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1752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座杆组件。



背景技术:

骑自行车正在变成越来越流行的娱乐形式和运输方式。而且,骑自行车已经变成对于业余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都非常流行的竞技运动。无论自行车是用于娱乐、运输还是竞技,自行车行业都一直在改进自行车的各种部件。已经广泛地被重新设计的一个自行车部件是自行车座杆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自行车座杆组件包括第一缸、第二缸、定位结构、致动结构和连接杆。第二缸被构造成伸缩地接收在第一缸内。定位结构被构造成相对地定位第一缸和第二缸。致动结构被构造成致动定位结构并且被置于第一缸的远端。连接杆被构造成将控制缆索操作地联接到致动结构。连接杆沿第一缸的纵向方向从第一缸的远端延伸。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连接杆被构造成将控制缆索操作地联接到致动结构,并且连接杆沿第一缸的纵向方向从第一缸的远端延伸。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连接杆的构造将控制缆索的路线调整为适于自行车的优选路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为使得连接杆被设置在第一缸内。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利用第一缸的内部空间从而抑制由于连接杆导致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扩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二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成使得第一缸包括内周面。第二缸包括被设置成面向第一缸的内周面的外周面。连接杆被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内周面和外周面之间。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利用第一缸和第二缸之间的空间从而抑制由于连接杆导致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扩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三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成使得第一缸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且被设置在内周面上的引导沟槽。连接杆被设置在引导沟槽内。

在根据第四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利用第一缸和第二缸之间的空间从而抑制由于连接杆导致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扩大。此外,引导沟槽能够使得连接杆更平缓地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成使得定位结构包括切换构件,该切换构件被构造成在定位状态和可调整状态之间切换定位结构的状态,在定位状态时第一缸和第二缸被相对定位,在可调整状态时第一缸和第二缸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整。致动结构被构造成沿纵向方向移动切换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第五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为使得第一缸包括沿纵向方向与远端相反的相反端。致动结构被构造成沿纵向方向朝向第一缸的相反端移动切换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意一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成使得连接杆包括杆主体、第一联接端和第二联接端。杆主体沿着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第一杆端和与第一杆端相反的第二杆端。第一联接端被设置在第一杆端处并且被构造成被联接到致动结构。第二联接端被设置在第二杆端处并且被构造成被联接到控制缆索。

在根据第七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因为连接杆包括第一联接端和第二联接端,所以可以将致动结构和控制缆索容易地联接到连接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七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成使得第一联接端具有从第一杆端限定的第一最大长度。第二联接端具有从第二杆端限定的第二最大长度。第一最大长度长于第二最大长度。

在根据第八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增强致动结构的设计可能性。此外,可以使得第二联接端紧凑,从而抑制由于连接杆导致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扩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根据第七或第八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为使得致动结构包括第一销,该第一销被构造成被联接到连接杆的第一联接端。第一联接端从杆主体的第一杆端延伸到第一销并且可接触第一销。

在根据第九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简化第一联接端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根据第九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为使得在连接杆不经由控制缆索操作的静止状态下杆主体的第一杆端与第一销间隔开。

在根据第十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防止第一销和第一杆端之间的干涉,从而允许连接杆平缓地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据第七至第十方面中任意一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进一步包括相对于第一缸绕枢轴线可枢转的枢转构件。连接杆被构造成经由枢转构件被联接到控制缆索。

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枢转构件能够使得连接杆的运动方向不同于控制缆索的拉动方向。因此,可以将控制缆索的拉动方向调整为适于自行车座杆组件的设置的优选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据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件为使得枢转结构包括第二销,该第二销被构造成被联接到连接杆的第二联接端。

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简化第二联接端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据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构造为,第二联接端从杆主体的第二杆端朝向第二销延伸并且可接触第二销。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据第十二或十三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为,在连接针不经由控制缆索操作的静止状态下第二销至少部分地被设置在第一缸径向向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据第十二至第十四的方面中任意一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成,枢转构件包括缆索附接部分,控制缆索的内部线被附接到该缆索附接部分。被限定在枢轴线和第二销之间的第一距离长于被限定在枢轴线和缆索附接部分之间的第二距离。

在根据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减小被施加到控制缆索的拉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据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进一步包括外罩,该外罩包括容纳空间,枢转构件被可枢转地设置在该容纳空间内。

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保护枢转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据第十六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为,外罩包括缆索引导部分,其被构造成沿第一缸的纵向方向引导控制缆索。

在根据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稳定控制缆索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据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成缆索引导部分包括引导孔,控制缆索将延伸通过该引导孔。引导孔沿纵向方向从容纳空间朝向第一缸的远端延伸。

在根据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在保护枢转构件的情况下引导控制缆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根据第十七或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成,缆索引导部分包括外壳附接部,控制缆索的外壳将被附接到该外壳附接部。

在根据第十九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将控制缆索的外壳容易地附接到外罩。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据第七至第十九方面中任意一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成,杆主体具有不是圆形的横截面形状。横截面形状是沿着垂直于第一缸的纵向方向的虚拟平面截取的。

在根据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增强连接杆的设计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据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被构造成使得第一缸包括内周面。杆主体的横截面形状沿着内周面是细长形状。

在根据第二十一方面的自行车座杆组件中,可以有效地将杆主体设置在第一缸内从而抑制自行车座杆组件的扩大。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面当结合附图考虑时的详细描述,由于本发明及其许多伴随优点变得更好理解,因此将容易获得对本发明及其许多伴随优点的更完整认识,其中: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横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横截面图(闭合位置);

