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便携式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4480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俯卧便携式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包括:车体,设于车体底部的前轮、后轮,控制车体行驶方向的转向机构,以及驱动车轮行驶的驱动机构;转向机构包括通过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枢转轴结构活动连接在车体前端的两转向臂,以及设置在两转向臂之间,实现两转向臂同步转动的连接结构,且前轮设置在转向臂上,行驶状态时,人俯卧在车体上,双手通过转向机构对车体的行驶方向进行控制,直线行驶时,转向臂的长度方向与车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在本实用新型中,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呈直线状,人俯卧在车体上,行驶过程中,重心低,风阻小,且电动车适用于狭窄空间;同时,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与车体前端相连的两转向臂来实现电动车方向控制。
【专利说明】俯卧便携式电动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以折叠的电动车,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以折叠成箱型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动车越来越受到工薪阶层的青睐,传统的电动车包括龙头、前车架、踏板部分、后车架、车座、前轮和后轮、电池、电机和控制电路,但这种传统的电动车体积都比较大,携带时很不方便,尤其是当用户住宅面积小而楼层较高时,电梯空间有限,电动车很可能不能放进电梯里;而在乘坐地体或公交时,由于其体积大,往往是不允许携带电动车乘坐。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202641980U公开了一种升降式箱包折叠电动车,由车体踏板,左、右前车轮总成,后车轮总成,左、右上摇臂,左、右下摇臂,伸缩支撑杆,左、右脚踏板,左、右辅助车轮等主要部件组成;脚踏位于车体踏板左右两侧,车体踏板左前侧通过至少二个上下活动摇臂与左前轮总成铰接,车体踏板右前侧通过至少二个上下活动摇臂与右前轮总成铰接,车体踏板后端与后车轮总成铰接,后车轮总成可围绕车体踏板后端前后旋转折叠;车身箱包与车体踏板相互铰接,车身箱包由箱体、底板、面板铰接组成,车体折叠时底板、面板可分别打开,使得车身箱包与车体踏板完全折合。在上述专利文献所述的折叠电动车中,当需要折叠时,首先手把向下滑动到箱体上适当位置,底板向上旋转到竖直位置,面板向内开启到竖直位置,在箱体中间形成空间位,然后箱体向下与车体踏板完成折叠。但上述专利文献所述的折叠电动车存在以下不足之处:该电动车在使用时,人是竖直站立在踏板上的,其在行驶过程中,重心高,风阻大,行驶速度有限,且其不能使用于空间高度受限的地方,譬如狭窄的管道等;进而提供一种重心低,风阻小,且适用于狭窄空间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折叠电动车,在行驶时,人是竖直站立在踏板上的,重心高,风阻大,且空间高度受限;进而提供一种重心低,风阻小,且适用于狭窄空间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包括:车体,设于所述车体底部的前轮、后轮,控制所述车体行驶方向的转向机构,以及驱动所述车轮行驶的驱动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通过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枢转轴结构活动连接在所述车体前端的两转向臂,以及设置在两所述转向臂之间,实现两所述转向臂同步转动的连接结构,且所述前轮设置在所述转向臂上;行驶状态时,人俯卧在所述车体I上,双手通过所述转向机构2对所述车体I的行驶方向进行控制,直线行驶时,所述转向臂2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车体I的长度方向一致。
[0006]所述车体上设有适合收纳所述转向机构的第一容纳腔,所述转向机构可在所述车体前端的工作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容纳腔之间发生位置转换。
[0007]所述第一容纳腔成型在所述车体前端的端面处,所述转向机构可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所述车体前端上设有将伸出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所述转向机构锁定的锁定结构。
[0008]所述第一容纳腔成型在所述车体的底面,两所述转向臂的与所述车体连接的一端通过沿所述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枢转轴结构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车体前端,所述转向机构绕所述第二枢转轴转动旋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0009]所述车体后端还活动连接有一尾座,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尾座上,所述车体上成型有适合所述尾座旋入的第二容纳腔,驾驶状态时,所述车体展开后所述转向结构、所述车体、所述尾座三者呈适合人体俯卧的平面状;非驾驶状态时,所述转向机构、所述尾座可转入所述车体的相应容纳腔内。
[0010]所述车体包括靠近所述转向机构的第一壳体和靠近所述尾座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通过第三枢转轴结构连接,且所述第一容纳腔成型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容纳腔成型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绕所述第三枢转轴结构对折后形成一合体。
