。
图19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作用图。
图20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变形例图。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前”、“后”、“左”、“右”、“上”、“下”,是从驾驶者看的方向。附图按照标记的方向看。
先参照图1至图15,说明第1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机动两轮车(第1实施例)的左侧视图。
第1实施例的机动两轮车10是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在车架20的前部安装着前悬挂系统30和转向系统40。在车架20的后部安装着后轮支承装置80。在车架20的中央上部安装着略水平的低踏板式踏脚部(踏脚板)101。在车架20的后部上部安装着车座102。图中,41是把手杆,103是头灯,104是支承。
机动两轮车10,从前至后,由前挡泥板111、前罩112、把手罩113、覆盖驾驶者腿部的护腿罩114、底裙板115、中央罩116、后罩117、后挡泥板118将车身围住。
图2是本发明中的车架的左侧视图。
车架20是铝合金的铸造品。由略水平框体构造的主车架21、从主车架21前部向上延伸的头管柱22、设在头管柱22前端的头管23、从主车架21后部向上延伸的后部立起部24构成。
主车架21,在前部形成减震枢轴部21a,并从前部向前延伸着前部支承部21b。后部立起部24,在左右侧面上部形成了后上安装部24a。
图3是图2的3向视图。
后部立起部24由左右立起部25、25和架设在该立起部25、25上部间的横梁26构成,是一体成形的、从背面看为门形的部件。左右立起部25、25一体地形成上下并排的多个安装部27…(…表示多个,下同)。这些安装部27…的上下间距P1…全部相同。CL是车宽中心(车身中心)。
图4是本发明机动两轮车的分解图。
机动两轮车10的后轮支承装置80中,在车架20的后部安装着可装卸的枢轴部件81、81,在这些枢轴部件81、81上安装着可上下摆动的动力单元91,在该动力单元91的后部安装着可旋转的后轮92。动力单元91是将发动机93和传动机构94组装为一体的摆动部件,传动机构94将发动机93的动力传递给后轮92。
后部立起部24,在左右的后上安装部24a、24a上用螺栓固定着从平面看略U字形的后车架95。后车架95通过后缓冲器96悬挂着动力单元91的后部。
图5是本发明机动两轮车的前部的左侧视图,表示前悬挂系统30和转向系统40。
前悬挂系统30中,用枢轴31把侧面看为略倒U字形的摆动臂32的基端部32a可上下摆动地安装在主车架21的前部支承部21b上,用转向销33把车轴座体34可左右回转地安装在摆动臂32的前端,用车轴35把前轮36可旋转地安装在车轴座体34上。
即,前悬挂系统30是摆动臂形式的悬挂系统。从主车架21的前部朝车身前方、绕过前轮36地朝右上弯曲,并延伸着摆动臂32,用该摆动臂32悬臂地支承前轮36。
车轴座体34,在后部下部形成用于安装转向销33的被支承部(转向销安装部)34a,在中心安装车轴35,从车轴35朝前部上方延伸肘节34b。转向销33也可以通过被支承部34a与车轴座体34形成为一体。
前悬挂系统30中,在主车架21的减震器枢轴部21a上通过前减震器37悬挂着摆动臂32的基部。具体地说,从摆动臂32的基端部32a向上延伸立起部32b,在立起部32b的前端用销38连接前减震器37的一端部,用销39把前减震器37的另一端部连接在减震器枢轴部21a上。
转向系统40中,在头管23上可旋转地安装转向轴42,在转向轴42下端的连接部件43上通过连杆机构50连接着肘节34b。
具体地说,转向系统40中,把连杆机构50的一端连接在车轴座体34的肘节34b上,把连杆机构50的另一端连接在转向轴42上,这样,可以用转向轴42使前轮36转向。该转向系统40中,可将转向销33的中心线B1相对于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朝前或朝后偏置。
连杆机构50,是与前轮36的上下移动对应地弯折的“く”形连杆,形成该く字形连杆的第1、第2连杆52、54间的连接部55,朝向前方。
具体地说,连杆机构50由第1连杆52、第2连杆54和万向联轴器56构成。第1连杆52,其一端借助第1连接销51可上下摆动地连接在转向轴42的连接部件43上。第2连杆54,其一端借助第2连接销53可上下摆动地连接在肘节34b的前端。万向联轴器56可上下摆动地连接第1、第2连杆52、54另一端、即第1、第2连杆52、54间的连接部55。万向联轴器56例如是球接头。
第1连杆52是长连杆,从第1连接销51到肘节34b的前端附近,朝前下方弯曲地延伸。第2连杆54是比第1连杆52短的连杆。
当前轮36上下移动时,与其移动量相应地、摆动臂32和车轴保持块34上下摆动。结果,与肘节34b连接着的第2连杆54和第1连杆52也上下摆动。
