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0726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车身前部构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具有从车辆前方承受荷载的保险杠横梁。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前部,为了承受来自前方的荷载而安装有保险杠。

在保险杠的作为表皮的保险杠外观件的内侧配置有保险杠横梁,且该保险杠横梁支承在作为车辆的前部骨架部件的前侧车架等上。

作为车身前部构造,已知如下的构造,其在保险杠横梁与前侧车架之间夹装有通过压溃来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的碰撞吸能盒(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5063753号,日本特开第2004-237902号)。



技术实现要素:

上述的以往的车身前部构造在从车辆前方输入有碰撞荷载时通过碰撞吸能盒的压溃来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由此,碰撞吸能盒需要与前侧车架等的车辆的前部骨架部件发生变形相比先被压溃,变形强度必须比前部骨架部件低。

此外,在上述的以往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在向保险杠横梁输入的荷载小时,通过使保险杠横梁自身变形来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

因此,虽然保险杠横梁的变形强度需要小到某种程度,但该变形强度必须处于能够相对于小荷载的输入来保护车身前部的散热器等功能部件的范围内。而且,对于支承保险杠横梁的碰撞吸能盒,变形强度也必须同样地处于能够保护车身前部的功能部件的范围内。

然而,仅根据安装在前部骨架部件上的保险杠横梁和碰撞吸能盒的材质和形状,在实际上难以设定为适于各种荷载输入形态的变形强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够得到适于荷载输入形态的各部分的变形动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了以下的构成。

(1)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车辆的前部骨架部件;沿着车宽方向配置在车辆的前部的保险杠横梁;固定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且后端部与所述前部骨架部件的前端部结合的碰撞吸能盒;和配置于形成在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与所述碰撞吸能盒的侧面之间的角部的角落加强部件,所述角落加强部件的外侧面在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和所述碰撞吸能盒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接合。

通过上述(1)的构成,当从保险杠横梁的前方输入有荷载时,该荷载通过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直接被碰撞吸能盒的前端面支承,并且经由角落加强部件也被碰撞吸能盒的侧面支承。由此,当向保险杠横梁的输入荷载小时,碰撞吸能盒不会压溃,能够主要通过保险杠横梁的变形来吸收荷载。此时,由于碰撞吸能盒不会压溃,所以能够容易地保护配置在车身前部的散热器等的功能部件。此外,由于荷载相对于碰撞吸能盒而从前表面和侧面输入,所以能够通过碰撞吸能盒的大范围的变形高效率地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

此外,在向保险杠横梁输入的荷载大的情况下,与保险杠横梁的变形一同,从保险杠横梁向碰撞吸能盒的前表面直接输入荷载,并且从角落加强部件向碰撞吸能盒的侧面以推压碰撞吸能盒的侧面的方式输入荷载。因此,碰撞吸能盒会以角落加强部件对侧面的推压为契机而易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压溃。该结果为,输入至保险杠横梁的输入荷载的能量由碰撞吸能盒的压溃而被高效率地吸收。此外,由于如上述那样地,碰撞吸能盒以角落加强部件对侧面的推压为契机而开始压溃,所以碰撞吸能盒压溃紧前的可承受荷载的峰值能够抑制得低。

(2)在上述(1)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为以下构成:所述角落加强部件是外侧面的水平截面为多边形状的部件,且至少具有以将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与所述碰撞吸能盒的侧面斜着连结的方式延伸的倾斜壁。

在该情况下,由于角落加强部件是具有倾斜壁的多边形状的部件,所以在能够容易地制造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倾斜壁的壁厚,能够容易地设定调整碰撞吸能盒的压溃的时机等。

(3)在上述(2)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角落加强部件通过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接合的第1侧壁、与所述碰撞吸能盒的侧面接合的第2侧壁、和将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斜着结合的所述倾斜壁而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状的中空截面,所述第1侧壁与所述第2侧壁之间由截面大致圆弧状的弧状壁连结,在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的与所述弧状壁为相反侧的端部上,延伸设置有分别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和所述碰撞吸能盒的侧面接合的延长凸缘。

