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折叠式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7853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折叠式把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的折叠构造,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折叠式把手。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折叠自行车是将车体设计为可折叠的构造,并在前叉的顶端通过可拆卸的转动关节连接前叉顶杆以及龙头与握把。在收容折叠自行车时是先将车体折叠,接着再将龙头与握把一同翻转至朝下的位置,将龙头与握把重叠在车轮旁,减少车体与龙头所占的体积方便使用者收纳。前述现有的折叠自行车的龙头与握把虽能朝下折叠减少体积,但由于握把与龙头的构造是T字形的形状,使得此处所占的体积范围较大,当设计折叠自行车的构造时,会受到龙头处不可动的形状限制,而不能采用更有效的构造达到折叠自行车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由于现有折叠自行车的把手缺乏折叠的构造,因此造成折叠后的自行车体积无法更加缩小的问题。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在龙头座设有可翻折把手,使把手折叠后为与前叉顶杆并列的构造,达到有效缩小自行车折叠后体积的功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折叠式把手,包含有一前叉顶杆,其为竖直的直杆体;—龙头座,其设有一横管,该横管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直管体,在该横管左、右两端缘的底部向内凹设有一转折凹口,在该横管底部的中间结合有一朝下延伸的竖直管,以该竖直管结合在该前叉顶杆的顶部,又在该横管的内侧固定结合有一内套管,在该内套管左、右两端缘的底部各配合该横管的转折凹口的形状向内凹设有一转折凹口 ;在该内套管顶部中央的左、右各侧分别朝各转折凹口的方向开设有一导引沟,该各导引沟包括有一由内套管顶部朝后并朝下延伸至内套管正后方的旋转段,以及一由该各旋转段底端沿内套管的轴向朝外延伸的平直段,该各平直段的外端延伸至与各转折凹口中间前、后相对的位置;以及两把手构造,其分别设有一把手杆,该各把手杆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杆体并且内端部插设在其内套管的左、右各侧,在该各把手杆内端处设有一导引销,该各导引销的顶端穿设在各旋转段的顶端,又在各把手杆伸出该横管的外端部分别结合有一把手。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在所述横管顶部的中间开设有一压制件置口,又在该横管底部的中央穿设有一底穿孔,在所述内套管顶部位于该压制件置口范围内的左、右位置开设有两穿口,又在该内套管的中间垂直穿设有一拉杆穿孔;设有一压制件,其为块体并设置在该压制件置口,该压制件的底部设有两压制块,各压制块朝下穿过各穿口并抵靠各把手杆内端部的顶面,又在该压制件的中央垂直贯穿有一快拆穿孔;设有一快拆构造,其竖直穿设在该龙头座的底穿孔、拉杆穿孔并穿过该压制件的快拆穿孔,在该快拆构造的顶端设有一快拆板手,该快拆板手设有一凸轮部,通过该凸轮部抵靠该压制件的顶面。[0011]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各导引沟的旋转段是由所述内套管顶部中央与所述各穿口之间的部分朝后并朝下延伸至内套管正后方的位置,在内套管位于各导引沟的相反位置各穿设有一相对导引沟,该各相对导引沟的形状与各导引沟的形状对称;在所述各把手杆内端的中间垂直穿设有一导引销孔,所述各导引销垂直穿设在各导引销孔,各导引销的底端穿置在各相对导引沟位于各旋转段顶端下方的位置。[0012]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前叉顶杆的顶部形成有一直径较该前叉顶杆其余部分直径小的套合杆部,又在该套合杆部底端的周围形成有一圆环状的顶靠肩部;所述竖直管套设在该前叉顶杆的套合杆部固定,该竖直管的底面抵靠在该顶靠肩部定位,又在该竖直管结合有一把手杆架,该把手杆架在该竖直管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向外水平延伸的延伸臂,在各延伸臂的外端结合有一 C形扣管,各C形扣管是竖直且开口向外的C形管体,且各C形扣管位于所述各转折凹口的正下方。