图6是本发明中的转向轴安装例图(之一),用断面表示转向轴42的安装构造。
头管23上开设有供转向轴42穿过用的上下贯通孔23a。该通孔23a是比转向轴42的直径大的孔,这样,可以用任意的角度使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与头管23的中心线C1交叉。例如,通孔23a是比转向轴42的直径在前后方向长的椭圆孔,或者是大直径的圆孔。
转向轴42的连接部件43压套在转向轴42上,并且下端部焊接在转向轴42上。
转向轴42的安装构造是,在头管23的上下安装可更换的顶板61和底板71,在顶板61上开设通孔61a,在底板71上开设通孔71a,转向轴42可旋转地穿过并安装在该通孔61a、71a中。
顶板61,通过第1轴承62和锁紧螺母66支承转向轴42。底板71,通过第2轴承72支承转向轴42。
具体地说,顶板61,由具有通孔61a的本体部61b、嵌合在头管23的通孔23a内的嵌合部61c、与头管23的上端面相接的法兰部61d、和卡在头管23的凸部分上进行定位的定位槽61e构成。
第1轴承62,由与顶板61的通孔61a嵌合的外圈63、螺入转向轴42的阳螺旋42a内的内圈64、夹在该外、内圈63、64之间的多个球65…、保持该球65…的图未示挡圈构成。内圈64兼作调节用的螺母。
底板71,由具有通孔71a的本体部71b、与头管23的通孔23a嵌合的嵌合部71c、与头管23的下端面相接的法兰71d、和卡在头管23的凸部分用于定位的定位槽71e构成。
第2轴承72,由与底板71的通孔71a嵌合的外圈73、与转向轴42嵌合的内圈74、夹在该外、内圈73、74间的多个球75…、保持该球75…的图未示挡圈构成。
从上面的说明可知,通过顶、底板61、71和第1、第2轴承62、72,可将转向轴42可旋转地安装在头管23上。44是将把手杆41安装在转向轴42上端部的安装螺栓。
图6中,表示将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与头管23的中心线C1(通孔23a的中心)约平行地、并且配置在头管23的中心线C1的前方。当然,安装在头管23上下的顶、底板61、71的通孔61a、71a的中心与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对准。
图7是本发明中的转向轴安装例图(之二)。表示把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与头管23的中心线C1大致平行、并且配置在头管23的中心线C1的后方地把转向轴42安装在头管23上的例子。
安装在头管23上下的顶、底板61、71的通孔61a、71a的中心,与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对准。把图6所示的顶、底板61、71换成图7的顶、底板61、71,这样,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的位置改变。
图8是本发明中的转向轴安装例图(之三)。表示把转向轴42的下端配置在头管23的中心线C1的前方,使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朝着前方与头管23的中心线C1交叉地将转向轴42安装在头管23上。
安装在头管23上下的顶、底板61、71的通孔61a、71a的中心,与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对准。通过把图6所示的顶、底板61、71换成为图8的顶、底板61、71,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的位置改变。
图9是本发明中的转向轴安装例图(之四)。表示把转向轴42的下端配置在头管23的中心线C1的后方,使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朝着后方与头管23的中心线C1交叉地将转向轴42安装在头管23上。
安装在头管23上下的顶、底板61、71的通孔61a、71a的中心与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对准。通过把图6所示的顶、底板61、71换成为图9的顶、底板61、71,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的位置改变。
下面,参照图6说明转向轴42安装顺序的一例。
①首先,把第2轴承72组装在备有连接部件43的转向轴42上,把第2轴承72外圈73嵌合在底板71的通孔71a内,组装起来。
②接着,把底板71的嵌合部71c嵌合在头管23的通孔23a内。
③接着,把第1轴承62的外圈63嵌合在顶板61的通孔61a内。
④接着,把顶板61的嵌合部61c嵌合在头管23的通孔23a内,组装起来。
⑤接着,从下侧的外圈73插入转向轴42,从上侧的外圈63伸出。再从转向轴42的前端插入球65…,设置在上侧的外圈63上。
