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8310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尤其涉及能够根据驾驶者的体型和驾驶姿势调整转向盘的上下方向位置和前后方向位置的双方位置的位置调整式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根据驾驶者的体型和驾驶姿势调整转向盘的上下方向位置和前后方向位置的双方位置的装置,有称为“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的转向装置。在这种位置调整式的转向装置中,配备有将调整到希望的位置上的柱在车身安装托架的侧板通过紧固紧固杆来夹紧的夹紧装置。由于对该夹紧装置有夹紧时的转向装置的刚性大、夹紧力稳定、松开操作容易的需求,因此采用通过摩擦板将柱在车身安装托架的侧板进行紧固并夹紧的结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使用了这种摩擦板的夹紧装置为了得到较大的夹紧力而将多个摩擦板叠加起来使用。特别是,为了加大倾斜方向的夹紧刚性和伸缩方向的加紧刚性的双方,在具有倾斜用摩擦板和伸缩用摩擦板的双方的夹紧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将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的倾斜用摩擦板固定在车身安装托架侧,将在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的伸缩用摩擦板固定在柱侧。另外,专利文献2的夹紧装置将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的倾斜用摩擦板固定在外柱侧,将在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的伸缩用摩擦板固定在内柱侧。但是,将形状不同的倾斜用摩擦板和伸缩用摩擦板向规定的方向相互叠加地安装的作业必须非常熟练。特别是,若倾斜用摩擦板和伸缩用摩擦板的固定部位不同,则组装倾斜用摩擦板和伸缩用摩擦板的作业会变得特别困难。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0-3551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1005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将摩擦板安装在车身安装托架上的作业的转向装置。上述课题通过以下方案来解决。即、第一方案的发明是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备可安装在车身上的车身安装托架;柱,该柱可调整伸缩位置地支撑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并且轴支撑装配了转向盘的转向轴使上述转向轴可转动;第一摩擦板,该第一摩擦板在上述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并利用固定安装部不能相对移动地固定在上述柱上;第二摩擦板,该第二摩擦板与上述第一摩擦板叠加并利用上述第一摆动支撑部可摆动地支撑在上述柱上;紧固杆,该紧固杆为了在希望的伸缩位置将上述柱夹紧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而借助于相互叠加的上述第一摩擦板和上述第二摩擦板将柱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上;伸缩调整用长槽,该伸缩调整用长槽形成于上述第一摩擦板上并在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且插通有上述紧固杆;以及长槽,该长槽形成于上述第二摩擦板上且插通有上述紧固杆。第二方案的发明是在第一方案的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摩擦板在与伸缩位置调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较长地形成。第三方案的发明是在第一方案的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摩擦板在与伸缩位置调整方向正交的方向及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第四方案的发明是在第一方案的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摩擦板的长槽朝向上述第二摩擦板的第一摆动支撑部较长地形成。第五方案的发明是在第一方案的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倾斜调整用长槽,该倾斜调整用长槽形成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并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且插通有上述紧固杆;上述柱支撑在车身安装托架上并可以调整倾斜位置及伸缩位置。第六方案的发明是在第一方案的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被夹持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侧板的内侧面与柱之间。第七方案的发明是在第六方案的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摆动支撑部包括形成于上述第二摩擦板上的圆柱状凸部;以及形成于上述柱上且支撑上述圆柱状凸部使该圆柱状凸部可摆动的圆形凹部。第八方案的发明是在第六方案的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倾斜调整用长槽,该倾斜调整用长槽形成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并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且插通有上述紧固杆;第三摩擦板,该第三摩擦板被夹持在上述第一摩擦板和车身安装托架的侧板之间并由第二摆动支撑部可摆动地支撑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侧板上;以及长槽,该长槽形成于上述第三摩擦板上并朝向上述第二摆动支撑部较长地形成且插通有上述紧固杆。第九方案的发明是在第六方案的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上述第二摩擦板的第一摆动支撑部上的圆筒孔;以及形成于上述第一摩擦板上且内嵌于上述圆筒孔并支撑上述第二摩擦板使该第二摩擦板可摆动的突起。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包括第一摩擦板,该第一摩擦板在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并利用固定安装部不能相对移动地固定在柱上;第二摩擦板,该第二摩擦板与上述第一摩擦板叠加并利用第一摆动支撑部可摆动地支撑在柱上;紧固杆,该紧固杆为了在希望的伸缩位置将柱夹紧在车身安装托架上,而借助于相互叠加的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将柱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上;伸缩调整用长槽,该伸缩调整用长槽形成于第一摩擦板上并在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且插通有紧固杆;以及长槽,该长槽形成于第二摩擦板上且插通有紧固杆。因此,第一摩擦板及第二摩擦板的安装部位仅在柱侧便完成,所以将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在规定方向上相互叠加地组装的作业变得容易。另外,由于将第二摩擦板的长槽在与伸缩位置调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因此若在伸缩方向上调整柱,则紧固杆与长槽抵接,第二摩擦板以圆柱状凸部为摆动中心摆动,长槽吸收第二摩擦板摆动时的圆弧状的轨迹和外柱直线运动时的直线状的轨迹的差,第二摩擦板顺利地摆动,可顺利进行柱的伸缩方向的调整。
