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摩托车的进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4844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两轮摩托车的进气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的进气管,将从车身前部的空气取入口吸入的空气向车身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发动机供给。



背景技术:

在两轮摩托车中,有的具备将从车身前部的空气取入口吸入的空气向发动机供给的进气管(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进气管在发动机的侧方通过而向前后方向延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4/010651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进气管的前后方向尺寸较长,难以从车身拆卸。由此,难以接近配置在进气管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身装备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轮摩托车的进气管,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置在比进气管更靠车身内侧的内侧设备的安装、拆卸。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进气管,是将从车身前部的空气取入口吸入的空气向车身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发动机供给的两轮摩托车的进气管,具备:管道主体,在上述发动机的车宽方向侧方通过而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后端部与上述发动机装卸自如地连接;以及管道前部,装卸自如地连结于上述管道主体的前端部,形成上述空气取入口而支撑于车身框架,在上述管道主体被从上述发动机拆卸下的状态下,使位于上述管道主体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设备的至少一部分露出,而能够对其进行安装以及拆卸。

在此,“内侧设备”是指位于管道主体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载设备,且是在管道主体被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下不能够从外部接近、在将管道主体从车身拆卸下的状态下能够从外部接近的设备。上述内侧设备例如为空气滤清器。

根据上述构成,在将管道前部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下将管道主体拆卸,由此能够容易地接近内侧设备,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内侧设备的安装、拆卸。由此,内侧设备的维护、故障确认、消耗品的交换变得容易。例如,在内侧设备为空气滤清器的情况下,滤清器元件的交换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管道前部被车身前部的整流罩从外侧方覆盖,上述管道主体从上述整流罩向外侧方露出。根据该构成,管道主体从整流罩露出,因此不拆卸整流罩就能够将管道主体拆卸。由此,内侧设备的安装、拆卸变得更容易。另外,通过用整流罩覆盖管道前部,由此能够将管道主体与管道前部的接头隐藏。

优选为,在上述管道前部被整流罩从外侧方覆盖的情况下,上述管道主体的前部通过前后方向的插入而与上述管道前部的后部连结。根据该构成,与仅通过车宽方向的插入来进行连接的情况相比,在管道主体的装卸时能够防止整流罩与管道主体的干扰。

优选为,在上述管道主体从上述整流罩露出的情况下,上述管道主体与上述管道前部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管道前部例如由聚丙烯(PP)形成,管道前部例如由与管道前部相比更容易进行表面的装饰处理的材料形成。容易进行表面的装饰处理的材料,是指容易形成涂装、金属镀等装饰用被膜的材料,例如为ABS树脂(丙烯腈(Acrylonitrile)、丁二烯(Butadiene)、苯乙烯(Styrene)聚合合成树脂)。根据该构成,两轮摩托车的外观提高,并且,不向外部露出的管道前部的材料的选项增加,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优选为,在上述管道前部被整流罩从外侧方覆盖的情况下,上述管道主体与上述管道前部在上部通过紧固部件能够装卸地连接,上述整流罩从外侧方覆盖上述紧固部件,并且形成有使上述紧固部件向上方露出的开口。根据该构成,防止从外侧方看到紧固部件,并且容易从上方接近紧固部件。作为其结果,管道主体的安装、拆卸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管道主体的前端部从径向外侧遍及整周地覆盖上述管道前部的后端部。根据该构成,与以管道主体成为管道前部的内侧的方式进行连接的情况相比,进气管内的空气阻力变小。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管道主体由基于吹塑成型的单一件形成。根据该构成,与管道主体通过分割体的结合来构成的情况不同,在管道主体上不存在结合线,因此使管道主体内的凹凸减少而空气阻力变小。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上述管道主体上,通过成型加工而一体地形成有朝向车身框架突出的突起,上述突起与形成于上述车身框架的卡合孔卡合。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在管道主体内形成突出物而避免空气阻力增大,并且形成支撑部。

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进气装置具备:本发明的进气管;对从上述进气管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滤清器元件;与上述滤清器元件的下游侧连接的增压器;对上述增压器的下游侧的压力进行调整的释放阀;以及使上述释放阀的出口与上述滤清器元件的下游侧的清洁室连通的释放通路,在上述清洁室中,设置有防止从上述释放通路的出口排出的释放空气直接碰撞上述滤清器元件的保护部件。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保护部件来防止高温的释放空气直接冲击滤清器元件,因此滤清器元件得到保护。