图4是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放大横截面图(闭合位置);

图5是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放大横截面图(第一打开位置);

图6是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放大横截面图(第二打开位置);

图7是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放大横截面图(第二打开位置);

图8是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放大横截面图(第二打开位置);

图9是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横截面图(闭合位置);

图10是沿着图9的线X-X所取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横截面图;

图11是如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12是省略外罩的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13是省略外罩的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14是省略外罩的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侧立面图;

图15是具有外罩的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16是具有外罩的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分解立体图;以及

图17是图1所示的自行车座杆组件的局部放大横截面图(闭合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参考标记在所有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应或相同的元件。

第一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座杆组件10包括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第二缸14被构造成伸缩地接收在第一缸12内。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被构造为沿伸缩方向D1相对于彼此可运动。第一缸12被可拆卸地附接到自行车车架1的座管1a。自行车座杆组件10包括安装结构15,该安装结构15被构造成将自行车车座(未示出)固定地安装到第二缸14。安装结构15被附接到第二缸14的上端。

如图2所示,自行车座杆组件10包括定位结构16和致动结构18。定位结构16被构造成相对地定位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定位结构16被构造成经由操作装置2被操作。例如,操作装置2被安装在自行车车把(未示出)上。致动结构18被构造成致动定位结构16并且被置于第一缸12的远端19。在所示实施例中,在自行车座杆组件10被附接到自行车车架1的座管1a的状态下,远端19是第一缸12的下端。致动结构18经由例如Bowden缆索的控制缆索3被操作地联接到操作装置2。

在本申请中,下面的方向性术语“向前”、“向后”、“左”、“右”、“向上”和“向下”以及任何其他相似的方向性术语是指基于面向自行车车把(未示出)坐在自行车的自行车车座(未示出)上的骑车者来确定的那些方向。因而,这些术语当用来描述自行车座杆组件10时,应该相对于在水平面上以直立骑行位置使用的装备有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自行车来解释。

如图2所示,操作装置2被构造成输出第一操作和不同于第一操作的第二操作。更具体地,操作装置2包括被操作构件4和基体构件5。被操作构件4被构造成相对于基体构件5绕枢轴线A1从静止位置P0可枢转到第一被操作位置P1。被操作构件4被构造成相对于基体构件5绕枢轴线A1从静止位置P0可枢转到第二被操作位置P2。第二被操作位置P2被限定在静止位置P0和第一被操作位置P1之间。静止位置P0、第二被操作位置P2和第一被操作位置P1中的每个均基于被操作构件4的中心轴线A2被限定。

当被操作构件4相对于基体构件5从静止位置P0枢转到第一被操作位置P1时,控制缆索3被拉动第一操作量。当被操作构件4相对于基体构件5从静止位置P0枢转到第二被操作位置P2时,控制缆索3被拉动第二操作量。第二操作量不同于第一操作量。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操作量大于第二操作量。

如图2所示,自行车座杆组件10具有最大整体长度L0和最小整体长度L1。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整体长度可以在被限定为在最大整体长度L0和最小整体长度L1之间的差值的第一可调整范围AR1内调整。自行车座杆组件10具有中间整体长度L2。中间整体长度L2被限定在最大整体长度L0和最小整体长度L1之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自行车座杆组件10具有锁定状态、第一可调整状态和第二可调整状态。在锁定状态下,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整体长度被维持在已调整整体长度。在锁定状态下,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在伸缩方向D1上相对于彼此被固定地定位。

在第一可调整状态下,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整体长度可以通过将被操作构件4操作至第一被操作位置P1而在第一可调整范围AR1内连续地调整。即,在第一可调整状态,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第一可调整范围AR1内连续地可调整。

在第二可调整状态下,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整体长度可以仅通过将操作装置2的被操作构件4操作至第二被操作位置P2而可调整到中间整体长度L2。更具体地,在第二可调整状态下,当在操作装置2的操作构件4至第二被操作位置P2的操作期间第二缸14相对于第一缸12从与最大整体长度L0对应的位置向下移动时,第二缸14可以相对于第一缸12停止在与中间整体长度L2对应的位置。

此外,在第二可调整状态下,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整体长度可以仅通过将操作装置2的被操作构件4操作至第二被操作位置P2而在第二可整体范围AR2内调整。即,在第二可调整状态,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第二可调整范围AR2内连续地可调整。第二可调整范围AR2被限定为在最大整体长度L0和第二整体长度L2之间的差。

如图2所示,第一可调整范围AR1和第二可调整范围AR2彼此不同。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可调整范围AR2完全地重叠于第一可调整范围AR1并且被包括在第一可调整范围AR1内。第一可调整范围AR1部分地重叠于第二可调整范围AR2。

第二可调整范围AR2具有不同于第一可调整范围AR1的总长度的总长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可调整范围AR2的总长度短于第一可调整范围AR1的总长度。

定位结构16被构造为响应于操作装置2的操作在锁定状态、第二可调整状态和第一可调整状态之间切换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状态。