另外,如果利用通过第二摩擦板的螺栓孔并旋入柱中的螺栓将第二摩擦板可摆动地支撑在柱上,则能够将第二摩擦板可靠地固定在柱上。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转向装置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从车身后方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1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拆下车身安装托架的状态的图2的柱的侧视图。图4是图2的纵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二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二摩擦板的主视图, (b)是(a)的A-A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一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一摩擦板的主视图, (b)是(a)的右侧视图,(c)是(a)的俯视图。图7(a)是图4的P部放大剖视图,(b)是(a)的B-B剖视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转向装置的柱的侧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3的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第一摆动支撑部的放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 7(a)的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转向装置的柱的侧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3的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转向装置的纵剖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4的图。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第二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二摩擦板的主视图, (b)是(a)的C-C剖视图,(c)是(a)的俯视图。图13(a)是图11的Q部放大剖视图,(b)是(a)的D-D剖视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转向装置的第二摩擦板的第一摆动支撑部的侧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3的图13(b)的图。图15是从车身后方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5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2的图。图16是表示拆下车身安装托架的状态的图15的柱的侧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 的图3的图。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第二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二摩擦板的主视图, (b)是(a)的E-E剖视图。图18是从车身后方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6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2的图。图19是表示拆下车身安装托架的状态的图18的柱的侧视图,表示倾斜调整位置为中间位置。图20是图18的纵剖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4的图。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第二摩擦板单体及第三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二摩擦板的主视图,(b)是(a)的F-F剖视图,(c)是第三摩擦板的主视图,(d)是(c)的 G-G剖视图。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柱的侧视图,表示倾斜调整位置为车身上方端部。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柱的侧视图,表示倾斜调整位置为车身下方端部。
图M是从车身后方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7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5是表示拆下了车身安装托架的状态的图M的柱的侧视图。图沈是图M的纵剖面图。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第一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一摩擦板的主视图, (b)是(a)的右侧视图,(c)是(a)的俯视图,(d)是(a)的H_H剖视图。图观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第一摆动支撑部的放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 7(a)的图。图四是从车身下方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7的转向装置的仰视图。图30是图观的J-J剖视图,(a)表示通常的驾驶状态,(b)表示二次撞击时驾驶者与转向盘撞击,外柱向车身前方侧伸缩移动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调整转向盘的上下方向位置和前后方向位置的双方位置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实施例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转向装置的整体立体图,是柱助推型齿轮齿条式动力转向装置。