权利要求书以及/或者说明书以及/或者附图所公开的至少2个构成的任意组合,也包含于本发明。特别是,权利要求书的各技术方案的2个以上的任意组合,也包含于本发明。

附图说明

根据参考了附图的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然而,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用于图示以及说明,不应当用于确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后附的请求的范围确定。在附图中,多个附图中的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进气管的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从后方斜上方观察该两轮摩托车的发动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该两轮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纵截面图。

图5是表示该两轮摩托车的前部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该进气管与车身框架的卡合部的纵截面图。

图7是表示该两轮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水平截面图。

图8是从一次侧观察该空气滤清器的外壳主体的侧视图。

图9是从一次侧观察安装了滤清器元件的状态的该外壳主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说明书中的左右方向是指从乘车于两轮摩托车的驾驶者观察的左右。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进气管的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该两轮摩托车的车身框架FR具有形成前半部的主框架1以及形成后半部的后部框架2。在主框架1的前端设置有头管4,在该头管4上经由转向轴(未图示)转动自如地轴支撑有前叉8。在前叉8的上端部固定有转向用的把手6,在前叉8的下端部安装有前轮10。

在主框架1的后端部设置有摆臂托架9。摆臂12被轴支撑为,围绕安装于该摆臂托架9的枢轴16上下摆动自如。在该摆臂12的后端部后轮14被旋转自如地支撑。

在车身框架FR的中央下部且在摆臂托架9的前侧,安装有发动机E。发动机E经由驱动链11对后轮14进行驱动。发动机E是在曲柄轴26的轴线方向上排列多个气缸的并列多缸发动机,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缸4循环的多缸发动机。但是,发动机E的形式不限定于此。

发动机E具有:对曲柄轴26进行支撑的曲轴箱28;从曲轴箱28的前部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气缸体30;其上方的气缸盖32;以及与曲轴箱28的下部连结的油底壳33。气缸体30以及气缸盖32向前方倾斜。即,发动机E在侧面观察时为大致L字形。

在气缸盖32的前面的4个排气口35连接有4根排气管36。这4根排气管36在发动机E的下方集合,并与配置在后轮14的右侧的排气消音器38连接。在发动机E的前方配置有散热器25。

在主框架1的上部配置有燃料箱15,在后部框架2上支撑有操纵者用座18以及同乘者用座20。另外,在车身前部安装有树脂制的整流罩22。整流罩22支撑于固定在车身框架FR上的整流罩固定部(未图示),对从上述头管4的前方到车身前部的侧方、详细地说为把手6的下方且为散热器25的外侧方的部分进行覆盖。在整流罩22上形成有空气取入口24。空气取入口24位于整流罩22的前端,从外部向发动机E取入进气。

在车身框架FR的左侧配置有进气管50。进气管50以使前端开口50a面向整流罩22的空气取入口24的配置支撑于头管4。从进气管50的前端开口50a导入的空气,通过冲压效应而升压。进气管50的详细内容将后述。

在气缸体30的后方且在曲轴箱28的后部的上面,对进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40以及增压器42以使空气滤清器40处于外侧而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空气滤清器40为本发明的内侧设备之一。进气管50从发动机E的前方在气缸体30以及气缸盖32的左外侧方通过,而将行驶风作为进气向空气滤清器40引导。增压器42对来自空气滤清器40的清洁空气进行加压而向发动机E供给。

在增压器42与发动机E的进气口54之间配置有进气腔52,增压器42与进气腔52直接连接。进气腔52对从增压器42供给的高压的进气进行存积。在进气腔52与进气口54之间配置有节流阀体44。进气腔52配置在增压器42以及节流阀体44的上方且在气缸盖32的后方。在侧视观察时,空气滤清器40配置在曲轴箱28与进气腔52之间。在进气腔52以及节流阀体44的上方配置有上述燃料箱15。

如图2所示那样,增压器42相邻接地配置在空气滤清器40的右侧,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在曲轴箱28的上面。增压器42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AX,向左开口的吸入口46位于曲轴箱28的上方且在发动机E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排出口48位于发动机E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且比旋转轴心AX靠后方的位置。

