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座高度可调的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1326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座高度可调的自行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座高度可调的自行车。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自行车最多的国家,自行车作为绿色环保交通工具,不但能够节能减排,降低汽车排放的空气污染颗粒,而且可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现在的自行车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是人们生活休闲的用品和锻炼身体肌肉的重要器材,在传统的自行车使用中,自行车车架都是固定的,车座高度不能调节,使得不同身高使用一辆自行车及其不方便,并且车架固定,不同人对自行车高度有不同要求,身高和自行车不配合,骑乘过程中会不舒适,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座高度可调的自行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座高度可调的自行车,能够能够按照不同乘骑的人身高,进行车座高度的调整,便于骑乘。

所述的一种车座高度可调的自行车,包括:自行车车架,在自行车车架前端通过前轮连接件连接了自行车前轮,在前轮连接件上连接了把手套筒,把手套筒采用圆柱体结构形式,把手套筒高度能够调整,并且在把手套筒顶部设置了把手结构,在自行车车架后端连接设置了自行车后轮,行进中,自行车后轮为主动轮,依靠自行车后轮的转动带动自行车的前进。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自行车后轮上设置了辅助轮,便于儿童的骑乘。

自行车车架上设置了自行车底部支撑梁,自行车底部支撑梁采用弧度板结构,自行车底部支撑梁是车架的主体,在自行车底部支撑梁前端通过连接件与把手套筒固定连接,在自行车底部支撑梁后端与后轮固定,并且在自行车底部支撑梁中间位置设置了脚蹬轮,在脚蹬轮上设置了脚蹬结构,脚蹬轮通过链条与自行车后轮连接,骑车过程中,脚蹬轮通过转动带动自行车的前进。

在自行车底部支撑梁上固定了水平支撑板,在水平支撑板上设置了前摆杆和后摆杆,在前摆杆上连接了前弧形摆臂,在后摆杆上连接了后弧形摆臂,在前弧形摆臂和后弧形摆臂上端连接设置了水平轴,在水平轴上端设置了车座平面,车座平面为长方体平面结构,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车座平面是受力面,便于使用者乘坐,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车座平面上设置了海绵垫,使得乘坐更加舒适。

并且在前弧形摆臂和后弧形摆臂之间连接了推缸连接轴,推缸连接轴采用气动缸体结构或者电动推杆结构,使得前摆杆和后摆杆的转动和摇摆,从而调整车座的高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车座高度可调的自行车,车座高度能够由使用者自由调整,提高了自行车的骑行舒适程度,同时自行车车座折叠方便,高度调整简单,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车座高度可调的自行车车座收缩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车座高度可调的自行车车座展开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

1为自行车前轮,2为自行车后轮,3为前轮连接件,4为把手套筒,5为自行车底部支撑梁,6为脚蹬轮,7为车座平面,8为前摆杆,9为后摆杆,10为前弧形摆臂,11为后弧形摆臂,12为水平轴,13为推缸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所述的一种车座高度可调的自行车,包括:自行车车架,在自行车车架前端通过前轮连接件连接了自行车前轮,在前轮连接件上连接了把手套筒,把手套筒采用圆柱体结构形式,把手套筒高度能够调整,并且在把手套筒顶部设置了把手结构,在自行车车架后端连接设置了自行车后轮,行进中,自行车后轮为主动轮,依靠自行车后轮的转动带动自行车的前进。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自行车后轮上设置了辅助轮,便于儿童的骑乘。

自行车车架上设置了自行车底部支撑梁,自行车底部支撑梁采用弧度板结构,自行车底部支撑梁是车架的主体,在自行车底部支撑梁前端通过连接件与把手套筒固定连接,在自行车底部支撑梁后端与后轮固定,并且在自行车底部支撑梁中间位置设置了脚蹬轮,在脚蹬轮上设置了脚蹬结构,脚蹬轮通过链条与自行车后轮连接,骑车过程中,脚蹬轮通过转动带动自行车的前进。

在自行车底部支撑梁上固定了水平支撑板,在水平支撑板上设置了前摆杆和后摆杆,在前摆杆上连接了前弧形摆臂,在后摆杆上连接了后弧形摆臂,在前弧形摆臂和后弧形摆臂上端连接设置了水平轴,在水平轴上端设置了车座平面,车座平面为长方体平面结构,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车座平面是受力面,便于使用者乘坐,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车座平面上设置了海绵垫,使得乘坐更加舒适。

并且在前弧形摆臂和后弧形摆臂之间连接了推缸连接轴,推缸连接轴采用气动缸体结构或者电动推杆结构,使得前摆杆和后摆杆的转动和摇摆,从而调整车座的高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