如图3所示,定位结构16包括接纳构件20、第一密封体22和切换构件24。即,自行车座杆组件10包括接纳构件20、第一密封体22和切换构件24。切换构件24被构造成在定位状态和可调整状态之间切换定位结构16的状态。在定位状态下,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被相对定位。换言之,在定位状态下,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沿伸缩方向D1相对彼此不运动。在可调整状态下,在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整。具体地,当定位结构16处于定位状态时,自行车座杆组件10处于锁定状态。当定位结构16处于可调整状态时,自行车座杆组件10处于第一可调整状态和第二可调整状态。

定位结构16包括被构造成可动地支撑切换构件24的支承构件26。支承构件26具有管状形状。切换构件24被可运动地设置在支承构件26内。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切换构件24相对于支承构件26沿伸缩方向D1可运动。

如图3所示,定位结构16包括内管28。支承构件26被构造为相对于内管28可伸缩地运动。支承构件26和内管28沿伸缩方向D1延伸。支承构件26被设置在第一缸12内。支承构件26的下端被固定到第一缸12的远端19(图2)。当调整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整体长度时支承构件26相对于第二缸14沿伸缩方向D1与第一缸12一体运动。内管28被设置在第二缸14内。内管28的上端被固定到安装结构15(图2)。当调整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整体长度时内管28相对于第一缸12沿伸缩方向D1与第二缸14一体运动。如果需要和/或期望,支承构件26能够被固定到第二缸14,并且内管28能够被固定在第一缸12内。

如图3所示,支承构件26包括支承管30和阀座32。支承管30沿伸缩方向D1延伸。阀座32被固定到支承管30的上端并且被可动地设置在内管28内。切换构件24被可动地设置在支承管30和阀座32内。阀座32包括第一阀腔室VC1、第二阀腔室VC2和第三阀腔室VC3。第二阀腔室VC2沿伸缩方向D1被设置在第一阀腔室VC1和第三阀腔室VC3之间。第一密封构件22被设置在第一阀腔室VC1内。切换构件24被可动地设置在第二阀腔室VC2和第三阀腔室VC3内。

第一密封构件22、支承构件26和切换构件24构成阀结构。阀结构具有闭合状态 (图4)、第一打开状态(图5)和第二打开状态(图6)。闭合状态对应于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锁定状态。第一打开状态对应于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第一可调整状态。第二打开状态对应于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第二可调整状态。

如图3所示,切换构件24被构造为被定位在闭合位置P10、第一打开位置P11和第二打开位置P12。闭合位置P10、第一打开位置P11和第二打开位置P12由切换构件24的上尖端沿伸缩方向D1的位置所限定。在阀结构的闭合状态下,切换构件24被定位在闭合位置P10。在阀结构的第一打开状态下,切换构件24被定位在第一打开位置P11。在阀结构的第二打开状态下,切换构件24被定位在第二打开位置P12。

第二打开位置P12沿切换构件24的运动方向D2被设置在闭合位置P10和第一打开位置P11之间。虽然切换构件24的运动方向D2与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伸缩方向D1一致,但是运动方向D2也能够不同于伸缩方向D1。

定位结构16包括偏压元件34,该偏压元件34被构造为相对于支承构件26朝向闭合位置P10偏压切换构件24。切换构件24被构造成被偏压元件34的偏压力定位在闭合位置P10。切换构件24抵抗偏压元件34的偏压力相对于支承构件26从闭合位置P10朝向第一打开位置P11运动。切换构件24的位置通过使用操作装置2(图2)相对于支承构件26在闭合位置P10和第一打开位置P11之间连续调整。

如图4所示,在操作装置2的被操作构件4被置于静止位置P0(图2)的状态下切换构件24被定位在闭合位置P10。如图5所示,在操作装置2的被操作构件4被置于第一被操作位置P1(图2)的状态下切换构件24经由控制缆索3和致动结构18(图2)被定位在第一打开位置P11。如图6所示,在操作装置的被操作构件4被置于第二被操作位置P2(图2)的状态下切换构件24经由致动结构18和控制缆索3被定位在第二打开位置P12。因此,切换构件24的运动量与控制缆索3的拉动量成比例。

如图3所示,定位结构16包括具有环形形状的密封结构36。密封结构36被固定到第二缸14的下端。内管28的下端被固定到密封结构36。即,内管28和密封结构36可相对于第一缸12沿伸缩方向D1与第二缸14一体运动。密封结构36包括沿伸缩方向D1延伸的引导孔38。支承构件26沿伸缩方向D1延伸穿过密封结构36的引导孔38。

定位结构16包括具有环状形状的活塞40。活塞40沿活塞40的径向方向被设置在第二缸14和内管28之间。活塞40包括沿伸缩方向D1延伸的引导孔41。内管28沿伸缩方向D1延伸穿过活塞40的引导孔41。活塞40沿伸缩方向D1相对于第二缸14和内管28可运动。

如图3所示,定位结构16包括第一腔室C1和第二腔室C2。第一腔室C1由支承构件26、内管28和安装结构15限定(图2)。第二腔室C2由第一缸12、支承构件26、密封结构36和致动结构18限定(图2)。第一腔室C1例如填充有基本上不可压缩的流体(例如油)。第二腔室C2填充有可压缩流体(例如空气或除空气之外的气体)。第二腔室C2例如与自行车座杆组件10外部连通。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腔室C2可以被密封。

如图4所示,第三腔室C3由第二缸14、内管28、密封结构36和活塞40限定。第一中间腔室C11由内管28、支承构件26和密封结构36限定。第二中间腔室C12由支承构件26和内管28限定。第三腔室C3、第一中间腔室C11和第二中间腔室C12中的每个均例如填充有基本上不可压缩的流体(例如油)。

