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三轮车制动装置及含有该制动装置的电动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8080阅读:8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三轮车制动装置及含有该制动装置的电动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车辆制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动三轮车制动装置及含有该制动装置的电动三轮车。



背景技术:

电力作为一种环保,清洁,转换率高的重要的能源,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以电力为应用来驱动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化发展,降低交通成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应用在电动城市公交车辆,厂矿电动运输车辆,电动城市环卫清洁车辆,工程,遂道,地铁施工专用车辆等诸多领域。

电动三轮车以其适用性强,机动灵活,维护简单,维修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可以灵活地穿行于狭小的马路间。电动三轮车具有倒车开关,可以方便的实现倒顺行驶功能,这在道路狭窄的胡同、小巷非常实用,无论行驶停车均非常方便。广泛应用于家庭、城乡、个体出租、厂区、矿区、环卫、社区保洁等短途运输领域。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电动三轮车制动装置存在产品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大。在一些小型车上因体积较大,占用这空间大,无法使用此设计等问题。同时,由于结构复杂,导致生产制造难度高,成本高,容易出现问题,导致制动失效,不利于市场推广。例如中国专利CN2012206920530公开的刹车装置就存在类似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三轮车制动装置及含有该制动装置的电动三轮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三轮车制动装置,包括制动泵组件和与所述制动泵组件活动连接的制动踏板组件,所述制动踏板组件包括踏板,与所述踏板连接的制动弯,所述制动弯通过带有制动套的制动轴固定于车架上,所述制动弯还连接有制动摆片,所述制动摆片与制动泵组件中的制动推杆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包括:

所述制动摆片和制动弯分别固定连接设置于制动套内的制动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三轮车,包含上述的制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包含制动踏板组件和制动泵组件两大部分。制动踏板组件包含:制动踏板、制动弯、制动轴、制动摆片。制动泵组件包含:制动泵体,制动推杆。制动踏板组件安装在 制动套内,制动套焊接在车架上。制动泵组件用螺栓组件安装在车架上。制动泵组件与制动踏板组件通过螺栓组件或其他活动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

制动踏板组件通过制动套安装在车架上,制动摆片通过焊接或是其它联接方式直接和制动轴、制动弯联接在一起。当踩下制踏板时,制动摆片和制弯一起绕制动轴在制套内转动。把转动通过螺栓传递到制动泵组件的制动推杆上,从而把摆动转化成直线运动,推动制动推杆在制动泵内往复运动,从而把制液体泵到所需要制动的车轮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结构简单,避免了市场上现有制动系统的运动复杂性,可靠性好,并不占用空间。制动摆片与制动弯可以采用焊接、铆接、花键或螺栓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动三轮车制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是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动三轮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制动踏板,2、制动弯,3、制动轴,4、制动摆片,5、制动泵组件,6、制动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三轮车制动装置,包括制动泵组件和与所述制动泵组件活动连接的制动踏板组件,所述制动踏板组件包括踏板,与所述踏板连接的制动弯,所述制动弯通过带有制动套的制动轴固定于车架上,所述制动弯还连接有制动摆片,所述制动摆片与制动泵组件中的制动推杆活动连接。

所述制动摆片和制动弯分别固定连接设置于制动套内的制动轴。

本实用新型包含制动踏板组件和制动泵组件两大部分。制动踏板组件包含:制动踏板、制动弯、制动轴、制动摆片。制动泵组件包含:制动泵体,制动推杆。制动踏板组件安装在制动套内,制动套焊接在车架上。制动泵组件用螺栓组件安装在车架上。制动泵组件与制动踏板组件通过螺栓组件或其他活动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

制动踏板组件通过制动套安装在车架上,制动摆片通过焊接或是其它联接方式直接和制动轴、制动弯联接在一起。当踩下制踏板时,制动摆片和制弯一起绕制动轴在制套内转动。把转动通过螺栓传递到制动泵组件的制动推杆上,从而把摆动转化成直线运动,推动制动推杆在制动泵内往复运动,从而把制液体泵到所需要制动的车轮上。

如图3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三轮车,包含图1图2所示的制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结构简单,避免了市场上现有制动系统的运动复杂性,可靠性好, 并不占用空间。制动摆片与制动弯可以采用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