⑥接着,将第1轴承62的内圈64螺入转向轴42的阳螺纹42a,这样,可通过顶、底板61、71和第1、第2轴承62、72,将转向轴42可旋转地安装在头管23上。另外,通过调节内圈64的螺入量,可以将第1、第2轴承62、72调节到最适当的安装状态。
⑦最后,将锁紧螺母66拧在转向轴42的阳螺纹42a后,用安装螺栓44将把手杆41安装在转向轴42的上端部,便完成了转向轴42的安装作业。
然后,要把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从图6所示位置变更到图7、图8或图9所示位置时,先用与上述安装顺序相反的顺序,卸下转向轴42。再选择任意的顶、底板61、71,用上述安装顺序重新组装。
下面归纳地说明相对于头管23的中心线C1、变更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的角度和位置的方法。
(1)根据前轮36的直径,准备好相对于头管23的中心线C1的、通孔61a、71a的中心不同的多个顶板61和多个底板71(第1工序)(2)每当图5所示的前轮36的直径改变时,选择对应的顶、底板61、71(第2工序)。
(3)把选择的顶、底板61、71安装在头管23上,并且,将转向轴42安装在顶、底板61、71的通孔61a、71a内(第3工序)。
从以上说明可知,根据前轮36的直径,更换多个顶板61…和多个底板71…,这样,可相对于头管23的中心线C1、将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变更到任意位置和角度。
图10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1实施例)的左侧视图。
后轮支承装置80,在车架20上设有上下排列的多个(例如4个)安装部27…,可调节枢轴部件81的安装高度。另外,后轮支承装置80,通过将枢轴部件81上下翻转,可变更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
枢轴部件81,为了安装在车架20的后面,是由设置在上下的2个第1结合部82及第2结合部83、以及与第1、第2结合部82、83一体的枢轴部84构成的一体成形品。枢轴部84,配置在第1、第2结合部82、83的后方。
第1、第2结合部82、83间的间距P2、即上下螺栓孔的间距P2为安装部27、27间的上下间距P1的2倍(P2=2×P1)。第1、第2结合部82、83的中间高度的点P3处在间距P2的1/2位置。
用螺栓85、85把第1、第2结合部82、83安装在任意的安装部27、27上,可将枢轴部件81连接在车架20的后面。
枢轴部84通过橡胶套筒86由枢轴87可上下摆动地安装着动力单元91的吊架部97。这里,把枢轴87的中心(即枢轴部84的中心)作为枢支点PV。
枢轴部件81具有枢支点PV,该枢支点PV设在比第1、第2结合部82、83的中间高度点P3更靠近第1结合部82的位置、即偏置的位置,其靠近的尺寸是P4。
图11(a)~(d)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的作用说明图,表示变更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的作用。该图中,将4个安装部27…从上至下称为第1安装部27A、第2安装部27B、第3安装部27C、第4安装部27D。
图(a)表示从后方将枢轴部件81抵接车架20,将第1结合部82安装在第1安装部27A上,同时将第2结合部83安装在第3安装部27C上。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是H1。
图(b)表示从上述(a)的状态,将枢轴部件81上下翻转,变更了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这时,把第2结合部83安装在第1安装部27A上,同时将第1结合部82安装在第3安装部27C上。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是H2,是比高度位置H1低h1的低位。
图(c)表示将枢轴部件81与上述(a)同样的方向,将第1结合部82安装到第2安装部27B上,同时将第2结合部83安装到第4安装部27D上。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是H3,是比高度位置H2低h2的低位。
图(d)表示从上述(c)状态将枢轴部件81上下翻转,变更了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这时,把第2结合部83安装在第2安装部27B上,同时将第1结合部82安装在第4安装部27D上。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是H4,是比高度位置H3低h3的低位。
