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及具备其的跨乘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727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及具备其的跨乘型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跨乘型车辆,尤其是关于一种跨乘型车辆的车辆尾部的灯配置。



背景技术:

先前,已知有具备于煞车作动时能够兼用作车辆后部刹车灯的尾灯的车辆尾部的灯配置构造。

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车辆尾部的灯配置构造包括组合灯(332)。组合灯(332)具备:尾灯(328),其配置于车辆的中央部,且能够兼用作刹车灯;及左右一对指示灯(329、329),它们配置于尾灯(328)的左右。又,于较组合灯(332)更上方设置有辅助刹车灯(334)。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284060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车辆尾部的灯配置构造中,如图8所示,尾灯(328)通过开关操作而点亮,且能够兼用作刹车灯,辅助刹车灯(334)仅于制动时点亮。尾灯(328)及辅助刹车灯(334)于车辆尾部的中央部于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因此,在作为尾灯的点亮时,仅使尾灯(328)点亮。在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使尾灯(328)与辅助刹车灯(334)两者同时点亮。

借此,在作为尾灯的点亮与作为刹车灯的点亮之间,点亮的方面存在变化,因此,在夜间驾驶中操作制动时,也能够进而提高自车辆的后方的视认性。

另一方面,为了简化组装性,较理想为将尾灯(328)与辅助刹车灯(334)单元化的组合单元。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如果辅助刹车灯(334)与尾灯(328)的间隔较小,则在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发光的部位集中而看似成为一个。因此,为了使点亮的方面的变化更明了而维持自后方的更高的视认性,必须将尾灯(328)与辅助刹车灯(334)在某种程度上隔开 间隔地配置。因此,在自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车辆尾部的灯配置构造进而对尾灯(328)与辅助刹车灯(334)追求单元化的情形时,无法兼顾自车辆后方的更高的视认性及车辆尾部的上下方向的小型化。

进而,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车辆尾部的灯配置构造中,具备反射器(330)的尾灯(328)的配置限定于配置于其左右的左右的指示灯(329、329)的内方。因此,具备反射器(330)的尾灯(328)的配置在车宽方向上被限制,因此,在作为尾灯的点亮时,在仅使尾灯(328)点亮的情形时,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降低。另一方面,在为了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而欲使具备反射器(330)的尾灯(328)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在车宽方向上向外方扩大时,左右的指示灯(329、329)也必须进而向车宽方向的外方移动,因此,车辆尾部也于左右大型化。因此,无法兼顾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与车辆尾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的小型化。

本发明是鉴于此种状况而完成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配置的车辆尾部的尺寸(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小型化同时能够进而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且也能够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及具备其的跨乘型车辆。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的主旨在于具备:中央发光部,其配置于车辆尾部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一对侧发光部,它们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在后视时配置于上述中央发光部的左方及右方;左右一对指示灯发光部,它们分别配置于较上述一对侧发光部的至少内端部更靠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基底构件,其使上述中央发光部及上述一对侧发光部配置于其上;及外部透光外壳,其配置于上述中央发光部、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及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的后方,且一体地形成;上述中央发光部设为刹车灯,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兼用作尾灯及刹车灯,在作为尾灯的点亮时,使上述中央发光部熄灭并且使上述一对侧发光部点亮,在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使上述中央发光部及上述一对侧发光部的两者点亮,在车辆后视时,上述一对侧发光部的至少外端部以分别与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上下地配置。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中,中央发光部(辅助刹车灯)配置于左右一对侧发光部(尾灯)之间。在作为尾灯的点亮时,使中央发光部熄灭,仅使一对侧发光部点亮。在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使中央发光部及一对侧发光部的两者同时点亮。借此,较如专利文献1的将辅助刹车灯与尾灯于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方面,能够使车辆尾部于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又,如上述般,在专利文献1中,在辅助刹车灯(334)与尾灯(328)的间隔较小的情形时,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发光的部位将集中而看起来成为一个。因此,为了使点亮的方面的变化更明了而维持来自后方的视认性,必须将尾灯(328)与辅助刹车灯(334)在某种程度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相对于此,本发明在作为尾灯的点亮时,利用配置于一对侧发光部之间的中央发光部作为非点亮部,在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使本来作为非点亮部而被利用的中央发光部点亮。借此,与作为尾灯的点亮时相比,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的灯型将大幅变化。即,点亮的方面是自二部位分离发光的图案变化为呈一体而发光面积大的图案,故变化的程度较大。因此,即便不将中央发光部与一对侧发光部隔开间隔地配置,也能够提高其视认性。因此,即便使车辆尾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型化,也能够提高来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