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套合杆部顶面的中间穿设有一拉杆螺孔,所述快拆构造设有一拉杆,该拉杆为竖直的杆体并且在底端形成有一螺杆部,该拉杆的中间穿过所述压制件的快拆穿孔、底穿孔及拉杆穿孔,且该拉杆的螺杆部螺合在该前叉顶杆顶端的拉杆螺孔固定,该拉杆的顶端朝上穿出该快拆穿孔,在该拉杆的顶部套设有一圆形的垫块,该垫块抵靠在该压制件的顶面,又在该拉杆的顶端形成有一头部,在该头部的周围嵌套有一横向的枢杆,所述快拆板手的凸轮部以可转动的形态套合在该枢杆的周围,该凸轮部紧迫该垫块的顶面。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压制件的顶面对应所述快拆穿孔顶端的周围凹设有一垫块嵌槽,所述垫块嵌设在该垫块嵌槽定位。本实用新型运用时是将该前叉顶杆结合在折叠自行车的前叉上方,当折叠本实用新型时,是将两把手构造向后转动,过程中各导引销的顶端沿着各导引沟的旋转段朝后并朝下转动,接着将把手构造向外拉动,使各导引销的顶端沿平直段向外移动至各转折凹口处,接着以各导引销为转动中心,将把手构造的把手杆以及把手向下折叠,此时把手杆朝下并朝内移至转折凹口内成为垂落并且与前叉顶杆并列的形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经过将把手构造后转并向外拉动的两步骤后,即可将把手构造从龙头座向两侧拉出再朝下转动至前叉顶杆两旁的位置,以简单快速的方式折叠就能使两把手构造与前叉顶杆并列,大幅减少本实用新型所占的体积,使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自行车能获得更佳的折叠缩小体积的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剖面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拉出把手构造的实施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折叠把手构造的实施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前叉顶杆11套合杆部12顶靠肩部13拉杆螺孔[0025]20龙头座21横管211压制件置口212转折凹口213底穿孔22竖直管23内套管231穿口232转折凹口234导引沟2341旋转段2342平直段235相对导引沟236拉杆穿孔30把手构造31把手杆311压制面312导引销孔313导引销32把手33刹车握把座34刹车握把40压制件41顶片411快拆穿孔412垫块嵌槽42压制块50快拆构造
51拉杆511螺杆部512头部52垫块53枢杆54快拆板手541凸轮部60把手杆架61固定套62延伸臂63C形扣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折叠式把手,如图1至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包含有一前叉顶杆10,为竖直的圆形直杆体,在前叉顶杆10的顶部形成有一直径较前叉顶杆10其余部分直径小的套合杆部11,又在套合杆部11底端的周围形成有一圆环状的顶靠肩部12,并在套合杆部11顶面的中间穿设有一拉杆螺孔13。—龙头座20,设有一横管21,该横管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直管体,在横管21中间的顶部开设有一压制件置口 211,该压制件置口 211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矩形开口,又在横管21左、右两端缘的底部向内凹设有一转折凹口 212,在横管21底部的中间结合有一朝下延伸的竖直管22,该竖直管22为圆形的竖直管体,在横管21底部的中央穿设有一底穿孔213,该底穿孔213的底端与竖直管22的内部相通,龙头座20通过该竖直管22套合固定在前叉顶杆10顶部的套合杆部11,并且该竖直管22的底面抵靠在顶靠肩部12的内侧;在横管21的内侧以固定件,例如螺栓穿过或以焊接的手段固定结合有一内套管23,该内套管23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直管体并嵌设在竖直管22的内侧,在内套管23中间左、右两侧的顶部配合压制件置口 211的左、右两侧开设有两矩形的穿口 231,又在内套管23左、右两端缘的底部配合转折凹口 212的形状向内凹设有一转折凹口 232,在内套管23顶部中央与各穿口 231之间的部分朝各转折凹口 232的方向分别开设有一导引沟234,各导引沟234包括有一由内套管23顶部中央与各穿口 231之间的部分朝后并朝下延伸至内套管23正后方的旋转段2341,以及一由各旋转段2341底端沿内套管23的轴向朝外延伸的平直段2342,各平直段2342的外端延伸至与各转折凹口 232中间前、后相对的位置;又在内套管23位于各导引沟234的相反位置各穿设有一相对导引沟235,各相对导引沟235的形状与各导引沟234的形状对称,又在内套管23的中间垂直穿设有一拉杆穿孔236,该拉杆穿孔236与底穿孔213相通。