图1所示的柱助推型齿轮齿条式动力转向装置是为了减轻转向盘10的操作力而对转向轴给与将安装在柱105上的操纵辅助部(电动助推机构)102的操纵辅助力并借助于中间轴106使齿轮齿条式转向齿轮103的齿条往复移动再借助于转向横拉杆104操纵转向轮方式的动力转向装置。图2是从车身后方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1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拆下车身安装托架的状态的图2的柱的侧视图。图4是图2的纵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二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二摩擦板的主视图,(b)是(a)的A-A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第一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一摩擦板的主视图,(b)是 (a)的右侧视图,(c)是(a)的俯视图。图7(a)是图4的P部放大剖视图,图7 (b)是(a) 的B-B剖视图。如图2至图4所示,在内柱10的外周嵌合有可沿轴向滑动的外柱11。在外柱11 上可旋转地轴支撑有转向轴12,在转向轴12的左端(车身后方侧)固定有图1的转向盘 10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虽然外柱11是铸铝制的一体成型品,但也可以是在钢管上焊接定距托架的构件。另外,以轻型化为目的,也可以是铸镁制。在外柱11的右侧(车身前方侧)以从左右侧夹住外柱11的方式安装有车身安装托架3。车身安装托架3通过固定在车身41上的铝合金制等的小盒42而可以脱离地安装在车身前方侧。若在二次撞击时驾驶者撞击在转向盘101上而作用大的冲击力,则车身安装托架 3从小盒42向车身前方侧脱离,外柱11被内柱10引导而向车身前方侧伸缩移动,吸收冲击
能量°在内柱10的车身前方侧(右侧)通过压入固定有操纵辅助部102(电动助推机构)的壳体21的左端。操纵辅助部102由电动马达22、减速齿轮箱部23等构成。操纵辅助部102通过未图示的枢销可倾斜地支撑在车身41上。
操纵辅助部102检测作用于转向轴12上的转矩,驱动电动马达22,使未图示的输出轴以需要的操纵辅助力旋转,经由中间轴106与转向齿轮103连接,能够改变车轮的操纵车身安装托架3具有上板32、从该上板32向下方延伸的侧板33、34。在上述外柱 11上一体地形成有向外柱11的下方突出的定距托架13。在车身安装托架3的侧板33、34上形成有倾斜调整用长槽35、36。倾斜调整用长槽35、36形成为以上述的枢销为中心的圆弧状。在定距托架13上形成有向图4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外柱11的轴心方向较长地延伸的伸缩调整用槽16、17。圆棒状的紧固杆5通过上述倾斜调整用长槽35、36及伸缩调整用长槽16、17,从图 4的右侧插入。在紧固杆5的右端形成有圆筒状的头部51。紧固杆5的头部51的左端面与右侧的侧板;34的外侧面342抵接。第一摩擦板(参照图6)和第二摩擦板(参照图5)7叠加夹持在车身安装托架3 的侧板33、34的内侧面331、341与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之间。第二摩擦板7与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接触地配置,第一摩擦板6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夹住第二摩擦板7,与侧板33,34的内侧面331,341接触地配置。如图5所示,第二摩擦板7形成为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图5的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在其上方一体形成有圆柱状的凸部71。另外,在下方形成有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图5的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槽72,在该长槽72中插通紧固杆5。长槽72朝向圆柱状的凸部71的中心较长地形成。长槽72的宽度Wl形成为具有紧固杆5通过的程度的少许间隙的尺寸。如图7所示,在外柱11的外周面并在外柱11的轴心附近的两侧面形成有直线状肋18、18,在直线状肋18、18的侧面分别形成有圆形的凹部181、181。第二摩擦板7的圆柱状的凸部71内嵌于圆形的凹部181中,圆柱状的凸部71可摆动地支撑在圆形凹部181中。 因此,第二摩擦板7以圆柱状的凸部71为摆动中心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由圆柱状的凸部71和圆形的凹部181构成将第二摩擦板7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的第一摆动支撑部。如图6所示,第一摩擦板6形成为在伸缩位置调整方向(图6(a)的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在第一摩擦板6的下方形成有在伸缩位置调整方向(图6(a)的左右方向) 上较长的伸缩调整用长槽61,在该伸缩调整用长槽61中插通有紧固杆5。第一摩擦板6的伸缩调整用长槽61是与上述定距托架13的伸缩调整用长槽16、17相同的形状。伸缩调整用长槽61的宽度W2形成为具有紧固杆5通过的程度的少许间隙的尺寸。在第一摩擦板6的上边62、下边63、右边64、左边65上形成有折弯部(配合突起)621、631、631、641、651。在图6(a)中观察,折弯部621、631、631、641、651朝向纸面的里侧折弯。在图6(a)中观察,下边63、右边64、左边65的折弯部631、631、641、651朝向纸面的里侧以直角折弯。只有上边62的折弯部621在朝向纸面的里侧超过直角折弯后朝向上方折弯成圆弧状。如图2、图3、图4、图7所示,在外柱11的轴心附近的侧面形成有矩形凹部(配合凹部)19。另外,在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的下端也形成有矩形凹部(配合凹部)131、 131。