进而,在中央发光部配设于左右一对侧发光部之间的情形时,如果欲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则后灯组合单元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容易变大。相对于此,于本发明中,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的至少外端部以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上下地配置。因此,于尾灯点亮时及刹车灯点亮时均能利用车宽方向上的至左右的指示灯发光部的范围配置一对侧发光部的外端点亮部,借此能够维持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又,一对指示灯发光部也无须进而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移动,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即,本发明能够通过此种尾灯与刹车灯的配置及点亮方式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来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并且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在车辆后视时,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分别以至少上述外端部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延伸至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的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在车辆侧视时,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分别较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更位于后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中,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以至少上述外端部延伸至配置在车宽方向上的最外方的指示灯发光部的下方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因此,于尾灯点亮时及刹车灯点亮时均能利用车宽方向上的至左右的指示灯发光部的范围配置一对侧发光部的外端点亮部,借此能够维持尾部的宽度 的识别性。又,一对指示灯发光部也无须进而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移动,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进而,在车辆侧视时,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分别较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更位于后方。因此,即便一对侧发光部的一部分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更位于下方,也不会被一对指示灯发光部遮蔽,能够提高于后方行驶的车辆的骑乘者或步行者所观察的自斜后上方的一对侧发光部的视认性。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中,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分别进而具有以自它们的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侧方延伸发光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的一对侧发光部具有以自其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侧方延伸发光部。因此,作为尾灯的点亮,一对侧发光部的发光面积将变大。借此,能够进而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进而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

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中,在车辆后视时,上述一对侧发光部的上述侧方延伸发光部位于与上述中央发光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上述一对侧发光部的上述侧方延伸发光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与上述中央发光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之间的间隔小于上述一对侧发光部的侧方延伸发光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与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之间的间隔。

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的侧方延伸发光部位于与中央发光部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于使中央发光部作为刹车灯点亮时,刹车灯的灯型自中央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延伸。借此,一对侧发光部的发光面积将变大,故能够进而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

又,一对侧发光部的侧方延伸发光部在车辆后视时,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更靠近中央发光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而配置。因此,能够避免一对侧发光部的侧方延伸发光部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的间隔变小。借此,为了将一对侧发光部的侧方延伸发光部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的间隔确保为某种程度,一对指示灯发光部也无须进而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移动,故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分别具有倾斜延伸发光部,所述倾斜延伸发光部在车辆后视时,以自较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更靠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且上方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倾斜延伸至上述一对指 示灯发光部的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与一对侧发光部以大致水平地排列的方式配置的构造相比,能够确保一对侧发光部的长度并且减少宽度。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中,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分别进而具有侧方延伸发光部,所述侧方延伸发光部以在车辆后视时自上述倾斜延伸发光部的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具有以自它们的倾斜延伸发光部的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上的车体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侧方延伸发光部。因此,作为尾灯的点亮,一对侧发光部的发光面积将变大。借此,能够进而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进而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

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中,在车辆后视时,上述一对侧发光部的上述侧方延伸发光部位于与上述中央发光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上述一对侧发光部的上述侧方延伸发光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与上述中央发光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之间的间隔小于上述一对侧发光部的侧方延伸发光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与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之间的间隔。

根据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的侧方延伸发光部位于与中央发光部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于使中央发光部及一对侧发光部作为刹车灯点亮时,刹车灯的灯型自中央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延伸。借此,一对侧发光部的发光面积将变大,故能够进而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

又,一对侧发光部的侧方延伸发光部在车辆后视时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更靠近中央发光部的外方而配置。因此,能够避免一对侧发光部的侧方延伸发光部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的间隔变小。借此,为了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一对侧发光部的侧方延伸发光部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的间隔,一对指示灯发光部也无须进而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移动,故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分别包括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且在车辆后视时,上述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的至少一部分以随着自车宽方向上的内方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而高度变低的方式配设,且最外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以与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上下地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与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以大致水平地排列的方式配置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一对侧发光部的宽度。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又,通过使用放热量比灯泡(灯泡)少的发光二极管,能够将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近接配置,能够于小空间内实现高亮度的发光,从而能够提高侧发光部的被视认性。借此,能够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左右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分别包括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且在车辆侧视时,上述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的至少一部分以随着朝向车辆的前方而高度变低的方式配设,且最前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较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更位于后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在车辆侧视时,最前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更位于后方。因此,即便一对侧发光部的一部分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更位于下方,也不会被一对指示灯发光部遮蔽,能够提高于后方行驶的车辆的骑乘者或步行者所观察的自斜后上方的一对侧发光部的视认性。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上下方向)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上述中央发光部的高度小于上述一对侧发光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能够使中央发光部的高度较一对侧发光部更降低。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的车宽方向上中央的尺寸较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方(外方)的尺寸更减少。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11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在车辆后视时,上述中央发光部配置于较上述一对侧发光部的内端部更下方且较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的上端更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11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能够使中央发光部的高度较一对侧发光部更降低。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的车宽方向上中央的尺寸较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方(外方)的尺寸更减少。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12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上述中央发光部包括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且在车辆后视时,上述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在车宽方向上 大致配设为横向一排。

