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其坐垫和枢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4926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其坐垫和枢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枢转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枢接坐垫与车身的枢转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考图IA和1B,一般摩托车I或其它具有坐垫11盖住置物箱121的车辆,均需要让坐垫11相对于车身12旋转并掀开,以露出置物箱121,以便骑乘者能拿取置于置物箱121内的物品。因此,一般摩托车I均需要枢转装置2,枢接坐垫11与车身12。请参考图1B,一般常规的枢转装置2设置于置物箱121以及坐垫11的前端,并枢接置物箱121与坐垫11。借此,骑乘者能够以设置于置物箱121以及坐垫11的前端的枢转装置2为枢轴,相对于置物箱121向上并向前旋转坐垫11,以掀开坐垫11。·[0004]常规的枢转装置2的细部结构请参考图1C。其中,枢转装置2包含U形构件21、二肋部22、枢轴23和多个螺丝24。U形构件21通过螺丝24固定于坐垫11的底部的前端,并具有二臂部211和分别形成于二臂部211上的二穿孔212。二肋部22相应于U形构件21的二臂部211—体成形于置物箱121的前端,并向前延伸。枢轴23则穿过U形构件21的臂部211的二穿孔212和位于置物箱12的前端的二肋部22上的穿孔,以枢接U形构件21与肋部22。借此,枢转装置2可枢接坐垫11和置物箱121,以使坐垫11可相对于置物箱121向上并向前旋转。当摩托车I使用常规枢转装置2时,坐垫11的开启角度的示意图如图ID所示。然而,在拥挤的摩托车停车场所中,摩托车I间的左右距离经常相当靠近,甚至摩托车I的把手13 (请参图1A)经常插到另一台摩托车I的坐垫11的上方区域。在此情况下,常规通过枢转装置2枢接坐垫11和置物箱121,以使坐垫11可相对于置物箱121向上旋转并掀开的移动,容易被另一台摩托车I的把手13或其它I部分妨碍,而使坐垫11无法顺利开启,造成骑乘者没有足够的空间取用置于置物箱121内的物品。因此,如何解决上述在拥挤的停车场所中,坐垫相对于车身掀开并旋转时,会与另一台摩托车、或其它类似车辆的把手或其它部分干涉,而使坐垫无法顺利掀开的问题,实为此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对于上述常规的摩托车或其它具有掀开坐垫车辆的枢转装置所存在的问题,长久以来业界和用户均希望能获得有效的改善解决方案。而本实用新型则是新型创作人针对上述存在于先前的枢转装置的问题,苦心思考并长久致力于研发之后,而提出的崭新的解决方案。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枢转装置,其能够避免坐垫相对于车身掀开并旋转时与另一台摩托车、或其它类似车辆的把手或其它部分干涉,而使坐垫无法顺利掀开的问题。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创作是一种枢转装置,用于枢接坐垫与车身。枢转装置包含U形结构,且U形结构包含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和连结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的连接部。第一臂部具有第一枢转位置,第二臂部具有第二枢转位置,并且第一枢转位置与连接部间的第一距离大于第二枢转位置与连接部间的第二距离。由通过第一枢转位置和第二枢转位置的方式界定枢转轴线。坐垫与车身中的一者固定有枢接部,且坐垫与车身中的另一者与连接部固定。第一臂部在第一枢转位置与枢接部枢接,第二臂部在第二枢转位置与枢接部枢接。U形结构围绕枢转轴线相对于枢接部在关闭角度与开启角度间旋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成,骑乘者在掀开坐垫的过程中,可向一侧偏移而避开位于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另一侧并排的另一台摩托车或其它类似车辆的向下向后偏转的把手或其它部分的妨碍,而使坐垫顺利掀开。因此,骑乘者可顺利避开其它物品的妨碍而掀开坐垫,并取用置于置物箱内的物品。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创作是如第一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从枢转轴线垂直于枢转轴线延伸到连接部,并且枢转轴线相对于连接部非平行而呈一倾斜角。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创作是如第二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连接部与坐垫的底部固定,枢接部与车身固定,并且当U形结构相对于枢接部呈关闭角度时,连接部实质上呈水平且枢转轴线相对于水平呈倾斜角。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创作是如第三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U形结构固定于坐垫的底部的前端,并且枢接部固定于车身的置物箱的前方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创作是如第四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当由车身的后方向前方观察时,第一臂部位于连接部的左侧且第二臂部位于连接部的右侧,并且当坐垫相对于车身的置物箱从关闭角度逐渐绕枢转轴线旋转开启时,坐垫的尾端逐渐向上并向前移动,并同时朝车身的左方偏移,直到坐垫相对于车身的置物箱到达呈完全的开启角度。