若将第一摩擦板6向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按压,则第一摩擦板6的折弯部 621与外部11的矩形凹部19配合。折弯部621若与矩形凹部19配合,则向车身上方侧弹性变形,被强有力地推压在矩形凹部19上。第一摩擦板6的折弯部631、631与侧面14、15 的矩形凹部131、131配合。折弯部641与定距托架13配合,折弯部651与定距托架13的后面133配合。因此,第一摩擦板6相对于外柱11在车身上下方向以及车身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因此相对于外柱11不能移动地固定。第一摩擦板6仅按压在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 上便能够固定在外柱11上,因此能够缩短第一摩擦板6的安装作业时间。由折弯部621、 631、631、641、651、矩形凹部19、矩形凹部131、131、前面132、后面133构成将第一摩擦板6 不能相对移动地固定在外柱11上的固定安装部。若将第一摩擦板6固定在外柱11上,则外柱11的伸缩调整用长槽16、17和第一摩擦板6的伸缩调整用长槽61进行匹配。如上所述,第一摩擦板6及第二摩擦板7的安装部位仅在外柱11侧便完成,因此将第一摩擦板6和第二摩擦板7在规定方向上相互叠加地安装的作业变得极为容易。这样, 在将第一摩擦板6及第二摩擦板7组装在外柱11上之后,便将外柱11夹在车身安装托架3 的侧板33、34的内侧面331、341之间。接着,如果通过倾斜调整用长槽35、36及伸缩调整用长槽16、17、第一摩擦板6的伸缩调整用长槽61、第二摩擦板7的长槽72从图4的右侧插入紧固杆5,则完成外柱11和车身安装托架3的组装。如图4所示,在紧固杆5的左端外周上依次外嵌有固定凸轮53、可动凸轮M、操作杆55、推力轴承56、螺母57,形成于螺母57的内径部的阴螺纹(未图示)旋入形成于紧固杆5的左端的阳螺纹58中。固定凸轮53的右端面抵接在左侧的侧板33的外侧面332上。在固定凸轮53和可动凸轮M相对的端面上形成有互补的倾斜凸轮面,且相互啮合。若用手操作与可动凸轮M的左侧面连接的操作手柄55,则可动凸轮M相对于固定凸轮53转动。若将操作手柄55向夹紧方向转动,则可动凸轮M的倾斜凸轮面的最高峰(山) 触碰固定凸轮53的倾斜凸轮面的最高峰(山),将紧固杆5拉到图4的左侧,并将固定凸轮 53向图4的右侧推压。右侧的侧板34被紧固杆5的头部51的左端面向左侧推压,使侧板34向内侧变形,用侧板34的内侧面341将第一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7强有力地推压在定距托架13的侧面15上。同时,左侧的侧板33被固定凸轮53的右端面向右侧推压,使侧板33向内侧变形, 用侧板33的内侧面331将第一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7强有力地推压在定距托架13的侧面 14上。这样,使用第一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7能够将外柱11的定距托架13牢固地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3上。因此,外柱11相对于车身安装托架3被固定,阻止外柱11在倾斜方向的位移及伸缩方向的位移。外柱11利用作用于第一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7之间的较大的摩擦力以较大的保持力被倾斜紧固及伸缩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3上。其次,若驾驶者向解除紧固方向转动操作手柄55,则车身安装托架3的侧板33、34 分别向与夹持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弹性复位,因此还可解除第一摩擦板6及第二摩擦板7 之间的摩擦力。
于是,外柱11相对于车身安装托架3的侧板33、34成为自由状态,所以使侧板33、 34的倾斜调整用长槽35、36引导紧固杆5的同时使紧固杆5在倾斜方向上位移,能够任意进行转向盘101的倾斜方向上的调整。第一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7与外柱11 一起在倾斜方向上位移。另外,沿着上述紧固杆5使第一摩擦板6的伸缩调整用长槽61及定距托架13的伸缩调整用长槽16、17引导外柱11的同时使外柱11在伸缩方向上位移,从而能够任意进行转向盘101的伸缩方向的调整。第一摩擦板6与外柱11 一起在伸缩方向上位移。如图3所示,若外柱11在伸缩方向上位移,则紧固杆5与第二摩擦板7的长槽72 抵接,因此第二摩擦板7以圆柱状的凸部71为摆动中心进行摆动。长槽72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因此,长槽72吸收第二摩擦板7摆动时的圆弧状的轨迹和外柱11直线运动时的直线状的轨迹的差,第二摩擦板7顺利地摆动,可顺利进行外柱11的伸缩方向的调整。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向装置在车身安装托架3与外柱11之间夹入第一摩擦板 6和第二摩擦板7,因此摩擦板不会从车身安装托架3突出,提高转向装置的操作性。实施例2接着,对本发明实施例2进行说明。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转向装置的柱的侧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3的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第一摆动支撑部的放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7(a)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对于同一部件附注同一符号省略说明。实施例2是改变了将第二摩擦板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的第一摆动支撑部的例子。即、如图8、图9所示,实施例2的第二摩擦板7A与实施例1同样,形成为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在其下方与实施例1同样,形成有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的长槽72,在该长槽72中插通有紧固杆5。在实施例2的第二摩擦板7A的上方贯通地形成有圆形的螺栓孔73。通过该螺栓孔73将螺栓74旋入外柱11的直线状肋18的侧面,将第二摩擦板7A 固定在外柱11上。因此,第二摩擦板7A以螺栓74的轴部741为摆动中心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由螺栓孔73和螺栓74构成将第二摩擦板7A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的实施例2的第一摆动支撑部。实施例2的第一摩擦板6具有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但是若将第一摩擦板6向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推压,则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结构的固定安装部,第一摩擦板6被不能移动地固定在外柱11上。在实施例2中,由于利用螺栓74将第二摩擦板7A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因此能够将第二摩擦板7A可靠固定在外柱11 上。如图8所示,若外柱11在伸缩方向上位移,则紧固杆5与第二摩擦板7A的长槽72 抵接,因此,第二摩擦板7A以螺栓74的轴部741为摆动中心摆动。长槽72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因此,长槽72吸收第二摩擦板7A摆动运动的轨迹和外柱11直线运动的轨迹的差,第二摩擦板7A顺利地摆动,可顺利进行外柱11的伸缩方向的调整。实施例3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3进行说明。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转向装置的柱的侧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3的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转向装置的纵剖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4的图。