增压器42具有对进气进行加压的叶轮60、覆盖叶轮60的叶轮叶轮壳体61、将发动机E的动力向叶轮60传递的传递机构63、以及覆盖传递机构63的传递机构壳体67,传递机构63与空气滤清器40隔着叶轮壳体61而沿着车宽方向配置。增压器42的叶轮壳体61通过多个螺栓100与传递机构壳体67连结,并通过多个螺栓102与空气滤清器40连结。

在进气腔52的前部,设置有对进气腔52的空气压力、即增压器42的下游侧的压力进行调整的释放阀80。释放阀80上连接有构成将高压空气A向空气滤清器40输送的释放通路82的逃逸配管83。逃逸配管83在进气腔52的右侧方通过而向后方斜下方延伸,之后在进气腔52的下方、且在气缸体30以及气缸盖32与增压器42之间向左侧方延伸而与空气滤清器40连接。通过这些进气管50、空气滤清器40、增压器42、释放阀80以及释放通路82、即进气系统设备组,构成两轮摩托车的进气装置IS。

在增压器42的吸入口46连接有空气滤清器40的滤清器出口59,上述进气管50的后端部50b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于空气滤清器40的滤清器入口57。空气滤清器40的详细内容将后述。

如图3所示那样,进气管50具有上游侧的管道前部69以及下游侧的管道主体70。进气管50的截面形状不是从上游侧到下游侧都相同,但是大体上是在角部具有圆角的矩形。管道前部69在前端部69a形成有空气取入口24,在后端部69a装卸自如地连结于管道主体70的前端部70a。管道主体70在发动机E的车宽方向侧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侧方通过而沿前后方向延伸,之后在形成管道后端部50b的后端部70b,装卸自如地连接于空气滤清器40。

如图1所示那样,管道前部69位于比头管4靠前方的位置,其整体被整流罩22从外侧方覆盖,如根据图5可知的那样,其大部分还被整流罩22从上方覆盖。管道主体70的除了其前部以外的大部分从整流罩22向外侧方露出。

管道主体70与管道前部69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管道主体70由与管道前部69相比更容易进行表面的装饰处理的材料形成。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主体70由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合成树脂)的基于吹塑成型的单一件形成,管道前部69由聚丙烯(PP)的基于吹塑成型的单一件形成。但是,管道主体70以及管道前部69的材料不限定于此。

另外,管道主体70形成为,与管道前部69相比前后方向长度更长、截面积更小。由此,管道主体70优选通过与管道前部69相比表面粗糙度变小的制造方法来形成,根据该情况,管道主体70也优选由基于吹塑成型的单一件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在管道主体70的内部通过时的空气阻力。

管道主体70与管道前部69通过前后方向的插入来连结。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那样,在管道前部69的后端部69b形成有使外表面向径向内侧凹入的连接部74,在该连接部74形成有第一贯通孔73。进气管50的横截面形状大体上为矩形,但在以下,将从横截面的中心朝向外侧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将朝向中心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第一贯通孔73仅在上部设置有1处。并且,在连接部74的第一贯通孔73的后部形成有沿整周延伸的周槽74a,在该周槽74a中安装有由橡胶那样的弹性体构成的密封部件75。

密封部件75具有:收纳在周槽74a内而沿整周延伸的基部75a;以及从基部75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沿整周延伸的多个突起部75b。基部75a具有与周槽74a的深度相同或者小若干的厚度,突起部75b比周槽74a的顶部更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75b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地设置有4个,但突起部75b的数量不限定于此。通过使用由基部75a和突起部75b构成的密封部件75,由此容易将管道主体70与管道前部69嵌合,因此在确保连结部的气密性的同时,还提高组装性。

在管道主体70的前端部70a的与第一贯通孔7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贯通孔76。在将管道主体70的前端部70a从后方插入于管道前部69的后端部69b的连接部74的外周的状态下,将螺栓那样的紧固部件77依次插入第二贯通孔76以及第一贯通孔73,并紧固于橡胶螺母78,由此管道主体70与管道前部69被能够装卸地连接。在连接状态下,管道主体70的前端部70a从径向外侧遍及整周地覆盖管道前部69的连接部74,管道主体70的前端部70a的外面与管道前部69的后端部69b的外面成为齐平面。

