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0159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车梁为向后上方倾斜的斜梁,斜梁的前端连接在前管上,斜梁的中部设有轴承孔,斜梁的后端设有连接头,斜梁中部的轴承孔两侧通过插轴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左右叉梁,连接在中轴上的立管上端穿过左右叉梁中间与车座下方的鞍管下端相接;上叉杆的前端之间固定有连接杆,下叉杆的前端固定在立管上,连接杆与立管中部之间装有拉力弹簧。本发明将此装置上分为三部分,又相互结合作为连环促进作用的杠杆组,共同完成力的传递,因拉力弹簧、斜梁,具有缓冲性,在保证省力、增速的良好效果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舒适性。经试验证明,本发明比普通车省力70%以上,其增速、增加载重量可达到近100%的效果,且节能、环保。
【专利说明】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特别涉及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如专利号为201110149175.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该车在车梁处利用杠杆原理将其改进为一个灵活的驱动机构,将车辆的后叉设计更为合理,实现前后车轮的同步协调向前,当车上的重力前移时,最大限度地增加前倾力,减少车在前进时的阻力,当行驶颠簸时,物体在车上进行上下运动,通过势能与动能的转换,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经试验,这种改进比普通车省力且速度快,但对车梁处进行改进的技术方案在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转化上虽有进步,但还是不够明显,特别对于在颠簸严重的道路上,车对人的缓冲效果不好,舒适性差。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省力,增速效果好,舒适性好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前后车轴、中轴、车座和安装在前后车轴上的前后车轮,所述车架包括前管、车梁、立管和后车架,其特点是,所述车梁为向后上方倾斜的斜梁,斜梁的前端连接在前管上,斜梁的中部设有带插轴的轴承孔,斜梁的后端设有带轴承的连接头,斜梁中部的轴承孔两侧通过插轴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左右叉梁,连接在中轴上的立管上端穿过左右叉梁中间与车座下方的鞍管下端相接,鞍管下端插在立管内,在立管的中部固定有驱动板,驱动板的前端设有与斜梁后端连接头连接的插头;左右叉梁的后端设有与同侧叉梁相接的后叉架,后叉架包括与同侧叉梁固定连接的上叉杆、与上叉杆平行的下叉杆、连接上叉杆和下叉杆的斜叉杆以及固定在斜叉杆下方装在后车轮左右两侧车轴上的后叉板,对称设置的上叉杆前端之间固定有连接杆,下叉杆的前端固定在立管上,连接杆与立管中部之间装有拉力弹簧。
[000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在所述下叉杆与中轴之间设有平叉杆。
[000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在所述斜梁的前端部与前管之间设有加强杆。
[0007]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在所述前管的下端与前车轴之间设有前倾叉,前倾叉的叉体包括对称卡在车轮两侧前车轴上的前叉板和装在前叉板前方的双层倾叉,双层倾叉的斜度为35。?45。。
[0008]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在所述前管的下端与前车轴之间设有向后上方倾斜设置的推进叉,推进叉的倾斜角度为30°?85°。
[0009]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在所述前管的下端与前车轴之间设有向前弯折的拉动叉,拉动叉弯折处的夹角为60°?120°。
[0010]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所述斜梁设置为曲斜梁,曲斜梁折弯部的夹角为30°?160°,折弯部后端的斜度为20°?40°。
[001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所述斜梁设置为直斜梁,直斜梁的斜度为10°?20°。
[0012]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所述拉力弹簧的外径为28mm?34mm、内径为18mm?20mm、长度为150mm?200mm。
[001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所述驱动板与斜梁所成的夹角小于180°,所述立管、前管的斜度为60°?75°,所述上叉杆、下叉杆的斜度为130°?140°,上叉杆和斜叉杆所成的夹角小于90°,前车轮与后车轮的直径之比为1:1?2。