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第二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二摩擦板的主视图,(b)是(a)的C-C剖视图,(c)是(a)的俯视图。图13(a)是图11的Q 部放大剖视图,图13(b)是图13(a)的D-D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对于同一部件附注同一符号省略说明。实施例3与实施例2同样的是改变了将第二摩擦板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的第一摆动支撑部的例子。即、如图12所示,实施例3的第二摩擦板7B与实施例1同样,形成为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在其下方与实施例1同样,形成有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的长槽72,在该长槽72中插通有紧固杆5。在实施例3的第二摩擦板7B 的上方形成有圆弧状的凹面(朝向车身下方侧为凹)75,该圆弧状的凹面75在图12(a)中观察朝向纸面的里侧以直角折弯后向上方折弯成圆弧状。在圆弧状的凹面75的两端形成有朝向车身上方侧为凸的R面751、751。上述长槽72朝向圆弧状的凹面75的中心较长地形成。长槽72的宽度W3形成为具有紧固杆5通过的程度的少许间隙的尺寸。如图13所示,在外柱11的轴心附近的侧面形成有具有与圆弧状的凹面75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状的凸面(朝向车身下方侧为凸)76,第二摩擦板7B的圆弧状的凹面75与圆弧状的凸面76接触,圆弧状的凹面75可摆动地支撑在圆弧状的凸面76上。因此,第二摩擦板7B以圆弧状的凸面76为摆动中心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由于在圆弧状的凹面75的两端形成有R面751、751,因此圆弧状的凹面75不会勾挂在圆弧状的凸面76上,第二摩擦板7B顺利地摆动。第二摩擦板7B的圆弧状的下面752支撑在直线状肋18的上面。 由圆弧状的凹面75和圆弧状的凸面76构成将第二摩擦板7B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的第一摆动支撑部。实施例3的第一摩擦板6具有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但若将第一摩擦板6向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按压,则第一摩擦板6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结构的固定安装部,不能相对移动地固定在外柱11上。在实施例3中,由于不需要可摆动地支撑第二摩擦板7B的螺栓,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如图10所示,若外柱11在伸缩方向上位移,则紧固杆5与第二摩擦板7B的长槽 72抵接,因此第二摩擦板7B以圆弧状的凸面76为摆动中心摆动。长槽72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因此,长槽72吸收第二摩擦板7B摆动运动的轨迹和外柱11直线运动的轨迹的差,第二摩擦板72B顺利地摆动,可顺利进行外柱11的伸缩方向的调整。实施例4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4进行说明。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转向装置的第二摩擦板的第一摆动支撑部的侧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3的图13(b)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对于同一部件附注同一符号省略说明。实施例4与实施例3同样,是改变了将第二摩擦板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的第一摆动支撑部的例子。即、如图14所示,实施例4的第二摩擦板7B具有与实施例3完全相同的形状,在其上方形成有圆弧状的凹面(朝向车身下方为凹)75和R面751、751。在外柱11的轴心附近的侧面与实施例三同样地形成有具有与圆弧状的凹面75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状的凸面(朝向车身下方侧为凸)76,第二摩擦板7B的圆弧状的凹面75与圆弧状的凸面76接触,圆弧状的凹面75可摆动地支撑在圆弧状的凸面76上。另外, 在直线状肋18的上面形成有具有与第二摩擦板7B的圆弧状的下面752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状的凹面183。因此,第二摩擦板7B的圆弧状的下面752与圆弧状的凹面183接触,圆弧状的下面752可摆动地支撑在圆弧状的凹面183上。由于第二摩擦板7B被圆弧状的凸面76和圆弧状的凹面183夹持,因此能够防止在摩擦板的组装途中第二摩擦板7B从外柱11脱落。由圆弧状的凹面75和圆弧状的凸面76、圆弧状的凹面183构成将第二摩擦板7B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的第一摆动支撑部。实施例5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5进行说明。图15是从车身后方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5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2的图。图16是表示拆下车身安装托架的状态的图15的柱的侧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3的图。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第二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图17(a)是第二摩擦板的主视图,图17(b)是图17(a)的E-E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说明。另外, 对于同一部件附注同一符号省略说明。实施例5是增大第二摩擦板的面积以稳定夹紧力的例子。即、如图15至图17所示,实施例5的第二摩擦板7C形成为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及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的风筝形(对角线正交,具有两组相邻的边的长度相等的组的四边形),在其下方与实施例一同样地形成有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的长槽72,在该长槽72中插通有紧固杆5。在实施例5的第二摩擦板7C的上方与实施例1相同地一体形成有圆柱状的凸部71。长槽72朝向圆柱状的凸部71的中心较长地形成。