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平叉后轮轴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5504阅读:1992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平叉后轮轴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平叉后轮轴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平叉是摩托车重要部件,属于悬挂装置。平叉包括两个腿管和固定于两腿管前端的轴管,使平叉通过轴管套在摩托车车架上转动配合,腿管后端设置有后轮轴,用于安装后轮。现有技术中,摩托车的平叉一般采用上述结构,两个腿管分别呈直线设置且相互平行,这种结构简单,易于制作。但是这种平叉主体为平面结构,对于大功率、高性能的跑车、越野车类型,则强度稍显不足。这种结构要增加其强度,必然相应的要增加腿管的直径大小,一旦腿管的直径增大后,其重量也会相应的增加,不仅制作成本增加,而且还会增加摩托车的油耗。另外腿管的直径增大后,还会对排气管消声器的安装位置造成干涉,影响其余设备的安装,同时腿管直径增大后,还降低了摩托车的离地间隙,容易使摩托车发生托底事故。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人申请了一种摩托车平叉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后叉左臂和后叉右臂,后叉左臂和后叉右臂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的连接横梁,后叉左臂和后叉右臂的前端分别沿其相对方向设置有同轴且与摩托车车架转动连接的轴孔,位于后叉左臂和后叉右臂之间设置有后轮轴,后轮轴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后叉左臂和后叉右臂的后端,后叉左臂和后叉右臂上分别设置有后轮轴调节装置,后叉左臂呈直线设置,后叉右臂为中部向上凸起的弓形结构,后叉左臂的顶部对应后叉右臂凸起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后叉左连接臂,连接横梁包括位于后叉左连接臂与后叉右臂之间的上横梁和位于后叉左臂与后叉右臂之间的下横梁,上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后叉左连接臂和后叉右臂上,下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后叉左臂和后叉右臂上。在摩托车使用的过程中,驾驶员会对摩托车的链条松紧度进行调节,通过调节后轮轴以此达到调节链条的目的,但是其中后轮轴调节结构该怎么设计,才能够具有结构简单,调节方便,维护容易等效果,就成为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调节方便,维护容易的摩托车平叉后轮轴调节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摩托车平叉后轮轴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叉臂和设置在平叉臂后端的且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条形孔,位于平叉臂的一侧设置有后轮轴调节滑座,后轮轴调节滑座朝向条形孔的一侧凸起形成有能够沿条形孔长度方向与其滑动配合的滑块,滑块上沿条形孔轴线方向设置有同时穿过滑块和后轮轴调节滑座的安装孔,安装孔能够使后轮轴穿过,平叉臂位于条形孔前端的位置凸起形成有限位凸台,后轮轴调节滑座对应限位凸台的位置沿条形孔长度方向凸起形成有穿过限位凸台的调节螺杆,位于限位凸台和后轮轴调节滑座之间的调节螺杆上螺纹配合有调节螺母。

在本实用新型中,装配的时候,先将调节螺母配合安装在调节螺杆上,然后再将后轮轴调节滑座安装在平叉臂上,使后轮轴调节滑座上的滑块伸入到条形孔内使其能够沿条形孔长度方向与其滑动配合,接着安装后轮轴,将后轮轴穿过安装孔,最后通过对调节螺母的控制即可对后轮进行调节,其结构简单,调节方便,维护容易,同时制作成本低,通用性好。

作为优化,所述平叉臂为竖向设置的板状结构,所述平叉臂位于所述条形孔两侧的边缘处沿边缘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朝向所述后轮轴调节滑座所在一侧方向凸起的侧沿,所述平叉臂与侧沿之间且沿侧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固定有多个加强肋。摩托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后轮轴承受来自后轮的作用力,那么在后轮轴安装位置附近的应力就为集中,将平叉臂设置成竖向设置的板状结构,可以增加其弯曲强度,另外还在其边缘处设置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侧沿,同时还设置多个加强肋,进一步增加了其结构强度,抗弯曲的能力更强。

作为优化,位于同一侧的相邻两个所述加强肋之间的距离为10mm。在通过调节螺母对后轮轴调节滑座进行调节的时候,还可以将加强肋作为调节的一个基准参考面,进行调节长度的参考,便于使平叉的两个平叉臂上的两个后轮轴调节滑座的调节位置一致。

作为优化,所述平叉臂朝向所述后轮轴调节滑座的一侧侧面上凸起形成有安装凸台,所述条形孔位于安装凸台上。后轮轴调节滑座上的滑块分别与条形孔滑动配合,其相接触的位置在使用过程中承受的载荷是最大的,通过增设安装凸台,侧向加厚的方式增加了强度,降低损坏率,提高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对调节螺母的控制,使后轮轴调节滑座上的滑块在条形孔内滑动,进而调节后轮轴的位置以此达到调节链条的松紧度,操作方便,另外维护也容易。

附图说明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平叉臂后端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摩托车平叉后轮轴调节结构,包括平叉臂1和设置在平叉臂1后端的且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条形孔2,位于平叉臂1的一侧设置有后轮轴调节滑座3,后轮轴调节滑座3朝向条形孔3的一侧凸起形成有能够沿条形孔2长度方向与其滑动配合的滑块4,滑块4上沿条形孔2轴线方向设置有同时穿过滑块4和后轮轴调节滑座3的安装孔5,安装孔5能够使后轮轴6穿过,平叉臂1位于条形孔2前端的位置凸起形成有限位凸台7,后轮轴调节滑座3对应限位凸台7的位置沿条形孔2长度方向凸起形成有穿过限位凸台7的调节螺杆8,位于限位凸台7和后轮轴调节滑座3之间的调节螺杆8上螺纹配合有调节螺母9。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平叉臂1为竖向设置的板状结构,所述平叉臂1位于所述条形孔2两侧的边缘处沿边缘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朝向所述后轮轴调节滑座3所在一侧方向凸起的侧沿10,所述平叉臂1与侧沿10之间且沿侧沿10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固定有多个加强肋11。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位于同一侧的相邻两个所述加强肋11之间的距离为10mm。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平叉臂1朝向所述后轮轴调节滑座3的一侧侧面上凸起形成有安装凸台12,所述条形孔2位于安装凸台12上。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平叉臂1为铝合金材质,在满足强度的要求下,平叉臂1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减轻重量的减重孔,用于降低平叉结构的整体重量。后轮轴调节滑座3的上下两侧对应相邻所述加强肋10的位置分别凸起形成有标记凸起,标记凸起便于在调节后轮轴调节滑座3的时候,对应相应加强肋10的位置,使后轮轴调节滑座3的调节精度更高。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