[001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设计了一个更加合理的车架,改变了重力的作用线,使物体的重心前移,从而产生前倾力,并利用杠杆的原理增加力度,能将重力充分转化为动力,结合外力,克服车在前进过程中的阻力,驱动车更加轻快的前进,主要表现在:以立管中部的驱动板与斜梁后端相接处作用一个支点,立管的上端获得物体的重力作用,立管的下端连接轮轴和脚蹬处作为一个作用点;以左右叉梁后端的上叉杆与斜叉杆的连接处作为一个支点,拉力弹簧与连接杆相接处作为一个作用力点,立管中部的驱动板与斜梁后端相接处作为另一个作用力点;以斜梁中部与左右叉梁相接处作为一个支点,立管中部的驱动板与斜梁后端相接处作为一个作用力点,斜梁前端作为另一个作用力点;这样将此装置上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相互结合,作为连环促进作用的杠杆组,共同完成力的传递,成为了一个可以灵活操作向前施力的结构,同时,由于拉力弹簧和斜梁后端部结构的作用,在施力、颠簸、弹簧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缓冲性,在保证省力、增速的良好效果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舒适性。经试验证明,本发明比普通车省力可达70%以上,其增速、增加载重量可达到近100%的效果,是目前节约能源、没有污染、也较理想的一种绿色交通工具,对环保、节能减排、低碳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助力车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斜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叉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拉力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以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地理解本发明,而不构成对其权利的限制。
[0017]实施例1,参照图1-7,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前后车轴、中轴15、车座9和安装在前后车轴上的前后车轮,所述车架包括前管4、车梁、立管8和后车架,所述车梁为向后上方倾斜的斜梁16,斜梁16的前端连接在前管4上,斜梁16的中部设有带插轴的轴承孔6,斜梁16的后端设有带轴承的连接头7,斜梁16中部的轴承孔6两侧通过插轴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左右叉梁20,连接在中轴15上的立管8上端穿过左右叉梁20中间与车座9下方的鞍管下端相接,鞍管下端插在立管8内,在立管8的中部固定有驱动板22,驱动板22的前端设有与斜梁16后端连接头7连接的插头23 ;左右叉梁20的后端设有与同侧叉梁20相接的后叉架,后叉架包括与同侧叉梁20固定连接的上叉杆11、与上叉杆11平行的下叉杆13、连接上叉杆11和下叉杆13的斜叉杆12以及固定在斜叉杆12下方装在后车轮左右两侧车轴上的后叉板,上叉杆11的前端之间固定有连接杆21,下叉杆13的前端固定在立管8上,连接杆21与立管8中部之间装有拉力弹簧10。
[0018]实施例2,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在所述下叉杆13与中轴15之间设有平叉杆14。
[0019]实施例3,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在所述斜梁16的前端部与前管4之间设有加强杆5。
[0020]实施例4,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在所述前管4的下端与前车轴I之间设有前倾叉,前倾叉的叉体包括对称卡在车轮两侧前车轴I上的前叉板17和装在前叉板17前方的双层倾叉2,双层倾叉2的斜度为35°。
[0021]实施例5,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在所述前管4的下端与前车轴I之间设有前倾叉,前倾叉的叉体包括对称卡在车轮两侧前车轴I上的前叉板17和装在前叉板17前方的双层倾叉2,双层倾叉2的斜度为45°。
[0022]实施例6,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在所述前管4的下端与前车轴I之间设有向后上方倾斜设置的推进叉18,推进叉18的倾斜角度为30°。
[0023]实施例7,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在所述前管4的下端与前车轴I之间设有向后上方倾斜设置的推进叉18,推进叉18的倾斜角度为60°。
[0024]实施例8,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在所述前管4的下端与前车轴I之间设有向后上方倾斜设置的推进叉18,推进叉18的倾斜角度为85°。
[0025]实施例9,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在所述前管4的下端与前车轴I之间设有向前弯折的拉动叉19,拉动叉19弯折处的夹角为60°。
[0026]实施例10,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在所述前管4的下端与前车轴I之间设有向前弯折的拉动叉19,拉动叉19弯折处的夹角为90°。
[0027]实施例11,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在所述前管4的下端与前车轴I之间设有向前弯折的拉动叉19,拉动叉19弯折处的夹角为120°。