在该情况下,由于与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接合的第1侧壁、与碰撞吸能盒的侧面接合的第2侧壁之间由截面大致圆弧状的弧状壁连结,所以即使在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与碰撞吸能盒的侧面之间的角部上存在焊道等的隆起物,也能够使角落加强部件与保险杠横梁的背面和碰撞吸能盒的侧面容易地接合。此外,能够通过截面大致圆弧状的弧状壁来缓和第1侧壁与第2侧壁的连接部分的应力集中。此外,在第1侧壁和第2侧壁上分别延伸设置有延长凸缘,因此对于保险杠横梁或碰撞吸能盒,能够利用延长凸缘而使角落加强部件容易地接合,并且能够使角落加强部件相对于保险杠横梁和碰撞吸能盒的接合面积增大。而且,也能够通过金属挤压来容易地制造角落加强部件。

(4)在上述(1)~(3)的任一个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为如下构造:所述保险杠横梁具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截面由横壁分隔而得到的多个中空部,所述碰撞吸能盒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截面由纵壁分隔而得到的多个中空部。

在该情况下,从前方输入至保险杠横梁的荷载通过保险杠横梁的形成多个中空部的横壁而传递至碰撞吸能盒。输入至碰撞吸能盒的荷载通过碰撞吸能盒的形成多个中空部的纵壁而输入至车辆的前部骨架部件。因此,能够将从前方输入至保险杠横梁的荷载向碰撞吸能盒或车辆的前部骨架部件高效率地传递。

(5)在上述(1)~(4)的任一个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保险杠横梁在车宽方向上的端部上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由盖部件封闭,所述盖部件具有向着所述碰撞吸能盒内延伸的延长部,所述延长部与所述碰撞吸能盒一同与所述前部骨架部件结合。

在该情况下,当向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上的一端侧输入有大的偏置荷载时,荷载输入至一端侧的碰撞吸能盒而使该碰撞吸能盒压溃,并且保险杠横梁的另一端侧的前方移位通过另一端侧的盖部件的延长部而由车辆的前部骨架部件所限制。由此,荷载也将易于输入至另一端侧的碰撞吸能盒,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的大范围内高效率地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

(6)在上述(5)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延长部上形成有波形状的变形容许部。

在该情况下,在从前方对保险杠横梁输入有大的荷载而要将碰撞吸能盒沿车身前后方向压溃时,盖部件的延长部将通过波形状的变形容许部而容易地变形。由此,盖部件的延长部不会妨碍碰撞吸能盒的压溃,易于使碰撞吸能盒在所设计的荷载范围内压溃。

(7)在上述(1)~(6)的任一个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为如下构成:所述前部骨架部件具有:从车室的前部向前方延伸的前侧车架;和从车身的前柱向车身前方侧延伸且前端部配置在所述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辅助侧车架,在所述前侧车架的侧面的从前端部离开的位置上设有脆弱部,所述碰撞吸能盒跨着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和所述辅助侧车架的前端部而结合,在所述辅助侧车架的前端部、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和所述前侧车架的侧面上,接合有俯视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加强块,所述加强块具有从所述辅助侧车架的前端部向着所述前侧车架的所述脆弱部的附近而斜着延伸的荷载传递壁。

