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9440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衡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结构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平衡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现有的电动平衡车一般有三种,一种是车体上具有一个操作杆,使用者站在电动平衡车的脚踏平台上对操作杆进行操作,从而前进、后退及停止,这样的控制也称“手控”。一种是车体由两部分组成,左部分和右部分之间通过转动机构实现相互转动,从而实现“脚控”。一种通过腿部与操作杆接触而控制为“腿控”。

2015年12月9日公开的专利CN204846212U一种可快速收折的两轮平衡车,该实用新型中把手横向安装在控制盒上,方向杆上端固定安装在控制盒上,下端安装在底座上,转向套设置在底座上,转向套与车体连接。方向杆由伸缩立柱和伸缩套筒构成,伸缩套筒内设有轴向的下端封闭的立柱插孔,伸缩立柱上端与控制盒固定,伸缩立柱下端可滑动地插入伸缩套筒立柱插孔内并通过伸缩锁紧机构锁紧;伸缩套筒下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底座上并通过转向锁紧机构锁紧。本实用新型可实现两轮平衡车的快速收折和打开,由于可同时进行方向杆的伸缩和翻折,收折后体积大大减小,降低了两轮平衡车折叠后的空间占有率,方便了两轮平衡车的存放、携带和运输。然而在一些对空间高度有限制的场所或者仅需要暂时对平衡车稍作折叠并还可以使用的时候,这样便不能为使用者提供方便,比如外出取餐对平衡车做完全折叠收纳较麻烦,取餐后又会用上平衡车离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平衡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平衡车,所述平衡车包括平衡车主体和置在所述平衡车主体上的车杆,所述车杆包括车杆操作部和车杆转向部,所述车杆转向部与所述平衡车主体连接,所述车杆操作部的长度小于所述车杆转向部的长度,所述车杆操作部与所述车杆转向部通过转轴连接,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车杆操作部转动与所述车杆转向部靠近相贴。

优选的,所述车杆转向部上设置有坐具,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车杆操作部与所述车杆转向部靠近相贴,所述车杆操作部与所述坐具居所述车杆转向部两侧。使用者还能采用坐着的姿势对平衡车腿控使用,车杆操作部和坐具分别在车杆转向部的两侧,利于保持平衡。

优选的,所述坐具与所述车杆转向部通过第二转轴连接,所述坐具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坐具转动与所述车杆转向部靠近相贴。坐具也能折叠,一方面便于收纳,一方面使用者可以自主地选择站立姿势还坐姿。

优选的,所述坐具可沿所述车杆转向部的轴向方向移动,所述坐具包括坐具主体和从所述坐具主体一端伸出的坐具连接端,所述坐具连接端与所述车杆转向部连接。坐具高度可调能更好的适应使用者,使用者可以在使用平衡车时选择更舒适的位置和姿势。

优选的,所述坐具连接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坐具连接端两侧的移动条,所述移动条有两个,所述移动条的一端与所述坐具连接端连接,所述移动条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杆转向部连接。车杆转向部与坐具通过移动条沟通连接的实施例。

优选的,所述移动条与所述车杆转向部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螺栓包括螺栓头部和螺杆,所述螺杆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移动条设置有对应所述外螺纹的内螺纹,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车杆转向部与所述移动条连接。明确移动条与车杆转向部的连接,通过内外螺纹配合连接,螺栓取材广泛、成本低,通过螺栓连接简单稳定。

优选的,所述车杆转向部上设置有沿所述车杆转向部的轴向方向开设的移动凹槽,所述螺杆穿过所述移动凹槽与所述移动条连接,所述移动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螺杆的截面最大长度,所述移动凹槽的宽度小于所述螺栓头部的截面最小长度。移动凹槽用于螺杆的通过,移动凹槽的宽度的设置更提供螺杆在其中上下移动的条件。

优选的,所述移动凹槽为矩形。矩形简单,开凿方便。

优选的,所述坐具连接端与所述移动条通过第二转轴连接,所述坐具连接端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坐具转动与所述车杆靠近相贴。坐具通过转轴能实现折叠,减小占用空间,便于收纳。

优选的,所述移动条为矩形条,所述坐具连接端宽度小于等于靠近所述坐具连接端的所述车杆端面的宽度。移动条为矩形条沟通坐具与车杆转向部的连接,宽度的设置保证坐具上下移动的实现。

本实用新型由于车杆操作部的长度小于车杆转向部的长度折叠后便不会影响车杆对平衡车使用的控制作用,平衡车的车杆折叠后仍能正常使用,使用者可以通过腿部对车杆转向部进行操控,折叠车杆后平衡车在高度上缩短,利于使用者在一些对空间高度有限制的场所或者仅需要暂时对平衡车稍作折叠并还可以使用的时候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完全展开示图;

