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上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0814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车身上部构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具有车顶天线的车身上部构造。



背景技术:

车身的上部被车顶面板覆盖。作为涉及支承车顶面板的车身上部构造的现有技术而具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身上部构造中,支承车顶面板的车顶拱架设在车身侧部的两端。车顶面板由跨着车宽方向两端地延伸且与车顶面板的下表面接合的车顶拱支承。

另外,在下雪时,存在在车顶面板的上表面上积雪的情况。因此,车身的上部需要对于因积雪等产生的荷载确保足够高的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4-5628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更高强度的车身上部构造。

根据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上部构造,具有:

车顶面板;

跨着该车顶面板的车宽方向两端地延伸、且与上述车顶面板的下表面接合的车顶拱;和

配置在上述车顶面板的上表面上的车顶天线,上述车身上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上述车顶拱具有第1车顶拱、和设在该第1车顶拱的前方的第2车顶拱,

用于安装上述车顶天线的天线托架从上述第1车顶拱的车宽中央或其附近朝向前方延伸,

上述天线托架支承上述车顶面板,

上述第2车顶拱以俯视观察车身的状态为基准,至少一部分架设在左右的后柱之间。

如方案2所记载,优选的是,上述第2车顶拱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部第2拱横梁部;在该后部第2拱横梁部的前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部第2拱横梁部;和从该后部第2拱横梁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至前部第2拱横梁部的第2拱纵梁部,

上述第2拱纵梁部位于上述天线托架的前方,且位于车宽中央或其附近。

如方案3所记载,优选的是,上述第2车顶拱还具有在上述第2拱纵梁部的左右沿前后延伸的左部第2拱纵梁部及右部第2拱纵梁部,

上述车顶拱还具有设在上述第2车顶拱的前方的第3车顶拱,

上述第3车顶拱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部第3拱横梁部、在该后部第3拱横梁部的前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部第3拱横梁部、和从该后部第3拱横梁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至前部第3拱横梁部的左部第3拱纵梁部、及右部第3拱纵梁部,

上述左部第3拱纵梁部与上述左部第2拱纵梁部相比位于车宽外侧,

上述右部第3拱纵梁部与上述右部第2拱纵梁部相比位于车宽外侧。

发明效果

在方案1的发明中,用于安装车顶天线的天线托架从第1车顶拱的车宽中央或其附近朝向前方延伸。该天线托架支承车顶面板。即,车顶面板不仅被第1车顶拱支承,也被从第1车顶拱向前方延伸的天线托架支承。由于支承车顶面板的部位增加,所以车顶面板的面刚性提高。

并且,第2车顶拱以俯视观察车身的状态为基准,至少一部分架设在左右的后柱之间。后柱是构成车身侧部的一部分的强度高的部位。在该强度高的部位上架设第2车顶拱。因此,支承车顶面板的第2车顶拱的安装刚性增高。其结果为,车顶面板被第2车顶拱牢固地支承。

由此,支承车顶面板的部位增加,且车顶面板被第2车顶拱牢固地支承。由此,能够提高车身上部的强度。

在方案2的发明中,第2车顶拱具有从后部第2拱横梁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至前部第2拱横梁部的第2拱纵梁部。该第2拱纵梁部位于天线托架的前方,且位于车宽中央或其附近,支承车顶面板。

即,在车身上部,除了天线托架以外,第2拱纵梁部也位于车宽中央或其附近。这些天线托架及第2拱纵梁部支承车顶面板。因此,车顶拱的后部的中央附近的面刚性增高。

在方案3的发明中,在第2车顶拱的前方沿车宽方向设有第3车顶拱。第3车顶拱具有后部第3拱横梁部、前部第3拱横梁部、左部第3拱纵梁部及右部第3拱纵梁部。

说明左侧的第2、第3拱纵梁部。左部第3拱纵梁部与左部第2拱纵梁部相比位于车宽外侧。即,左部第3拱纵梁部和左部第2拱纵梁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不重叠。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左部第3拱纵梁部与左部第2拱纵梁部的彼此之间的距离变远。

右侧的第2、第3拱纵梁部也是同样的。右部第3拱纵梁部与右部第2拱纵梁部相比位于车宽外侧。即,右部第3拱纵梁部和右部第2拱纵梁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不重叠。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左部第3拱纵梁部与左部第2拱纵梁部的彼此之间的距离变远。

若左右的第2、第3拱纵梁部的彼此之间的距离变远,则支承车顶面板的部位相互分散。由此,车顶面板的面刚性提高,车身上部的强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身上部构造的车身的从斜上方俯视观察到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身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身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身