在该情况下,当向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上的一端侧输入有大的偏置荷载时,该荷载将经由车宽方向上的一端侧的碰撞吸能盒而向前侧车架和辅助侧车架传递。此时,荷载也会从碰撞吸能盒传递至俯视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加强块,但该荷载通过加强块的荷载传递壁而作用于前侧车架的脆弱部的附近。因此,当从保险杠横梁通过的荷载输入进展时,前侧车架在碰撞吸能盒沿车身前后方向压溃后易于以脆弱部为中心而从中弯折。由此,能够通过前侧车架和辅助侧车架的变形来高效率地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与碰撞吸能盒的侧面之间的角部上配置有角落加强部件,该角落加强部件的外侧面与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和碰撞吸能盒的侧面在抵接的状态下接合,因此在向保险杠横梁输入的荷载小时,使横梁优先变形来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在向保险杠横梁输入的荷载大时,能够通过以角落加强部件对侧面的推压为契机的碰撞吸能盒的压溃来高效率地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得到适于荷载输入形态的各部分的变形动作,在任意的荷载输入形态下均能够恰当地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侧的保险杠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单元的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单元的一部分剖切后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单元的主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单元的将荷载分布图像重叠后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单元的将荷载分布图像重叠后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单元的将荷载分布图像重叠后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单元和比较例的保险杠单元的行程-荷载特性的图表。

图13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角落加强部件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角落加强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中,箭头fr是指车辆的前方,箭头up是指车辆的上方,箭头lh是指车辆的左侧方。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前部侧的骨架部的图。

图1的附图标记2是配置在车室的前方的发动机室。在发动机室2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配置有从车室的前部下方向前方延伸的前侧车架3。左右的各前侧车架3的后部经由未图示的伸出部与车辆左右的作为强度部件的下纵梁连结。

此外,在车身左右的未图示的中柱上,延伸设有向着车身前方延伸的未图示的上构件。在左右的各上构件的前部,一体地结合有下构件4,该下构件4的前端部配置在左右的所对应的前侧车架3的车宽方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图示的上构件和下构件4构成辅助侧车架5。辅助侧车架5在左右的前侧车架3的车宽方向外侧,与前侧车架3一同将从车身前方输入的荷载向车身后方侧传递。

另外,左右的前侧车架3的前缘部通过横梁7相互连结,该横梁7兼作为功能部件即散热器6的下方侧的支承部。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前侧车架3和辅助侧车架5构成车辆的前部骨架部件。

在左右的前侧车架3和辅助侧车架5的前端部上,安装有保险杠单元8。

图2是从左后部上方侧观察车辆1的左前部的骨架部的图,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截面的图。此外,图4是从车辆的左前部上方侧观察保险杠单元8的图,图5是表示沿着图4的v-v线的截面的图。

也如上述图所示,保险杠单元8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9;和一体地安装在保险杠横梁9的左右的端部的后表面侧的一对碰撞吸能盒10。碰撞吸能盒10在输入有规定以上的荷载时,通过向车身前后方向压溃来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在左右的各碰撞吸能盒10的后表面上,结合有连结板11,该连结板11跨着前侧车架3的辅助侧车架5的前端部而结合。

如图1、图2所示,在左右的前侧车架3的外侧侧面中的、从前端部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设有向着车宽方向内侧以凹状凹陷的脆弱部12。此外,在辅助侧车架5的前端部的一部分、连结板11(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和前侧车架3的外侧侧面上,接合有俯视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加强块13。加强块13是中空的金属制的块状部件,且具有从辅助侧车架5的前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向着前侧车架3的外侧侧面的脆弱部12的附近而斜着延伸的荷载传递壁13a。另外,图2、图3中的附图标记14是与前侧车架3的前缘部的下表面结合、且支承未图示的副车架的副车架支承支柱。

图6是从下方侧观察保险杠单元8的左侧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将保险杠单元8的左侧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剖切并从下方侧观察的立体图。此外,图8是从前方观察保险杠单元8的左侧部分的图。

保险杠横梁9沿着车身的前面形状而使车宽方向上的两缘部向后方侧缓缓地弯曲,且在该两缘部的后表面上结合有碰撞吸能盒10的前端部。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与碰撞吸能盒1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以成大致直角的方式形成。在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和碰撞吸能盒10的侧面之间的角部上,配置有外侧面的水平截面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角落加强部件15。

角落加强部件15与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和碰撞吸能盒10的侧面由面来抵接并通过焊接等而接合。即,角落加强部件15在使其外侧面与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和碰撞吸能盒10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接合。