[0011]所述转向机构的两所述转向臂与所述连接结构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车体的第一容纳腔,所述车体可在所述转向机构后端的工作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容纳腔之间移动。
[0012]所述车体后端还活动连接有一尾座,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尾座上,所述车体上成型有适合所述尾座旋入的第二容纳腔,驾驶状态时,所述车体展开后所述转向结构、所述车体、所述尾座三者适合人体俯卧的平面状;非驾驶状态时,所述尾座转入所述车体的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车体转入所述转向机构上的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0013]所述车体包括靠近所述转向机构的第一壳体和靠近所述尾座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通过第三枢转轴结构为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容纳腔成型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上成型有容纳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适合容纳所述第一壳体。
[0014]所述转向臂上还设有用于对车轮制动的的刹车手柄;所述转向臂上还设有用于调节所述车体行驶速度的旋钮;所述转向臂前端还设有用于照明的头灯。
[0015]所述车体I上还设有用于固定行驶者的安全带。
[0016]所述尾座内设有安装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池,电子调速器,以及电机,均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0017]所述第一枢转轴结构、第二枢转轴结构、第三枢转轴结构为活页。
[00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9](I)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该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呈直线状,人俯卧在车体上,行驶过程中,重心低,风阻小,且该电动车适用于狭窄空间,可以作为一项休闲娱乐设备;同时,该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与所述车体前端相连的两转向臂来实现该电动车的方向控制。
[0020](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该电动车上成型有容纳腔,驾驶状态时,所述车体展开后所述转向结构、所述车体、所述尾座三者呈直线连接状;非驾驶状态时,所述转向机构、所述尾座转入所述车体的相应容纳腔内,即该电动车在未使用时,能够折叠起来,使得该电动车在搬运或储存时占用空间小,便于携带。
[0021](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所述转向臂上还设有用于对车轮制动的刹车手柄、用于调节所述车体行驶速度的旋钮;便于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于该电动车运动状态进行调节;同时还设有用于照明的头灯,保证人们在较暗的环境中或夜晚也能顺利的使用该电动车。
[0022](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所述车体上设置安全带,防止行驶过程中,尤其是方向发生转换时,人体从车体上甩出,保证了行驶过程中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俯视图;
[00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侧视图;
[002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转向结构和尾座折叠后的不意图;
[002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折叠成一合体时的示意图;
[0028]图5是人体俯卧在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上的示意图;
[0029]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转向机构伸出第一容纳腔时的不意图;
[0030]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转向机构缩回第一容纳腔时的不意图;
[0031]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三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中尾座折叠入第二容纳腔后的不意图;
[0032]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三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中第二壳体折叠入第三容纳腔后的不意图;
[0033]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三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中第一壳体折叠入第一容纳腔后的不意图;
[0034]图中附图标记表不为:1_车体;11_第一壳体;12_第二壳体;13_第一容纳腔;14-第二容纳腔;15-第三容纳腔;2-转向机构;21_转向臂;22_连接结构;23_锁定结构;24-刹车手柄;25_旋钮;26_头灯;31_电池;32_电子调速器;33_电机;4_尾座;51_第一枢转轴结构;52_第二枢转轴结构;53_第三枢转轴结构;61_前轮;62_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将结合以下附图,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阐述。
[0036]实施例1
