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及其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555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婴儿车及其车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车及其支架,特别涉及一种后杆兼具座管的婴儿车及其支架。
背景技术
图1为美国第6,533,311B2号专利案的婴儿车车架9,其主要包含左右两个三角形支架91、保持该两支架91的左右距离的两衔接杆92、和座杆93。每一支架91又包括相互枢接的一推杆95、一前杆96、和一后杆97。该座杆93兼具保持前杆96和后杆97的前后距离,及支撑座部(图中未示)和婴儿重量的双重作用。
但此种另设独立座杆93的车架9,其材料成本和组装成本都高,且增加车架9整体的重量,搬运和携带都不方便。更有甚者,此习知车架9仅能前后收合,不能左右收合,因此收合后的体积仍大,不仅不便使用者搬运和携带,且浪费制造者和贩卖者运输和储藏的空间。
另一种习知的婴儿车架(例如上述美国第6,533,311B2号专利案所列举的参考资料美国第5,622,376号专利案)虽可左右收合,但其衔接杆由多个小杆体配合多个关节组成,构造复杂,材料成本和组装成本都高。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材料成本低的婴儿车及其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成本低的婴儿车及其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量轻且方便搬运和携带的婴儿车及其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多方向收合的婴儿车及其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合后体积小且占用运输和储藏空间小的婴儿车及其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包含有二支架和连接该等支架的二第一衔接杆单元,该车架的特征在于每一支架包括一第一支撑杆单元,具有一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的一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位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的一第一端、和位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的一第二端;一第二支撑杆单元,具有一第三端和一第四端,该第三端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一端和该第二端之间;及一第三支撑杆单元,具有一第五端和一第六端,该第五端连接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三端和该第四端之间,且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一端连接于该第五端和该第六端之间。且每一第一衔接杆单元连接其中的一第二支撑杆单元和其中的一第三支撑杆单元;当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相对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枢转时,可收合该二支架。
优选地,该第二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三端直接枢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
优选地,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一端直接枢接于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且该第二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三端直接枢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且该第三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五端直接枢接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且该车架还包含复数轮组,分别连接于该等第二支撑杆单元的第四端和该等第三支撑杆单元的第六端。
优选地,该二第一衔接杆单元呈交叉配置,且当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相对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枢转时,该二第一衔接杆单元呈剪刀式地枢转收合。
优选地,该第二支撑杆单元还包括一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和一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且该第三端位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四端位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该第三支撑杆单元还包括一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和一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且该第五端位于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六端位于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当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相对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枢转以收合该车架时,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和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相互远离。
优选地,该第一衔接杆单元分别连接于其中的一支架的该第二支撑杆单元和另一支架的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且在收合该车架的过程中,当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和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相互远离的同时,该第一衔接杆单元将该二支架相互拉近。
优选地,该第一衔接杆单元分别直接枢接于其中的一支架的该第二支撑杆单元和另一支架的该第三支撑杆单元。
优选地,该等第一衔接杆单元分别枢接于该等第二、三支撑杆单元的一第三枢接件。
优选地,当该车架收合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和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相邻。
优选地,该车架还包含一第二衔接杆单元,其枢接于每一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二端。
优选地,每一该第一支撑杆单元还包括相互枢接的一第一管体和一第二管体,且该车架还包含一控制装置,用以控制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的相对枢转收合。
优选地,该第一支撑杆单元还包括介于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之间的一销件,且该控制装置可控制该销件在该第二管体内滑动,以控制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的相对枢转收合。
优选地,该车架还包含一第二衔接杆单元,其枢接于每一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二端;且该控制装置包括设于该第二衔接杆单元的一致动件、和连接该致动件和该销件的一挠性件。
