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秧苗的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3543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秧苗的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水稻工厂化育苗过程中,育成秧苗由传输车将育成秧苗搬运至田间或移栽时,主要依靠人工,耗费大量人力,运送距离长,作业效率低,种植成本高,且人工传输作业时需要频繁弯腰工作,劳动强度大,不能适应大规模工厂化秧苗作业。

基于此,研究并开发设计一种水稻秧苗的传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秧苗的传送装置,便与秧苗传送,降低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水稻秧苗的传送装置,包括传送板、立柱,立柱的个数为两个,立柱的上端与传送板的一端固定连接,立柱的另外一端依次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立柱的下端连接,第二连接杆与立柱通过设置在立柱上的挂环连接;所述传送板上设有放置秧苗的凹槽;所述立柱的下端均设有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为U型,凹槽之间相互平行,凹槽的深度为秧苗高度的1/3—1/2。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板为木制板,传送板远离立柱的一端设有与传送板长度方向垂直的突出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均为长圆柱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采用带滚轮的传送秧苗结构,便于传输,且整个传输过程中省时省力。

(2)本实用新型设置传送板的凹槽,凹槽利于放置秧苗,放置在转运过程中滑落。

(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直接推动该结构,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均起到传送板的支撑作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视图;

1-传送板,2-凹槽,3-立柱,4-第一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6—挂环,7—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水稻秧苗传送装置,于:包括传送板1、立柱3,立柱3的个数为两个,立柱3的上端与传送板1的一端固定连接,立柱3的另外一端依次通过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与立柱3的下端连接,第二连接杆5与立柱3通过设置在立柱3上的挂环(6)连接;所述传送板1上设有放置秧苗的凹槽2;所述立柱3的下端均设有滚轮7。

本实施例中将育种秧苗放置在凹槽内,放置秧苗后可推动该结构,滚轮7的使用,则使整个转运过程省时省力,而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对传送板1起到支撑作用,且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的连接长度变化,则整个传送板1处于倾斜状态,便于到达目的地时,将秧苗移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所述凹槽2为U型槽,凹槽2之间相互平行,凹槽2的深度为秧苗高度的1/3—1/2。凹槽2的设置,主要基于减小秧苗之间的碰撞,破坏根部。采用凹槽结构则能将秧苗有序放置。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其他结构及其原理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不再详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所述传送板1为木制板,传送板1远离立柱3的一端设有与传送板1长度方向垂直的突出挡板。突出挡板的设置主要起到阻隔作用,避免秧苗掉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均为长圆柱状。这里对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的设置,主要基于增强对传送板的支撑作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