角落加强部件15通过例如铝挤压等的金属挤压而形成。如图5~图7所示,角落加强部件15具有:与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接合的第1侧壁15a;与碰撞吸能盒10的内侧侧面接合的第2侧壁15b;和相对于第1侧壁15a和第2侧壁15b斜着倾斜而将两者连结的倾斜壁15c,且通过这些部分而形成有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中空截面。倾斜壁15c在角落加强部件15安装在保险杠横梁9和碰撞吸能盒10上的状态下,以将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与碰撞吸能盒10的侧面斜着倾斜地连结的方式配置。

角落加强部件15的第1侧壁15a和第2侧壁15b由截面圆弧状的弧状壁15d连结。而且,在第1侧壁15a的与弧状壁15d为相反侧的端部上,延伸设置有比与倾斜壁15c之间的连结部向外侧延伸的延长凸缘15a-1。同样地,在第2侧壁15b的与弧状壁15d为相反侧的端部上,延伸设置有比与倾斜壁15c之间的连结部向外侧延伸的延长凸缘15b-1。

如图5所示,保险杠横梁9的沿车宽方向大致水平延伸的多个(实施方式的示例中为2个)横壁16沿上下离开地配置在外壁的内侧。保险杠横梁9的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截面具有内部由横壁16分隔而得到的多个中空部17。

如图7所示,碰撞吸能盒10的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实施方式的示例中为2个)纵壁沿左右离开地配置在外壁的内侧。碰撞吸能盒10的沿着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截面具有内部由纵壁18分隔而得到的多个中空部19。

此外,如图7所示,保险杠横梁9的车宽方向两侧的端部向着后部侧方斜着倾斜,在该斜着倾斜的部分上设有开口20。开口20由金属板制的盖部件21封闭。如图4、图7、图8所示,盖部件21具有:封闭开口20的上下宽度大的盖主体部21a;和从盖主体部21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着碰撞吸能盒10的中空部19内延伸的、宽度比盖主体部21a窄的延长部21b。

盖主体部21a相对于保险杠横梁9的两侧的各端部而通过焊接等的适宜方法接合。此外,在延长部21b的前端侧,设有向着车宽方向外侧折曲的接合凸缘21b-1。延长部21b插入至碰撞吸能盒10的中空部19内,且接合凸缘21b-1在碰撞吸能盒10的后部侧与连结板11的上表面重叠。延长部21b的接合凸缘21b-1与连结板11一同,与作为车辆的前部骨架部件的辅助侧车架5的前端部螺栓结合。此外,如图4、图7所示,在延长部21b上设有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弯曲为波形状的变形容许部21b-2。

变形容许部21b-2在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的压缩荷载作用于延长部21b时,通过变形为折曲状而抑制反力的产生。

接下来,对在从保险杠横梁9的前方输入有荷载时的车辆前部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从保险杠横梁9的前方输入有荷载时,该荷载通过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直接被碰撞吸能盒10的前端面支承,并且经由刚性高的角落加强部件15也被碰撞吸能盒10的内侧侧面支承。

图9是通过标注点标记的浓淡而对从保险杠横梁9的前方输入的荷载小的情况下的保险杠单元8的各部分的应力分布进行表示的图。在图中,点越浓的部分应力越高。对之后的说明中使用的图10、图11也是同样的。

在从保险杠横梁9的前方输入的荷载小的情况下,输入至保险杠横梁9的荷载直接被碰撞吸能盒10的前端面支承,并且也经由角落加强部件15而由碰撞吸能盒10的内侧侧面支承。由此,如图9所示,输入至保险杠横梁9的荷载由碰撞吸能盒10的前端面和内侧侧面承受,虽然这些部位附近的应力有些提高,但是不会产生如使碰撞吸能盒10的压溃开始程度的应力提高。

此时,由于碰撞吸能盒10不会压溃,仅保险杠横梁9变形,所以能够防止向车辆前部的作为功能部件的散热器6等作用荷载。因此,能够容易地保护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功能部件。