根据本发明的第12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的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在车宽方向上大致配设为横向一排,故能够降低中央发光部的高度。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的车宽方向上中央的尺寸较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方(外方)的尺寸更减少。又,由于使用放热量比灯泡(灯泡)少的发光二极管,故而通过将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近接配置而能够于小空间内实现高亮度的发光,从而能够提高中央光部的被视认性。借此,能够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2实施形态中,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分别包括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且在车辆后视时,上述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的至少一部分以随着自车宽方向上的内方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而高度降低的方式配设,且上述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配设于较上述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中的最上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更低、且较与上述最上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邻接的另一第1发光二极管更高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能够使中央发光部的高度较一对侧发光部更降低。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的车宽方向上中央的尺寸较车宽两侧(外方)的尺寸更减少。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14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中,在将上述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的直径、及上述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的直径设为D的情形时,至少一个上述第1发光二极管与至少一个上述第2发光二极管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小于或等于3D。

根据本发明的第14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的至少一个第1发光二极管与至少一个第2发光二极管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小于或等于3D。因此,使中央发光部及一对侧发光部在作为刹车灯点亮时,能够作为一体发光的图案而被辨识。借此,能够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15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上述一对侧发光部在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的发光量大于作为尾灯的点亮时的发光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15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的作为尾灯的点亮与作为刹车灯的点亮能够使发光的图案的变化性的程度进而变大。借此,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进而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且同时能够进而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

本发明的第16实施形态的主旨在于:跨乘型车辆具备本发明的第1至15实施形态中任一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16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上下及左右)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后视图。

图3(a)是后灯组合单元40的后视图,是相当于自跨乘型车辆1的后方视认的状态的图,图3(b)是将外部透光外壳45卸除的后灯组合单元40的后视图,是相当于自跨乘型车辆1的后方视认的状态的图。

图4是后灯组合单元40的俯视图。

图5是后灯组合单元40的侧视图。

图6是后灯组合单元40的组装图。

图7(a)是作为尾灯的点亮时的后灯组合单元40的后视图,图7(b)是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的后灯组合单元40的后视图。

图8是先前的跨乘型车辆的一部分的车辆后部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面参照随附图式所示的一实施例一面对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详细地进行说明。

于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分别意指自乘坐于跨乘型车辆1的骑乘者观察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再者,下述图1~5、7中的“前”、“后”、“左”、“右”、“上”、及“下”的文字标识分别表示“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及“下方”。

图1是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被车体外壳隐藏的车体框架2以虚线表示。图2是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后视图。图3(a)是后灯组合单元40的后视图,是相当于自跨乘型车辆1的后方视认的状态的图。图3(b)是将外部透光外壳45卸除的后灯组合单元40的后视图,是相当于自跨乘型车辆1的后方视认的状态的图。图4是后灯组合单元40的俯视图。图5是后灯组合单元40的侧视图。图6是后灯组合单元40的组装图。图7(a)是作为尾灯的点亮时的后灯组合单元40的后视图。图7(b)是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的后灯组合单元40的后视图。图8是先前的跨乘型车辆的一部分的车辆后部的后视图。

<车辆整体>

图1所示的跨乘型车辆1是所谓“底梁式”的跨乘型车辆。车体框架2包括头管21。更详细来说,车体框架2具备头管21、前框架部22、及后框架部23。

头管21供转向机构3的转向轴(未图示)插入且将其能够旋动地支持,且朝向车辆前方延伸至斜下方。前框架部22通过焊接等而连接于头管21且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至斜下方,且较前轮5更位于后方。后框架部23焊接于前框架部22的下部且朝向后方延伸,且自下方支持座部7。