从以上说明可知,由于在车架20上设置上下并排的多个安装部27…,所以,通过对这些安装部27…可选择地且可卸下地安装第1、第2结合部82、83,可任意调节枢轴部件81的安装高度。结果,可任意调节动力单元91(见图10)的安装高度。
另外,将枢轴部件81上下翻转后安装到安装部…27上,可以变更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结果,可任意变更动力单元91(见图10)的安装高度。
图12是本发明机动两轮车的模式图,将下述的(1)和(2)进行比较。
(1)机动两轮车10备有实线所示大直径的前轮36和后轮92时。前悬挂系统30、转向系统40以及后轮支承装置80处在实线所示位置。这时的前、后轮36、92间的轮距是WB1,转向销中心线B1的主销后倾角是θ1,前轮36的轨迹是T1,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是H2。
(2)机动两轮车10备有双点划线所示的小直径前轮36和后轮92时。前悬挂系统30、转向系统40和后轮支承装置80,在双点划线所示位置。这时的前、后轮36、92间的轮距是WB2,转向销中心线B1的后倾角是θ2,前轮36的轨迹是T2,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是H4。
将大直径的前轮36和小直径的前轮36交换时,考虑到操纵特性,设定最适当的主销后倾角θ1、θ2和轨迹T1、T2,再根据这些主销后倾角θ1、θ2和轨迹T1、T2,适当设定前悬挂系统30和转向系统4θ的相互关系。
例如,即使已变更了前轮36直径,为了将把手杆41的操作位置OP设定为同一,只要相对于头管23适当变更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的倾斜度或位置即可。
另外,将大直径的后轮92与小直径的后轮92交换时,只要调节枢轴部件81的安装高度即可。
从以上说明可知,可根据前轮36的直径,将转向轴42的中心线A1变更到任意的位置或角度。因此,即使变更前轮36的直径,也不必变更一体地形成在车架20上的头管23的位置。
另外,根据后轮92的直径,可任意地变更枢轴部件81相对于车架20的安装高度。
结果,即使变更前轮36的直径或后轮92的直径,车架20也可以通用,可降低机动两轮车10的成本。
另外,通过适当地设定主销后倾角θ1、θ2和轨迹T1、T2,至少转向系统40的转向轴42和连杆机构50可以通用。另外,前悬挂系统30也只要变更摆动臂32即可。
另外,根据前轮36的直径变更第1、第2连杆52、54的长度,可以改变前轮的转舵角相对于转向轴42的转向角的比例。通过改变比例,可以将转向轴42的操舵力变更到最适当的程度。
图13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1变型例)的左侧视图。
第1变型例的后轮支承装置120中,通过防振连杆机构121,将动力单元91的前部可上下摆动地安装在枢轴部件81上。其它的构造与图10所示后轮支承装置80相同,注以相同标记,其说明从略。
防振连杆机构121的构造是,在枢轴部件81中的枢轴87的后方,配置动力单元91的枢轴122,通过用防振连杆123连接枢轴87、122之间,这样,通过防振连杆123将动力单元91可上下摆动地安装在枢轴87上。
该防振连杆123,在上端部和下端部安装着橡胶安装部124、124,在这些橡胶安装部124、124上,安装着由弹性部件构成的缓冲橡胶125、125。
上下的缓冲橡胶125、125抵接在枢轴部件81的第1、第2结合部82、83的后面。因此,防振连杆123的摆动运动被第1、第2结合部82、83的后面和上下的缓冲橡胶125、125弹性地限制。即,上下的缓冲橡胶125、125在防振连杆123上下摆动时起到缓冲作用,同时起到向图中中立位置复回的作用。
图14是图13的14-14线断面图,表示通过橡胶套筒86将枢轴87穿过枢轴部84,另外,通过橡胶套筒126将枢轴122穿过动力单元91的吊架部97,用防振连杆123将前后枢轴87、122连接。127是辅助连杆。
图15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变形例)的左侧视图。
第2变形例的后轮支承装置130中,在车架20的后部侧部设有多个安装部27…,把平板状的枢轴部件131安装在这些安装部27…上。其它的构造与图10所示后轮支承装置80相同,注以相同标记,其说明从略。
车架20,在后部立起部24的侧面设有上下排列的多个(例如3个)安装部27…。
枢轴部件131,具有为了安装在车架20的后部侧面上而上下设置的2个第1结合部132及第2结合部133、以及在第1、第1结合部132、133后方的枢轴部134。第1、第2结合部132、133间的间距P5、即上下螺栓孔的间距P5,与安装部27、27间的上下间距P1相等(P1=P5)。第1、第2结合部132、133的中间高度点P6,在间距P5的1/2位置。