[0037]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包括:车体1,设于所述车体I底部的前轮61、后轮62,控制所述车体I行驶方向的转向机构2,以及驱动所述车轮行驶的驱动机构;所述转向机构2包括通过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枢转轴结构51活动连接在所述车体I前端的两转向臂21,以及设置在两所述转向臂21之间,实现两所述转向臂21同步转动的连接结构22,且所述前轮61设置在所述转向臂21上;行驶状态时,人俯卧在所述车体I上,双手通过所述转向机构2对所述车体I的行驶方向进行控制,直线行驶时,所述转向臂2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车体I的长度方向一致。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呈直线状,人俯卧在所述车体I上,行驶过程中,重心低,风阻小,且该电动车适用于狭窄空间;同时,该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与所述车体I前端相连的两所述转向臂21来实现该电动车的方向控制。
[0038]所述车体I上设有适合收纳所述转向机构2的第一容纳腔13,所述转向机构2可在所述车体I前端的工作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容纳腔13之间发生位置转换。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13成型在所述车体I的底面,两所述转向臂21的与所述车体I连接的一端通过沿所述车体I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枢转轴结构52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车体I前端,所述转向机构2绕所述第二枢转轴转动旋入所述第一容纳腔13内;所述第一枢转轴结构51、第二枢转轴结构52、第三枢转轴结构53为活页,当然,还可以设为其他能够实现枢转的其他枢转轴结构。
[0039]所述车体I后端还活动连接有一尾座4,所述后轮62设置在所述尾座4上,所述车体I上成型有适合所述尾座4旋入的第二容纳腔14,驾驶状态时,所述车体I展开后所述转向结构、所述车体1、所述尾座4三者呈直线连接状;非驾驶状态时,所述转向机构2、所述尾座4转入所述车体I的相应容纳腔内,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动车在未使用时,能够折叠起来,使得该电动车在搬运或储存时占用空间小,便于携带。
[0040]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车体I包括靠近所述转向机构2的第一壳体11和靠近所述尾座4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一壳体11之间通过第三枢转轴结构53连接,且所述第一容纳腔13成型在所述第一壳体11上,所述第二容纳腔14成型在所述第二壳体12上,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绕所述第三枢转轴结构53对折后形成一合体;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动车在未使用时,能够折叠成一合体,呈箱型,不仅便于携带,而且外形美观。
[0041]所述转向臂21上还设有用于对车轮制动的的刹车手柄24 ;所述转向臂21上还设有用于调节所述车体I行驶速度的旋钮25 ;所述转向臂21前端还设有用于照明的头灯26。即便于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于该电动车运动状态进行调节;还能使得人们在较暗的环境中或夜晚也能顺利的使用该电动车。
[0042]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车体I上还设有用于固定行驶者的安全带;所述安全带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任一设置,且人体俯卧在所述车体I上能顺利解除所述安全带;所述安全带的设置能防止行驶过程中,尤其是方向发生转换时,人体从所述车体I上甩出,保证了行驶过程中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0043]所述尾座4内设有安装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池31,电子调速器32,以及电机33,均设置在所述安装腔4内,使得所述驱动结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便于所述车体I上的其他部件的设置。
[0044]实施例2
[0045]如图6-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13成型在所述车体I前端的端面处,所述转向机构2可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一容纳腔13内,且所述车体I前端上设有将伸出所述第一容纳腔13的所述转向机构2锁定的锁定结构23。
[0046]实施例3
[0047]如图8-10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机构2的两所述转向臂21与所述连接结构22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车体I的第一容纳腔13,所述车体I可在所述转向机构2后端的工作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容纳腔13之间发生位置转换。
[0048]所述车体I后端还活动连接有一尾座4,所述后轮62设置在所述尾座4上,所述车体I上成型有适合所述尾座4旋入的第二容纳腔14,驾驶状态时,所述车体I展开后所述转向结构、所述车体1、所述尾座4三者呈适合人体俯卧的平面状;非驾驶状态时,所述尾座4可转入所述车体I的所述第二容纳腔14内,所述车体I可转入所述转向机构2上的所述第一容纳腔13内。
[0049]所述车体I包括靠近所述转向机构2的第一壳体11和靠近所述尾座4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一壳体11之间通过第三枢转轴结构53为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容纳腔14成型在所述第二壳体12上,所述第一壳体11上成型有容纳所述第二壳体12的第三容纳腔15,所述第一容纳腔13适合容纳所述第一壳体11。