于转向机构3的上部设置供骑乘者操作的把手6。于转向机构3的下部设置前叉4。前轮5配设于前叉4的下端,借此,能够旋转地支持于转向机构3的下部。通过骑乘者操作把手6,前轮5能以相对于在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向左右偏向的方式旋动。前叉4具有悬架机构,通过悬架机构伸缩而吸收冲击。伴随着前叉4的悬架机构伸缩,前轮5于上下方向移动。

于车体框架2的后框架部23支持有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10,使的能以枢轴部P为中心上下摆动。于动力单元10的上方安装有座部7,使的能以其前端部的铰链销(未图示)为中心相对于置物箱(未图示)开闭。骑乘者以乘坐于座部7的乘坐部将脚置于置脚部8的上表面的姿势操纵转向机构3而驾驶跨乘型车辆1。

动力单元10例如具备引擎(未图标)、及配置于自引擎的侧方延伸至车辆后方的传动箱101的中的V型皮带式无段变速机,是将引擎与传动箱101一体化的构造者。引擎101是使汽缸轴大致水平朝向前方搭载。引擎是空冷式的单汽缸4循环的引擎。但,引擎的型式并无特别限定。引擎可为水冷式,也可为多汽缸引擎。于传动箱101的后端部支持有由引擎的驱动力驱动的后轮9使的旋转自如。于传动箱101的上方配置有过滤供给至引擎的外部气体的空气滤清器AC。引擎与传动箱101也可未一体化而为分体的构造。如图1所示,传动箱101设置于车体左侧。但,传动箱101也可设置于车体右侧。

再者,本发明的车体框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态。例如,车体框架的接合方法并不限定于焊接,可利用螺栓等固定,也可通过铸造而一体地制造。又,车体框架并不限于管构件,也可为铸造框架,剖面并不限于圆形状,也可为矩形状。能够于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并不限于机车,也包括三轮机车的方面的跨乘型车辆。

<车体外壳部>

如图1所示,车体外壳部包含前外壳部30、后外壳31、脚踏板32、脚踏板侧外壳部33、及底外壳部34。

前外壳部30具备前部外壳301、左右的侧部外壳302L、302R、及下部外壳303。

前部外壳301配置于头管21的前方。前部外壳301以在侧视时自前方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方式构成。左右的侧部外壳302L、302R配置于头管21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且至少一部分分别连接于前部外壳301的左缘及右缘。又,左右的侧部外壳302L、302R的上缘部自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且上方延伸。

又,左右的侧部外壳302L、302R分别包括上倾斜表面部302La、302Ra、及下倾斜表面部302Lb、302Rb。在侧视时,上倾斜表面部302La、302Ra以自车辆前方朝向后方且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下倾斜表面部302Lb、302Rb以自车辆前方朝向后方且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借此,左右的侧部外壳302L、302R在车辆侧视时成为向车辆前方凹曲的形状。即,在车辆侧视时具有回旋镖形状。又,左右的侧部外壳302L、302R在侧视时具有位于前轮5的后方的部分。上倾斜表面部302La、302Ra与下倾斜表面部302Lb、302Rb可一体成形,也可为分体。

下部外壳303配置于较前部外壳301更下方且左右的侧部外壳302L、302R之间。下部外壳303配置于前轮5的上方。如图1所示,在侧视时,下部外壳303配置于头管21的前方。在侧视时,下部外壳303以自前部外壳301的前端部延伸至左右的侧部外壳302L、302R的前端部的方式构成。

又,前外壳部30进而包括后部外壳304。如图1所示,后部外壳304以自后方覆盖头管21及前框架部22的方式配置。

又,前外壳部30于较前部外壳301更上方进而包括包围把手6的把手外壳305。于把手外壳305安装有头灯HL。

如图1所示,后外壳31配设于座部7的下方且置物箱的周围。于后部外壳304与后外壳31之间以能够供骑乘者置脚的方式配设有作为置脚部的低底的脚踏板32。后外壳31包含:前部后外壳311,其自脚踏板32的后端延伸至后方且上方;左右的侧部后外壳312,它们位于置物箱的左、右方;及后部后外壳313,其位于置物箱的后方。

又,如图1所示,脚踏板32自与后部外壳304的下端的连接部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而与后外壳31的下端连接。借此,在车体侧视时,于后部外壳304与后外壳31之间且脚踏板32的上方形成有于左右方向上开放的置脚空间。

如图1所示,于脚踏板32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方,一对脚踏板侧外壳部33以自脚踏板32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侧缘下垂至下方的方式形成,于脚踏板32的下方,车宽方向上的剖面为U字状的底外壳部34形成于一对脚踏板侧外壳部33之间。又,于脚踏板32的下方,燃料箱(未图示)配设于左右一对后框架部23之间。