优选地,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即为该第一管体,且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包括该第二管体;该第二支撑杆单元还包括一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和一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且该第三端位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四端位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该第三支撑杆单元还包括一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和一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且该第五端位于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六端位于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当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相对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枢转以收合该车架时,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和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相互远离。
优选地,该第一衔接杆单元分别连接于其中的一支架的该第二支撑杆单元和另一支架的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且在收合该车架的过程中,当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和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相互远离的同时,该第一衔接杆单元将该二支架相互拉近。
优选地,当该车架收合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一管体、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二管体、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和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相邻。
优选地,每一该第一支撑杆单元还包括枢接于该第二管体和该第二衔接杆单元的一第三管体;当收合该车架时,该第三管体同时相对于该第二衔接杆单元及该第二管体枢转,使该二支架相互靠近。
优选地,每一该第一支撑杆单元还包括枢接于该第二管体的一第三管体,且该车架还包含一第二衔接杆单元,其两端分别枢接于该二第三管体;当收合该车架时,该第三管体同时相对于该第二衔接杆单元及该第二管体枢转,使该二支架相互靠近。
优选地,在收合该车架的过程中,该第三管体相对于该第二衔接杆单元的运动方向,和该第三管体相对于该第二管体的运动方向共平面。
优选地,该第三管体相对于该第二衔接杆单元的运动方向,和该第三管体相对于该第二管体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优选地,该第三管体呈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包含上述任一项的车架和一第一片体,且该第一片体连接于该等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
优选地,该婴儿车还包含二延伸杆,其分别连接于该车架的每一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一片体直接连接于该等延伸杆。
优选地,该婴儿车还包含一第二片体,该第二片体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
优选地,该第二片体连接于该等延伸杆。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及其车架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习知婴儿车车架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架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车架结合构成座部的第一片体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车架结合构成背靠的第二片体的立体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图5是本实用新型车架收合后的上视图;和图6是本实用新型车架收合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车架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车架的一较佳实施例,该车架2包含左右平行矗立的二支架3、连接该二支架3下半段且呈交叉的二第一衔接杆单元4、连接该二支架3上端的一第二衔接杆单元5、设于该第二衔接杆单元5和该二支架3内的一控制装置6、分别设于该二支架3下端的四个轮组7、和用以枢接各组件的复数枢轴8。
每一支架3包括做为推杆用的一第一支撑杆单元31、做为前杆用的一第二支撑杆单元32、和做为后杆用的一第三支撑杆单元33。
该第一支撑杆单元31包括在下的一第一管体311、在中的一第二管体312、在上的一弧形第三管体313、固定于该第一管体311上端的一第一枢接件314、固定于该第二管体312下端的一第二枢接件315、和同时容置于第一、二管体311、312并可于管体内滑动的一销件316。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杆″或″管″,皆可视需要而选择制成为实心或空心。
以一枢轴(例如铆钉)8同时穿过第一、二枢接件314、315而将第一、二枢接件314、315枢接在一起,进而将第一、二管体311、312间接连接在一起。至于第二管体312和第三管体313则以一枢轴8直接枢接在一起。
由第一、二、三管体311、312、313枢接而成的第一支撑杆单元31又包括在下的一第一端317、在上的一第二端318、以销件316为分界且在销件下方的一第一支撑杆单元的下段319、和在销件316上方的一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310。
该第二支撑杆单元32包括在上的一第三端321、在下的一第四端322、和邻近第四端322的一第三枢接件323。该第三支撑杆单元33包括在上的一第五端331、在下的一第六端332、和邻近第六端332的另一第三枢接件323。
以一枢轴8将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第一端317枢接于第三支撑杆单元33的大约中点处,其次以另一枢轴8将第二支撑杆单元32的第三端321枢接于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第二枢接件315处,最后再以另一枢轴8将第三支撑杆单元33的第五端331枢接于第二支撑杆单元32的第三、四端321、322中间。至此完成单一支架3的组装。
第二支撑杆单元32又包括以第三支撑杆单元33的第五端331为分界且位于该第五端331上方的一第二支撑杆单元的上段324、和位于该第五端331下方的一第二支撑杆单元的下段325。同样地,第三支撑杆单元33又包括以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第一端317为分界且位于该第一端317上方的一第三支撑杆单元的上段334、和位于该第一端317下方的一第三支撑杆单元的下段335。
分别以枢轴8将其中一支第一衔接杆单元4的前端直接枢接于一侧(例如右侧)支架3的第二支撑杆单元32的第三枢接件323,后端直接枢接于另一侧(例如左侧)支架3的第三支撑杆单元33的第三枢接件323;而另一支第一衔接杆单元4的前端直接枢接于该另一侧(例如左侧)支架8的第二支撑杆单元32的第三枢接件323,后端直接枢接于该一侧(例如右侧)支架8的第三支撑杆单元33的第三枢接件323。
该第二衔接杆单元5具有位于中央的一开口51,且其两端分别以一枢轴8直接枢接于两侧支架3的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第二端,在此较佳实施例中亦即分别枢接于两侧第三管体313相邻近的一端。
该控制装置6包括组装于第二衔接杆单元5并局部自其开口51突出的一致动件61、连接该致动件61和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销件316的一挠性件62、和使销件316或致动件61复位的一弹性构件(图未示)。
每一轮组7可为两个轮子组成,也可只具有一个轮子。该等轮组7分别枢接于每一支架3的第二支撑杆单元32的第四端322和第三支撑杆单元33的第六端332。至此完成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2的组装。
