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摄位车等。市场上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常见的电动平衡车主要分为操控杆控制的电动平衡车或者由两个平衡车车体枢接而成的电动平衡扭扭车,其中,操控杆式电动平衡车具有较长的续航能力适合较远距离的行车,所以,正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现有的电动平衡车的平衡主要依靠电机和控制电路相互配合来实现,即为了达到电动平衡车站立平衡状态,即使不使用时也需要开启平衡车模式,这样就造成了电能的浪费,且当电动平衡车电量不足无法开启平衡模式时,电动平衡车需要依靠在别的物体上才能保持平衡车,否则整个车体只能倾倒放置,存放时占地面积大,不便于收纳,这样就给电动平衡车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动平衡车及其支撑机构[申请号:201510075445.0],包括主体、通过轮轴连接于主体上的两车轮;所述主体的下部设有用以支撑电动平衡车的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包括安装于主体下部的固定体 及通过一转轴安装于固定体上的撑脚,该撑脚通过转轴可在撑开及闭合状态间旋转。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电动平衡车必须开启平衡车模式才能平衡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支撑结构使用较为不便,需要弯腰对车体底部进行操作才能打开支撑结构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的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设置在具有至少一个车轮的平衡车车体上,本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升降支撑件,所述的升降支撑件通过弹性伸缩控制组件与平衡车车体相连且弹性伸缩控制组件能控制升降支撑件相对于平衡车车体竖直升降,且当升降支撑件处于下降状态时所述的升降支撑件下端与所述车轮配合以使平衡车车体处于站立状态。即通过弹性伸缩控制组件来实现升降支撑件的下降,使得平衡车车体能处于站立状态,不需要保持站立状态时,通过弹性伸缩控制组件来实现升降支撑件的上升,这样不会对电动平衡车的使用造成干扰。
在上述的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中,所述的车轮的数量为一个且设置在平衡车车体的中部,且所述的升降支撑件数量为一个且呈倒T形;或者,所述的升降支撑件的数量为两个且与车轮不位于同一直线上。即这里的电动平衡车可以是独轮式电动平衡车,这里的升降支撑件可以为一个呈倒T形的,也可以是两个呈杆状的升降支撑件。
在上述的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中,所述的轮体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平衡车车体的中部两侧,所述的升降支撑件的数量 至少为一个且设置在平衡车车体的端部。
在上述的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中,所述的弹性伸缩控制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贯穿于平衡车车体上下两端的伸缩孔,所述的升降支撑件滑动穿设于伸缩孔内,在升降支撑件与伸缩孔之间设有能使升降支撑件始终保持向上运动趋势的弹性复位组件,所述的升降支撑件与平衡车车体之间设有能使升降支撑件轴向向下移动时升降支撑件端部露出平衡车车体下端或在弹性复位组件的作用下回缩至平衡车车体内的伸缩控制组件。即通过伸缩控制组件与弹性复位组件的相互配合实现升降支撑件的伸缩。
在上述的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中,所述的弹性复位组件包括套设于升降支撑件上的复位弹簧,且所述的复位弹簧一端抵靠在伸缩孔内的第一限位块上,另一端与升降支撑件上的第二限位块相抵靠。
在上述的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中,所述的伸缩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伸缩孔内且端部与升降支撑件相抵靠的控制座,所述的控制座外侧设有具有楔形凸块的弹性体,所述的楔形凸块穿设于设置在平衡车车体端部外侧且与伸缩孔相连通的定位孔内。
在上述的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中,所述的控制座上端露出于平衡车车体上端。
在上述的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中,所述的平衡车车体内铰接有按压曲杆,且所述的按压曲杆一端与控制座上端铰接相连,另一端延伸至平衡车车体端部外侧。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合理,无需开启平衡模式也能使电动平衡车保持站立状态,支撑结构使用方便,电动平衡车便于存放,占地面积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另一种形式的电动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二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平衡车车体1、车轮11、升降支撑件2、弹性伸缩控制组件3、伸缩孔31、弹性复位组件32、复位弹簧321、第一限位块322、第二限位块323、伸缩控制组件33、控制座331、楔形凸块332、弹性体333、定位孔334、按压曲杆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电动平衡车支撑结构,设置在具有至少一个车轮11的平衡车车体1上,本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升降支撑件2,升降支撑件2通过弹性伸缩控制组件3与平衡车车体1相连且弹性伸缩控制组件3能控制升降支撑件2相对于平衡车车体1竖直升降,且当升降支撑件2处于下降状态时升降支撑件2下端与所述车轮11配合以使平衡车车体1处于站立状态,优选地,这里的车轮11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平衡车车体1的中部两侧,升降支撑件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且设置在平衡车车体1的端部,即通过弹性伸缩控制组件3来实现升降支撑件2的下降,使得平衡车车体1能处于站立状态,不需要保持站立状态时,通过弹性伸缩控制组件3来实现升降支撑件2的上升,这样不会对电动平衡车的使用造成干扰。
具体地,如图2所示,这里的弹性伸缩控制组件3包括沿竖 直方向贯穿于平衡车车体1上下两端的伸缩孔31,升降支撑件2滑动穿设于伸缩孔31内,在升降支撑件2与伸缩孔31之间设有能使升降支撑件2始终保持向上运动趋势的弹性复位组件32,升降支撑件2与平衡车车体1之间设有能使升降支撑件2轴向向下移动时升降支撑件2端部露出平衡车车体1下端或在弹性复位组件32的作用下回缩至平衡车车体1内的伸缩控制组件33,即通过伸缩控制组件33与弹性复位组件32的相互配合实现升降支撑件2的伸缩,其中,这里的弹性复位组件32包括套设于升降支撑件2上的复位弹簧321,且复位弹簧321一端抵靠在伸缩孔31内的第一限位块322上,另一端与升降支撑件2上的第二限位块323相抵靠,这里的伸缩控制组件33包括设置在伸缩孔31内且端部与升降支撑件2相抵靠的控制座331,控制座331外侧设有具有楔形凸块332的弹性体333,楔形凸块332穿设于设置在平衡车车体1端部外侧且与伸缩孔31相连通的定位孔334内,这里的控制座331上端露出于平衡车车体1上端。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以及实施步骤与实施例一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座331上端不露出平衡车车体1上端,这里的平衡车车体1内铰接有按压曲杆34,且按压曲杆34一端与控制座331上端铰接相连,另一端延伸至平衡车车体1端部外侧。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以及实施步骤与实施例一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车轮11的数量为一个且设置在平衡车车体1的中部,且升降支撑件2数量为一个且呈倒T形;或者,升降支撑件2的数量为两个且与车轮11不位于同一直线上,即这里的电动平衡车可以是独轮式电动平衡车,这里的 升降支撑件2可以为一个呈倒T形的,也可以是两个呈杆状的升降支撑件2。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平衡车主体1、底座11、轮体111、操控杆12、控制电路板13、平衡车车体14、拖拉杆15、主控板16、副控板17、行车动力机构2、驱动电机21、控制电路3、供电模块4、助力控制键5、无线通讯模块6、可移动控制装置7、助力控制按钮7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