偏压腔室C4由第二缸14、内管28、活塞40和安装结构15限定(图2)。可压缩流体(例如,空气或者除空气之外的气体)被填充在偏压腔室C4内。偏压腔室C4被构造成向活塞40施加偏压力,使得第二缸14相对于第一缸12沿伸缩方向D1向上运动。在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整体长度是最大整体长度L0的状态下(图2),可压缩流体被压缩在偏压腔室C4内。

如图4所示,切换构件24是独立于第一密封构件22的构件。在切换构件24被置于闭合位置P10和第二打开位置P12中之一的状态下,第一密封构件22相对于接纳构件20被设置在切换构件24的相反侧上。在切换构件24被置于闭合位置P10的闭合状态下,切换构件24沿伸缩方向D1与第一密封构件22间隔开。在切换构件24被置于闭合位置P10的闭合状态下接纳构件20沿伸缩方向D1被设置在第一密封构件22和切换构件24之间。虽然切换构件24是独立于第一密封构件22的构件,但是切换构件24也能够与第一密封构件22一体设置为单个整体构件以便与第一密封构件22一起运动。

如图5所示,第一密封构件22被构造成提供与接纳构件20一起的第一通道PW1的第一门G1。如图4所示,第一密封构件22可接触接纳构件20以闭合第一门G1。切换构件24被构造成使第一密封构件22相对于接纳构件20运动从而打开第一门G1。在第一门G1打开的状态下,第一阀腔室VC1经由第一门G1与第二阀腔室VC2连通。

如图4所示,定位结构16包括阀偏压构件42,其被构造成朝向接纳构件20偏压第一密封构件22使得第一密封构件22接触接纳构件20。切换构件24被构造成抵抗阀偏压构件42的偏压力使得第一密封构件22相对于接纳构件20运动从而打开第一门G1。第一密封构件22沿伸缩方向D1被设置在接纳构件20和阀偏压构件42之间。第一密封构件22沿伸缩方向D1被设置在切换构件24和阀偏压构件42之间。阀偏压构件42被设置在第一阀腔室VC1内。虽然阀偏压构件42是弹簧,但是阀偏压构件42也能够是弹簧之外的偏压构件。

切换构件24相对于支承构件26可在闭合位置P10和第一打开位置P11之间运动,其中在闭合位置P70时第一密封构件22接触接纳构件20以闭合第一门G1,并且在第一打开位置P11时切换构件24移动第一密封构件22使得第一密封构件22分离于接纳构件20从而打开第一门G1。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切换构件24被构造成按压第一密封构件22从而运动远离接纳构件20使得第一门G1打开。如果需要的话且/或期望的话,切换构件24能够被构造成拉动第一密封构件22从而运动远离接纳构件20。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例如,第一密封构件22相对于接纳构件20被设置在与切换构件24相同的侧面上。

如图5所示,第一通道PW1被构造成将第一腔室C1连接到第三腔室C3。更具体地,支承构件26包括第一通孔43、第二通孔44和第三通孔46。第一通孔43被构造成将第一腔室C1连接到第一阀腔室VC1。第二通孔44被构造成将第三阀腔室VC3连接到第一中间腔室C11。第三通孔46被构造成将第三阀腔室VC3连接到第二中间腔室C12。第一通道PW1包括第一通孔43、第一至第三阀腔室VC1至VC3、第二通孔44和第一中间腔室C11。第一中间腔室C11被构造成经由在密封结构36和活塞40之间的间隙与第三腔室C3连通。

如图4所示,定位结构16包括第二密封构件50。切换构件24可接触第二密封构件50。第二密封构件50被设置在第二阀腔室VC2和第三阀腔室VC3之间。如图6所示,第二密封构件50被构造成提供与切换构件24一起的第二通道PW2的第二门G2。在第二门G2打开的状态下,第二阀腔室VC2经由第二门G2与第三阀腔室VC3连通。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密封构件50是具有与接纳构件20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的密封环。

如图4和图6所示,切换构件24相对于支承构件26可在闭合位置P10和第二打开位置P12之间运动,其中在闭合位置P10时切换构件24接触第二密封构件50以闭合第二门G2,并且在第二打开位置P12时切换构件24分离于第二密封构件50从而打开第二门G2。

如图6所示,第二通道PW2被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支承构件26径向向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切换构件24的运动方向D2,第二通道PW2被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支承构件26径向向外。第二通道PW2包括第二中间腔室C12、第三通孔46、第三阀腔室VC3、第二通孔44和第一中间腔室C11。

切换构件24被构造成被设置在第二打开位置P12处使得第一密封构件22接触接纳构件20从而闭合第一门G1。在切换构件24被置于第二打开位置P12的状态下,切换构件24分离于第一密封构件22。

如图5所示,切换构件24被构造成被设置在第一打开位置P11处使得切换构件24分离于第二密封构件50从而打开第二门G2。在切换构件24被置于第一打开位置P11的状态下,第一门G1和第二门G2打开使得第一通道PW1将第一腔室C1连接到第三腔室C3。即,除了第一门G1之外,第二门G2也被设置在第一通道PW1上。