<后灯组合单元40>

如图2所示,于后外壳31的后端侧安装有后灯组合单元40。又,后外壳31的后部后外壳313以覆盖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部分的方式较后灯组合单元40更配设于下方。后灯组合单元40以仅使成为发光面的左右的侧方露出面40L、40R、及中央露出面40C(图2所示的阴影部)自由后外壳31的左右的侧部后外壳312及后部后外壳313形成的开口部90露出的方式构成。如图3(a)所示,指示灯发光部43是于侧方露出面40L、40R的车体方向上的前方,配设于靠近侧方露出面40L、40R中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又,如图3(a)所示,侧发光部42是于侧方露出面40L、40R的车体方向上的前方,配设于靠近侧方露出面40L、40R中的车宽方向上内方的位置。而且,于中央露出面40C的车体方向上前方配设有中央发光部41。

如图3(a)所示,后灯组合单元40包含中央发光部41、左右一对侧发光部42、左右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基底构件44、及外部透光外壳45。

如图3(b)所示,中央发光部41在后视时配置于后灯组合单元40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借此,如图2所示,中央发光部41配置于车辆尾部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如图3(b)所示,一对侧发光部42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在后视时配置于中央发光部41的左方及右方。即,于较中央发光部41更靠左方及右方分开配置有一对侧发光部42。即,一对侧发光部42以在车宽方向上夹持中央发光部41的方式配置。又,左右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分别较一对侧发光部42的至少内端部更配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外方。

侧发光部42使用LED作为光源。如图3(b)所示,侧发光部42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LED1(第1发光二极管LED1)。又,中央发光部41使用LED作为光源。如图3(b)所示,中央发光部41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LED2(第2发光二极管LED2)。又,例如使用高功率LED作为指示灯发光部43的光源。

其次,一面参照图6一面对后灯组合单元40的组装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后灯组合单元40的基底构件44包括后外壳安装部44a、发光部支持部44b、发光部固定部44c、及侧发光部固定部44d。后外壳安装部44a利用树脂等一体地形成。

侧发光部42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ED1与中央发光部41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ED2支持于发光部支持部44b。发光部固定部44c包括中央发光部固定座44c1及侧发光部固定座44c2。发光部固定部44c以中央发光部41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ED2插通于中央发光部固定座44c1的固定孔、侧发光部42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ED1插通于侧发光部固定座 44c2的固定孔的方式安装于后外壳安装部44a。侧发光部装饰构件44d包括装饰部44d1。装饰部44d1以侧发光部固定座44c2及侧发光部42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ED1插通于侧发光部装饰构件44d的固定孔的方式安装于后外壳安装部44a。

支持有多个发光二极管LED1及多个发光二极管LED2的发光部支持部44b、发光部固定部44c、及侧发光部固定部44d安装于后外壳安装部44a。借此,将中央发光部41及一对侧发光部42配置于基底构件44。又,指示灯发光部43也安装于后外壳安装部44a。于本实施形态中,对侧发光部装饰构件44d实施铝蒸镀或银色涂装等表面处理。

又,如图4所示,一体地形成的外部透光外壳45在俯视下具有随着自车宽方向上的中央向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方前进而朝向前方延伸的形状。即,在俯视下,外部透光外壳45具有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较左右两端部更朝向后方突出的形状。又,如图5所示,外部透光外壳45具有随着自车辆前方向后方前进而朝向上方延伸的形状,又,基底构件44设为如朝向其后端逐渐升高至上方的形状,借此,能够对跨乘型车辆1的后端部赋予尖锐的外观性。于本实施形态中,外部透光外壳45由透明或有色透明的树脂等形成。

外部透光外壳45以自车辆后方包围支持有多个发光二极管LED1及多个发光二极管LED2的发光部支持部44b、发光部固定部44c、及侧发光部固定部44d、以及指示灯发光部43的方式安装于后外壳安装部44a。即,外部透光外壳45配置于中央发光部41、一对侧发光部42、及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后方。

进而,经组装的后灯组合单元40通过将后外壳安装部44a安装于后外壳31而安装于后外壳31。

如图3(b)所示,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的至少外端部以分别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上下地配置。此处,所谓“侧发光部42的外端部以与指示灯发光部43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上下地配置”是指以指示灯发光部43于车辆上下方向上自侧发光部42的外端部隔开间隔且在车宽方向上一部分的位置成为与侧发光部42的外端部相同的位置的方式配置。详细来说,如图3(b)所示,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以至少外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外方延伸至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详细来说,如图3(b)所示,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包括倾斜延伸发光部42a、及侧方延伸发光部42b。