婴儿车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1除了包含上述的车架2之外,另外包含了分别固定于两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334的二延伸杆11、分别包覆该二延伸杆11后半段的一第一片体12、和分别包覆该二延伸杆11前半段并固定于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一第二片体13。该第一片体12构成婴儿车1的座部,用以支撑婴儿的重量。该第二片体13设于延伸杆11的部分做为婴儿车1的座部,而设于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部分,则做为婴儿车1的背靠,用以支撑婴儿的背部和头部。
操作如图2、5、6所示,当按压致动件61时,致动件61会连动挠性件62和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销件316,使销件316于第二管体312内滑动并脱离第一管体311。此时第一支撑杆单元31可以销件316处为分段点,而将第一支撑杆单元的上段310沿箭头A的方向向前且向下枢转收合成平行于第一支撑杆单元的下段319。在此同时,因为第二支撑杆单元32的第三端321枢接于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上段310(或第二枢接件315),所以第二支撑杆单元32会受到第一支撑杆单元31上段310的连动,而连同枢接在其第四端322的轮组7沿箭头B的方向向前滑动;相对地,第三支撑杆单元33会沿箭头C的方向向后滑动而呈与第二支撑杆单元32的上段324相平行;且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下段319也沿着箭头D的方向枢转而倒下呈与第三支撑杆单元33的下段335相平行。
另外当第二支撑杆单元32和第三支撑杆单元33分别向前、后滑动而枢转收合时,分别设于其上的两第三枢接件323的前后距离变大,所以二第一衔接杆单元4会如剪刀般地相对枢转闭合,同时将左右两支架3相互拉近并列。
因为两支架3在左右方向互相靠近,所以左右两第一支撑杆单元31也会沿着箭头E的方向互相靠近,致使左右二第三管体313分别朝着箭头F的方向相互远离地枢转,最后使第二衔接杆单元5沿着箭头G的方向向上移动。因此收合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1和车架2时,不仅可在横方向缩小宽度,且最长第一支撑杆单元31也可对折而使其第一、二端317、318彼此靠近,借此缩减长度。
上述各收合动作,使用者可辅以欲收合方向的外力,以加速收合或使收合动作更顺畅。依上述相反的顺序或方向,可展开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或车架。
功效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1和车架2,其第一、二、三支撑杆单元31、32、33的特殊组合形状构造,不需借助前述习知车架9的座杆93,便能使每一支架3稳固地保持在前后展开的状态,亦即其第三支撑杆单元33兼具前述习知车架9的后杆97和座杆93的双重功能;又,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1和车架2用以将两支架3保持在左右展开状态者,仅为单纯的第一衔接杆单元4或第二衔接杆单元5,而非如习知车架的复杂机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1和车架2具有节省材料成本和组装成本、及重量轻且方便搬运携带的功效。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1和车架2,除了第一、二、三支撑杆单元31、32、33可前后收合外;且其第一或二衔接杆单元4、5允许左右两支架相互靠近收合;甚至其控制装置6可允许第一支撑杆单元31上下对折收合且同时左右靠近收合;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1和车架2具有多方向收合的功能,且因多方向收合后的体积相当小,所以也具有占用收藏和运输空间小的优点。
其它实施例上述控制装置6的致动件61,可改设于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第二管体312或第三管体313上。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可进一步不具有第二衔接杆单元5,并使第一支撑杆单元31的第二、三管体312、313形成一体的第一支撑杆单元的上段310,且使其第二端318向前、向中、或向后弯曲,以利使用者握持推动婴儿车。
但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申请权利要求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的变化或替换,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架,包含有二支架和连接该等支架的二第一衔接杆单元,该车架的特征在于每一支架包括一第一支撑杆单元,具有一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枢转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的一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位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的一第一端、和位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的一第二端;一第二支撑杆单元,具有一第三端和一第四端,该第三端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一端和该第二端之间;及一第三支撑杆单元,具有一第五端和一第六端,该第五端连接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三端和该第四端之间,且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一端连接于该第五端和该第六端之间;且每一第一衔接杆单元连接其中的一第二支撑杆单元和其中的一第三支撑杆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三端枢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一端直接枢接于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且该第二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三端直接枢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且该第三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五端直接枢接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且该车架还包含复数轮组,分别连接于该等第二支撑杆单元的第四端和该等第三支撑杆单元的第六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二第一衔接杆单元呈交叉配置,且当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相对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枢转时,该二第一衔接杆单元呈剪刀式地枢转收合。