如图5所示那样,紧固部件77被整流罩22从外侧方覆盖,并且从开口79向上方露出。另外,管道主体70的吹塑成型的分型线(未图示)处于车身内侧。

图3的管道主体70被设定为,从上游部即前端部70a朝向后方的下游部70c而截面积逐渐变小,从前端部70a到下游部70c流速逐渐增加。管道主体70在比截面积缩小的部分更靠上游侧、即在流速比较小的场所与管道前部69连接,因此能够抑制由管道前部69与管道主体70的接头J(图4)导致的流路阻力的增大。在从接头J远离的位置,与管道主体70相比管道前部69的截面积形成得更大。管道主体70在下游部70c向车身内侧弯曲而与空气滤清器40连接。

即,如图5所示那样,在管道主体70的下游部70c的后方,形成有用于使所拆卸的管道主体70向后方移动的退避空间SP。退避空间SP为,其前后方向尺寸d1形成得大于从管道主体70的前端部70a到整流罩22的后端为止的距离d2。由此,在对管道主体70进行拆卸时,能够防止管道主体70与车身以及车载部件干涉。

图3的进气管50在进气I的流动方向的中间部具有最下部50d。如此,通过将最下部50d设置在中间部,由此在侧面观察时进气管50成为V字形状。也可以在该最下部50d设置排水孔(未图示)。但是,进气管50的形状不限定于这样的V字形,也可以为直线形状。

在管道前部69的上面,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地设置有2个安装片72。经由该安装片72,管道前部69通过螺栓(未图示)支撑于设置在图5的整流罩22的内面的固定部(未图示)。即,管道前部69经由整流罩22支撑于主框架1。

在管道主体70上,通过嵌入成型而一体地形成有朝向主框架1突出的突起68。突起68设置在管道主体7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内侧面。如图6所示那样,在形成于主框架1的卡合孔65中,安装有由橡胶那样的弹性体构成的筒状的垫圈66,突起68从外侧向该垫圈66的内部插入而卡合,并通过突起68的鼓出的头部68a来防止脱离。

如以上那样,图5的管道主体50为,其前部通过紧固部件77装卸自如地连结于管道前部69,后部通过后述的螺栓104(图7)装卸自如地连结于空气滤清器40,前后方向中间部通过突起68装卸自如地支撑于主框架1。

如图6所示那样,管道主体50的横截面形状大致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轴的矩形。更详细地说,管道主体50的横截面形状为外侧缘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为圆弧状的D字形状。

图2的空气滤清器40的外壳由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分割的2个分割体构成,具体地说,具备具有滤清器出口59的外壳主体84以及具有滤清器入口57的罩85。在这些外壳主体84与罩85之间夹装有对进气进行净化的滤清器元件87。外壳主体84以及罩85由铝合金的铸件形成,在夹有滤清器元件87的状态下通过多个螺纹体104连结。

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那样,滤清器元件87具有形成框的保持部87a、以及保持部87a所保持的过滤器部87b,保持部87a被外壳主体84与罩85夹持。具体地说,在将保持部87a的外周的卡合突起部87aa嵌入到设置在外壳主体84的结合面上的第一卡合槽84a之后,设置在外壳主体84的结合面上的卡合突起84b与设置在罩85的结合面上的第二卡合槽85a卡合。在该状态下,通过图2的螺纹体104将外壳主体84与罩85进行连结,由此滤清器元件87被外壳主体84与罩85夹持。

进气管50的后端50b通过多个螺纹体106支撑于罩85。即,空气滤清器40的罩85还作为对进气管50的后端50b进行支撑的支撑体起作用。

如图7所示那样,罩85的内部空间构成滤清器元件87的上游侧的非洁净室92,外壳主体84的内部空间构成滤清器元件87的下游侧的清洁室94。即,通过进气管50引导的进气I,从滤清器入口57向非洁净室92导入,通过滤清器元件87净化而进入清洁室94,并从滤清器出口59导出。