用螺栓135、135把第1、第2结合部132、133安装到任意安装部27、27上,可将枢轴部件131连接到车架20的后部。
枢轴部134通过橡胶套筒136用枢轴137可上下摆动地安装着动力单元91的吊架部97。这里,把枢轴137的中心作为枢支点PV。
枢轴部件131具有枢支点PV,该枢支点PV设在比第1、第2结合部132、133的中间高度点P6更靠近(靠近尺寸P7)第1结合部132的位置、即偏置的位置。
通过选择地且可卸下地将第1、第2结合部132、133安装在上下排列的多个安装部27…上(该安装部27…设在车架20上),可任意调节枢轴部件131的安装高度。另外,将枢轴部件131上下翻转后安装在安装部27…上,可变更枢支点P V的高度位置。
下面,参照图16至图20说明第2实施例。
图16是本发明机动两轮车(第2实施例)的左侧视图。
第2实施例的机动两轮车140主要有车架141、安装在车架141的头管142上的前叉143、连接在前叉143上部的把手杆144、安装在前叉143下部的前轮145、安装在车架141前下部的动力单元146(由前部的发动机147和后部的传动机构148组合而成)、安装在车架141后部的后轮支承装置150。
车架141,在后部上部备有悬挂后摆动臂161的后缓冲器163。动力单元146通过驱动轮164驱动后轮162。
后轮支承装置150的构造是,在车架141的后部安装着可卸下的枢轴部件151,将后摆动臂161可上下摆动地安装在枢轴部件151上,在后摆动臂161的后部安装着可旋转的后轮162。后摆动臂161是摆动部件。
图中,171是头灯,172是前挡泥板,173是燃料箱,174是空气滤清器,175是气化器,176是排气管,177是消音器,178是车座,179是后罩,181是后挡泥板。
图17(a)、(b)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构成图,(a)表示组装后状态,(b)表示分解后状态。
后轮支承装置150中,在车架141的后部侧面设有上下排列的多个(例如2个)安装部141a…,将枢轴部件151上下翻转,可变更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
枢轴部件151,具有用于安装在车架141的后部侧面的、上下设置的2个第1结合部152及第2结合部153、以及在第1、第2结合部152、153后方的枢轴部154。第1、第2结合部152、153是贯通的螺栓孔,枢轴部154是贯通的螺栓孔。第1、第2结合部152、153间的间距P12与安装部141a、141a间的间距P11相等(P11=P12)。第1、第2结合部152、153的中间高度点P13处在间距P12的1/2位置。用螺栓把第1、第2结合部152、153安装到安装部141a、141a上,可将枢轴部件151连接到车架141的后部侧面。
枢轴部154用枢轴156可上下摆动地安装着作为摆动部件的后摆动臂161的前部。这里,把枢轴156的中心(即枢轴部154的中心)作为枢支点PV。
枢轴部件151具有枢支点PV,该枢支点PV设在比第1、第2结合部152、153的中间高度点P13更靠近(靠近尺寸P14)第1结合部152的位置、即偏置的位置。
图中,157、157是动力单元安装孔。
图18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俯视断面图,是图17(a)中的18-18线断面图。
该图表示下述(1)~(3)的构造。
(1)枢轴部件151、151是左右一对平板。
(2)将左右的枢轴部件151、151抵接在车架141的左右两侧面,将螺栓155穿过车架141的安装部141a。
(3)用螺栓155将车架141和左右枢轴部件151、151连接,这样,将枢轴部件151、151安装在车架141上。
在枢轴部件151、151之间,插入后摆动臂161前部的枢支管161a,将枢轴156穿过枢轴部154、154和枢支管161a,这样,可将后摆动臂上下摆动地安装在枢轴部件151、151上。158…是轴承。
图19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作用图。将枢轴部件151上下翻转后安装到上下排列地设在车架141上的多个安装部141a、141a上,可以变更枢支点PV的高度位置。因此,可根据后轮162(见图16)的直径,变更枢支点PV相对于车架141的高度位置。结果,即使变更后轮162的直径,车架141也可以通用,可降低机动两轮车140的成本。
图20是本发明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变形例图。
该变形例中,将图18所示的左右一对枢轴部件151、151一体化。
具体地说,左右一体化了的枢轴部件151,在车宽中心CL备有一个枢轴部154,这时的后摆动臂161,其前部从平面看呈二股状,在其左右前端,备有摆动基端部161b、161b。将枢轴156穿过枢轴部154和左右摆动基端部161b、161b,可将后摆动臂161上下摆动地安装在枢轴部件151上。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车辆并不限于机动两轮车10、140,例如也可以是机动三轮车。