长槽72的宽度W4形成为具有紧固杆5通过的程度的少许间隙的尺寸。在外柱11的外周面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形成有圆形的凹部(未图示),第二摩擦板7C的圆柱状凸部71内嵌于圆形的凹部中,圆柱状凸部71可摆动地支撑在圆形的凹部中。因此,第二摩擦板7C以圆柱状凸部71为摆动中心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实施例5的第一摩擦板6具有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但若将第一摩擦板6向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按压,则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结构的固定安装部,第一摩擦板6相对于外柱11不能移动地固定。向夹紧方向转动操作手柄55,使用第一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7C将外柱11的定距托架13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3上。于是,外柱11利用作用于第一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7C 之间的摩擦力被倾斜紧固及伸缩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3上。实施例5的第二摩擦板7C比实施例1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及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更长地形成,能够增大与第一摩擦板 6的接触面积,因此倾斜紧固时及伸缩紧固时的保持力稳定。如图16所示,若外柱11在伸缩方向上位移,则第一摩擦板6与外柱11 一起在伸缩方向上位移。另外,由于紧固杆5与第二摩擦板7C的长槽72抵接,因此第二摩擦板7C 以圆柱状的凸部71为摆动中心摆动。长槽72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因此, 长槽72吸收第二摩擦板7C摆动运动的轨迹和外柱11直线运动的轨迹的差,第二摩擦板7C 顺利地摆动,可顺利进行外柱11的伸缩方向的调整。在实施例5中,对将第二摩擦板7C的形状形成为风筝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圆形或多边形。
实施例6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6进行说明。图18是从车身后方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6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2的图。图19是表示拆下车身安装托架的状态的图18的柱的侧视图,表示倾斜调整位置为中间位置。图20是图18的纵剖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4的图。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第二摩擦板单体及第三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图21(a)是第二摩擦板的主视图,图21(b)是图21(a)的F-F剖视图,图21 (c) 是第三摩擦板的主视图,图21(d)是图21 (c)的G-G剖视图。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柱的侧视图,表示倾斜调整位置为车身上方端。图23 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柱的侧视图,表示倾斜调整位置为车身下方端。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对于同一部件附注同一符号省略说明。实施例6是使用面积大的第二摩擦板和第三摩擦板,稳定夹紧力并且得到较大的夹紧力的例子。即、如图18至图23所示,在车身安装托架3的侧板33、34的内侧面331、 341和定距托架13的侧面侧14、15之间叠加地夹持有第一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7C、第三摩擦板8。第二摩擦板7C与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接触地配置,第一摩擦板6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夹入第二摩擦板7C。第三摩擦板8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夹入第一摩擦板6,并且与侧板33,34的内侧面331,341接触地配置。实施例6的第二摩擦板7C具有与实施例5的第二摩擦板7C完全相同的形状,形成为风筝形。即,如图21(a)、(b)所示,在第二摩擦板7C的下方与实施例5同样地形成有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的长槽72,在该长槽72中插通有紧固杆5。在实施例6的第二摩擦板7C的上方与实施例5同样地一体地形成有圆柱状的凸部71。长槽72朝向圆柱状的凸部71的中心较长地形成。长槽72的宽度W5形成为具有紧固杆5通过程度的少许间隙的尺寸。在外柱11的外周面上与实施例5 —样地形成圆形的凹部(未图示),第二摩擦板 7C的圆柱状的凸部71内嵌于圆形的凹部中,圆柱状的凸部71可摆动地支撑在圆形的凹部上。由于实施例6的第一摩擦板6具有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若将第一摩擦板6向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按压,则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结构的固定安装部,第一摩擦板6相对于外柱11不能移动地固定。如图21(c)、(d)所示,实施例6的第三摩擦板8形成为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及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的风筝形(对角线正交,具有两组相邻的边的长度相等的组的四边形)。在第三摩擦板8的下方形成有图21的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槽82,在该长槽82 中插通有紧固杆5。在第三摩擦板8的上方一体形成有圆柱状的凸部81,上述长槽82朝向圆柱状的凸部81的中心较长地形成。长槽82的宽度W6形成为具有紧固杆5通过的程度的少许间隙的尺寸。将第三摩擦板8 二等分的对角线(图21 (c)的上下方向的对角线)方向的长度L2形成为比将第二摩擦板7C 二等分的对角线(图21 (a)的上下方向的对角线) 方向的长度Ll更长。在车身安装托架3的侧板33、34上分别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37、37,第三摩擦板8的圆柱状的凸部81内嵌于圆形的贯通孔37、37中,圆柱状的凸部81可摆动地支撑在圆形的贯通孔37、37中。因此,第三摩擦板8以圆柱状的凸部81为摆动中心可摆动地支撑在侧板33、34上。