倾斜延伸发光部42a在车辆后视时,以自较指示灯发光部43更靠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且上方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倾斜延伸至指示灯发光部43的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如上述般,一对侧发光部42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LED1(第1发光二极管LED1)。在车辆后视时,构成倾斜延伸发光部42a的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以随着自车宽方向上的内方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高度变低的方式配设,且最外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以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上下地配置。

又,如图5所示,在车辆侧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更位于后方。在车辆侧视时,构成倾斜延伸发光部42a的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以随着朝向车辆的前方而高度变低的方式配设,且最前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更位于后方。

如图3(b)所示,侧方延伸发光部42b以自侧发光部42的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详细来说,侧方延伸发光部42b在车辆后视时,以自侧发光部42的倾斜延伸发光部42a的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如上述般,中央发光部41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LED2(第2发光二极管LED2)。在车辆后视时,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位于与中央发光部41大致相同的高度。又,在车辆后视时,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在车宽方向上大致配设为横向一排。即,中央发光部41的高度小于一对侧发光部42。

优选为,在车辆后视时,中央发光部41配置于较一对侧发光部42的内端部更下方且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上端更上方。构成中央发光部41的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配设于较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中的最上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更低、且较与最上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邻接的另一第1发光二极管LED1更高的位置。此处,所谓“邻接”是指二个发光二极管间的间隔最短的情形。例如,所谓构件x与构件y邻接是构件x与构件y的间隔较构件x与其它构件的间隔更短的情形。因此,于本实施形态中,所谓“与最上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邻接的另一第1发光二极管LED1”是指于构成倾斜延伸发光部42a的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中,自上方起第二个第1发光二极管。即,于车辆上下方向,构成中央发光部41的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配置于较构成倾斜延伸发光部42a的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中位于最上方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更低、且较自上方起第二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更高的位置。即,于车辆上下方向,构成中央发光部41的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配置于通过构成倾斜延伸发光部42a的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中位于最上方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的水平线与通过自上方起第二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的水平线之间。

又,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的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与中央发光部41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之间的间隔小于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的车宽方向上的外 方与指示灯发光部43的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之间的间隔。即,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设置于靠近中央发光部41的位置。

其次,对后灯组合单元40的点亮进行说明。中央发光部41是设为刹车灯。一对侧发光部42是兼用作尾灯及刹车灯。如图7(a)所示,在作为尾灯的点亮时,使中央发光部42熄灭并且使一对侧发光部42点亮。如图7(b)所示,在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使中央发光部41及一对侧发光部42的两者点亮。又,一对侧发光部42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的发光量大在作为尾灯的点亮时的发光量。

又,在将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的直径、及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的直径设为D的情形时,至少一个上述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与至少一个上述第2发光二极管LED2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小于3D。例如,如图3(b)所示,在将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的直径、及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的直径设为D的情形时,构成中央发光部41的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的在车宽方向上最外方的第2发光二极管LED2与构成倾斜延伸发光部42a的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中位于最上方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小于3D。借此,于使中央发光部41及一对侧发光部42作为刹车灯点亮时,作为一体发光的图案被辨识。

<实施形态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包含:中央发光部41,其配置于车辆尾部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一对侧发光部42,它们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在后视时配置于中央发光部41的车宽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左右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它们分别配置于较一对侧发光部42的至少内端部更靠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基底构件44,其使中央发光部41及一对侧发光部42配置于其上;及外部透光外壳45,其配置于中央发光部41、一对侧发光部42、及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后方,且一体地形成;且中央发光部41设为刹车灯,一对侧发光部42兼用作尾灯及刹车灯,在作为尾灯的点亮时,使中央发光部41熄灭并且使一对侧发光部42点亮,在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使中央发光部41及一对侧发光部42的两者点亮,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的至少外端部以分别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上下地配置。

如上述般,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中,中央发光部41(辅助刹车灯)配置于左右一对侧发光部42(尾灯)之间。在作为尾灯的点亮时,使中央发光部41熄灭,仅使一对侧发光部42点亮。在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使中央发光部41及一对侧发光部42的两者同时点亮。借此,相较于将辅助刹车灯与尾灯于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方面,能够使车辆尾部于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又,本实施形态在作为尾灯的点亮时,利用配置于一对侧发光部42之间的中央发光部41作为非点亮部,在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使本来作为非点亮部被利用的中央发光部41点亮。借此,与作为尾灯的点亮时相比,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的灯型将大幅变化。即,点亮的方面自二部位分离发光的图案变化为呈一体而发光面积大的图案,故变化的程度较大。因此,即便不将中央发光部41与一对侧发光部42隔开间隔地配置,也能够提高其视认性。因此,即便将车辆尾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型化也能够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

