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6485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 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行车结构驱动前移的方式,大多是双脚呈圆周运动形态踩动两 个呈一百八十度夹角配置的踏板,再透过相关传动组件(如大齿盘、链条、 飞轮等)的带动车轮,则该持续转动的车轮便可直接驱移车体前进。而且, 一般自行车均设有座垫提供骑乘者乘坐,使骑乘者重量可充分被座垫支撑的 情形下,其双脚将可顺畅、安全且充分施力的实施圆周踩动踏板动作。
然而,实际上,骑乘者在座垫支撑身体的限制下,虽可达到骑乘自行车 的代步目的,但却降低上半身活动的范围,降低了人体的运动健身效果,同 时减少了骑乘的趣味性,也连带降低了持续使用的动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 构,其能实现兼具代步、扩大身体运动范围、趣味性及安全性于一体的目的 与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后驱踩踏之 站式自行车结构,指车架前方透过前管、前叉安设有前轮、立管及把手;在 车架后方透过转轴安设有后轮,并于该转轴上安设有飞轮;在车架邻前端安 设包含有转轴、安置在转轴上的大齿盘、安置在转轴两端并呈180度夹角 对应的曲柄等传动组件的驱动装置;在车架邻后端安设有一被动齿盘;在被 动齿盘与驱动装置的大齿盘之间环设有第一驱动链条;在车架前端两侧分别 枢设有一上、下摆动且可驱动驱动装置的曲柄及转轴转动的踏板;该驱动装 置的大齿盘位于前、后轮的对应线,并致左、右踏板亦以等距位于前、后轮对应线两侧;该驱动装置的大齿盘和被动齿盘之间安设有一连动轮,并恰为 第一驱动链条的外侧驱动;该连动轮同轴的另端安设有一传动轮,该传动轮 和后轮转轴上的飞轮之间环设有第二驱动链条。
优选地,该左、右踏板的底部分别设有一纵长滑道。
优选地,该驱动装置的左、右曲柄的远离转轴端,分别安设有一驱动件, 该驱动件并恰可滑设于对应踏板的纵长滑道处。
优选地,该左、右踏板的前端分别通过一枢轴枢设于车架前端两侧。 优选地,该连动轮可安设在第一链条的下方,并被其外侧驱动。 优选地,该连动轮可安设在第一链条的上方,并被其外侧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该前、后轮对应线的车架邻前端安设有 一驱动装置,及在车架前端两侧分别枢设有上、下作动的踏板,且该左、右 踏板系可在上、下交互作动时,恰致驱动装置的大齿盘反向转动,并通过连 动轮将动力传输至后轮使前移,则骑乘者可以站立形态令双脚踩踏骑乘自行 车,使自行车的操作不但具有扩大运动范围的效果,同时,亦具有与众不同 的操作和行驶形态,达到代步兼趣味性于一体的运动效果;此外,通过该驱 动装置的大齿盘位于前、后轮对应在线,及该驱动大齿盘的左、右踏板又以 等距位于两侧,则该左、右踏板相互的距离将可实质縮小,骑乘者左、右双 脚踩踏的施力点,亦可平均位于前、后轮对应线两侧情形下,对于站立踩踏 的骑乘者而言,不但具有双脚操作顺畅、方便和自然、舒适的效果,尤其, 其重心更可保持在前、后轮的对应线上,而具有重心稳定和不偏向单边的骑 乘安全性。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新型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新型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的前视示意图 图3是本新型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中的踏板、曲柄及驱动件相互 位设示意图。
图4是本新型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的踏板上下踩踏运作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中的连动轮安设于第一驱 动链条上方的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图2和图3所示,本新型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指在车架 10前方透过前管101、前叉102安设有前轮11、立管12及把手13,在车架 10后方透过转轴141安设有后轮14,在车架10邻前端位置,安设有一包含 转轴201、安置于转轴201的大齿盘202、安置在转轴201两端并呈180度夹 角对应的曲柄203、及枢设在远离转轴201的曲柄203端的驱动件204等传动 组件的驱动装置20,及在车架10前端两侧分别枢设有一上、下作动的踏板 30。其中,该驱动装置20的大齿盘202位于前、后轮ll、 14的对应在线; 该左、右踏板30以等距位于前、后轮11、 14的对应线两侧,分别将前端透 过枢轴301枢设于车架10,使后端可行上、下摆动运作,在底部设有纵长滑 道302,可分别供左、右曲柄203另端的驱动件204崁入滑移,使左、右踏板 30可行上、下交互摆动,并致该驱动件204、曲柄203、转轴201及大齿盘 202可直接被驱动转动。