由圆柱状的凸部81和圆形的贯通孔37、37构成将第三摩擦板8可摆动地支持在侧板33、34上的第二摆动支撑部。在实施例6中,圆形的贯通37、37形成于车身安装托架3的比倾斜调整用长槽35、36靠车身前方侧,但也可以形成于比倾斜调整用长槽35、36 靠车身后方侧。向夹紧方向转动操作手柄55,并使用第一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7C、第三摩擦板8 将外柱11的定距托架13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3上。于是,外柱11利用作用于第一摩擦板 6、第二摩擦板7C、第三摩擦板8之间的摩擦力而倾斜紧固及伸缩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3上。 实施例6除了实施例5的效果以外,由于能够与倾斜方向的调整位置无关地增大第三摩擦板8和侧板33、34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加大倾斜方向的保持力。如图22、23所示,若外柱11在倾斜方向上位移,则第一摩擦板6及第二摩擦板7C 与外柱11 一起在倾斜方向上位移。而且,由于紧固杆5与第三摩擦板8的长槽82抵接,因此第三摩擦板8以圆柱状的凸部81为摆动中心摆动。长槽82在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因此,长槽82吸收第三摩擦板8摆动运动的轨迹和外柱11摆动运动的轨迹的差, 第三摩擦板8顺利地摆动,可顺利进行外柱11的倾斜方向的调整。若外柱11在伸缩方向上位移,则第一摩擦板6与外柱11 一起在伸缩方向上位移。 由于第三摩擦板8由圆柱状的凸部81支撑在侧板33、34的圆形贯通孔37中,因而不会位移。另外,由于紧固杆5与第二摩擦板7C的长槽72抵接,因此第二摩擦板7C以圆柱状的凸部71为摆动中心摆动。长槽72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因此,长槽72吸收第二摩擦板7C摆动运动的轨迹和外柱11直线运动的轨迹的差,第二摩擦板7C顺利地摆动,可顺利进行外柱 11的伸缩方向的调整。在实施例6中,对将第二摩擦板7C、第三摩擦板8的形状形成为风筝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圆形或多边形。实施例7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7进行说明。图M是从车身后方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7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5是表示拆下了车身安装托架的状态的图M的柱的侧视图,图 26是图M的纵剖面图。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第一摩擦板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一摩擦板的主视图,(b)是(a)的右侧视图,(c)是(a)的俯视图,(d)是(a)的H_H剖视图。 图观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第一摆动支撑部的放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7(a)的图。图四是从车身下方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7的转向装置的仰视图。图30是图观的J-J剖视图,(a)表示通常的驾驶状态,(b)表示二次撞击时驾驶者与转向盘撞击,外柱向车身前方侧伸缩移动后的状态。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对于同一部件附注同一符号省略说明。实施例7是实施例5的变形例,是增大第二摩擦板的面积而使夹紧力稳定并且在二次撞击时第一摩擦板相对于外柱11及车身安装托架3不移动的例子。即、如图M至图 30所示,实施例7的第二摩擦板7C以与实施例5完全相同的形状形成为风筝形,第二摩擦板7C的圆柱状凸部71内嵌于外柱11的圆形的凹部(参照图观)181中,圆柱状凸部71可摆动地支撑在圆形的凹部181中。因此,第二摩擦板7C以圆柱状凸部71为摆动中心可摆动地支撑在外柱11上。实施例7的第一摩擦板6A如图27所示,主要部分与实施例1的第一摩擦板6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形成有伸缩调整用长槽61、上边62、下边63、右边64、左边65、折弯部 621、631、631、641、651。伸缩调整用长槽61的宽度W7形成为具有紧固杆5通过程度的少许间隙的尺寸。实施例7的第一摩擦板6A中,在伸缩位置调整方向(图27 (a)的左右方向) 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半球状突起(突起)66。在图27(a)中观察,半球状突起66朝向纸面的里侧以半球状突出地形成。若将第一摩擦板6A向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按压,则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结构的固定安装部,第一摩擦板6A相对于外柱11不能移动地固定。另外,如图30(a)所示, 第一摩擦板6A的半球状突起66插入形成于第二摩擦板7C的圆柱状的凸部71上的圆筒孔 711(参照图17)中。向夹紧方向转动操作手柄55,并使用第一摩擦板6A、第二摩擦板7C将外柱11的定距托架13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3上。于是,外柱11利用作用于第一摩擦板6A、第二摩擦板7C之间的摩擦力来倾斜紧固及伸缩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3上。如图25所示,若外柱11在伸缩方向上位移,则第一摩擦板6A与外柱11 一起在伸缩方向上位移。而且,由于紧固杆5与第二摩擦板7C的长槽72抵接,因此第二摩擦板7C以圆柱状的凸部71、半球状突起66为摆动中心摆动。长槽72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因此,长槽72吸收第二摩擦板7C摆动运动的轨迹和外柱11直线运动的轨迹的差, 第二摩擦板7C顺利地摆动,可顺利地进行外柱11的伸缩方向的调整。汽车受到撞击发生二次冲突时,若驾驶者撞击到转向盘101上,则如图30(b)的箭头111所示,外柱11向车身前方侧伸缩移动。此时存在如下情况以保持将第一摩擦板6A 残留在侧板33、34侧的状态,第二摩擦板7C克服第一摩擦板6A和第二摩擦板7C之间的摩擦力,与外柱U —起向车身前方侧伸缩移动。于是,第二摩擦板7C的圆筒孔711的入口的R面倒角部712触碰在半球状突起66 上。于是,大的按压力F作用于侧板34的内侧面341、侧板33的内侧面331、第一摩擦板 6A、第二摩擦板7C、定距托架13的侧面14、15之间(作用于图30(b)的箭头112的方向)。 因此,将外柱11的定距托架13牢固地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3上,因而外柱11和定距托架 13 —体化,以规定的脱离力从小盒42、42脱离,能够缓和施加给驾驶者的冲击力。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第一摩擦板、第二摩擦板、第三摩擦板分别为一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任何一方为多个或者使双方为多个。