图2也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完全展开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的车杆折叠示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坐具折叠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的收纳示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完全展开示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车杆折叠示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车杆继续折叠示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收纳示图。

其中:10、平衡车主体;20、车杆;21、车杆操作部;211、伸缩立柱;212、伸缩套筒;22、车杆转向部;221、第一开口;222、凹槽;23、车杆固定部;25、移动凹槽;26、移动条;31、坐具主体;40、扶手;41、扶手球部;42、扶杆;51、凹坑;52、扶杆收纳部;61、第一转轴;62、第二转轴;63、第三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平衡车,所述平衡车包括平衡车主体10、设置在所述平衡车主体上的车杆20以及与车杆20连接的扶手40。平衡车主体的一端面为使用者提供操控空间,平衡车主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车轮,平衡车主体内设置有供平衡车正常使用的其他结构及单元。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平衡车,所述车杆20上设置有坐具,所述车杆20与所述平衡车主体10通过第一转轴61连接,所述车杆20可绕所述第一转轴61转动,所述坐具与所述车杆20通过第二转轴62连接,所述坐具可绕所述第二转轴62转动,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坐具转动与所述车杆20靠近相贴,所述车杆20转动与所述平衡车主体10靠近相贴。平衡车的坐具与车杆20转轴连接,车杆20与平衡车主体10转轴连接,当平衡车折叠时坐具、车杆20都能折叠,减小占用空间,便于收纳、携带及运输。

所述车杆20包括车杆操作部21和用于收纳所述车杆操作部21的车杆转向部22,所述车杆操作部21与所述车杆转向部22通过第三转轴63连接,所述车杆操作部21可绕所述第三转轴63转动,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车杆操作部21进入所述车杆转向部22。构成车杆20的两个部分也能折叠,车杆20经过两次折叠使得平衡车的占用空间更小。

所述车杆转向部22设置有对应所述车杆操作部21的凹槽222,也可以将凹槽换做敞口的设置,敞口加工更方便,同时也更节省材料。所述第一转轴61在所述平衡车主体10上的投影在所述第二转轴62在所述平衡车主体10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转轴63在所述平衡车主体10上的投影之间。车杆操作部21和坐具分别在车杆转向部22两侧,利于保持平衡。正因此,敞口的设置可以通过坐具对折叠的车杆操作部21进行限位。所述车杆转向部22设置有与所述坐具的螺栓连接口,所述坐具与所述车杆转向部22通过螺栓连接。螺栓取材广泛、成本低,通过螺栓连接简单稳定。所述车杆转向部22与所述车杆操作部21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一开口221。设置第一开口221便于保证车杆操作部21折叠时能够顺利的进入车杆转向部22的凹槽222内。所述车杆操作部21和所述车杆转向部22也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车杆操作部21包括伸缩立柱211、伸缩套筒212和伸缩调节件,所述伸缩立柱211的一端与所述扶手40连接,所述伸缩立柱211的另一端可在所述伸缩套筒212内沿所述车杆20的轴向方向移动并通过所述伸缩调节件固定移动位置。车杆20可通过车杆操作部调节长度。所述伸缩立柱211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伸缩套筒212设置有对应所述外螺纹的内螺纹,所述伸缩立柱211与所述伸缩套筒212转动螺纹连接。车杆操作部21调节长度的一种方式,螺纹结构使用简单、开凿方便。车杆操作部2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调节长度,比如开设槽,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使伸缩立柱211在伸缩套筒212内上下移动。一般车杆操作部21设计为最低身高长度的,也就是伸缩立柱211在伸缩套筒212内没有在进入空间时的长度为最低身高长度的,最低身高长度则根据该平衡车产品面向的消费者群体而定。

所述伸缩套筒21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与所述伸缩立柱211连接,所述伸缩套筒212的另一端封闭。第二开口用于伸缩立柱211的进入及移动,伸缩套筒212的另一端封闭则避免伸缩立柱211伸出伸缩套筒影响车杆操作部21在车杆转向部22的折叠。伸缩套筒212的另一端也可以采用开口设置,不过开口的尺寸小于伸缩立柱211的尺寸。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平衡车,所述车杆20上设置有坐具,所述坐具可沿所述车杆20的轴向方向移动。平衡车的车杆20上设置有坐具,坐具高度可调能更好的适应使用者,使用者可以在使用平衡车时选择更舒适的位置和姿势。坐具可设置在车杆转向部22上。坐具也可以不设置在车杆上,比如可以设置在平衡车主体10与车杆20同侧的一面上。