此外,此时碰撞吸能盒10虽然不向车身前后方向压溃,但是会由于由前端面和内侧侧面承受荷载而稍微变形,所以能够通过碰撞吸能盒10的大范围的变形来高效率地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

图10是对从保险杠横梁9的前方输入的荷载大的情况下的保险杠单元8的各部分的应力分布与图9同样地进行表示的图。此外,图11是对从保险杠横梁9的前方输入的荷载增大的情况下的保险杠单元8的各部分的应力分布与图9同样地进行表示的图。

在向保险杠横梁9输入的荷载大的情况下,保险杠横梁9变形,同时荷载从保险杠横梁9向碰撞吸能盒10的前端面直接输入,并且如图10所示,从角落加强部件15的倾斜壁15c向碰撞吸能盒10的内侧面以推压该内侧侧面的方式输入荷载。尤其是,在向保险杠横梁9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区域输入有大荷载的情况下,以角落加强部件15倾斜而使倾斜壁15c咬入至内侧面的方式有力地推压溃缩箱的内侧面。

此时,碰撞吸能盒10以角落加强部件15对内侧面的推压为契机而易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压溃。因此,当来自保险杠横梁9的前方的荷载持续输入时,如图11所示,碰撞吸能盒10开始压溃,从而通过该压溃高效率地吸收输入荷载。

此外,由于碰撞吸能盒10以角落加强部件15对内侧面的推压为契机比较容易地开始压溃,所以碰撞吸能盒10压溃近前的可承受荷载的峰值能够被抑制得低。由此,例如在装备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基于作用于车辆的加速度(减速度)来进行动作判断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安全气囊在临时提高加速度(减速度)的不希望时间动作。此外,由于不会超过前侧车架3、辅助侧车架5的可承受荷载,所以能够高效率地使碰撞吸能盒10变形。

图12是示出从车辆的前方输入荷载时的、具有角落加强部件15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和不具有角落加强部件15的比较例的车辆的变形行程和输入荷载的关系特性的图。另外,在图12中,标记a所示的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特性值,标记b所示的虚线表示比较例的车辆的特性值。此外,在图12中,标记c、d所示的虚线来表示荷载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该荷载的上限值和下限值是指能够判断有无安全气囊装置的动作、并且能够判断最恰当的碰撞严重性(severity)的值。该碰撞严重性是根据碰撞规模,例如基于仅保险杠横梁9的变形、保险杠横梁9和碰撞吸能盒10的变形、车身骨架的前侧车架3的变形等来区分等级。图12中的标记c所示的虚线的水平部分的cf表示前侧车架3和辅助侧车架5的可承受荷载。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中,能够将碰撞吸能盒10压溃紧前的可承受荷载的峰值抑制得低,因此在荷载的输入时,能够防止安全气囊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在不期望的时间超过上限值,能够使碰撞吸能盒10无压溃余量地变形。

此外,在从保险杠横梁9的前方输入的荷载更大的情况下,在碰撞吸能盒10沿前后方向压溃之后,通过前侧车架3和辅助侧车架5变形来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在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与碰撞吸能盒10的侧面之间的角部上配置有角落加强部件15,角落加强部件15的外侧面与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和碰撞吸能盒10的内侧面在抵接的状态下接合。由此,在输入荷载小时,使保险杠横梁9优先变形来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在输入荷载大时,通过角落加强部件15对内侧面的推压来促进碰撞吸能盒10开始压溃,而能够高效率地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