在清洁室94形成有将发动机内部的串气G向空气滤清器40内部引导的串气导入口86、以及高压空气导入口88。在串气导入口86中插入地连接有来自发动机E的通气室(未图示)的连接管90。在高压空气导入口88连接有来自图2的进气腔52的释放阀80的逃逸配管83,高压空气A被向空气滤清器40的内部导入。图7的高压空气导入口88被配置为比串气导入口86更靠上方,串气导入口86朝向前方、高压空气导入口88朝向右侧方分别开口。

在清洁室94中设置有防止从释放通路82的出口排出的高压空气A与滤清器元件87直接碰撞的保护部件96。保护部件96配置在高压空气导入口88与滤清器元件87之间,并装卸自如地支撑于外壳主体84。

图8表示外壳主体84的内部。如该图所示那样,保护部件96是通过对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具有从导入口外侧覆盖高压空气导入口88而将高压空气A向滤清器出口59引导的主体部96a、以及支撑于外壳主体84的3个被支撑部96b。

被支撑部96b在前方形成有1处、在后方形成有2处。后方的2处的被支撑部96b,通过将空气滤清器40紧固于增压器42的上述螺栓102而共同紧固于外壳主体84。由此,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前方的1处的被支撑部96b,通过螺栓那样的紧固部件108固定于外壳主体84。

接着,对进气装置IS的动作进行说明。当两轮摩托车行驶时,行驶风从图1的空气取入口24作为进气I而被取入进气管50。进气I在进气管50内朝向后方流动,在向车宽方向内侧改变方向的同时被向空气滤清器40引导。

向空气滤清器40引导的进气I,通过图2所示的元件87净化,并向增压器42导入。向增压器42导入的进气I,在通过叶轮60升压之后,从排出口48向上方导出。从增压器42导出的高压空气A,在向上方的进气腔52引导之后,经由图1的节流阀体44向发动机E的进气口54供给。

当比增压器42更靠下游侧的增压气通路内的压力高于规定值时,设置于进气腔52的图2的释放阀80进行打开动作,对包括进气腔52在内的增压气通路内的压力进行调整。此时,从释放阀80逃逸的高压空气A,通过构成释放通路82的逃逸配管83向图7所示的空气滤清器40导入。向空气滤清器40导入的高压空气A,被向保护部件96引导而向清洁室94返回。

另一方面,在两轮摩托车的行驶中,发动机内部的串气在由发动机内部的通气室(未图示)分离之后,在连接管90内通过,而从串气导入口86向空气滤清器40的清洁室94导入。

然后,对空气滤清器40的滤清器元件87的交换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与空气滤清器40的罩85一起,将进气管50的管道主体70从车身拆卸。具体地说,拆卸图1的螺栓104,并且,拆卸图5的管道前部69的紧固部件77。在该状态下,将图6的管道主体70向外侧方拉出,由此将主框架1的卡合孔66与管道主体70的突起68的卡合解除,使图1的管道主体70向后方移动,从管道前部69拆卸管道主体70。此时,在管道主体70的后方形成有退避空间SP(图5),因此管道主体70的拆卸较容易。

当将图7的罩85以及管道主体70从车身拆卸时,如作为左侧视图的图9所示那样,滤清器元件87向外部露出。由此,能够容易地交换滤清器元件87。在滤清器元件87的交换后,将管道主体70以及罩85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安装于车身。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将管道前部69安装于主框架1的状态下而拆卸管道主体70,由此能够接近空气滤清器40的滤清器元件87,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滤清器元件87的安装、拆卸。管道主体70在发动机E的外侧方通过而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能够从外侧方接近而容易地拆卸。另外,管道主体70与罩85连接,因此能够将管道主体70与罩85一起拆卸,而对滤清器元件87进行交换。

并且,在将管道主体70与罩85一起拆卸时,图1的螺栓104向车身侧方露出,图5的管道前部69的紧固部件77从整流罩22的开口79向上方露出,因此螺栓104以及紧固部件77的拆卸较容易,并且,在管道主体70的后方形成有退避空间SP,因此管道主体70的拆卸也较容易。

图1所示的管道前部69的整体被整流罩22从外侧方覆盖,管道主体70的大部分从整流罩22向外侧方露出。由此,能够将图4的管道主体70与管道前部69的接头J隐藏而使外观提高,并且不拆卸整流罩22就能够拆卸管道主体70。