[0028]实施例12,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斜梁16设置为曲斜梁,曲斜梁折弯部的夹角为30°,折弯部后端的斜度为20°。[0029]实施例13,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斜梁16设置为曲斜梁,曲斜梁折弯部的夹角为90°,折弯部后端的斜度为35°。
[0030]实施例14,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斜梁16设置为曲斜梁,曲斜梁折弯部的夹角为160°,折弯部后端的斜度为40°。
[0031]实施例15,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斜梁16设置为直斜梁,直斜梁的斜度为10°。
[0032]实施例16,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斜梁16设置为直斜梁,直斜梁的斜度为20°。
[0033]实施例17,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拉力弹簧10的外径为28mm、内径为18mm、长度为150mm。
[0034]实施例18,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拉力弹簧10的外径为34mm、内径为20mm、长度为200mm。
[0035]实施例19,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驱动板22与斜梁16所成的夹角为120°,所述立管8、前管4的斜度为60°,所述上叉杆11、下叉杆13的斜度为130°,上叉杆11和斜叉杆12所成的夹角30°,前车轮与后车轮的直径之比为1:1。
[0036]实施例20,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驱动板22与斜梁16所成的夹角为90°,所述立管8、前管4的斜度为75°,所述上叉杆11、下叉杆13的斜度为140°,上叉杆11和斜叉杆12所成的夹角为80°,前车轮与后车轮的直径之比为1:2。
【权利要求】
1.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前后车轴、中轴、车座和安装在前后车轴上的前后车轮,所述车架包括前管、车梁、立管和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梁为向后上方倾斜的斜梁,斜梁的前端连接在前管上,斜梁的中部设有带插轴的轴承孔,斜梁的后端设有带轴承的连接头,斜梁中部的轴承孔两侧通过插轴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左右叉梁,连接在中轴上的立管上端穿过左右叉梁中间与车座下方的鞍管下端相接,鞍管下端插在立管内,在立管的中部固定有驱动板,驱动板的前端设有与斜梁后端连接头连接的插头;左右叉梁的后端设有与同侧叉梁相接的后叉架,后叉架包括与同侧叉梁固定连接的上叉杆、与上叉杆平行的下叉杆、连接上叉杆和下叉杆的斜叉杆以及固定在斜叉杆下方装在后车轮左右两侧车轴上的后叉板,对称设置的上叉杆前端之间固定有连接杆,下叉杆的前端固定在立管上,连接杆与立管中部之间装有拉力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叉杆与中轴之间设有平叉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斜梁的前端部与前管之间设有加强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管的下端与前车轴之间设有前倾叉,前倾叉的叉体包括对称卡在车轮两侧前车轴上的前叉板和装在前叉板前方的双层倾叉,双层倾叉的斜度为35°?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管的下端与前车轴之间设有向后上方倾斜设置的推进叉,推进叉的倾斜角度为30°?8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管的下端与前车轴之间设有向前弯折的拉动叉,拉动叉弯折处的夹角为60°?1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梁设置为曲斜梁,曲斜梁折弯部的夹角为30°?160°,折弯部后端的斜度为20°?4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梁设置为直斜梁,直斜梁的斜度为10°?2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弹簧的外径为28mm?34mm、内径为18mm?20mm、长度为150mm?2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板与斜梁所成的夹角小于180°,所述立管、前管的斜度为60°?75°,所述上叉杆、下叉杆的斜度为130°?140°,上叉杆和斜叉杆所成的夹角小于90,前车轮与后车轮的直径之比为1:1?2。
【文档编号】B62M1/00GK103935449SQ201410173663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8日
【发明者】张洪铮 申请人:张洪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