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电动平衡车,尤其是涉及一种两踏板可以前后错位的电动平衡车。
技术背景
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其运动原理是基于一种动态平衡的原理,在电动平衡车内设有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
现有技术中电动平衡车一般采用在电动平衡车中间连接部位加入转轴,使得电动平衡车可以在脚踏板控制前进后退的同时进行两脚踏板的相对转动,但是这也只能够局限于绕中间轴的相对转动,而不能进行两踏板的前后错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两脚踏踏板能够实现前后错位的电动平衡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车轮、中间连接轴和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车体组件、两个轮毂电机和两个脚踏控制板,所述两个车体组件的相对远离端与所述轮毂电机相连接,所述两个车体组件的相对靠近端与所述中间连接轴连接,所述轮毂电机设于所述车轮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轴与一个所述车体组件的相对靠近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连接轴与另一个所述车体组件的相对靠近端转动连接,所述车体组件包括脚踏板连接轴,所述脚踏板连接轴的轴线与所述中间连接轴的轴线为不同直线,所述脚踏控制板与所述脚踏板连接轴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踏控制板与所述脚踏板连接轴转动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连接轴的轴线与两个所述轮毂电机的轴心的连线在同一直线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体组件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设于所述车体组件的相对靠近端,所述连接块与所述中间连接轴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个连接块上各设有一第一轴孔,所述中间连接轴通过一个所述第一轴孔与一个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连接轴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轴孔与另一个所述连接块转动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与所述中间连接轴转动连接的所述连接块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连接块转角的第一限位钉。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体组件还包括电机固定块,所述电机固定块设于所述车体组件的相对远离端,所述电机固定块设有凹陷部,所述电机固定块通过所述凹陷部与所述轮毂电机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机固定块上设有第二轴孔,所述连接块上设有第三轴孔,所述脚踏板连接轴通过所述第二轴孔与所述电机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脚踏板连接轴通过所述第三轴孔和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踏控制板包括脚踏板本体,所述脚踏板本体下端设有可套设于所述脚踏板连接轴的套筒,所述脚踏板本体通过所述套筒与所述脚踏板连接轴转动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踏板本体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脚踏板本体转角的第二限位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现有技术中的电动平衡车,两块脚踏板为保持固定状态,无法实现前后错位,针对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平衡车,由于中间连接轴与一个车体组件固定连接,与另一个车体组件转动连接,车体组件包括脚踏板连接轴,由于脚踏板连接轴与中间连接轴的轴线不同,所以能够实现两个脚踏板连接轴绕所述中间连接轴发生相对转动,所述脚踏控制板与所述脚踏板连接轴连接,也即是能够实现两个脚踏控制板前后错位。两个脚踏控制板的前后错位能够模拟人步行时两脚前后的状态,使得行驶更为流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平衡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平衡车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实施例1:
请一并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电动平衡包括中间连接轴1和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车体组件2、两个车轮3、两个轮毂电机(图中未给出)和两个脚踏控制板4。
车体组件2的相对远离端与轮毂电机连接,车体组件2的相对靠近端通过中间连接轴1连接,轮毂电机设置于车轮3内部,一个车体组件2的相对靠近端与中间连接轴1固定连接,另一个车体组件2的相对靠近端与中间连接轴1转动连接,车体组件2包括脚踏板连接轴20,脚踏板连接轴20与中间连接轴1的轴线处于不同的直线,脚踏控制板4与脚踏板连接轴20连接。工作时,中间连接轴1的轴线与脚踏板连接轴20的轴线处于不同的直线,当与中间连接轴1转动连接的车体组件2一侧的脚踏控制板4的向前或向后运动时,与中间连接轴1转动连接的的车体组件2与中间连接轴1发生相对转动,使得两个脚踏板控制板4实现前后错位的功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车体组件2还包括连接块21,为了实现中间连接轴1与一个车体组件2的相对靠近端固定连接,与另一个车体组件2的相对靠近端转动连接,连接块21设置于车体组件2的相对靠近端,连接块21上设有第一轴孔210,一个连接块21通过第一轴孔210与中间连接轴1固定连接,另一个连接块21通过第一轴孔210与中间连接轴1转动连接。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与中间连接轴1通过第一轴孔210固定连接的连接块21上设有第一锁紧螺丝211,第一锁紧螺丝211将连接块21与中间连接轴1更好的进行了固定,中间连接轴1与另一个连接块21通过第一轴孔210转动连接,中间连接轴1转动端套设有第一轴承212,第一轴承212设于第一轴孔210内,用于实现中间连接轴1与该连接块21之间的转动,为了防止中间连接轴1与该连接块21之间发生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在第一轴承212外侧设有限位卡簧213。
与中间连接轴1转动端连接的连接块21的转角过大会给操作者带来巨大的风险,严重时甚至导致事故发生,为了限制过大转角的发生,在该连接块21上设有限制中间连接轴1与该连接块21之间转角的第一限位钉214。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车体组件还包括电机固定块22,电机固定块22上设有第二轴孔220,电机固定块22通过第二轴孔220与脚踏板连接轴20固定连接,连接块21上设有第三轴孔215,连接块21通过第三轴孔215与脚踏板连接轴20固定连接,脚踏板连接轴20的轴线与中间连接轴1的轴线处于不同的直线,从而脚踏板连接轴20的运动能够带动与中间连接轴1转动端相连的连接块21的运动,实现前后错位的功能。
为了稳固脚踏板连接轴20通过第二轴孔220与电机固定块22的固定,脚踏板连接轴20通过第三轴孔215与连接块21的固定,在电机固定块22的下端设有第二锁紧螺丝221,第二锁紧螺丝221用于锁紧脚踏板连接轴20与电机固定块22,在连接块21的下端设有第三锁紧螺丝216,第三锁紧螺丝216用于锁紧脚踏板连接轴20与连接块21。
电机固定块22上端设有凹陷部222,轮毂电机通过凹陷部222安装于电机固定块22上,为了更好的实现前后错位的功能,中间连接轴1的轴线与两个轮毂电机的轴心的连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脚踏板控制板4与脚踏板连接轴20连接,优选的脚踏控制板4与脚踏板连接轴20的连接为转动连接。脚踏控制板4包括脚踏板本体40,脚踏板本体40下方设有可套设于脚踏板连接轴20的套筒400,脚踏板本体40通过套筒400设于脚踏板连接轴20上方,套筒400内左右两侧设有两个第二轴承401,左侧的第二轴承401一端与电机固定块22抵靠,另一端与套筒内部套肩抵靠,右侧的第二轴承401一端与连接块21抵靠,另一端与套筒400内的套肩抵靠。
为了防止脚踏板本体40绕脚踏板连接轴20的转角过大,在脚踏板本体40下端设有用于限制脚踏板本体40转角的第二限位钉402,从而使脚踏板本体40的转角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保护操作者的安全。
脚踏控制板4还包括控制器和电池(图中未给出),控制器和电池设置于脚踏板本体40内部,电池可以为电动平衡车提供电源,控制器包括中央控制器、电子陀螺仪、电子加速度计,电子陀螺仪和电子加速度计可以用来检测脚踏板本体40水平倾斜的角度,并将这些信号发送给中央控制器来更好的驱动轮毂电机的运转,当脚踏控制板4向前转动时,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器控制电动平衡车向前行驶,当脚踏控制板4向后转动时,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器控制电动平衡车向后行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中间连接轴1的轴线与两个轮毂电机轴心的连线并不处于同一条直线。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脚踏控制板4与脚踏板连接轴20之间的连接为固定连接。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