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情况下,在任意的荷载输入形态中,均能够得到适于荷载输入形态的各部分的变形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中,角落加强部件15是外侧面的水平截面为多边形状的部件,且至少具有倾斜壁15c。由此,在能够容易地制造角落加强部件15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倾斜壁15c的壁厚,能够容易地设定调整碰撞吸能盒10的压溃的时机或动作。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角落加强部件15形成为具有第1侧壁15a、第2侧壁15b和倾斜壁15c的大致三角形状的中空截面形状,第1侧壁15a与第2侧壁15b由弧状壁15d连结,在第1侧壁15a和第2侧壁15b的与弧状壁15d为相反侧的端部上分别延伸设有延长凸缘15a-1、15b-1。因此,即使在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与碰撞吸能盒10的侧面之间的角部上存在有隆起物等,也能够通过弧状壁15d的外侧的圆弧面来避免角落加强部件15与该隆起物等发生干涉。因此,能够容易地使角落加强部件15与保险杠横梁9和碰撞吸能盒10接合。此外,能够通过截面大致圆弧状的弧状壁15d缓和应力集中于第1侧壁15a与第2侧壁15b的连接部分上。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第1侧壁15a和第2侧壁15b上分别延伸设有延长凸缘15a-1、15b-1,因此,能够使用延长凸缘15a-1、15b-1容易地使角落加强部件15与保险杠横梁9和碰撞吸能盒10接合。也能够使角落加强部件15相对于保险杠横梁9和碰撞吸能盒10的接合面积增大。而且,在将角落加强部件15形成为这样的形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铝挤压等的金属挤压容易地制造角落加强部件15。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形成为如下构造:保险杠横梁9具有由横壁16分隔得到的多个中空部17,碰撞吸能盒10具有由纵壁18分隔得到的多个中空部19,因此,能够将从前方输入至保险杠横梁9的荷载通过内部形成为多层构造的保险杠横梁9和碰撞吸能盒10高效率地向前侧车架3和辅助侧车架5传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中,保险杠横梁9的两端部的开口20由盖部件21封闭,延伸设置在盖部件21上的延长部21b在碰撞吸能盒10内与碰撞吸能盒10一同与辅助侧车架5的前端部结合。由此,在大的偏置荷载输入至保险杠横梁9的一端侧时,能够通过另一端侧的盖部件21的延长部21b来限制保险杠横梁9沿着荷载输入方向倾斜而保险杠横梁9的另一端侧向前方上浮。该结果为,也能够使荷载易于输入至另一端侧的碰撞吸能盒10,因此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的大范围内高效率地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盖部件21的延长部21b上形成有波形状的变形容许部21b-2,因此在向保险杠横梁9输入有荷载时,能够抑制盖部件21的延长部21b妨碍碰撞吸能盒10的压溃。因此,通过采用该构造,能够使碰撞吸能盒10在如设计那般的荷载范围内压溃。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中,碰撞吸能盒10跨着前侧车架3的前端部和辅助侧车架5的前端部而结合,在辅助侧车架5的前端部、保险杠横梁9的后表面和前侧车架3的侧面上接合有俯视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加强块13,加强块13的荷载传递壁13a从辅助侧车架5的前端部向着前侧车架3的脆弱部12的附近斜着延伸。由此,在大的偏置荷载输入至保险杠横梁9的车宽方向上的一端侧时,能够使输入荷载通过俯视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加强块13的荷载传递壁13a而作用于前侧车架3的脆弱部12的附近。因此,在碰撞吸能盒10压溃之后,前侧车架3易于以脆弱部12为中心而从中弯折。由此,在采用该构造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前侧车架3和辅助侧车架5的变形高效率地吸收输入荷载的能量。

在此,上述实施方式的角落加强部件15的外侧面的水平截面虽然形成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但角落加强部件的外侧面的水平截面只要为多边形状,并具有以将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和碰撞吸能盒的外侧侧面斜着连结的方式延伸的倾斜壁,则也可以为其他的形状。

图13、图14是表示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形状的角落加强部件115、215的示例的图。

图13所示的角落加强部件115的外侧面的水平截面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状,且以在内部将对角彼此连结的方式设有倾斜壁115c。

此外,图14所示的角落加强部件215的外侧面的水平截面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且以将其对角与倾斜壁15c连结的方式设有加强肋215e。在该情况下,通过加强肋215e能够高效率地提高角落加强部件215的刚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的设计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