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还包括一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和一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且该第三端位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四端位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该第三支撑杆单元还包括一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和一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且该第五端位于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六端位于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当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相对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枢转以收合该车架时,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和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相互远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衔接杆单元分别连接于其中的一支架的该第二支撑杆单元和另一支架的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且在收合该车架的过程中,当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和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相互远离的同时,该第一衔接杆单元将该二支架相互拉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衔接杆单元分别直接枢接于其中的一支架的该第二支撑杆单元和另一支架的该第三支撑杆单元。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等第一衔接杆单元分别枢接于该等第二、三支撑杆单元的一第三枢接件。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当该车架收合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和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相邻。
10.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车架还包含一第二衔接杆单元,其枢接于每一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二端。
11.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支撑杆单元还包括相互枢接的一第一管体和一第二管体,且该车架还包含一控制装置用以控制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的相对枢转收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还包括介于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之间的一销件,且该控制装置可控制该销件在该第二管体内滑动,以控制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的相对枢转收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车架还包含一第二衔接杆单元,其枢接于每一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二端;且该控制装置包括设于该第二衔接杆单元的一致动件、和连接该致动件和该销件的一挠性件。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即为该第一管体,且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包括该第二管体;该第二支撑杆单元还包括一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和一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且该第三端位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四端位于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该第三支撑杆单元还包括一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和一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且该第五端位于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六端位于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当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上段相对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下段枢转以收合该车架时,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和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相互远离。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衔接杆单元分别连接于其中的一支架的该第二支撑杆单元和另一支架的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且在收合该车架的过程中,当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和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下段相互远离的同时,该第一衔接杆单元将该二支架相互拉近。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当该车架收合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一管体、该第一支撑杆单元的该第二管体、该第二支撑杆单元上段、和该第三支撑杆单元下段相邻。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支撑杆单元还包括枢接于该第二管体和该第二衔接杆单元的一第三管体;当收合该车架时,该第三管体同时相对于该第二衔接杆单元及该第二管体枢转,使该二支架相互靠近。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支撑杆单元还包括枢接于该第二管体的一第三管体,且该车架还包含一第二衔接杆单元,其两端分别枢接于该二第三管体;当收合该车架时,该第三管体同时相对于该第二衔接杆单元及该第二管体枢转,使该二支架相互靠近。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收合该车架的过程中,该第三管体相对于该第二衔接杆单元的运动方向,和该第三管体相对于该第二管体的运动方向共平面。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管体相对于该第二衔接杆单元的运动方向,和该第三管体相对于该第二管体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管体呈弧形。
22.一种婴儿车,包含一车架和一第一片体,其特征在于该车架为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和该第一片体连接于该等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婴儿车还包含二延伸杆,其分别连接于该车架的每一第三支撑杆单元上段,该第一片体直接连接于该等延伸杆。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婴儿车还包含一第二片体,该第二片体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单元。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片体连接于该等延伸杆。
专利摘要一种婴儿车车架包含两平行支架、和枢接该两支架的三衔接杆单元。每一支架包括三支撑杆单元,其中每一支撑杆单元的一端枢接于另一支撑杆单元的中点附近以界定一个三角形;其中二支撑杆单元突出该三角形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一轮组,并分别枢接呈交叉的其中二衔接杆单元;另一支撑杆单元的另一端连接其中一衔接杆单元形成婴儿车的推杆。该三支撑杆单元可在其所界定的三角形平面上枢转收合,该二支架可借由呈交叉的二衔接杆单元平行移动收合。该车架可还包含一控制装置,以允许将该推杆对折收合成两段。
文档编号B62B7/00GK2761486SQ20052000332
公开日2006年3月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7日
发明者陈舜民 申请人: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