所述坐具包括坐具主体31和从所述坐具主体一端伸出的坐具连接端,所述坐具连接端与所述车杆20连接。所述坐具连接端与所述车杆20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螺栓包括螺栓头部和螺杆,所述螺杆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坐具连接端设置有对应所述外螺纹的内螺纹,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车杆20与所述坐具连接部连接。

所述车杆20上设置有沿所述车杆20的轴向方向开设的移动凹槽25,所述螺杆穿过所述移动凹槽25与所述坐具连接端连接,所述移动凹槽25的宽度大于所述螺杆的截面最大长度,所述移动凹槽25的宽度小于所述螺栓头部的截面最小长度。移动凹槽25用于螺杆的通过,移动凹槽的宽度的设置更提供螺杆在其中上下移动的条件。所述移动凹槽25可设置为矩形。矩形简单,开凿方便。

所述坐具连接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坐具连接端两侧的移动条26,所述移动条26有两个,所述移动条26的一端与所述坐具连接端连接,所述移动条26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杆20连接。所述移动条26与所述车杆20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螺栓包括螺栓头部和螺杆,所述螺杆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移动条26设置有对应所述外螺纹的内螺纹,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车杆20与所述移动条26连接。所述车杆20上设置有沿所述车杆20的轴向方向开设的移动凹槽25,所述螺杆穿过所述移动凹槽25与所述移动条26连接,所述移动凹槽25的宽度大于所述螺杆的截面最大长度,所述移动凹槽25的宽度小于所述螺栓头部的截面最小长度。所述坐具连接端与所述移动条26通过第二转轴62连接,所述坐具连接端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坐具转动与所述车杆20靠近相贴。坐具通过转轴能实现折叠,减小占用空间,便于收纳。所述移动条26为矩形条,所述坐具连接端宽度小于等于靠近所述坐具连接端的所述车杆20端面的宽度。移动条26为矩形条沟通坐具与车杆的连接,宽度的设置保证坐具上下移动的实现。移动条26靠近坐具连接端一端有圆弧,相对来说更缓和。

如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平衡车,所述车杆20的一端与所述平衡车主体10连接,所述车杆20的另一端设置有扶手40,所述平衡车还包括收纳所述扶手40的扶手收纳部,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扶手40进入所述扶手收纳部。平衡车折叠后往往扶手40伸出平衡车主体10的投影范围外,容易受到破坏,影响使用。扶手收纳部用于收纳平衡车折叠后的扶手40,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受到外界碰撞、刮擦等破坏,起到保护作用。

所述车杆20与所述平衡车主体10通过第一转轴61连接,所述车杆20可绕所述第一转轴61转动,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车杆20转动与所述平衡车主体10靠近相贴,所述扶手收纳部为设置在所述平衡车主体10对应位置的凹坑。保留通常扶手40的设置,在平衡车主体10位置设置凹坑简单方便。

所述车杆20包括车杆操作部21和用于收纳所述车杆操作部21的车杆转向部22,所述车杆操作部21与所述车杆转向部22通过第三转轴63连接,所述车杆操作部21可绕所述第三转轴63转动,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车杆操作部21进入所述车杆转向部。车杆的两个部分能折叠。所述车杆操作部21的一端与所述扶手40连接,所述车杆转向部22设置有对应所述车杆操作部21的凹槽222,所述车杆转向部22设置有对应所述扶手40的凹坑51。保留通常扶手的设置,在车杆20位置设置凹坑51简单方便。所述凹坑51设置在所述凹槽222的两个侧壁上。

所述扶手40包括扶手球部41和两个与所述扶手球部41连接的扶杆42,所述扶手收纳部为设置在所述平衡车主体10对应位置的凹坑51。扶手形式进行变化,扶手收纳部设置在平衡车主体10位置。所述车杆20与所述扶手球部41连接,所述扶手40还包括连接件,所述扶手球部4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槽,所述扶杆42的一端进入所述连接槽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当所述平衡车使用时所述扶杆展开到与车杆20的最大角度位置时与所述平衡车的前进方向垂直,所述扶杆可以所述连接件为圆心在所述车杆与所述扶杆确定的平面内转动。扶杆可动,但受到限位件限位转动的最大角度大约为九十度。两个扶杆42在扶手球部41两侧以扶手球部41的圆心对称。所述凹坑51为球面凹坑,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扶手球部41进入所述球面凹坑。所述车杆20靠近所述扶手球部41的一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所述扶杆42的扶杆收纳部52,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扶杆42进入所述扶杆收纳部52。