如图7所示,内管28包括内周面28a和从内周面28a下凹的凹部28b。定位结构16包括被设置在支承构件26的外周上的第三密封构件55。

凹部28b沿伸缩方向D1延伸并且彼此周向间隔开。第三密封构件55可接触内管28的内周面28a。第三密封构件55被构造成提供在第三密封构件55和内管28之间的第二通道PW2的第三门G3。在第三密封构件55被置于设置有凹部28a的范围RG1内的状态下,第三门G3打开。

如图8所示,在第三密封构件55被置于范围RG1之外的状态下,第三门G3闭合。例如,在第三密封构件55被置于凹部28b的上侧上的状态下,第三密封构件55沿着内管28的整个内周接触内管28的内周面28a。在这种状态下,第三门G3闭合使得第一腔室C1不经由第二通道PW2与第三腔室C3连通。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总长度是中间整体长度L2(图2)。

虽然在图示实施例中凹部28b具有例如沿伸缩方向D1延伸的沟槽的形状,但是如果需要的话且/或期望的话则凹部28b也能够具有沟槽之外的形状。例如,凹部28b能够彼此周向连接以便提供沿着内管28的整个内周的环状形状。此外,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则内管28能够包括至少一个凹部28b。

如图9所示,自行车座杆组件10包括连接杆70,该连接杆70被构造成将控制缆索3操作地联接到致动结构18。连接杆70沿第一缸12的纵向方向D3从第一缸12的远端19延伸。连接杆70相对于第一缸12沿纵向方向D3可运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纵向方向D3平行于伸缩方向D1和运动方向D2中的每个。连接杆70由例如金属材料的刚性材料制成。连接杆70具有抗压强度,该抗压强度沿纵向方向D3被限定并且大于控制缆索3的内部线3a的抗压强度。相比于控制缆索3,连接杆70能够减少在连接杆70和第一缸12之间的摩擦阻力。

如图9和图10所示,连接杆70被设置在第一缸12内。第一缸12包括内周面12a。第二缸14包括被设置成面对第一缸12的内周面12a的外周面14a。连接杆70被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内周面12a和外周面14a之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连接杆70被部分地设置在内周面12a和外周面14a之间。但是,如果需要和/或期望,连接杆70能够被完全地设置在内周面12a和外周面14a之间。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缸12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引导沟槽12b并且被设置在内周面12a上。连接杆70被设置在引导沟槽12b内。具体地,连接杆70被设置在引导沟槽12b内以便相对于第一缸12沿纵向方向D3可运动。

如图10所示,杆主体74具有不同于圆形形状的横截面形状。横截面形状是沿着垂直于第一缸12的纵向方向D3的虚拟平面截取的。杆主体74的横截面形状沿着内周面12a是细长形状。但是,杆主体74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所示实施例。例如,杆主体74的横截面形状能够是例如圆形和椭圆形形状的其他形状。

如图9所示,致动结构18被构造成沿纵向方向D3移动切换构件24。第一缸12包括沿纵向方向D3与远端19相反的相反端72。致动结构18被构造成沿纵向方向D3朝向第一缸12的相反端72移动切换构件12。

连接杆70包括杆主体74、第一联接端76和第二联接端78。杆主体74沿着纵向方向D3延伸。杆主体74包括第一杆端74a和与第一杆端74a相反的第二杆端74b。第一联接端76被设置在第一杆端74a处并且被构造成被联接到致动结构18。第二联接端78被设置在第二杆端74b处并且被构造成被联接到控制缆索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相比于第一缸12的远端19,第二联接端78更靠近第一缸12的相反端72。

如图9所示,第一联接端76具有沿垂直于纵向方向D3的方向从第一杆端74a限定的第一最大长度ML1。第二联接端78具有沿垂直于纵向方向D3的方向从第二杆端74b限定的第二最大长度ML2。第一最大长度ML1长于第二最大长度ML2。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最大长度ML1可以等于或短于第二最大长度ML2。

致动结构18包括第一销80,其被构造成被联接到连接杆70的第一联接端76。第一联接端76从杆主体74的第一杆端74a朝向第一销80延伸并且可接触第一销80。在连接杆70不经由控制缆索3被操作的静止状态下,杆主体74的第一杆端74a与第一销80间隔开。第一联接端76包括与第一杆端74a间隔开的第一弯曲端76a。第一销80被设置在第一弯曲端76a和第一杆端74a之间。在连接杆70的静止状态下,第一间隙CL1被设置在第一杆端74a和第一销80之间。

如图11所示,致动结构18包括相对于第一缸12绕杠杆枢轴线PA1可枢转的杠杆82。第一销80被固定到杠杆82。具体地,杠杆82包括第一杠杆端82a和第二杠杆端82b。第一杠杆端82a被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缸12的远端19。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自行车座杆组件10包括被附接到第一缸12的远端19的端构件83。第一杠杆端82a被可枢转地联接到端构件83。第一销80被固定到第二杠杆端82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销80被不可旋转地固定到第二杠杆端82b。然而,第一销80能够被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杠杆端82b以便减少在第一销80和第一联接端76之间的摩擦。切换构件24的端部包括接合于杠杆82的中间部的第三销24a。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销24a被不可旋转地固定到切换构件24的所述端部。然而,第三销24a能够被可旋转地连接到切换构件24的所述端部以便减少在第三销24a和杠杆82之间的摩擦。