进而,在中央发光部41配设于左右一对侧发光部42之间的情形时,如果欲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后灯组合单元4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容易变大。相对于此,于本实施形态中,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的至少外端部以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上下地配置。因此,于尾灯点亮时及刹车灯点亮时均能利用车宽方向上的至左右的指示灯发光部43的范围配置一对侧发光部42的外端点亮部,借此能够维持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又,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也无须进而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移动,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4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即,本实施形态通过此种尾灯与刹车灯的配置及点亮方式,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并且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感(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小型化。

又,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以至少外端部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延伸至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在车辆侧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位于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更后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中,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以至少外端部延伸至配置在车宽方向上的最外方的指示灯发光部43的下方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因此,于尾灯点亮时及刹车灯点亮时均利用车宽方向上的至左右的指示灯发光部43的范围配置一对侧发光部42的外端点亮部,借此,能够维持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又,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也无须进而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移动,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4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进而,在车辆侧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更位于后方。因此,即便一对侧发光部42的一部分位于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更下方也不会被一对 指示灯发光部43遮蔽,能够提高于后方行驶的车辆的骑乘者或步行者所观察的自斜后上方的一对侧发光部42的视认性。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进而具有以自其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对侧发光部42具有以自其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因此,作为尾灯的点亮,一对侧发光部42的发光面积将变大。借此,能够进而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同时能够进而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

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位于与中央发光部41大致相同的高度,且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的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与中央发光部41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之间的间隔小于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之间的间隔。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位于与中央发光部41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于使中央发光部41作为刹车灯点亮时,刹车灯的灯型自中央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延伸。借此,一对侧发光部42的发光面积将变大,因此,能够进而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

又,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在车辆后视时,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更靠近中央发光部41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而配置。因此,能够避免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间隔变小。借此,为了将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间隔确保为某种程度,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也无须进而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移动,故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4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具有倾斜延伸发光部42a,所述倾斜延伸发光部42a在车辆后视时以自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更靠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且上方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倾斜延伸至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与一对侧发光部42以大致水平地排列的方式配置的构造相比,能够确保一对侧发光部42的长度并且能够减少宽度。 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4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进而具有侧方延伸发光部42b,所述侧方延伸发光部42b在车辆后视时,以自倾斜延伸发光部42a的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具有以自它们的倾斜延伸发光部42a的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上的车体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因此,作为尾灯的点亮,一对侧发光部42的发光面积变大。借此,能够进而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进而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

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位于与中央发光部41大致相同的高度,且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的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与中央发光部41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之间的间隔小于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的车宽方向上的外方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车宽方向上的内方之间的间隔。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在车辆后视时,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位于与中央发光部41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在使中央发光部41及一对侧发光部42作为刹车灯点亮时,刹车灯的灯型自中央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延伸。借此,一对侧发光部42的发光面积将变大,因此能够进而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

又,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在车辆后视时,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更靠近中央发光部41的外方而配置。因此,能够避免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间隔变小。借此,为了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一对侧发光部42的侧方延伸发光部42b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间隔,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也无须进而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移动,故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4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包括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在车辆后视时,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的至少一部分以随着自车宽方向上的内方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而高度变低的方式配设,且最外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以与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 上下地配置。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与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以大致水平地排列的方式配置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一对侧发光部42的宽度。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4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又,通过使用放热量比灯泡(灯泡)少的发光二极管,能够将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近接配置,而能够于小空间内实现高亮度的发光,从而能够提高侧发光部42的被视认性。借此,能够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左右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包括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在车辆侧视时,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的至少一部分以随着朝向车辆的前方高度变低的方式配设,且最前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更位于后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在车辆侧视时,最前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更位于后方。因此,即便一对侧发光部42的一部分较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更位于下方,也不会被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遮蔽,能够提高于后方行驶的车辆的骑乘者或步行者所观察的自斜后上方的一对侧发光部42的视认性。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上下方向)小型化。