[0050]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包括:车体(1),设于所述车体(1)底部的前轮(61)、后轮(62),控制所述车体(1)行驶方向的转向机构(2),以及驱动所述车轮行驶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2)包括通过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枢转轴结构(51)活动连接在所述车体(1)前端的两转向臂(21),以及设置在两所述转向臂(21)之间,实现两所述转向臂(21)同步转动的连接结构(22),且所述前轮(61)设置在所述转向臂(21)上,行驶状态时,人俯卧在所述车体(1)上,双手通过所述转向机构(2)对所述车体(1)的行驶方向进行控制,直线行驶时,所述转向臂(2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车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俯 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上设有适合收纳所述转向机构(2)的第一容纳腔(13),所述转向机构(2)可在所述车体(1)前端的工作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容纳腔(13)之间发生位置转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3)成型在所述车体(1)前端的端面处,所述转向机构(2)可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一容纳腔(13)内,且所述车体(1)前端上设有将伸出所述第一容纳腔(13)的所述转向机构(2)锁定的锁定结构(2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3)成型在所述车体(1)的底面,两所述转向臂(21)的与所述车体(1)连接的一端通过沿所述车体(I)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枢转轴结构(52 )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车体(1)前端,所述转向机构(2)绕所述第二枢转轴转动旋入所述第一容纳腔(13)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后端还活动连接有一尾座(4 ),所述后轮(62 )设置在所述尾座(4 )上,所述车体(1)上成型有适合所述尾座(4)旋入的第二容纳腔(14),驾驶状态时,所述车体(1)展开后所述转向结构、所述车体(1)、所述尾座(4)三者呈适合人体俯卧的平面状;非驾驶状态时,所述转向机构(2)、所述尾座(4)可转入所述车体(1)的相应容纳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包括靠近所述转向机构(2)的第一壳体(11)和靠近所述尾座(4)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一壳体(11)之间通过第三枢转轴结构(53)连接,且所述第一容纳腔(13)成型在所述第一壳体(11)上,所述第二容纳腔(14)成型在所述第二壳体(12)上,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绕所述第三枢转轴结构(53)对折后形成一合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2)的两所述转向臂(21)与所述连接结构(22)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车体(1)的第一容纳腔(13),所述车体(1)可在所述转向机构(2)后端的工作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容纳腔(13)之间发生位置转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后端还活动连接有一尾座(4),所述后轮(62)设置在所述尾座(4)上,所述车体(1)上成型有适合所述尾座(4)旋入的第二容纳腔(14),驾驶状态时,所述车体(1)展开后所述转向结构、所述车体(I )、所述尾座(4)三者呈适合人俯卧在上面的平面状;非驾驶状态时,所述尾座(4)可转入所述车体(1)的所述第二容纳腔(14)内,所述车体(1)可转入所述转向机构(2)上的所述第一容纳腔(13)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包括靠近所述转向机构(2)的第一壳体(11)和靠近所述尾座(4)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二壳体(12)和所述第一壳体(11)之间通过第三枢转轴结构(53)为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容纳腔(14)成型在所述第二壳体(12)上,所述第一壳体(11)上成型有容纳所述第二壳体(12)的第三容纳腔(15),所述第一容纳腔(13)适合容纳所述第一壳体(11)。
10.根据权利要求1-4、7-9中任一项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臂(21)上还设有用于对车轮制动的的刹车手柄(24);所述转向臂(21)上还设有用于调节所述车体(1)行驶速度的旋钮(25 );所述转向臂(21)前端还设有用于照明的头灯(26 )。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上还设有用于固定行驶者的安全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座(4)内设有安装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池(31),电子调速器(32),以及电机(33),均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俯卧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转轴结构(51)、第二枢转轴结构(52)、第三枢转轴结构(53)为活页。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3391930SQ201320445941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5日
【发明者】朱乐天 申请人:朱乐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