第一销80被构造成当连接杆70沿纵向方向D3运动时相对于第一联接端76沿着第一联接端76的第一弯曲端76a可滑动地运动。因为在第一销80和第一弯曲端76a之间存在第一间隙CL1,所以即使第一销沿垂直于纵向方向D3的方向稍稍运动,第一销80仍然能够使连接杆70沿纵向方向D3直直地运动。

虽然致动结构18在图示实施例中具有例如杠杆82的机械构造,但是如果需要和/或期望,致动结构18可以具有其他构造,例如电驱动构造和液压构造。进一步地,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切换构件24能够是电气开关来致动定位结构。

如图9和图12所示,第一缸12包括开口12c。第二联接端78延伸穿过开口12c。第二联接端78在开口12c沿纵向方向D3可运动。如图9所示,引导沟槽12b沿纵向方向D3从开口12c延伸到远端19。相比于远端19,开口12c更靠近相反端72。

如图12和图13所示,自行车座杆组件10进一步包括相对于第一缸12绕枢轴线PA2可枢转的枢转构件8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枢转构件84经由枢转销85被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缸12。

如图9所示,连接杆70被构造成经由枢转构件84被联接到控制缆索3。枢转构件84包括被构造成被联接到连接杆70的第二联接端78的第二销86。第二联接端78从杆主体74的第二杆端74b朝向第二销86延伸并且可接触第二销86。第二联接端78包括与第二杆端74b间隔开的第二弯曲端78a。第二销86被设置在第二弯曲端78a和第二杆端74b之间。第二间隙CL2被设置在第二销86和第二弯曲端78a之间。第二销86被构造成当连接杆70沿纵向方向D3运动时相对于第二联接端78沿着第二联接端78的第二弯曲端78a可滑动地运动。因为在第二销86和第二弯曲端78a之间存在第二间隙CL2,所以即使第二销86沿垂直于纵向方向D3的方向稍稍运动,第二销86仍然能够使连接杆70沿纵向方向D3直直地运动。

在连接杆70不经由控制缆索3被操作的静止状态下,第二销86被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缸12径向向外。在图示实施例中,在连接杆70不经由控制缆索3被操作的静止状态下,第二销86被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缸12径向向外。但是,在连接杆70的静止状态下,第二销86能够被完全地设置在第一缸12径向向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销86被设置在杆主体74径向向外。因此,第二联接端从杆主体径向向外延伸来接触第二销86。

如图9所示,相比于远端19,枢转构件84更靠近相反端72。因此,可以使用另一控制缆索来替换控制缆索3而不需将自行车座杆组件10从座管1a拆下或者不需拆卸自行车座杆组件10。

如图12和图13中可见,枢转构件84包括枢转主体88。枢转主体88具有基本环状形状。枢转主体88被设置成围绕第一缸12。枢转主体88经由枢转销85绕枢轴线PA2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缸12。

如图12所示,第二销86被固定到枢转主体88。枢转主体88包括第一端部88a和第二端部88b。第一端部88a与第二端部88b间隔开。第二销86被联接到第一端部88a和第二端部88b以便联接第一端部88a和第二端部88b。连接杆70的第二联接端78被设置在第一端部88a和第二端部88b之间。第二销86被不可旋转地固定到第一端部88a和第二端部88b。然而,第二销86能够被可旋转地连接到枢转主体88以便减少在第二销86和第二联接端78之间的摩擦。

如图13所示,枢转构件84包括缆索附接部分90,控制缆索3的内部线3a被附接到该缆索附接部分90。缆索附接部分90包括附接部92和附接螺栓94。附接部92从枢转主体88延伸。附接螺栓94被螺纹接合于附接部92。内部线3a的一端被附接螺栓94附接到附接部92。

如图14所示,缆索附接部分90被设置在第二销86的相对于枢轴线PA2的相反侧上。当从枢轴线PA2观察时,枢轴线PA2偏离于第一缸12的中心。被限定在枢轴线PA2和第二销86之间的第一距离L11长于被限定在枢轴线PA2和缆索附接部分90之间的第二距离L12。具体地,第一距离L11被限定在枢轴线PA2和第二销86的中心轴线A11之间。第二距离L12被限定在枢轴线PA2和附接螺栓94的中心轴线A12之间。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距离L11能够等于或短于第二距离L12。进一步地,相比于中心轴线A12,中心轴线A11更靠近第一缸12的外周面。

如图9和图15中所示,自行车座杆组件10进一步包括外罩96,该外罩96包括容纳空间S1(图9),枢转构件84被可枢转地设置在该容纳空间S1内。外罩96包括缆索引导部分97,其被构造成沿第一缸12的纵向方向D3引导控制缆索3。缆索引导部分97包括引导孔98,控制缆索3将延伸穿过该引导孔98。引导孔98沿纵向方向D3从容纳空间S1朝向第一缸12的远端19延伸。缆索引导部分97包括外壳附接部99,控制缆索3的外壳3b将被附接到该外壳附接部99。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引导孔98包括第一引导孔98a和第二引导孔98b。控制缆索3的内部线3a延伸穿过第一引导孔98a。控制缆索3的外壳3b的一端被设置在第二引导孔98b内。外壳附接部99包括第二引导孔98b。

外罩96包括第一罩100和第二罩101。第一罩100和第二罩101限定容纳空间S1。缆索引导部分97从第一罩100朝向第一缸12的远端19延伸。第二罩101被设置在缆索引导部分97的相对于第一罩100的相反侧上。