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中央发光部41的高度小于一对侧发光部42。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能够使中央发光部41的高度较一对侧发光部42更降低。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40的车宽方向上中央的尺寸较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方(外方)的尺寸更减少。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在车辆后视时,中央发光部41配置于较一对侧发光部42的内端部更下方且较上述一对指示灯发光部43的上端更上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能够使中央发光部41的高度较一对侧发光部42更降低。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40的车宽方向上中央的尺寸较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方(外方)的尺寸更减少。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中央发光部41 包括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且在车辆后视时,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在车宽方向上上大致配设为横向一排。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在车宽方向上大致配设为横向一排,因此,能够降低中央发光部41的高度。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40的车宽方向上中央的尺寸较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方(外方)的尺寸更减少。又,由于使用放热量比灯泡(灯泡)少的发光二极管,故而通过将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近接配置可于小空间内实现高亮度的发光,从而能够提高中央光部41的被视认性。借此,能够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且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又,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一对侧发光部42分别包括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且在车辆后视时,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的至少一部分以随着自车宽方向上的内方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外方高度变低的方式配设,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配设于较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中的最上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更低、且较与最上端的第1个发光二极管LED1邻接的另一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更高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能够使中央发光部41的高度较一对侧发光部42更降低。因此,能够使后灯组合单元40的车宽方向上中央的尺寸较车宽两侧(外方)的尺寸更减少。借此,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又,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在将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的直径、及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的直径设为D的情形时,至少一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与至少一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小于3D。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至少一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与至少一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小于3D。因此,在使中央发光部41及一对侧发光部42作为刹车灯点亮时,作为一体地发光的图案而被辨识。借此,能够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进而小型化。

又,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的一优选的形态的主旨在于:一对侧发光部42的作为刹车灯的点亮时的发光量大在作为尾灯的点亮时的发光量。

又,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40作为尾灯的点亮与作为刹车灯的点亮,能够使发光的图案的变化性的程度进而增大。借此,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 寸(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进而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同时能够进而提高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

又,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的主旨在于:具备上述各实施形态中任一项的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

根据本实施形态,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能够提高车辆尾部的宽度的识别性及自车辆后方的视认性,同时能够使车辆尾部的尺寸(上下及左右)小型化。

<其它实施形态>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业者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教示能够进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各种设计变更。因此,本发明的应被保护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也包括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内进行的不脱离本发明的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车体外壳部的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所述的实施例,只要至少具有前外壳部30、后外壳31、及脚踏板32即可,也可具有除此以外的外壳部。又,前外壳部30及后外壳31的构成并不限定于实施例,可由多个外壳构件形成,所述外壳构件的分割位置也并不限定于实施例。

前外壳部30及后外壳31等车体外壳为外观构件,分别可由塑料等材料适当形成。各外壳构件是利用射出成形形成的一体成形制品,但也可包括多片构件。例如,于前外壳部30中,前部外壳301与左右的侧部外壳302L、302R为分体,但也可被一体化。于后外壳31中,后外壳311、侧部后外壳312、及后部后外壳313为分体,但也可被一体化。又,它们也可分别包括多个构件。车体外壳整体上左右对称,于外观上及制造上均优选。

又,用于中央发光部41的光源、用于侧发光部42的光源、及用于指示灯发光部43的光源的种类并不限定于上述所述的实施例,可为灯泡、LED等任一者。于本实施形态中,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及多个第2发光二极管LED2使用发红色光的LED,当然,例如也可为将LED设为白色并且将外部透光外壳45中的至少中央发光部41及侧发光部42的部分设为红色透明的构成。

又,一对侧发光部42具有以自较指示灯发光部43更靠车宽方向的内方且上方朝向车宽方向的外方倾斜延伸至指示灯发光部43的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的倾斜延伸发光部42a,但并不限于此,一对侧发光部42的外端部只要以与指示灯发光部43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上下地配置即可。例如,侧发光部42的外端部可延伸至指示灯发光部43的下方的位置,也可延伸至指示灯发光部43的上方的位置。侧发光部42的外端部也可水平配置于指示灯发光部43的上方或下方。

又,中央发光部41配设于较多个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中的最上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更低、且较与最上端的第1发光二极管LED1邻接的另一第1发光二极管LED1更高的位置,但并不限于此,只要在车宽方向上由左右一对侧发光部42夹持且配置于通过侧发光部42的上端的水平线与通过侧发光部的下端的水平线之间即可。又,中央发光部41可大致配设为横向一排,也可不配设为横向一排。

又,本发明并不限于机车,也可应用于三轮机车的方面的速克达型车辆。再者,也可应用于电动车辆、运动型的机车、轻型的机车、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车辆)等四轮越野车等速克达型车辆以外的跨乘型车辆。电动车辆并不限于二轮车,也包括三轮车的方面。再者,在应用于电动车辆的情形时,动力单元并非引擎而是马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