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将第一摩擦板、第二摩擦板、第三摩擦板配置在外柱11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仅配置在外柱11的车宽方向的单侧的侧面。并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将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安装在外柱11侧,但也可以将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安装在车身安装托架的侧板上。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应用于具有操纵辅助部(电动助推机构)102的转向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没有操纵辅助部的转向装置。图中101-转向盘,102-操纵辅助部(电动助推机构),103-转向齿轮,104-转向横拉杆,105-柱,106-中间轴,10-内柱,11-外柱,111-伸缩移动方向,112-按压力F的作用方向,12-转向轴,13-定距托架,131-矩形凹部,132-前面,133-后面,14、15_侧面,16、17_伸缩调整用长槽,18-直线状肋,181-圆形凹部,182-上面,183-圆弧状的凹面,19-矩形的凹部,21-壳体,22-电动马达,23-减速齿轮箱部,3-车身安装托架,32-上板,33,34-侧板,331,341-内侧面,332,342-外侧面,35,36-倾斜调整用长槽,37-圆形的贯通孔,41-车身,42-小盒,5-紧固杆,51-头部,53-固定凸轮,54-可动凸轮,55-操作杆,56-推力轴承,57-螺母,58-阳螺纹,6-第一摩擦板,6A-第一摩擦板,61-伸缩调整用长槽,62-上边, 621-折弯部,63-下边,631-折弯部,64-右边,641-折弯部,65-左边,651-折弯部,66-半球状突起(突起),7-第二摩擦板,7A-第二摩擦板,7B-第二摩擦板,7C-第二摩擦板,71-圆柱状凸部,711-圆筒孔,712-R面倒角部,72-长槽,73-螺栓孔,74-螺栓,741-轴部,75-圆弧状的凹面,751-R面,752-圆弧状下面,76-圆弧状的凸面,8-第三摩擦板,81-圆柱状凸部,82-长槽。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可安装在车身上的车身安装托架;柱,该柱可调整伸缩位置地支撑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并且轴支撑装配了转向盘的转向轴使上述转向轴可转动;第一摩擦板,该第一摩擦板在上述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并利用固定安装部不能相对移动地固定在上述柱上;第二摩擦板,该第二摩擦板与上述第一摩擦板叠加并利用上述第一摆动支撑部可摆动地支撑在上述柱上;紧固杆,该紧固杆为了在希望的伸缩位置将上述柱夹紧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而借助于相互叠加的上述第一摩擦板和上述第二摩擦板将柱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上;伸缩调整用长槽,该伸缩调整用长槽形成于上述第一摩擦板上并在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且插通有上述紧固杆;以及长槽,该长槽形成于上述第二摩擦板上且插通有上述紧固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摩擦板在与伸缩位置调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较长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摩擦板在与伸缩位置调整方向正交的方向及伸缩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摩擦板的长槽朝向上述第二摩擦板的第一摆动支撑部较长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倾斜调整用长槽,该倾斜调整用长槽形成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并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且插通有上述紧固杆,上述柱支撑在车身安装托架上并可以调整倾斜位置及伸缩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被夹持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侧板的内侧面与柱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摆动支撑部包括形成于上述第二摩擦板上的圆柱状凸部;以及形成于上述柱上且支撑上述圆柱状凸部使该圆柱状凸部可摆动的圆形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倾斜调整用长槽,该倾斜调整用长槽形成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并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且插通有上述紧固杆;第三摩擦板,该第三摩擦板被夹持在上述第一摩擦板和车身安装托架的侧板之间并由第二摆动支撑部可摆动地支撑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侧板上;以及长槽,该长槽形成于上述第三摩擦板上并朝向上述第二摆动支撑部较长地形成且插通有上述紧固杆。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上述第二摩擦板的第一摆动支撑部上的圆筒孔;以及形成于上述第一摩擦板上且内嵌于上述圆筒孔并支撑上述第二摩擦板使该第二摩擦板可摆动的突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将摩擦板安装在车身安装托架上的作业的转向装置。由于第一摩擦板(6)及第二摩擦板(7)的安装部位仅在外柱(11)侧便完成,因此将第一摩擦板(6)及第二摩擦板(7)在规定方向上相互叠加地组装的作业变得容易。若外柱(11)在伸缩方向上位移,则紧固杆(5)与第二摩擦板(7)的长槽(72)抵接,因此第二摩擦板(7)以圆柱状的凸部(71)为摆动中心摆动。长槽(72)在倾斜位置调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因此,长槽(72)吸收第二摩擦板(7)摆动运动的轨迹和外柱(11)直线运动的轨迹的差,第二摩擦板(7)顺利地摆动,可顺利进行外柱(11)的伸缩方向的调整。
文档编号B62D1/18GK102164803SQ201080002279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1日
发明者日比野正, 松岛亨, 真下正芳, 荒川哲朗 申请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