所述凹坑51与所述车杆20在所述平衡车主体10的连接位置在一条轴线上。保证平衡车折叠时扶手进入收纳部。如图9所示,三段折叠收纳后车杆的位置分散、受力更平均,不至于因为久置受到磨损破坏部件。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平衡车,所述车杆20包括车杆操作部21和车杆转向部22,所述车杆转向部22与所述平衡车主体10连接,所述车杆操作部21的长度小于所述车杆转向部22的长度,所述车杆操作部21与所述车杆转向部22通过第三转轴63连接,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车杆操作部21转动与所述车杆转向部22靠近相贴。车杆操作部21的长度小于所述车杆转向部22的长度折叠后便不会影响车杆20对平衡车使用的控制作用,平衡车的车杆20折叠后仍能正常使用,使用者可以通过腿部对车杆转向部21进行操控,折叠车杆20后平衡车在高度上缩短,利于使用者在一些对空间高度有限制的场所或者仅需要暂时对平衡车稍作折叠并还可以使用的时候正常使用。

所述车杆转向部22上设置有坐具,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车杆操作部21与所述车杆转向部22靠近相贴,所述车杆操作部21与所述坐具居所述车杆转向部22两侧。使用者还能采用坐着的姿势对平衡车腿控使用,车杆操作部和坐具分别在车杆转向部的两侧,利于保持平衡。所述坐具与所述车杆转向部22通过第二转轴62连接,所述坐具可绕所述第二转轴62转动,当所述平衡车折叠时所述坐具转动与所述车杆转向部22靠近相贴。坐具也能折叠,一方面便于收纳,一方面使用者可以自主地选择站立姿势还坐姿。坐具也能如前所述调整高度。

如图6-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平衡车,所述车杆转向部22与所述平衡车主体10前方固定连接,所述车杆操作部21与所述车杆转向部22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车杆操作部21可绕所述转轴往所述平衡车主体10后方位置转动;所述车杆20还包括使所述车杆操作部21往所述平衡车后方转动时保持悬空状态的车杆固定部23。平衡车的车杆20折叠后仍能正常使用,折叠车杆20后平衡车在高度上缩短,利于使用者在一些对空间高度有限制的场所或者仅需要暂时对平衡车稍作折叠并还可以使用的时候正常使用。

所述车杆固定部23和所述车杆转向部22分列在所述车杆操作部21两端,所述车杆固定部23包括杆体,所述杆体一端与所述车杆操作部21转轴连接,所述杆体的另一端设有扶手40。车杆固定部23既用于车杆操作部21的定位,又能在车杆20完全直立时当扶手40使用。

所述扶手40的顶部为曲面,所述平衡车主体10的后方设有容纳所述曲面的凹坑51。车杆20由三段构成,通过扶手40进入扶手收纳部,固定更稳定。所述扶手40的两侧设置有可折叠的扶杆42,所述杆体上设置有容纳所述扶杆42的扶杆收纳部52。

所述车杆操作部21上设置有坐具。将车杆20通过三段折放形成坐具使用状态,使用者能够保持坐着的姿势,更轻松。使用者既能选取站立的姿势使用平衡车,也能将车杆20折叠采用坐着的方式。既能通过腿部控制,在坐着时也能通过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臀部控制平衡车的使用。所述车杆操作部21远离所述平衡车主体10的一面设置为平面,所述车杆操作部21往所述平衡车后方转动至与所述平衡车主体10平行时形成坐具。也可为中间凹陷的弧面。所述车杆操作部21上还设置有靠背,形成座椅,使用者的体验更好。或者车杆操作部21设置有坐具的安放部,使用者可以自行选择坐具通过套扣等方式安装使用。所述扶杆42可作180°转动,所述平衡车主体10的后方设有容纳所述扶杆42的固定孔。通过扶杆42插入固定孔可将折叠后的车杆20固定住,车杆操作部21不摆动,完全当坐具用。

所述车杆固定部23包括伸缩立柱211、伸缩套筒212和伸缩调节件,所述伸缩立柱211的一端与所述扶手40连接,所述伸缩立柱211的另一端可在所述伸缩套筒212内沿所述车杆固定部23的轴向方向移动并通过所述伸缩调节件固定移动位置;所述车杆转向部22包括伸缩立柱211、伸缩套筒212和伸缩调节件,所述伸缩立柱211的一端与所述平衡车主体10连接,所述伸缩立柱211的另一端可在所述伸缩套筒212内沿所述车杆转向部22的轴向方向移动并通过所述伸缩调节件固定移动位置。明确车杆固定部23和车杆转向部22的具体设置,两者都可通过伸缩结构调节长度。所述车杆转向部22的伸缩立柱移动距离等于所述车杆固定部23的伸缩立柱移动距离。保证车杆转向部22与所述车杆固定部23的可调范围相等,实现坐具的正常使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