管道主体70的前端部70a通过前后方向的插入而连结于管道前部69的后端部69b。由此,与仅通过车宽方向的插入来连接的情况相比,在管道主体50的装卸时,能够防止图5的整流罩22与进气管50的干涉。

图4的管道主体70的前端部70a从径向外侧遍及整周地覆盖管道前部69的后端部69b。在以管道主体70成为内侧的方式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管道主体70的前端面与管道前部69的内周面相比更向内侧露出而形成阶差部,因此成为较大的压力阻力。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管道主体70的前端部70a成为管道前部69的后端部69b的外侧的方式进行连接,因此不会产生阶差部,因此进气管50内的空气阻力减小。

图5的管道主体70与管道前部69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管道主体70由与管道前部69相比更容易进行表面的装饰处理的材料形成。由此,通过对从整流罩22露出的管道主体70的表面实施涂装或者金属镀那样的装饰处理,由此两轮摩托车的外观提高,并且,不露出的管道前部69的材料的选项增加,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管道主体70由基于吹塑成型的单一件形成。由此,由分割体来构成管道主体70的情况下的结合线消失,管道主体70内的空气阻力变小。并且,在管道主体70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内侧面,通过成型加工而一体地形成有朝向主框架1突出的突起68,该突起68与形成在主框架1上的卡合孔66卡合。由此,能够防止管道主体70内的空气阻力变大,并且能够对管道主体70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进行支撑。

如图7所示那样,在清洁室94中设置有防止从释放通路82排出的高压空气A与滤清器元件87直接碰撞的保护部件96,因此能够保护由于高压空气A而滤清器元件87变形。

如图9所示那样,滤清器元件87在空气滤清器40的外壳的横截面的整面上遍及大范围地安装。由此,滤清器元件87的进气阻力降低。如此,通过遍及大范围地设置滤清器元件87,由此与图7所示的增压器42的吸入口46相比变得更大,虽然与高压空气导入口88对置,但通过设置保护部件96,由此也能够避免高压空气A与滤清器元件87冲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内侧设备而使用了空气滤清器40,但是内侧设备不限定于空气滤清器40,只要是位于管道主体7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载设备,且在管道主体70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下不能够从外部接近、而在将管道主体70从车身拆卸了的状态下能够从外部接近的设备即可。内侧设备优选为空气滤清器40、增压器42等发动机E的进气系统的设备。特别优选为滤清器元件87那样的需要定期进行整修、交换的设备。

另外,内侧设备不限定于发动机E的进气系统的设备以外,也可以是配置在进气管50所配置的车宽方向一侧方而被管道主体从外侧方覆盖的设备,例如,也可以是安装于发动机E的设备、电气部件等。这样的设备、电气部件,例如是各种传感器、继电器开关、起动机开关、配线连接器、节流阀、节流阀传感器。在气缸体30以及气缸盖32的后方且在曲轴箱28的上方,配置有用于使发动机E驱动的各种设备,通过将管道主体50拆卸,由此能够接近这些设备。通过将进气管50配置在发动机E的外侧方,由此不使用整流罩、罩等,就能够抑制这些各种部件向外部露出,作为其结果,能够实现外观的提高以及各种部件的保护。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追加、变更或者削除。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管道主体70与前部管道69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但也可以由相同的材料、通过不同的表面处理来形成。具体地说,前部管道69的大部分被整流罩22覆盖,不向车身外侧方露出,因此与管道主体50相比也可以减少表面精加工工序。由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前部管道69例如无表面处理(无研磨、无涂装)地形成,在管道主体50的表面实施研磨、涂装等。

管道前部69也可以从整流罩22露出,在该情况下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空气滤清器40也可以配置在管道主体50的前端部。本发明尤其适合用于搭载了增压器的发动机那样、进气管内的流速较大、由进气阻力的变化引起的输出的影响较大的发动机。

符号的说明

22 整流罩

24 空气取入口

40 空气滤清器(内侧设备)

42 增压器

50 进气管

66 卡合孔

68 突起

69 管道前部

70 管道主体

77 紧固部件(前后的管道连结用)

79 开口

80 释放阀

82 释放通路

87 滤清器元件

94 清洁室

96 保护部件

E 发动机

FR 车身框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