13…后柱

15…车顶面板

16…车顶天线

17…天线托架

19…上部后柱

20…车顶拱

21…后车顶拱

24…端部

25…前端部

26…后端部

30…第2车顶拱(31…后部横梁部、32…中央部横梁部、33…前部横梁部、34…左后部纵梁部、35…左前部纵梁部、36…中央后部纵梁部、37…中央前部纵梁部、38…右后部纵梁部、39…右前部纵梁部)

40…第3车顶拱(41…后部横梁部、42…前部横梁部、43…左部纵梁部、44…中央部纵梁部、45…右部纵梁部)

49…室内灯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另外,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L表示从乘员观察时的左,R表示从乘员观察时的右,Up表示上,Dn表示下。

<实施例>

参照图1。在图1中示出采用了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的车身10的一部分。同时参照图2。车身10由如下部分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11、11;从这些左右的下纵梁11、11分别立起的左右的中柱12、12;左右的后柱13、13;架设在这些左右的中柱12、12、左右的后柱13、13的各自的上端且沿前后延伸的左右的车顶侧梁14、14;架设在这些左右的车顶侧梁14、14上的车顶拱20;和被该车顶拱20支承的车顶面板15。在车顶面板15的上表面上配置有车顶天线16。

左右的后柱13、13由从左右的下纵梁11延伸至车高大致一半的下部后柱18、18、和从该下部后柱18、18向上方延伸的上部后柱19、19构成。

以下,说明车身10上部的构造。

车顶拱20由后车顶拱21(第1车顶拱21)、设在该后车顶拱21的前方的第2车顶拱30、设在该第2车顶拱30的前方的第3车顶拱40、和设在第3车顶拱40的前方且设在中柱12、12之间的中央车顶拱22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将后车顶拱21作为第1车顶拱,但也可以将与后车顶拱21相比设在前方的车顶拱作为第1车顶拱。而且,也可以在第3车顶拱40与中央车顶拱22之间设置第4、第5车顶拱。

用于安装车顶天线16的天线托架17从后车顶拱21的车宽中央朝向前方延伸。天线托架17相对于第2车顶拱30隔着规定的间隙地配置。即,天线托架17没有与第2车顶拱30相连。车顶天线16以从天线托架17的上表面跨越至第2车顶拱30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后车顶拱21经由天线托架17及车顶天线16而与第2车顶拱30连接。

后车顶拱21、第2车顶拱30、第3车顶拱40、中央车顶拱22的两端与左右的车顶侧梁14、14接合。在车顶侧梁14、14上,在从中柱12到上部后柱19之间设有车顶侧梁外部件29、29。

车顶面板15的下表面与后车顶拱21、第2车顶拱30、第3车顶拱40、中央车顶拱22接合。而且,天线托架17支承车顶面板15。

参照图2。第2车顶拱30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2拱横梁部31、32、33、和与这些第2拱横梁部31、32、33一体地形成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拱纵梁部34~39构成。

第2拱横梁部31、32、33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部第2拱横梁部31、在该后部第2拱横梁部31的前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和在该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的前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部第2拱横梁部33构成。

第2拱纵梁部34~39由如下部分构成:在车宽左侧,从后部第2拱横梁部31沿前后方向延伸至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的左后部第2拱纵梁部34、从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沿前后方向延伸至前部第2拱横梁部33的左前部第2拱纵梁部35;在车宽中央,从后部第2拱横梁部31沿前后方向延伸至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的中央后部第2拱纵梁部36、从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至前部第2拱横梁部的中央前部第2拱纵梁部37;在车宽右侧,从后部第2拱横梁部31沿前后方向延伸至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的右后部第2拱纵梁部38、从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沿前后方向延伸至前部第2拱横梁部33的右前部第2拱纵梁部39。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后部第2拱横梁部31与前部第2拱横梁部33之间设有一个第2拱横梁部32(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但设在后部第2拱横梁部31与前部第2拱横梁部33之间的横梁部可以设置多个,而且也可以不设置。

中央后部第2拱纵梁部36及中央前部第2拱纵梁部37位于天线托架的前方。

第3车顶拱40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3拱横梁部41、42和与这些第3拱横梁部41、42一体地形成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3拱纵梁部43~45构成。

第3拱横梁部41、42由后部第3拱横梁部41、和位于该后部第3拱横梁部41的前方的前部第3拱横梁部42构成。在后部第3拱横梁部41的车宽中央安装有室内灯托架49。