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创作,是如第三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U形结构的连接部通过多个螺丝与坐垫的底部固定。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创作是如第二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第一枢转位置设置于第一臂部的端部,并且第二枢转位置设置于第二臂部的端部。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创作,是如第七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枢转装置包含枢轴,第一臂部在第一枢转位置形成有第一穿孔,第二臂部在第二枢转位置形成有第二穿孔,枢接部包含穿孔,并且枢轴穿过所述第一臂部的第一穿孔、枢接部的穿孔和第二臂部的第二穿孔,以枢接枢接部与U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创作是如第八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枢接部围绕枢转轴线延伸。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创作是如第八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枢接部包含有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并且第一臂部在第一枢转位置与第一肋部枢接,且第二臂部在第二枢转位置与第二肋部枢接。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创作是如第二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U形结构是由金属制成。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创作是如第二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枢接部与车身的置物箱一体成形。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创作是如第二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枢接部是由塑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创作是一种摩托车,其包含坐垫、车身和如第一创作到第十三创作中任一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枢转装置用于枢接坐垫与车身。根据上述构成,可获致具有如第一创作到第十三创作中任一项的枢转装置的功效的摩托车。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创作是一种坐垫,包含一坐垫本体和如第一创作到第十三创作中任一创作所述的枢转装置。枢转装置用于枢接坐垫本体与车身。根据上述构成,可获致具有如第一创作到第十三创作中任一创作的枢转装置的功效的坐垫。

图IA是常规摩托车的示意图;图IB是常规枢转装置枢接坐垫和置物箱的位置示意图;图IC是枢接坐垫和置物箱的常规枢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ID是使用常规枢转装置的坐垫开启角度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枢转装置和使用本实用新型枢转装置的摩托车的示意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枢转装置的U形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枢转装置的U形结构的前视示意图;图3C是本实用新型枢转装置的U形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枢转装置枢接坐垫与置物箱呈关闭角度时的侧视示意图;图4B是沿图4A中的B-B剖面线由摩托车后方向前方观察所绘示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C是沿图4A中的B-B剖面线由摩托车后方向前方观察所绘示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枢转装置与置物箱的立体示意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枢转装置与置物箱的前视示意图;图6A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枢转装置的坐垫,相对于车身的置物箱呈完全的开启角度时,由车身的后方向前方观察所绘示的开启角度示意图;以及图6B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枢转装置的坐垫,相对于车身的置物箱呈完全的开启角度时,从车身上方观察所绘示的开启角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式,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2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枢转装置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中虽显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帽防盗机构应用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上,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应用于速克达型摩托车,还可为其它型式的摩托车,如打档型摩托车,和动力车辆,并且还可能用于其它需掀开坐垫以露出置物箱的车辆,例如电动车等。