如图16所示,第一罩100经由第一紧固件102被固定到第一缸12。第二罩101经由第二紧固件103被附接到第一罩100。第一罩100包括开口100a和螺纹孔100b。在第二罩101被附接到第一罩100的状态下,第二罩101覆盖上开口100a。第二紧固件103螺纹接合螺纹孔100b。在从第一罩100移除第二罩101和第二紧固件103的状态下可以通达到缆索附接部分90。

如图9所示,自行车座杆组件10进一步包括端盖104、密封元件105、接纳元件106和止动件108(图10)。端盖104被附接到第一缸12的相反端72。密封元件105被附接到端盖104。接纳元件106具有环状形状并且被设置在第一缸12上。接纳元件106沿纵向方向D3被设置在端盖104和第一缸12之间以便相对于第一缸12被定位。止动件108沿纵向方向D3延伸。

如图10所示,止动件108被附接到第二缸1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缸14包括附接凹部14b。止动件108相应地装配在附接凹部14b内。止动件108沿纵向方向D3可接触接纳元件106。止动件108和接纳元件106限定最大整体长度L0(图2)。第一缸12包括沟槽12d。止动件108被设置在沟槽12d内。如图9所示,沟槽12d沿伸缩方向D1延伸。止动件108可沿伸缩方向D1在沟槽12d内运动。止动件108和沟槽12d限制在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之间的相对旋转。

如图9和图15所示,沿第一缸12的纵向方向D3,外罩96邻近端盖104。如图9所示,相比于端盖104,外罩96更靠近第一缸12的远端19。相比于端盖104,枢转构件84更靠近第一缸12的远端19。

下文将更具体地描述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操作。

如图4所示,在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整体长度是最大整体长度L0的状态下(图2),第三密封构件55被置于内管28的凹部28b径向向内。在这种状态下,第三门G3打开使得第一腔室C1经由第三门G3与第二中间腔室C12连通。在切换构件24被置于闭合位置P10的闭合状态下,第一腔室C1经由第三门G3、第二中间腔室C12和第三通孔46与第二阀腔室VC2连通。

如图6和图9所示,当被操作构件4相对于基体构件5从静止位置P0绕枢轴线A1枢转到第二被操作位置P2时(图2),控制缆索3的内部线3a沿第一方向D41被拉动第二操作量。这使枢转构件84相对于第一缸12绕枢轴线PA2枢转,从而使得连接杆70沿与第一方向D41相反的第二方向D42运动。第一方向D41和第二方向D42平行于第一缸12的纵向方向D3。

连接杆70沿第二方向D42的运动使枢转元件82相对于第一缸12绕杠杆枢轴线PA1枢转。切换构件24从闭合位置P10运动到第二打开位置P12。此时,如图6所示,第二门G2打开使得第一腔室C1经由第二通道PW2与第三腔室C3连通。这允许基本不可压缩的流体在第一腔室C1和第三腔室C3之间经由第二通道PW2流动。

当骑车者的重量经由安装结构15被施加到第二缸14时(图2),第一腔室C1内的流体压力增加。这使基本不可压缩的流体从第一腔室C1经由第二通道PW2向第三腔室C3流动。此时,活塞40相对于第一缸12被压向偏压腔室C4,从而使可压缩流体被压缩在偏压腔室C4内。这允许第二缸14通过使用骑车者的重量相对第一缸12向下运动(图7和图8)。

另一方面,当骑车者的重量从第二缸14被释放时,被压缩在偏压腔室C4内的可压缩流体偏压第二缸14沿伸缩方向D1相对于第一缸12向上运动。这使基本不可压缩的流体从第三腔室C3经由第二通道PW2向第一腔室C1流动。在用骑车者的重量从第二缸14被释放的同时第二缸14相对于第一缸12向上运动。

如图4所示,在操作力从被操作构件4释放时(图2),通过来自偏压元件34的偏压力,切换构件24返回到闭合位置P10。这使杠杆82、连接杆70和枢转构件84返回到图9所示的最初位置。当切换构件24返回闭合位置P10时第二门G2闭合,从而导致基本不可压缩的流体停止在第一腔室C1和第三腔室C3之间经由第二通道PW2的流动(图6)。这允许第二缸14被定位在对应于凹部28b的范围RG1的第二可调整范围AR2(图2)内的任意位置处。

如图8所示,在第三密封构件55到达凹部28b的上侧时,第三密封构件55沿内管28的整个内周接触内管28的内周面28a。这导致第三门G3闭合使得基本不可压缩的流体停止从第一腔室C1流第三腔室C3。这允许通过仅调整操作装置2的被操作构件4到第二被操作位置P2而使得第二缸14相对于第一缸12被定位在对应于中间整体长度L2(图2)的位置处。第二缸14不相对于第一缸12沿伸缩方向D1运动直到第一门G1打开。

如图5和图17所示,当被操作构件4相对于基体构件5从静止位置P0绕枢轴线A1枢转到第一被操作位置P1时(图2),控制缆索3的内部线3a沿第一方向D41被拉动第一操作量。这使枢转构件84相对于第一缸12绕枢轴线PA2枢转,从而使得连接杆70沿与第一方向D41相反的第二方向D42运动。因此,切换构件24从闭合位置P10运动到第一打开位置P11。此时,如图5所示,第一门G1和第二门G2打开使得第一腔室C1经由第一通道PW1与第三腔室C3连通。这允许基本不可压缩的流体在第一腔室C1和第二腔室C2之间经由第一通道PW1和第二通道PW2的流动。然而,定位结构16能够具有使得在第一通道PW1打开的状态下第二通道PW2闭合的构造。