两把手构造30,分别设有一把手杆31,各把手杆31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直杆体,两把手杆31的内端部分别插入内套管23的左、右各侧,在各把手杆31内端部的顶面对应穿口 231的位置形成有一压制面311,在各把手杆31内端的中间垂直穿设有一导引销孔312,在各导引销孔312垂直穿置有一导引销313,各导引销313的顶端穿置在各导引沟234的旋转段2341顶端,且各导引销313的底端穿置在各相对导引沟235位于旋转段2341顶端下方的位置,在各把手杆31横向伸出横管21外的外端部各结合有一把手32,并在各把手杆31紧邻各把手32内侧的部分套合有一刹车握把座33,各刹车握把座33朝前凸伸并结合有一延伸至各把手32前方的刹车握把34。一压制件40,设有一形状符合压制件置口 211形状的顶片41,该顶片41设置在压制件置口 211处,在该顶片41底面的左、右分别朝各穿口 231凸设有一压制块42,以各压制块42抵靠各把手杆31的压制面311的方式,将把手杆31的位置紧迫固定;又在顶片41的中央垂直贯穿有一快拆穿孔411,该快拆穿孔411与拉杆穿孔236相通,在顶片41的顶面对应快拆穿孔411顶端的周围凹设有一圆形的垫块嵌槽412。决拆构造50,设有一拉杆51,该拉杆51为竖直的杆体并且在底端形成有一螺杆部511,该拉杆51的中间穿过压制件40的快拆穿孔411、内套管23的拉杆穿孔236及横管21的底穿孔213,且该拉杆51的螺杆部511螺合在前叉顶杆10顶端的拉杆螺孔13固定,该拉杆51的顶端朝上穿出压制块42,在拉杆51的顶部套设有一圆形的垫块52,该垫块52嵌置在垫块嵌槽412定位,又在拉杆51的顶端形成有一头部512,在头部512的周围嵌套一横向的枢杆53,在枢杆53周围以可上、下扳动的形态套设一快拆板手54,该快拆板手54设有一凸轮部541,该凸轮部541以可转动的形态套合在枢杆53周围,该凸轮部541抵靠在垫块52的顶面,使垫块52压迫压制件40的顶片41,令两压制块42夹紧两把手构造30。一把手杆架60,设有一固定套61,该固定套61是竖直的管体并套设在竖直管22的周围固定,该固定套61的底面并抵靠在顶靠肩部12的外侧,在固定套61的左、右两侧各向外水平延伸有一延伸臂62,在各延伸臂62的外端结合有一 C形扣管63,各C形扣管63是竖直且开口向外的C形管体,且各C形扣管63位于各转折凹口 212的正下方。当本实用新型折叠使用时,如图2、图4所示,先将快拆构造50的快拆板手54朝上扳动,此时压制件40会释放两把手构造30的把手杆31,接着可将两把手构造30向后转动,使刹车握把34转为朝上的状态,过程中各导引销313的顶端沿着各导引沟234的旋转段2341朝后并朝下转动,当各导引销313的顶端移入导引沟234的各段落时,各导引销313的底端同样移入各相对导引沟235的相对段落,接着将把手构造30向外拉动,使各导引销313的顶端沿平直段2342向外移动,让各导引销313的两端移动至各导引沟234以及各相对导引沟235的外端。[0056]最后如图2、图5所示,当各导引销313移动至各转折凹口 212处时,以各导引销313为转动中心,将把手构造30的把手杆31以及把手32向下折叠,此时把手杆31朝下并朝内移至转折凹口 212内成为垂落的形态,此时将垂落的把手杆31套入把手杆架60左、右各侧的C形扣管63内定位,即可完成折叠把手构造30的操作,如此的构造能将两把手构造30折叠成与前叉顶杆10并列的状态,可大幅减少整体构造所占的体积,并且通过各导引沟234以及各相对导引沟235的曲折设计,能在快拆构造50不慎松脱时,避免把手构造30能直接被外拉而垂落的状况发生,使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自行车能获得更佳的折叠缩小体积的效果,并进一步具有使用上较为安全的功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应当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改变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折叠式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前叉顶杆,其为竖直的直杆体; 一龙头座,其设有一横管,该横管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直管体,在该横管左、右两端缘的底部向内凹设有一转折凹口,在该横管底部的中间结合有一朝下延伸的竖直管,以该竖直管结合在该前叉顶杆的顶部,又在该横管的内侧固定结合有一内套管,在该内套管左、右两端缘的底部各配合该横管的转折凹口的形状向内凹设有一转折凹口; 