动力车辆是例如ATV(All-terrain vehicles,全能越野车)和雪地机动车辆等。如图2所示,摩托车I包含坐垫11、车身12和本实用新型的枢转装置3。枢转装置3用于枢接摩托车I的坐垫11与车身12。请参考图3A到3C,枢转装置3包含U形结构31。U形结构31包含第一臂部311、第二臂部312、和连结第一臂部311与第二臂部312的连接部313。第一臂部311具有第一枢转位置301,第二臂部312有第二枢转位置302,并且第一枢转位置301与连接部313间的垂直距离,即第一距离,大于第二枢转位置302与连接部313间的垂直距离,即第二距离。由通过第一枢转位置301和第二枢转位置302的方式可界定枢转轴线A。请参图4A、4B,坐垫11与车身12中的一者固定有枢接部32,且坐垫11与车身12中的另一者与连接部313固定。请参考图4A和4B,其中图4B为沿图4A中的B-B剖面线由摩托车I后方向前方观察所绘示的剖面图。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U形结构31固定于坐垫11的底部的前端,并且枢接部32固定于车身12的置物箱12的前方的外侧,如图4A和4B所示。其中,U形结构31的连接部313可通过多个螺丝33与坐垫11的底部固定。然而,上述U形结构31与枢接部32的固定位置(即座垫与置物箱)可相互交换,在此不作限制。请参考图4B,第一臂部311在第一枢转位置301与枢接部32枢接,第二臂部312在第二枢转位置302与枢接部32枢接。借此,U形结构31围绕枢转轴线A相对于枢接部32在如图4A所示的关闭角度与如图6A和6B所示的开启角度间旋转。·如图3B和4B所示,优选第一臂部311和第二臂部312从连接部313垂直于枢转轴线A延伸,以利U形结构31相对于枢接部32旋转。因此,枢转轴线A相对于连接部313呈一倾斜角Θ。如图4B所示,在连接部313与坐垫11的底部固定且枢接部32与车身12固定的方面中,当U形结构31相对于枢接部32呈关闭角度时,连接部313实质上呈水平且枢转轴线A相对于水平呈倾斜角Θ。请参考图3A到3C,在本实施例中,U形结构31的第一枢转位置301设置于第一臂部311的端部,并且第二枢转位置302设置于第二臂部312的端部。请附加参考图4B,枢转装置3更包含枢轴34,以枢接U形结构31与枢接部32。相应地,第一臂部311在第一枢转位置301形成有第一穿孔311a,第二臂部312在第二枢转位置302形成有第二穿孔312a,且枢接部32包含穿孔32a。枢轴34穿过第一臂部311的第一穿孔31 la、枢接部32的穿孔32a和第二臂部312的第二穿孔312a,以枢接枢接部32与U形结构31。如图5A和5B所示,其中为了更清楚地显示枢转装置3与车身12的置物箱121,因此坐垫11并未绘示,且图5B为由摩托车I前方向后方观察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枢接部32可大致沿枢转轴线A延伸,并且穿孔32a还沿枢转轴线A延伸,以供枢轴34穿过。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枢接部32的外型可不沿枢转轴线A延伸,而有其它形状。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4C所示,枢接部32还可包含有第一肋部321和第二肋部322。在此实施方面,U形结构31的第一臂部311在第一枢转位置301与第一肋部321枢接,且第二臂部312在第二枢转位置302与第二肋部322枢接。此时,枢轴34穿过第一臂部311的第一穿孔311a、枢接部32的第一肋部321的穿孔321a、枢接部32的第二肋部322的穿孔322a和第二臂部312的第二穿孔312a,以枢接枢接部32与U形结构31。优选地,本实施例的U形结构31是由金属制成,而枢接部32是由塑料制成并得与车身12的置物箱121 —体成形。请参考图6A到6B,其绘示坐垫11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枢转装置3相对于车身12的置物箱121旋转而开启到呈开启角度的示意图。其中,图6A为当坐垫11相对于车身12的置物箱121呈完全的开启角度时,由车身12的后方向前方观的所绘示的开启角度示意图,而图6B则为当坐垫11相对于车身12的置物箱121呈完全的开启角度时,从摩托车I的车身12上方观察所绘示的开启角度示意图。请参考图4B,在本实施例中,当由车身12的后方向前方观察时,第一臂部311位于连接部313的左侧且第二臂部312位于连接部313的右侧。请参考图6A到6B,借此当坐垫11相对于车身12的置物箱121从如图4A所示的关闭角度逐渐绕枢转轴线A旋转开启时,坐垫11的尾端逐渐向上向前移动,并同时朝摩托车I的车身12的左方偏移,直到坐垫11相对于车身12的置物箱121到达完全的开启角度,即如图6A所示。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枢转装置,坐垫11在开启过程中,可向左方偏移而避开位于本实用新型摩托车I右侧并排的另一台摩托车的向下向后偏转的左把手。因此,骑乘者可顺利避开其它物品的妨碍而掀开坐垫11,并取用置于置物箱121内的物品。