当骑车者的重量经由安装结构15被施加到第二缸14时(图2),第一腔室C1内的流体压力增加。这导致基本不可压缩的流体从第一腔室C1经由第一通道PW1向第三腔室C3流动。此时,活塞40相对于第一缸12被压向偏压腔室C4,从而导致可压缩流体被压缩在偏压腔室C4内。这允许第二缸14通过使用骑车者的重量相对第一缸12向下运动(图17)。

另一方面,当骑车者的重量从第二缸14被释放时,被压缩在偏压腔室C4内的可压缩流体偏压第二缸14沿伸缩方向D1相对于第一缸12向上运动。这导致基本不可压缩的流体从第三腔室C3经由第一通道PW1向第一腔室C1流动。在骑车者的重量从第二缸14被释放的同时第二缸14相对于第一缸12向上运动。

当切换构件24返回闭合位置P10时(图4),第一门G1和第二门G2闭合,从而导致基本不可压缩的流体停止第一腔室C1和第三腔室C3之间经由第一通道PW1的流动(图5)。因而,能够与切换构件24被置于第一打开位置P11的第一打开状态下的凹部28b无关地连续地调节第一缸12与第二缸14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下列有益效果。

(1)连接杆70被构造成将控制缆索3操作地联接到致动结构18,并且连接杆70沿第一缸12的纵向方向从第一缸12的远端19延伸。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连接杆70的构造将控制缆索3的路线调整为适于自行车的优选路线。

(2)连接杆70被设置在第一缸12内。因此,可以利用第一缸12的内部空间从而抑制由于连接杆70导致的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扩大。

(3)连接杆70被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内周面12a和外周面14a之间。因此,可以利用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之间的空间从而抑制由于连接杆70导致的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扩大。

(4)连接杆70被设置在引导沟槽12b内。因此,可以利用第一缸12和第二缸14之间的空间从而抑制由于连接杆70导致的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扩大。此外,引导沟槽12b能够使得连接杆70更平缓地运动。

(5)因为连接杆70包括第一联接端76和第二联接端78,所以可以将致动结构18和控制缆索3容易地联接到连接杆70。

(6)因为第一最大长度ML1长于第二最大长度ML2,所以可以提高致动结构18的设计可能性。此外,可以使得第二联接端紧凑,从而抑制由于连接杆70导致的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扩大。

(7)枢转构件84包括第一销80,其被构造成被联接到连接杆70的第一联接端76。因此,可以简化第一联接端70的结构。

(8)在连接杆70不经由控制缆索3操作的静止状态下,杆主体74的第一杆端74a与第一销80间隔开。因此,可以防止第一销80和第一杆端74a之间的干涉,从而允许连接杆70平滑地运动。

(9)因为连接杆70被构造成经由枢转构件84被联接到控制缆索3,所以枢转构件能够使得连接杆70的运动方向不同于控制缆索3的拉动方向。因此,可以将控制缆索3的拉动方向调整为适于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设置的优选方向。

(10)枢转构件84包括第二销86,其被构造成被联接到连接杆70的第二联接端78。因此,可以简化第二联接端78的结构。

(11)被限定在枢轴线PA2和第二销86之间的第一距离L11长于被限定在枢轴线PA2和缆索附接部分90之间的第二距离L12。因此,可以减小被施加到控制缆索3的拉力。

(12)因为自行车座杆组件10进一步包括外罩96,所以可以保护枢转构件84。

(13)外罩96包括缆索引导部分97,其被构造成沿第一缸12的纵向方向D3引导控制缆索3。因此,可以稳定控制缆索3的操作。

(14)缆索引导部分97包括引导孔98,控制缆索3将延伸穿过该引导孔98。引导孔98沿纵向方向D3从容纳空间S1朝向第一缸12的远端19延伸。因此,可以在保护枢转构件84的情况下引导控制缆索3。

(15)缆索引导部分97包括外壳附接部99,控制缆索3的外壳3b将被附接到该外壳附接部99。因此,可以将控制缆索3的外壳3b容易地附接到外罩96。

(16)因为杆主体74具有不同于圆形形状的横截面形状,所以可以提高连接杆70的设计可能性。

(17)杆主体74的横截面形状沿着内周面12a是细长形状。因此,可以有效地将杆主体74设置在第一缸12内从而抑制自行车座杆组件10的扩大。

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当在本文中使用时旨在成为开放式术语,其明确说明所述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述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该概念也适用于具有相似意思的词,例如术语“具有”、“包含”和它们的派生词。

术语“构件”、“段”、“部”、“部分”、“元件”、“主体”和“结构”当用作单数时可以具有单个部分或多个部分的双重意思。

在本申请中记载的例如“第一”、“第二”等序数仅为标识符,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元件”本身不暗示存在“第二元件”,并且术语“第二元件”本身不暗示存在“第一元件”。

术语“对”当在本文中使用时,除了包含一对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或结构的构造之外,还可以包含一对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或结构的构造。

最后,程度术语例如“基本上”、“大约”、“近似”当在本文中使用时,意味着被修饰术语的合理偏离量,使得最终结果不被显著改变。

显然,鉴于上述教导,本发明的许多变更和变形是可能的。因此可以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以不同于本文中具体描述的方式实施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