第3拱纵梁部43~45由从后部第3拱横梁部41沿前后方向延伸至前部第3拱横梁部42的左部第3拱纵梁部43、中央部第3拱纵梁部44及右部第3拱纵梁部45构成。

左部第3拱纵梁部43与左前部第2拱纵梁部35、左后部第2拱纵梁部34相比位于车宽外侧。右部第3拱纵梁部45与右前部第2拱纵梁部39、右后部第2拱纵梁部38相比位于车宽外侧。

在车宽中央,后车顶拱21与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之间的间隔C1和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与后部第3拱横梁部41之间的间隔C1相等。即,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后车顶拱21与后部第3拱横梁部41的大致中央。

同时参照图3。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与前部第2拱横梁部33之间的间隔C2比后部第2拱横梁部31与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之间的间隔C3长。即,前部第2拱横梁部33偏向安装有室内灯托架49的后部第3拱横梁部41侧地设置。

第2车顶拱30以俯视观察车身10的状态为基准,架设在左右的上部后柱19、19之间(后柱13、13之间)(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2车顶拱30的端部2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上部后柱19的前端部25大致相同的位置,但只要第2车顶拱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部后柱19的前端部25与后端部26之间的任一位置即可。车身10的左侧的结构也是同样的。省略说明。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参照图1及图2。用于安装车顶天线16的天线托架17从后车顶拱21的车宽中央朝向前方延伸。该天线托架17支承车顶面板15。即,车顶面板15不仅被后车顶拱21支承,也被从后车顶拱21向前方延伸的天线托架17支承。由于支承车顶面板15的部位增加,所以车顶面板15的面刚性提高。

同时参照图3。并且,第2车顶拱30的端部2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上部后柱19的前端部25大致相同的位置。车身10的左侧的结构也是同样的。上部后柱19是构成车身侧部的一部分的强度高的部位。成为在该强度高的部位上架设有第2车顶拱30的状态。因此,支承车顶面板15的第2车顶拱30的安装刚性增高。其结果为,车顶面板15被第2车顶拱30牢固地支承。

即,支承车顶面板15的部位增加,且车顶面板15被第2车顶拱30牢固地支承。由此,能够提高车身10的上部的强度。

返回到图2。第2车顶拱30具有中央后部第2拱纵梁部36、和中央前部第2拱纵梁部37。这些中央后部第2拱纵梁部36和中央前部第2拱纵梁部37位于天线托架17的前方,且位于车宽中央,支承车顶面板15。

即,在车身10的上部,除了天线托架17以外,中央后部第2拱纵梁部36和中央前部第2拱纵梁部37也位于车宽中央。这些天线托架17、中央后部第2拱纵梁部36和中央前部第2拱纵梁部37支承车顶面板15。因此,车顶面板15的后部的中央附近的面刚性增高。

而且,左部第3拱纵梁部43与左前部第2拱纵梁部35、左后部第2拱纵梁部34相比位于车宽外侧。即,左部第3拱纵梁部43与左前部第2拱纵梁部35、左后部第2拱纵梁部34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不重叠。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左部第3拱纵梁部43与左前部第2拱纵梁部35、左后部第2拱纵梁部34的彼此之间的距离变远。

右侧的第2、第3拱纵梁部38、39、45也是同样的。右部第3拱纵梁部45与右前部第2拱纵梁部39、右后部第2拱纵梁部38相比位于车宽外侧。即,右部第3拱纵梁部45与右前部第2拱纵梁部39、右后部第2拱纵梁部38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不重叠。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右部第3拱纵梁部45与右前部第2拱纵梁部39、右后部第2拱纵梁部38的彼此之间的距离变远。

左侧的第2、第3拱纵梁部34、35、43、右侧的第2、第3拱纵梁部38、39、45的各自彼此之间的距离变远,由此支承车顶面板15的部位相互分散。由此,车顶面板15的面刚性提高,车身10的上部的强度提高。

而且,在车宽中央,后车顶拱21与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之间的间隔C1和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与后部第3拱横梁部41之间的间隔C1相等。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与前部第2拱横梁部33之间的间隔C2比后部第2拱横梁部31与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之间的间隔C3长。

即,若以中央部第2拱横梁部32为基准,则前部第2拱横梁部33偏向安装有室内灯托架49的后部第3拱横梁部41侧地设置。因此,车顶面板15中的室内灯托架49附近的面刚性提高。由此,不需要在室内灯托架49附近设置车顶拱。因此,能够削减车顶拱的根数。

此外,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以乘用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形式的车身上部构造。即,只要起到本发明的作用及效果,则本发明不限定于实施例。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优选适用于乘用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