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柱总成加强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中: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一条或多条凹筋,所述凹筋与所述加强板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通过在加强板上设置凹筋,使汽车受碰时,加强板能沿着凹筋凹陷的防线弯折变形,只要根据具体受力情形将凹筋设置的位置对应人体的髋部位置,就可以有效的保护人体的重要部位,保证乘员的生命安全。
【专利说明】中立柱总成加强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中立柱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中立柱总成加强板。
【背景技术】
[0002]汽车车身上均设置有中立柱总成1,由局部侧围外板11、中立柱总成加强板12'、锁扣加强板13和侧围后内板14依次焊接而成,如图1所示。
[0003]汽车发生侧碰时,中立柱总成首先受到冲击,产生变形吸收一部分能量。然后冲击力从中立柱总成向下传给门槛梁,门槛梁再传递给地板上的横梁,之后传递给另一侧车身,再向上将冲击力传递给顶盖横梁。
[0004]中立柱总成在碰撞过程中,如在人体头、胸、腹部位所对应的区域产生较大变形,将会对人体造成挤压伤害,危及生命。而人体的髋部有骨盆支撑,其抵抗冲击的强度远远大于胸、腹部。利用人体这个特点,在增加中立柱总成强度的同时,控制和诱导其变形区域,有针对性地保护人体重要部位尽可能保护乘员生命安全。
[0005]而中立柱总成加强板是侧碰时的主要吸能部件,现有技术中,通过控制中立柱总成加强板的结构形式来控制中立柱总成的变形区域。现有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有如下几种:
[0006]一、中立柱加强板分为上下两段零件,上段多采用强度较高的材料,而下段为强度低的材料,上下两段成型后再拼焊在一起。这种结构增加了冲压和焊接的工序,零件制造成本闻。
[0007]二、利用激光技术,将多段不用厚度的板材先拼焊在一起,然后再热冲压成型为一个零件。这种结构虽然可以达到控制和诱导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方式,但是增加了激光拼焊的工序,零件制造成本高。
[0008]三、利用热冲压成型技术,使得同一厚度的板材冲压出来的零件具有不同的强度,这种方式也可以实现控制中立柱总成的变形区域,但是其制造成本远高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中立柱总成加强板。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立柱总成加强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降低零件制造成本。
[00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中: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一条或多条凹筋,所述凹筋与所述加强板一体成型。
[0011]如上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板上还设置有溃缩孔,所述溃缩孔设置在所述凹筋的下方。
[0012]如上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溃缩孔为腰形孔。
[0013]如上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凹筋的深度是5_7mm,所述凹筋底部的圆角半径是ll_13mm,所述凹筋的过渡半径是29_31mm。[0014]如上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凹筋的深度是6mm,所述凹筋底部的圆角半径是12mm,所述凹筋的过渡半径是30mm。
[0015]如上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凹筋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加强板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是200-220mm。
[0016]如上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凹筋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加强板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是210mm。
[0017]如上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腰形孔的数量是3个或4个。
[0018]如上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腰形孔的长轴尺寸为28-32mm,所述腰形孔的短轴尺寸为18_22mm。
[0019]如上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腰形孔的长轴尺寸为30mm,所述腰形孔的短轴尺寸为20mm。
[00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通过在加强板上设置凹筋,使汽车受碰时,加强板能沿着凹筋凹陷的防线弯折变形,只要根据具体受力情形将凹筋设置的位置对应人体的髋部位置,就可以有效的保护人体的重要部位,保证乘员的生命安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中立柱总成的结构分解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的局部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图;
[0025]图5为溃缩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的局部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图。
[00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立柱总成加强板12,该加强板12整体呈板状,其中:加强板12上设置有一条或多条凹筋121,凹筋121与加强板12 —体成型。如图2所示,凹筋121通过冲压工艺在加工加强板12时形成,凹筋121的数量可以根据车型的不同以及受碰力大小来设置,可以为一条,也可以为多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设置一条凹筋121时,当汽车发生侧碰,加强板12会沿着这条凹筋凹陷,那么变形量会较大,但变形的面积较小。若设置多条凹筋,当汽车发生侧碰时,加强板沿着多条凹筋凹陷,此时的加强板变形量不大,但变形的面积会较大。不同的车型对变形的需求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0029]本实施例中,凹筋121的深度H是5-7mm,优选为6mm。凹筋121的深度H是指凹筋121凹陷进去的底部距离加强板12的主平面之间的距离,如图4所示,凹筋的深度可通过在冲压过程中调整冲压力来实现。凹筋121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受模具形状的影响,底部会形成圆角,该圆角的半径Rl为ll_13mm,优选为12mm,同时,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凹陷部分与加强板12的主平面之间会形成过渡圆角,即凹筋121的过渡半径R2,该过渡半径R2为29-31mm,优选为30mm。底部圆角和过渡圆角的设置能够便于模具设置以及使冲压成型的工艺更便于实施。
[0030]凹筋121在加强板12上的位置可在设计整车时,通过计算人体髋部的位置来获得。本实施例中,凹筋121的中心轴线与加强板的底部之间的距离L是200-220mm,优选为210mm,如图3所示,上述凹筋121的位置是根据普通小型车型大小以及成人平均身形来设定的。
[0031]当汽车发生侧碰时,中立柱总成加强板12受到冲击,沿着凹筋121凹陷的方向向车内弯折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从而使人体的头、胸和腹部的位置对应的加强板12向车内的侵入量较小,有效地保护乘员的生命安全。
[0032]优选的是,在凹筋121的下方设置有溃缩孔122,如图3所示。溃缩孔122可以进一步起到吸能的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溃缩孔122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溃缩孔122可以是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本实施例中,溃缩孔122为腰形孔,图5为溃缩孔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腰形孔的长轴尺寸为28-32mm,优选为30mm,短轴尺寸为18_22mm,优选为20mm。本实施例中的腰形孔,可以理解为由一个矩形和两个半圆形组成,两个半圆形分别位于矩形的两端。长轴的长度等于矩形的长边与两个半圆的半径相加,短轴的长度即是矩形宽边的尺寸。
[0033]进一步地,可以根据所需溃缩力的大小来设置溃缩孔的数量,本实施例中,溃缩孔的数量是三个或四个,分布在凹筋121的下方。
[00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通过在加强板上设置凹筋,使汽车受碰时,加强板能沿着凹筋凹陷的防线弯折变形,只要根据具体受力情形将凹筋设置的位置对应人体的髋部位置,就可以有效的保护人体的重要部位,保证乘员的生命安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仅在加强板上设置凹筋,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了制造成本。
[00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一条或多条凹筋,所述加强板沿着所述凹筋形成凹陷,所述凹筋与所述加强板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上还设置有溃缩孔,所述溃缩孔设置在所述凹筋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孔为腰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筋的深度是5-7mm,所述凹筋底部的圆角半径是ll_13mm,所述凹筋的过渡半径是29_31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筋的深度是6mm,所述凹筋底部的圆角半径是12mm,所述凹筋的过渡半径是3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筋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加强板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是200-22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筋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加强板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是210mm。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形孔的数量是3个或4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形孔的长轴尺寸为28-32_,所述腰形孔的短轴尺寸为18-22_。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立柱总成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形孔的长轴尺寸为30mm,所述腰形孔的短轴尺寸为20mm。
【文档编号】B62D25/04GK203681660SQ201320685000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1日
【发明者】张林林, 施云翔, 李相锋 申请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