上述,在车架10邻后端位置且安设有一被动齿盘21,及在驱动装置20 的大齿盘202与被动齿盘21之间,安设有一连动轮22,而在大齿盘202与被 动齿盘21之间环设有第一驱动链条23,并致连动轮22位于外侧被驱动做相 反方向转动。在连动轮22同轴的另端安设有一传动轮24,通过第二驱动链条 25将动力传输至后轮转轴141上的飞轮26。
上述,由于该左、右踏板30以前端的枢轴301为转点行上、下交互摆动 运作,故骑乘者以站姿将双脚交互踩踏于左、右踏板30时,该被施予踩踏力 的驱动件204及曲柄203将会反向的转动,并致转轴201及大齿盘202连带 做反向转动动作(即,其与一般自行车行进时的大齿盘转动方向相反),为此, 透过环设于大齿盘202与被动齿盘21之间的第一驱动链条23以外侧驱动连 动轮22(图1中实施例将连动轮22设于第一驱动链条23下方),则该连动轮 22将会直接被驱动呈正向转动,并致同轴的传动轮24可透过第二驱动链条 25带动后轮转轴141上的飞轮26 —并正向转动,使后轮转轴141及后轮14 可正向转动的驱移车体前进。配合图4所示,骑乘者可将双手扶握把手13并以站姿将双脚踩踏于左、 右踏板30,透过该左、右踏板30以前端的枢轴301为转点上、下摆动,及该 驱动装置20中呈180度夹角对应,并分别安置在远离转轴201的曲柄203端 的驱动件204,又恰滑设在左、右踏板30底部的纵长滑道302处,则骑乘者 自可在双脚上、下交互踩踏施力时,直接致左、右踏板30施力于对应驱动件 204,并致转轴201上的大齿盘202被驱动做反向转动;同时,透过该位于大 齿盘202与被动齿盘21之间的连动轮22,又被环设于大齿盘202和被动齿盘 21的第一驱动链条23外侧驱动,使转动方向恰与大齿盘202相反,并致该与 连动轮23同轴的传动轮24,可透过第二链条25将正向转动力传输至后轮转 轴141及后轮14,则该一并转动的后轮14,便可在正向转动中驱移车体,达 到自行车行进的目的。
利用骑乘者双脚站立的交互踩踏左、右踏板30,即可致驱动装置20的大 齿盘202以反向转动方式驱动后轮14,并致车体顺畅的做前移行进动作,就 自行车的操作而言,显然可达到扩大身体运动范围的效果,而在与众不同的 操作和行驶形态中,更是兼有代步和趣味的运动效果。
当然,由于该驱动装置20的大齿盘202位于前、后轮ll、 14的对应在 线,致该左、右踏板30亦可等距的位于前、后轮ll、 14对应线两侧,则该 左、右踏板30相互的距离将可实质縮小,及骑乘者左、右双脚踩踏的施力点 亦可平均位于前、后轮11、 14对应线两侧情形下,对站立踩踏的骑乘者而言, 不但具有双脚操作顺畅、自然和方便、舒适的效果,尤其,其重心更可维持 在前、后轮11、 14的对应线上,而具有重心稳定和不偏向单边的骑乘安全性。
配合图5所示,为了使驱动装置20的大齿盘202的反向转动驱动力,得 以转换呈正向转动的驱动力,该位在大齿盘202和被动齿盘21之间的连动轮 22,,亦可安设在第一驱动链条23的上方,并同样被第一驱动链条23外侧驱 动呈正向转动,则该同轴的传动轮24便同样可将正向转动的驱动力传输至后 轮14,从而顺畅达到驱移车体行进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指车架前方透过前管、前叉安设有前轮、立管及把手;在车架后方透过转轴安设有后轮,并于该转轴上安设有飞轮;在车架邻前端安设包含有转轴、安置在转轴上的大齿盘、安置在转轴两端并呈180度夹角对应的曲柄等传动组件的驱动装置;在车架邻后端安设有一被动齿盘;在被动齿盘与驱动装置的大齿盘之间环设有第一驱动链条;其特征在于在车架前端两侧分别枢设有一上、下摆动且可驱动驱动装置的曲柄及转轴转动的踏板;该驱动装置的大齿盘位于前、后轮的对应线,并致左、右踏板亦以等距位于前、后轮对应线两侧;该驱动装置的大齿盘和被动齿盘之间安设有一连动轮,并恰为第一驱动链条的外侧驱动;该连动轮同轴的另端安设有一传动轮,该传动轮和后轮转轴上的飞轮之间环设有第二驱动链条。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左、 右踏板的底部分别设有一纵长滑道。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驱 动装置的左、右曲柄的远离转轴端,分别安设有一驱动件,该驱动件并恰可 滑设于对应踏板的纵长滑道处。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左、 右踏板的前端分别通过一枢轴枢设于车架前端两侧。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 动轮可安设在第一链条的下方,并被其外侧驱动。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 动轮可安设在第一链条的上方,并被其外侧驱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驱踩踏之站式自行车结构,指在前、后轮对应线的车架邻前端安设有一驱动装置,及在车架前端两侧分别枢设有一上、下作动的踏板,该驱动装置且可被左、右踏板上、下交互驱动,并通过连动轮将动力传输至后轮驱移车体,使自行车具有与众不同的操作和行驶形态,进而达到兼具代步、扩大身体运动范围、趣味性及安全性于一体的目的与效果。
文档编号B62M1/24GK201305103SQ20082009523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6日
发明者廖学湖 申请人: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