另外,万向联轴器56只要是连接第1、第2连杆52、54间的等速轴接头即可,也可以是球接头、通用接头或类似品。
另外,上下排列的多个安装部27…、141a…,只要设在车架20、141和枢轴部件81、131、151中的至少一方上即可。
另外,在车架20、140上设置了安装部27…、141a…时,在枢轴部件81、131、151上,只要至少设置2个第1、第2结合部82、83、132、133、152、153即可。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中,由于在车架和枢支部件的至少一方设置上下排列的多个安装部,所以,根据后轮的直径,选择上下排列的多个安装部,通过安装枢轴部件可任意调节枢轴部件的安装高度。结果,可任意调节摆动部件的安装高度。因此,即使后轮直径变更,车架和摆动部件也可以通用,可降低机动两轮车、机动三轮车等车辆的成本。
权利要求2中,由于枢轴部件具有用于连接到车架上的、上下设置的至少2个第1、第2结合部和枢支点,该枢支点设在比第1、第2结合部的中间高度更靠近第1结合部的位置,所以,根据后轮直径,将枢轴部件上下翻转,将第1、第2结合部安装到车架上,可变更枢支点的高度位置。结果,可任意变更摆动部件的安装高度。因此,即使后轮直径变更,车架和摆动部件也可以通用,可降低机动两轮车、机动三轮车等车辆的成本。
权利要求3的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在车架的后部安装可卸下的枢轴部件,在该枢轴部件上,安装可上下摆动的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安装可旋转的后轮,其特征在于,上述枢轴部件,安装在车架的后面。所以,可从后方卸下地、把枢轴部件安装在车架上。
上述现有技术中,将偏心凸轮12a可旋转地安装到开设在车架2上的车宽方向的孔内,把后摆动臂1的枢轴3可旋转地安装到偏心凸轮12a的偏心轴孔13内。要扩大枢轴3的安装高度范围时,必须加大偏心凸轮12a的直径,所以,对安装偏心凸轮12a的车架2的形状尺寸有影响。
而权利要求3记载的发明中,由于从后方将枢轴部件安装到车架的后面,所以,即使自由地设定枢轴部件的安装高度范围,对车架的影响也很小。因此,即使后轮的直径变更,车架也能通用。可降低机动两轮车、机动三轮车等车辆的成本。
另外,通过变更枢轴部件的形状和尺寸,可自由地设定前后轮间的轮距。
权利要求
1.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在车架的后部可卸下地安装枢轴部件,在该枢轴部件上可上下摆动地安装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可旋转地安装后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架和上述枢轴部件的至少一方上,设置上下排列的多个安装部,可任意调节枢轴部件的安装高度。
2.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在车架的后部可卸下地安装枢轴部件,在该枢轴部件上可上下摆动地安装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可旋转地安装后轮,其特征在于,上述枢轴部件具有用于连接到车架上的、上下设置的至少2个第1、第2结合部和枢支点,该枢支点设在比第1、第2结合部的中间高度更靠近第1结合部的位置,通过将枢轴部件上下翻转,可变更枢支点的高度位置。
3.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在车架的后部可卸下地安装枢轴部件,在该枢轴部件上可上下摆动地安装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可旋转地安装后轮,其特征在于,上述枢轴部件安装在车架的后面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后轮直径改变,车架也可以通用的技术。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80,在车架20的后部安装可卸下的枢轴部件81,在该枢轴部件81上安装可上下摆动的摆动部件91,在该摆动部件91的后部安装可旋转的后轮。在车架20上设有上下排列的多个安装部27…。根据后轮的直径,选择上下排列的多个安装部27…,安装枢轴部件81,这样可任意调节枢轴部件81的安装高度。
文档编号B62K25/04GK1338410SQ0112477
公开日2002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11日
发明者中川光雄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