在该内套管顶部中央的左、右各侧分别朝各转折凹口的方向开设有一导引沟,该各导引沟包括有一由内套管顶部朝后并朝下延伸至内套管正后方的旋转段,以及一由该各旋转段底端沿内套管的轴向朝外延伸的平直段,该各平直段的外端延伸至与各转折凹口中间前、后相对的位置;以及 两把手构造,其分别设有一把手杆,该各把手杆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杆体并且其内端部插设在该内套管的左、右各侧,在各把手杆内端处设有一导引销,该各导引销的顶端穿设在各旋转段的顶端,又在各把手杆伸出该横管的外端部分别结合有一把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折叠式把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管顶部的中间开设有一压制件置口,又在该横管底部的中央穿设有一底穿孔,在所述内套管顶部位于该压制件置口范围内的左、右位置开设有两穿口,又在该内套管的中间垂直穿设有一拉杆穿孔;设有一压制件,其为块体并设置在该压制件置口,该压制件的底部设有两压制块,各压制块朝下穿过各穿口并抵靠各把手杆内端部的顶面,又在该压制件的中央垂直贯穿有一快拆穿孔;设有一快拆构造,其竖直穿设在该龙头座的底穿孔、拉杆穿孔并穿过该压制件的快拆穿孔,在该快拆构造的顶端设有一快拆板手,该快拆板手设有一凸轮部,通过该凸轮部抵靠该压制件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折叠式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导引沟的旋转段是由所述内套管顶部中央与所述各穿口之间的部分朝后并朝下延伸至内套管正后方的位置,在内套管位于各导引沟的相反位置各穿设有一相对导引沟,该各相对导引沟的形状与各导引沟的形状对称;在所述各把手杆内端的中间垂直穿设有一导引销孔,所述各导引销垂直穿设在各导引销孔,各导引销的底端穿置在各相对导引沟位于各旋转段顶端下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行车折叠式把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叉顶杆的顶部形成有一直径较该前叉顶杆其余部分直径小的套合杆部,又在该套合杆部底端的周围形成有一圆环状的顶靠肩部;所述竖直管套设在该前叉顶杆的套合杆部固定,该竖直管的底面抵靠在该顶靠肩部定位,又在该竖直管结合有一把手杆架,该把手杆架在该竖直管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向外水平延伸的延伸臂,在各延伸臂的外端结合有一 C形扣管,各C形扣管是竖直且开口向外的C形管体,且各C形扣管位于所述各转折凹口的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折叠式把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合杆部顶面的中间穿设有一拉杆螺孔,所述快拆构造设有一拉杆,该拉杆为竖直的杆体并且在底端形成有一螺杆部,该拉杆的中间穿过所述压制件的快拆穿孔、底穿孔及拉杆穿孔,且该拉杆的螺杆部螺合在该前叉顶杆顶端的拉杆螺孔固定,该拉杆的顶端朝上穿出该快拆穿孔,在该拉杆的顶部套设有一圆形的垫块,该垫块抵靠在该压制件的顶面,又在该拉杆的顶端形成有一头部,在该头部的周围嵌套有一横向的枢杆,所述快拆板手的凸轮部以可转动的形态套合在该枢杆的周围,该凸轮部紧迫该垫块的顶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折叠式把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制件的顶面对应所述快拆穿孔顶端的周围凹设有一垫块嵌槽,所述垫块嵌设在该垫块嵌槽定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自行车折叠式把手,其在前叉顶管的顶部设有横管,在该横管两端的底部设有转折凹口,在该横管内侧位于中央与各转轴凹口之间的部分设有导引沟,在该横管两端插设有两把手杆,并在各把手杆的内端垂直穿设有一配合导引沟的导引销﹔当本实用新型的把手需要折叠时,将把手杆后转接着外拉,使该导引销沿导引沟移动至转折凹口处,即可将把手杆朝下翻折并达到快速折叠的功效。
文档编号B62K21/16GK202863686SQ201220512930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8日
发明者王耀钦 申请人:王耀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