坐垫11还可与本实用新型的枢转装置3组合为成套物品,其中坐垫11包含坐垫本体和用于枢接坐垫本体与车身12的本实用新型的枢转装置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教示和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替换和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替换和修饰,并为所附权利要求书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枢转装置,其用于枢接坐垫与车身,其包含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包含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和连结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臂部具有第一枢转位置,所述第二臂部具有第二枢转位置,所述第一枢转位置与所述连接部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枢转位置与所述连接部间的第二距离,并且以通过所述第一枢转位置和所述第二枢转位置的方式界定枢转轴线; 其中所述坐垫与所述车身中的一者固定有枢接部,且所述坐垫与所述车身中的另一者与所述连接部固定;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臂部在所述第一枢转位置与所述枢接部枢接,所述第二臂部在所述第二枢转位置与所述枢接部枢接,并且所述U形结构绕所述枢转轴线相对于所述枢接部在关闭角度与开启角度间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从所述连接部垂直于所述枢转轴线延伸,并且所述枢转轴线相对于所述连接部非平行而呈一倾斜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坐垫的底部固定,所述枢接部与所述车身固定,并且当所述U形结构相对于所述枢接部呈所述关闭角度时,所述连接部实质上呈水平且所述枢转轴线相对于水平呈所述倾斜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所述U形结构固定于所述坐垫的所述底部的前端,并且所述枢接部固定于所述车身的置物箱的前方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当由所述车身的后方向前方观察时,所述第一臂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左侧且所述第二臂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右侧,并且当所述坐垫相对于所述车身的所述置物箱从所述关闭角度逐渐绕所述枢转轴线旋转开启时,所述坐垫的尾端逐渐向上向前移动并同时朝所述车身的左方偏移,直到所述坐垫相对于所述车身的所述置物箱呈完全的所述开启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所述U形结构的所述连接部通过多个螺丝与所述坐垫的所述底部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枢转位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臂部的端部,并且所述第二枢转位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臂部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所述枢转装置包含枢轴,所述第一臂部在所述第一枢转位置形成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二臂部在所述第二枢转位置形成有第二穿孔,所述枢接部包含穿孔,并且所述枢轴穿过所述第一臂部的所述第一穿孔、所述枢接部的所述穿孔和所述第二臂部的所述第二穿孔,以枢接所述枢接部与所述U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所述枢接部沿所述枢转轴线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所述枢接部包含有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并且所述第一臂部在所述第一枢转位置与所述第一肋部枢接,且所述第二臂部在所述第二枢转位置与所述第二肋部枢接。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所述U形结构是由金属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所述枢接部与所述车身的所述置物箱一体成形。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转装置,其中所述枢接部是由塑料制成。
14.一种摩托车,其包含坐垫; 车身;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I到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枢转装置,用于枢接所述坐垫与所述车身。
15. 一种坐垫,其包含 坐垫本体;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I到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枢转装置,用于枢接所述坐垫本体与车身。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其坐垫和枢转装置。枢转装置用于枢接摩托车的坐垫与车身并包含U形结构。U形结构包含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和连结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的连接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分别具有第一枢转位置和第二枢转位置。第一枢转位置与所述连接部间的第一距离大于第二枢转位置与连接部间的第二距离。坐垫与车身中的一者固定有枢接部,且另一者与连接部固定。U形结构围绕由通过第一枢转位置和第二枢转位置所界定的枢转轴线相对于枢接部在关闭角度与开启角度间旋转。
文档编号B62J9/00GK202703762SQ20122030687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7日
发明者陈昭奇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